[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十一章 行无疮疣生净土——菩萨八法的学修
 
{返回 体恒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05

第十一章 行无疮疣生净土

——菩萨八法的学修

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

(1)饶益众生而不望报;(2)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3)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4)所未闻经,闻之不疑;(5)不与声闻而相违背;(6)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7)常省己过,不讼彼短;(8)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

——《维摩经》香积佛品

一、何为疮疣?

开始正文的内容之前,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讲座的题目:“行无疮疣”,什么意思呢?

疣(y6u):肉瘤,体表或筋骨间的赘生物,也指物体表面隆起的疙瘩或块状物。《庄子•大宗师》中有“附赘悬疣”之说,郭象注释道:“若疣之自悬,赘之自附”,意指多余无用之物。疮(chudng):指外伤伤口与身体上的疮疖溃疡;后借指身心的痛苦,如杜甫诗《壮游》言:“上感九朝焚,下悯万人疮。”

大家知道,身体上的疮疣,不但有碍观瞻,而且让人十分痛苦,谁都不愿自己的身体出现疮疣,一旦产生,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治疗;可是,又有多少人意识到,生命里也会有疮疣,而且处理不好,还能引生重大的生活危机,危害性远远超过身体的疮疣。

那么,什么是生命里的疮疣?贪、嗔、痴、慢、疑、骄、嫉、愤、恨、人见、我见、法见……一切无明烦恼都是生命里的疮疣。生命里的疮疣会让我们心灵产生痛苦,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快,会对我们的事业千万障碍。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治愈生命里的疮疣?吃药?健身?抑或是用今天的一杯清茶?不!它们都解决不了。

维摩大士告诉我们,有八种方法可以解决。哪八种方法?答案就在上面的一段引文中。

这一段内容,文字并不算长,内容也不是很多。这么简单的八条内容,就可以解决生命里的疮疣?真有这样的神奇?是的!就是这么不可思议,八条内容足以去除生命里的疮疣。想要明白怎么回事,接着往下看。

二、八法内容的解释

1、饶益众生而不望报。

这一句说的是布施法门。

布施:布就是散布,“施”就是施予,向除你之外的一切众生散布、施予物质、精神等层面上的帮助都叫布施。一般情况来讲,布施包括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

“财施”就是各种各样的实物,包括钱财、宝物和各种生活用品等。

“法施”包括智慧和知识两个层面:世间一切思想、理论、知识、技能,有因缘机会把它施予别人,这是知识层面的布施;如果你通达佛法,或者了解其中一部分,把它施予他人,这是智慧层面的布施。另外,有人遇到了难事,你出个主意解决了,这也是智慧层面的布施——当然是要无偿的才行。

“无畏施”指精神层面的布施,能够让别人内心得到不畏惧、不恐怖,精神上产生安慰、安乐状态的话语与行为,都叫做无畏施。

为贫困灾区募赠衣物、钱物,为医院无偿献血,为白血病患者捐献脊髓,这些事情随缘参与,可以叫爱心布施。布施的种类是很多的,我们能力所能及地去给别人帮助,不管是物质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都可以统称为布施。

布施的功德巨大,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的作用:第一能增加我们的福报;第二能增长我们的德行;第三能够增长我们的心量;第四可以拓宽我们的胸怀。

这个社会有人行好事不求回报,但也有人以布施作为交换的条件,或者沽名钓誉,干脆把布施当成为自己谋取私利的方法。这是不对的。

布施的时候应当具有这样一种观念:没有布施者、被布施者,没有布施的东西,没有布施的过程,四个没有。菩萨广利有情,普作善事而不望回报。只觉众生于我有恩情,不觉我于众生有恩情。《金刚经》中说:“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修行布施法门时,如果贪著福德,希求果报,就属于有漏行为,不是真正的自利利他,也不是真正的菩萨行。度众生应该安住在法性真如中,行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一心清净,而不贪求,这才是真正的自利利他菩萨行。《金刚经》又说:“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有相布施是不究竟的,应该行无相的究竟布施。

2、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

这里所说的主要是回向法门。菩萨明达佛法,悲心恳切,愿代众生受一切苦恼,所作福德尽皆回向。如《华严经》说:“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回向,有回转、趣向、转向、施向等义,意谓回转自己所作的功德善根以趣向菩提,或往生净土,或施与众生等。如六十《华严经•十回向品》说:“此菩萨摩诃萨修习一切诸善根时,以彼善根如是回向,令此善根功德力,至一切处。”菩萨在修习善根(善法之根)时,不是只为自己拥有,比如挣了钱后不只为自己享受,还拿出来做善事。《无量寿经》卷下说:“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大乘义章》说:“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即回自己所做的善法转向别人,这叫回向。

回向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体现,所以回向为菩萨一切行中的上首。无论修什么法门,做什么功德,都应该回向。回向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心量,另一方面能益发自己坚固道心,同时还可以报答师长、众生、国家、父母等多种恩德,所以回向有多方面的意义。

菩萨连自己所积的功德,为了别人的幸福都愿施与,这可说是大乘佛教慈悲利生精神的极致。功绩或善根,本来是作为善行的果报而自动蓄积,其果报一定会带给善行者本人,除了当事人本身做不善而其功绩抵消外,其效力是不会消失的。就如手拿一根蜡烛去引燃其它的蜡烛,不但原来的蜡烛本身的光亮未曾减弱,反而和其它蜡烛的光光相照,而室内更为光明、更为明亮。所以,回向愈多,不但自身的功德未曾减少,而且能利益更多的人,功德也就更为殊胜。

回向是实践自他两利大乘菩萨道的最佳法门。回向的对象可广及法界一切众生,而回向怨亲债主,可以化解恶缘为善缘,化阻力为助力。回向就像一面镜子,可使户外的太阳光照射到室内的黑暗处,室内虽未直接晒到太阳,却已接受了回向而来的光辉。

回向是菩提心的体现和修法,可以上契佛心,结缘释怨,成就大乘胜行。如印光大师在《与徐福贤女土书》中开示:“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意思是:学佛人应该发大菩提心,誓愿广度众生。所有修持的功德,尽回向给四恩、三有,就像火中添油更明亮,禾苗遇雨更滋润。在这个过程中能广结善缘,成就大乘圣贤。反之,同修一个法,付出同样的时间经历,却是事倍功半。若做到回向,则事半功倍,效果大不相同。

从菩萨的第二法“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我们要建立一种观念:就是愿意代替众生承受苦难、苦恼,自己所做的功德愿意回向给别人。这一法中的两句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有愿意代众生受苦的胸怀,所以愿意把功德回向给他人;因为能把功德回向给他人,所以说愿意帮众生消除痛苦。

3、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

菩萨以大悲心,虚怀若谷的善心,等视大众及诸菩萨同于如来。若执自他为能度所度、圣者凡夫,只会徒增烦恼根源,自度尚且不能,更遑论度他了。菩萨为了彻底摧伏骄慢执著,所以虚怀若谷,大悲摄受一切众生,平等的视同如来一样,以达真正的平等无碍,自他双利。

平等心可以对治嗔恚,养护菩提之心,如《大方便佛报恩经》说:“以发菩提心故,于诸众生得平等心;心平等故,不生嗔恚。”

平等心是成就菩萨清净德行的必须,如《德光太子经》说:“菩萨有四事法得清净行,何等为四?一者,行平等心而无谀谄;二者,等心于一切;三者,解了空行。四者,如口所言,身行亦尔。是为四事法,菩萨疾得清净行。”什么是谀谄?见了权贵点头哈腰,遇到贫贱视若未见,这种攀缘分别之行,最能遮蔽自性智慧的光明,引生狂妄愚痴的果报。清净德行要求我们必须等视一切的人与物。

学佛人如果能对一切人、事不起高下、美丑的分别心就是平等心,平等心可以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众生安乐则一切法性得平等,法性平等可以安立一切有情。菩萨由此可以得到十方世界一切如来的护念,得到一切菩萨的称赞,得到一切学佛者的敬爱,得到一切有情的恭敬、尊重、供养、赞叹。所以,平等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说:“复次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一切有情若劣若胜,若好若丑,起平等心。是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有情起平等心已,复起利益安乐之心,是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心已,于一切法性皆得平等。是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性得平等已,普能安立一切有情,于一切法平等性中作大饶益。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由此因缘,于现法中得十方界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共所护念,亦得十方一切菩萨摩诃萨众所共称赞,亦得一切声闻、独觉,修梵行者共所敬爱,亦为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古代的高僧大德在深山中修行,能够降伏老虎,能够让猴子侍奉生活,出行时百乌云集,景象极为壮观,都是平等行的效力所致。

佛经中有许多等视众生的榜样,常不轻菩萨的事迹是等心众生,谦下无碍的最好体现。《妙法莲华经》载:“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是比丘凡有所见……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礼拜赞叹,而作是言。……四众之中,有生嗔恚心不净者,恶口骂詈言:”是无智比丘,从何所来,自言我不轻汝,而与我等授记当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不生嗔恚,常作是言。……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以其常作是语故……号之为常不轻。是比丘临欲终时……即得如上眼根清净,耳鼻舌身意根清净。”

忍受一次骂侮已够不易,能够坚持一生简直是个奇迹,难怪佛陀都为之赞赏。常不轻菩萨的事迹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考与回味!

4、所未闻经闻之不疑。

这是说菩萨能对甚深微妙的Da法闻之不疑。凡夫众生,贪嗔痴的无明烦恼鄣蔽心性,不知处在生死苦海之中,不相信善因善果、恶因恶报的道理,肆无忌惮为非作歹;二乘学者执著于法的实有,不能入于真实的空法,闻真实法如刀伤心。但是菩萨不同于二乘人,更不同于凡夫,《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他们就是这样,能够于未听闻的经典闻之不疑,生起敬信。

“信愿行”是学佛的三资粮,其中“信”为首位。没有“信”何谈行持?所以对于信心的培养,是每个学佛人人门的第一步。

对经典生起敬信,闻之不疑可以得到极大的利益,《金刚经》中说:“如来灭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能于如是言说章句生信心,以之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闻经不疑对于今天的人来说,确实是比较难的,很多人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其实十分的无知。我们不应该轻视古代圣贤的典籍,应该努力地继承发扬。宋明学人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言壮语,今天的学佛人——尤其是学佛的年轻人,都应该有这种宽阔的胸怀和气魄,因为中国正处在伟大的复兴大业中,一个民族与国家的真正兴盛,不仅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还要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而佛法正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之一,没有它的参与,中国文化的复兴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梦想而已。

5、不与声闻而相违背。

既然菩萨对一切大众等视如佛,当然对于二乘人也能平等的摄受,方便予以教化,令他们舍小向大,走向进步。而不是听之任之,或者低鄙讥诽。因为“大”正是由“小”而起,“高”正是由“低”而来。只要二乘人回心向大,广发大愿,上成佛道、下化众生,同样可以转Da fa轮,续佛慧命,成就世尊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荷担如来家业。所以,一个真正具有菩萨精神的人,怎么能够抛弃这些二乘人,与他们违背、或者相对抗呢!

世人平等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抬高自己,低贬他人。比如:我长得比你美,我的家境比你好,我的工作比你挣钱多,我的爱人比你的体贴,我的家庭比你的幸福,我的学业比你的优秀,我的技术比你的强……要知道,攀比最易让人生起妒嫉之心。妒火攻心,仇恨就生起来了;有仇恨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争斗;有争斗就有伤残死亡等人间的悲剧。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在生活中与人攀比,也不要轻视不如自己的人。中国有一句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也不敢保证别人哪一天不会超过自己,现在鄙视他,万一哪天他真的富贵起来,强大起来,你轻则尴尬难堪,重则遭受报复打击。战国时候合纵连横的主角之一苏秦,最初出去游说诸侯,没有人听他的,十分落魄,穷困潦倒回到了家,可是嫂子竟然连家门都不让他进,见则侮辱谩骂,苏秦因此而发愤图强,头悬梁锥刺股刻苦读书,最后身佩六国相印,衣锦还乡,嫂子不得不跪而迎之,真是无比的现眼!

6、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

修行人以德行感动世人,以正法化导社会,会获得人们对自己的恭敬供养。正确对待供养的态度,应当是对于他人获得的利养不生妒嫉心,对于自己得到的利养不生高慢心。菩萨了知心外之物皆非究竟,都是无常变化的,就能常常一心安住于禅寂正念中。对于别人的名闻利养心不生妒嫉,对于自己名誉财物也是意不起骄慢。达到这样的状态,就是一种无贪无嗔的平等心境界,平等心与法相应,与佛相应。清净无染,纯洁无暇。

佛教是主张众生平等的,然而现实社会并非真正的平等无二,我们眼见富贵贪贱的差别,显赫卑微的不同。特别是在当今转型时期的中国,贫富差距相对比较大,这种现象更是明显。于是,很多人显得浮躁不安,面对他人财富的迅速增长,面对无名小辈的一夜成名,不免生起失落伤感,不免内心欲望蠢动。这就为社会埋下诸多不安定的因素,抢劫、杀人、绑架、造假、贪wu、腐bai等违法乱纪的事情因此层出不穷。

一个年仅23岁的年轻小伙,为了家庭来京打工,就为了一个月的房租铤而走险,持刀抢劫,在公交车站将一个正在等车的初中女生杀害,被判死刑后追悔莫及。一念不慎带来的是两个家庭的破碎,多么可叹呀!一个雇工,离开主人家后,主人的富有,越想越让他内心难以平衡,就设计绑架了他的孩子,本来只想发点不义之财,却因不慎将孩子闷死。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行迹暴露。有两个老总关系本来挺好的,一个事业发展得更大了些,开始派头十足,惹急了另一个,造成兄弟反目,于是找人秘密将他杀死。这是何苦呢?满足了一时的虚荣心,却永远地失掉了珍贵的人生。这些都是妒嫉他人与傲慢无礼带来的灾祸,我们能不引起警觉吗?!

其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羡慕他人的财富与成就。你要相信,命运之神不会特别的垂顾于某人或某些人,你不会总是贫穷,他也不会总是富裕。因果的规律不会永远纵容那些为非作歹的人,为恶者终将自取恶报;自然的规律也不会永久漠视那些勤苦奋进者,汗水泪水必然会化为丰收的果实。只要努力进取,境遇终会有改变的时候。大家相信吗?

安于环境而不失奋斗之志,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躁动的心安定下来,你就获得了驾驭自己的能力。一个能驾驭自己内心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生活!

7、常省己过,不讼彼短。

儒家的基本精神是“忠恕”之道,所谓“恕”就是“常省己过,不讼彼短”。中国古语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又说“君子隐恶而扬善”。俗语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讼人短处最易生事,所以,不要无事生非,不要议论他人的长短。

僧肇法师说:“省己过,则过自消;讼彼短,则短在己。”菩萨大肚包容,不与他争,对自己严格要求,恒审己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他人隐恶而扬善,恶则引以为戒,善则为我效法。所以菩萨常省己过,不讼彼短,但求功德,利济众生。如《六祖坛经》说:“常见自己过,莫论他人非。”

舜能够被尧选出来成为帝位的禅让者,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的忠厚诚恳。他的父亲和弟弟联合起来多次谋害于他,可是躲过zai nan之后,丝毫不计较他们的恶行,相反对他们更加地体贴关怀。《中庸》里说:“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意思是帝王虞舜能够广泛听取大众的心声,对于其中和善的语言广为宣扬,但不善的言语则隐藏不提,根据听到的建议,去其两端,取其中间,治理天下。

闵子骞幼年即以贤德闻名乡里,小时受后母虐待。给其弟穿的棉衣是厚棉絮,而给他穿的御冬衣服竟然以芦花为絮。父知后,想要休掉那个后娘。闵子骞跪在父亲面前,泪流满面地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意思是有后娘一个人受冻,没有后娘三个人孤单。为了两个弟弟他甘愿牺牲自己。从此以后,他的后娘善心大发,对他关爱倍至。而闵子骞继续孝道不改初衷。正是他能够做到常省己过、不讼彼短的这种崇高德行,被选为《二十四孝》的事迹之一。载入史册名垂千古,这远远比看到他父亲休掉后母的一时高兴更有意义。

关于省察过错,罗什法师讲过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个比丘在林中坐禅修行,到了将要进食的时候,持钵出林,不巧路逢恶贼出行,恶贼引弓就要向他射来。比丘非但没有怨恼,反而诚恳地自责。指着肚子对贼人说:“汝应射此,我为腹出林,故致斯恼,此腹之罪耳!”恶贼见此,深为比丘的德行与镇定所感动,卸箭俯首,礼拜比丘。

8、恒以一心,求诸功德。

菩萨恒常以一清净之心,精进勇猛,努力化度众生,以期福慧双修,悲智等运,圆满功德,而成无上正等正觉。僧肇法师说:“尘垢易增,功德难具,自非一心专求,无以克成。”说的就是“恒以一心”的重要性。我们的衣服洗起来不容易,但弄脏了是很容易的;脏的东西变干净很难,而洁净的东西变脏是很容易的。如果你不能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情,那是很难成功的。学佛也是一样。

释迦佛之所以能够于此世成就佛道,正是修行了三大阿僧祗劫才累积的。佛陀的用功真是旷劫难尽。有一世他为雪山大士,听到一个罗刹唱出半句偈子:“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非常地高兴,高兴到什么程度呢?经中形容:“譬如估客于险难处,夜行失伴,恐怖推求,还遇同侣心生欢喜,踊跃无量;亦如久病未愈,良医瞻病,好药后卒得之;如人没海,卒遇船舫;如渴乏人,遇清冷水;如为怨逐,忽然得脱;如久系人,卒闻得出;亦如农夫炎旱值雨;亦如行人还得归家。”好像一群人夜行,一个人掉队走失了——在古代走失意味着生命难保,但最后转来转去又找到同伴了,那种喜悦难以言表;又如大病卧床许久,痛苦难忍,恰逢良医,妙手回春,又容光焕发,有种失而复得的感觉,欢喜无比;又好比有人掉到大海中,恰巧有商船经过,得以脱险,大难不死;好比极度口渴的人忽然得到一杯清水;又好比在冤家追杀时得到高手的相助,化险为夷;好比坐几年牢狱的犯人在一纸令下后得到了释放;好比农夫久旱的禾苗得到雨水的滋润;好比游子终于回到家一样。他认为这是生死睡眠中的觉寤之语,是过去、现在、未来无量诸佛世尊的正道,犹如生死海中的大船师,称赞这半个偈子为“半如意珠偈”。他请求罗刹为他宣说下半个偈子,罗刹以饥饿乏力推辞不肯,并说:“我所食者,唯人暖肉;其所饮者,唯人热血。”指出只要他肯答应以身为食换取偈子,就为他说。罗刹以为这样就会吓倒了他,哪知大士毫不犹豫地说:“我今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不坚身,以易坚身。”发誓应承罗刹所需,只要他肯为己说法。于是,罗刹说出下半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大士言下大悟。他所求到的这一完整偈句,称为“雪山全如意珠偈”,典故出自《大般涅槃经》,非常地有名。

不说效其行为,这种为法献身的精神,我们要是具有一半,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当然,中国的佛教历史上是不缺乏这样的大德的。远涉流沙、西行万里的玄奘,年迈之年跋山涉洋的法显,都是我们应当敬仰的对象。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今天我们学佛的机遇!

持之以恒的精神非常重要,世上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就都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勤恳奋斗才行。学佛更是这样,没有悲心大愿,吃不了苦头,坚持不下去是不行的。常言说:不怕慢,就怕站。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学佛如果能够坚持下去,哪怕是很慢的进度,时间久了也能见成果,最终也会有收获,但是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恐怕是前进还不如倒退的快呢,学的时间再长也不会有什么改变。

三、此讲内容的目的与要求

l、多读经典细揣摩

此讲的内容中:八法可以与四弘誓愿、四无量心、六度、四摄、忏悔、回向等诸多种法门相配,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是福慧双修的学佛路。由一斑而知全局,持一法而行全体。

如下图所示:(图缺,无法扫描)

这张表是菩萨八法与四弘誓愿、四无量心等自利利他福慧行的相配图。

就四弘誓愿与八法相对而言,四弘誓愿完全可以包括菩萨八法的内容,其中每一弘愿都有其相对应的内容。

“饶益众生而不望报”,讲的就是布施,布施就是在利益众生,最终目的在于度化众生,所谓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讲回向,回向也属于度众生,把功德回向给他人,他人就会随顺、随喜,然后乘缘任运的来他度化,这也属于“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表现;“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是以平等心对待所有众生,平等对待就是为了让他入佛道、行正法、得到智慧解脱,最终是还是度化他。所以,这几句都可以划入“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范围之内。

“不与声闻而相违背”,声闻比丘最大的特点是戒律森严,若能持守戒律,就能把护好身口意不放逸,自然没有烦恼,即不与烦恼共一家,要同智慧共一家,这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的体现。“不嫉彼供不高己利”,不嫉彼供就不会生气、不会有烦恼,不高己利就不会惹麻烦,自然少烦恼。“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心中的烦恼是由于心猿意马、无明产生,心被调伏后自然没有烦恼了。“常省己过不讼彼短”,即常常反省自己的缺点,不看不说别人的缺点,这也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的体现。所以,这几句都可以归人“烦恼无尽誓愿断”名下。

“所未闻经闻之不疑”,意思是已经听到的能够接受,没有听过的,听到后也能接受,所有的经典都能够接受,这充分体现了“法门无量誓愿学”的内涵,所以这一条可以纳入“法门无量誓愿学”的范围。

“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意思是持之以恒、不间断、永远地做下去,恒以一心、坚持不懈的精神正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最好的体现。

所以,四弘誓愿涵盖八法。这也就是说,如果守持住了菩萨八法,四弘誓愿也就做到了。

“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不求回报的布施给众生,正是大慈之心的体现;“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正是菩萨悲怀大愿的体现;“所作功德尽以施之”,高兴欢喜地把布施回向出来,是在法上生起清净欢喜心的体现;“等心众生谦下无碍”是不住于法的舍心的体现。这四句就是四无量心的体现,若行此四法,即行四无量心法门;若做到了四无量心,即做到了菩萨八法的前四法。

前面四无量心都属于利他,下面则属于自利。“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是修习自己的平等心;“所未闻经闻之不疑”是为了增长自己的智慧;“不与声闻而相违背”是为了和合众生,培养菩提心、平等心,成就自己的成佛之道;“不嫉彼供不高己利”是为了给自己创造良好的修学环境;“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就是要修自己的这颗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是为了自己减少烦恼;“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了成就佛道。自利利他是密不可分,相互成就的。利他是为了修福,修福是为了增长智慧,利他即自利;自利是为了增长智慧,智慧增长修福增长,才能利益他人,自利即利他。

菩萨八法中,前四的利他加上后四的自利,就是福慧双修,自利利他的大乘菩萨道。

八法可以也用六度全部概括起来:“饶益众生而不望报”讲的是布施;“不与声闻而相违背”讲的是持戒,声闻以守持戒律而闻名,菩萨虽然外现菩萨相,内在却一点儿也不亚于声闻行的严谨,声闻比丘守持的戒律菩萨守持得更好;“常省己过不讼彼短”讲的是忍辱,遇到问题只看自己的过错,不看别人的不是,这正是忍辱;“恒以一心求诸功德”讲的是精进,坚持不懈努力修行就是精进的体现;“而于其中调伏其心”,是标准的禅定状态,禅译为静虑,是以一颗清净之心静静的思虑诸法的实相;“所未闻经闻之不疑”讲的是智慧,凡是圣贤经典只要认真地听闻、学习,一定会得到智慧,所以这是智慧法门的表现。因此说,这八法就是六度法门的表现。若能行此八法,就行持了菩萨自利利他的六度法门。

从右边来看,“所作功德尽以施之”所讲的就是回向;“常省己过不讼彼短”讲的是忏悔法门,找到错的根源,改正错误,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属于忏悔法门。布施前面已经提过,不再多说;布施和回向都属于利益众生的行为,所以“利行”涵盖了八法中的前四法。“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是同事,把身边的人当成佛、菩萨一样的恭敬、尊重,与他们和合一体,就是同他同事的体现。“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也是同事,与声闻打成一体,和合共事,就属于同事。“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是爱语,不揭短、不说坏话、常常反省自己,只对别人说柔软语、慈悲语、合乐语、柔顺语,这正是爱语的体现。由此可见四摄和八法是相互融合的,做到四摄即做到八法,同样,做到八法亦做到了四摄。

由上图八法与诸法的配比可知:

(1)佛法是密切相关的一体。谈任何一法,都不能离开其它的法;修任何一派,都不能排拒其它的宗。那么,坐禅的不要排挤念佛的,念佛的也不要诋毁诵经的。须知,八万四千法门,各有契机的因缘。(2)学佛,读佛典不能贪多求全。什么经都看,什么论都学,但都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或者浮光掠影般学了即丢,这种方式很难得到佛法的真益处,于修学没有太大的受用,仅仅是增加些许的福德而已!明白这一点,在修学的过程中仔细的揣摩,认真的思索,善于寻找相关的联系,知一推三,由此及彼,那么必然会飞速的进步。一如古德所云:“磕破门庭细揣摩,路头尽处再经过。”

2、修行重在自经过

佛法不是神秘的玄学,不是鬼神的宗教,不是空谈的哲思,不是无用的理论,而是生命改进的实践方法。经典中每一法的施设都不是没有目的的,都可以去落实于生活,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学佛的效果。上面所讲的菩萨八法就是如此。

由“饶益众生而不望报”应知,学佛要有一种利生的精神。在现实的修学中,帮助他人或作慈善事业的时候不要讲条件,不要求回报。所谓无怨无悔,任劳任怨。达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的菩萨行者,才是社会的优秀公民。

由“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应知,学佛要有一种慈悲的精神。做人要敢于承担,要有宽广博大的胸怀,要知道感恩与回馈。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为自己考虑。小到一个家庭,中至朋友圈子、工作环境,大至社会、民族、国家,乃至整个地球,我们都要充满感恩与关爱之心,没有他们的给予就没有我们自己的一切。

由“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应知,学佛的精神贵在培养一颗平等心。人人自由,万物平等。人无贵贱之分,物无高下之别。我们不要以自己的规范要求别人,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

由“所未闻经,闻之不疑”应知,学佛要具备基本的信心,佛法大道信为能入。非但学佛如此,世间万法皆悉如是,没有信心什么都学不好。所以,我们无论学习什么知识、技能,都要有信心,有愿力。

由“不与声闻而相违背”应知,佛法是完整的一体,学佛要通达整体,把握宗旨。不能像盲人摸象一般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不能有宗派之见,门户之别。要具有宽容的精神,能够包容他人。要学会和光同尘,不要独立寒秋。

由“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应知,学佛要善于调心,要常以禅定的力量息诤平怨,去除贡高我慢。要与亲人朋友融洽相处,不要自绝于大众之外。

由“常省己过,不讼彼短”应知,学佛要会求诸自己,忏悔过愆。常常反省自己的不正当行为,发扬优良行为。要常说他人的好话,少言别人的是非,特别是隐私的事情。处理人事关系中,掌握这这一规律,是减少树敌的最佳途径。

由“恒以一心,求诸功德”应知,学佛要有持之以恒的坚毅力量和见贤思齐的雄心壮志。菩提之道是漫长的道路,不可急躁,不能荒废。不惟学佛,世间事业学佛人也一样要以此精神相要求,才能达至成功彼岸。

总之,八法不是谈玄说妙,没有一法不是针对现实;八法不是纸上谈兵,没有一者不能实践落实。愿我们都能由此人智慧海,得法喜财!

3、八法入净无疮疣

菩萨全称是“菩提萨捶”,翻译过来是“觉有情”,自觉觉他名为“觉有情”。菩萨包括两类人:一是指真正达到了菩萨果位的修行者;二是指以菩萨的精神为指导在菩提大道上修学的学人(在座的各位应该都是菩萨吧!)。除了佛陀之外,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这两种人才能真正地自觉觉他。净土也有两种:一是由菩萨因地修行愿力所成就的清净佛国,比如西方极乐世界;二是浊世净土,就是由众生清净心行所创造出来的现实净土,如《维摩经》中的“唯心净土”。

经文中说:“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这句话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说成就了菩萨果位的行者,可以具有这八种能力,处世无碍,度众无碍;二是说,依照菩萨精神修学佛法的行人,能向这八种方法看齐,依此八法为人生指导,那么就能够治疗你生命中的疮疣,在现实生活中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人间净土。

为什么这么说呢?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知道,八种菩萨修学方法,涵盖现实人生中的生活、交际、为人、处世等多个角度,包摄了四弘誓愿、四无量心、六度、四摄、回向等诸种法门,体现出了佛法的慈悲、利生、平等、忍辱、和合、精进、勇猛、中道等诸多精神特色;展示出了佛教“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基本教义,明确了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主要宗旨。法虽唯八,而意义无穷,可以说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

八法既是在谈佛法修学,也是在说世间生活。世出世间兼容并蓄,二而无二。八种方法不仅是学佛者行菩萨大道的必须,也是社会生活中成功快乐的基本前提。把握了它们,你就会拥有一个顺心、美好的生活。所以,经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行无疮疣,生于净土”,这也就是我为大家做这个讲座的目的之所在。

最后,真诚祝愿大家:自此以往,修菩萨道,得圣贤果;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返回 体恒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十二章 无尽智慧无尽灯——学佛信念与规划
下一篇: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十章 己所利者亦利人——回向法门的行持
 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十二章 无尽智慧无尽灯——学佛信念与规..
 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一章 这部经你可知——《维摩经》简介..
 “常见”与“涅槃”——提婆菩萨“涅槃”思想析义
 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七章 永不倾跌人生路——中道思想的落实..
 增强心灵关怀 共建和谐世(佛教教育相关问题的访谈)
 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三章 在家学佛的典范——维摩居士的形象..
 让佛经适应时代,适应社会,适应大众
 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十一章 行无疮疣生净土——菩萨八法的学..
 佛教的命运观
 汉传佛教法事中的孝道思想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理智的感情[栏目:净空法师·微教言]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四章 金刚藏菩萨[栏目:广超法师]
 人死如灯灭,根本没有轮回。这样的说法对吗?[栏目:四龙吞珠仁波切]
 53 请认识心的无惧[栏目:在生活中禅修]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三章 礼佛燃臂誓出家(上)[栏目:中峰明本禅师传]
 在复杂人事中学会淡定[栏目:戒法法师]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六品 安忍(续一)[栏目:久美多杰堪布]
 智悲 Wisdom and Compassion[栏目:旅途脚印 Footprints on the Journey]
 对孩子不能溺爱而重利轻义[栏目:蔡礼旭老师]
 《入菩萨行论》讲记(四十一)[栏目:入菩萨行论讲记·达真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