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活用佛法·寤梦修行
塔汤仁波切
{返回 塔汤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574

佛教哲学包括理论和修行。一般说来,大多数佛教国家都修行上座部佛教或大乘佛教。在大乘之内,又有金刚乘的秘密佛法。寤梦瑜伽是金刚佛教的修行或技巧之一,似乎与大乘的唯识或瑜伽宗非常密切相关。
我们通常把人类和世界看成两分离的东西。其实,你无法把你自己从世界分离开来。轮回就是建立在这种[我的世界]和[我自己]两者间的对立性之上。其中一个支持着另外一个:客体支持着主体,主体又依赖着客体。寤梦瑜伽来自于它们的最终不可分离性。
早期的哲学家问:[这个宇宙是什么?实体是什么?这个经验是什么?]第四世纪时,无着和世观亲解释世界[是]心的投射。我们的心投射出宇宙。他们并不以普通的意义来使用[心]这个字。对他们来说,[心]是一个比较深沉、比较根本的基础,习惯上所说的世界和心就从这个基础上发展出来。同样道理,我们的意识或觉察力就像在自己本身反映的一面镜子。这一类型的觉察力并不一定[觉察到某种东西]。客体并不另外属于自己以外的任何东西。客体并不在别的什么地方,而是在觉察力之内。我们所曾有过的一切生命经验,都包含或反映在觉察力之内。
这种觉察力并不一定就是禅定的觉察力。哲学家只是想指出,不管我们会有什么样的生命经验——心理的或肉体的,意识人或潜意识的经验都是在觉察力之内。然后,他们又说,这种内在的经验是建立在[光]之上——没有任何外在的来源或形式或物体或原因……是自我发亮的。至于多大、多宽、多高……我们就没有办法测量、经验了。在常识的层次上,我们也许会稍微知道我们如何经验或经难验到什么。但就经验而言,感觉并没有什么形状;因此,是难以测量的。你也许可以说,心本身是无形无状的。
作为人类,我们把我们的感觉、感受和认知赋予不同的类别或品质,但这些东西都没有形状。不同的心理事件,在阿毗达磨文献里,曾有特别的解释;后来,比较周延的密宗教法解释觉察力和心是一不二。不管心在那里,都有觉察力。这不是一种执取的觉察力,而是位于心界内一种发亮、光的品质:被感觉的心,本身就是[光],或者我们可以说,是自我明亮的。任何心理经验——不管是高兴、愉快、痛苦、消极或中性的——都是在心界之内,并不超出心界之外。
所以,哲学家又会问:[这种光是什么?它的符号是什么?它在那儿?我们怎么发现它?]他们试着仔细检查这种情境。但他们检查得越多,它就变得越神秘。你几乎就可以[看到]它……但同时它似乎又是不真实的,它到底是真实的,还是不真实的,是一件很难决定的事。我们只能描述它说:[它似乎[像]一个梦。]
只有梦本身才是真实的。你可以说,我们的白天经验是另一种梦。我们出生,我们似乎有长的生命,我们工作了好多年——我们有同样的身体,同样的心,同样的兴趣,同样的工作。我们的经验一直持续下去。我们到现在为止的生命,就像是我们过去记忆的反映。记忆似乎是唯一能够证过去经验的方式。我们所遗留下来的只有记忆。过去经验的一切影像和图片,都蒐集在记忆之内。如果你仔细看,这些记忆型式极像梦魇的梦。
一般说来,我们认为梦是不实际的、不真的、不稳定的、不永恒的。但当我们在梦中时,它似乎是永恒的。如果人在梦中是没有觉醒的,那么晚上做梦或白天做梦的经验——或经过想像界——似乎是[真实]的经验……就像现在这个样子。当你在梦中时,极难辨别梦是真实的或不真实的。我们也许会认为两者之间[真实]和[不真实]之间,白天做梦和晚上做梦之间——有一道墙,但你在一方面所能获得的任何一种经验,你也可以在另外一方面获得。两者有非常类似的特质。我们人类所能有的任何经验,如痛苦或幸福等,都可以同样是[真实]和[梦]。其中之一反映着另外一个。
我们只能从觉悟的境界来讨论这个问题。通常我们说:[这是一个白日梦],其差别只在于对照而已。当我们把墙拿走时,白天做梦和晚上做梦、真实和不真实、知道和不知道,就变成一个了。
但谁在背后投射这些呢?我们须要再探讨……有任何投射在吗?我们看得越多,我们就更会看到一个非常类似的型式。我们很难说,是内在的投射外在的,还是外在的投射内在的?那一个是中心?谁在里面?谁在外面?如果你以这种方式检验下去,你将看不到任何中心,你将看不到任何地方。
白日梦和夜间梦似乎没有任何[地方]。如果有一个特殊的运作地方,就一定会有某个[人]、某个[东西]。这一点,我们也必须加以研究,并发掘其底细。心在那里呢?这是很重要的问题,因为某个东西是否存在,一部份要由它的位置来决定。
如果我找不到这个经验是在那一个地方发生,我就必须问:每一件东西又是源自何处?有些哲学家会说:[嗯,这全是玛雅、幻象的一部份。]另一个哲学家会说:[谁关心这个问题?]或[有一个无法发现的始母。]其他哲学家又会说:[无论如何……我们没有能力测量或执取它。]
研究梦的哲学家,并不以这个方式或那个方式来评论或解释。他们只是简单地说,这个像梦一样。从某个观点看,梦是真实的;从另一个观点看,梦又是不真实的。但真实或不真实只是决定于我们主观的理论、概念或标记。如果我问,我的内在图像和影像来自何处?心在那里?你们有些人或许会说:[我有哲学或理论的背景,我相信[这个]样子]或[我服从[那个]系统]。但[单单]理论并不是经验。我们一般会说:[玫瑰花是玫瑰花。]——不必做进一步的分析。我看到它,我认出它、我给他标记——这是一朵玫瑰花。但如果有人褪去这朵玫瑰花的颜色,或分析它的化学成分,或除去它的香味,或摘下它的花瓣……玫瑰花又在那里呢?
在早期,修行人会爬登崇山峻岭,在陡峭的峡谷之间,高声唱歌和谈话……然后听。不管它们对什么说话,很快地就会有回答,那是回声。他们就听和问:[[谁]在回答?]有时候他们会走向风光旖旎的湖泊,看着自己的影像倒映水中,观想:这到底是从那里来的?你也可以在梦中做同样的练习。研究梦的哲学家,会做类似的省察:[我的心来自何处?我的觉察力和意识又往何处去?有任何地方吗?它们在虚空中结束吗?是物质、形体或能源?这些东西最初是来自何处?]
研究梦的哲学家说,心不往何处[去],也不来[自]何处……但某些东西似乎一直在发生着……[就像一个梦]。我们也许会在夜间梦到白天所做的事。我们也许有一个肯定的经验,但它来自何处?有些哲学家说:[来自你的集体潜意识之中。]或[影像是代表各种经验和投射的符号。]或[你在梦中重新经验白天的事,以解决你的冲突。]有许多可能性,但这些解释仍然是依据本身[在梦中]的观点,来描述实体。
寤梦瑜伽的修行已经为时很久了。为什么?因为整个世界都有问题,每一个个人也都有他或她自己的问题——有些是不舒服的、不平衡的或令人懊恼的……我们有内在的冲突,一个不愉快或不健康的心……也许常常如此,或一直都如此。研究梦的哲学家说:[主要的原因是你太认真了,你[相信]它,认为[这个]现实是真的。]你认真地相信你的主观观点是真实和不可改变的。]因此,我认真地相信我的现实体,发现它并不符合我的欲望和期待。我已经依据非常特殊、狭窄的规则,来建立我的观念模式。对于幸福等等,我已经有固定的观念。如果现实不符合,我就挣扎和受苦。
一旦你了解你的经验也是梦的一部份,并了解梦并不是很坚固或最终的实体,那么你就不必再把你的生命看成是严肃的问题。如果你完全了解这一点,即使是痛苦的经验或心理的冲突也会变成梦的一部份。你也许不必再因你自己的诠释而痛苦。你变得不那么紧张,你变得比较有弹性。一旦你觉醒到这种经验,一切似乎都是梦……你的心是梦,你的感受是梦,你的喜乐或幸福也是梦,梦包含了一切。
因此,当你完全体悟这一点时,虽然你可能还会有痛苦,但已经不再会有心理上的痛苦或概念上的恐惧了,因为你自己就被包含在梦里面。我不仅是观看影像的主体或投射者,而且也被包含在图画里面。我是那位看的人,但那位看的人也正在看[我]。主体和客体都被包含在梦里面了。
不过,我们仍然认为梦是属于别人的,或是某种特殊的经验。这只是另外一种对立,另外一种内心的对话:这是梦的经验,那是现实的经验。我的内在觉察力——经验或判断——不一定就在一个地方。你无法解释这个经验是来自这里或那里、里面或外面。判断者和判断都是梦的一部份。我的意识、我的觉察力、我的知识能力——这一切都包含在梦里面。当我们了解这一点时,我们就体悟到外在世界和观念意象的世界是一体不二的。
为什么我们要试着了解梦呢?当你除去恐惧、对立、执着、忧虑、执取和否定时,你就可以知道你的经验并不像你所想像的那么严肃。你的人格改变了,你和别人、你和世界的关系也进步了。我们人类的困难,大都是来自不安全的认同对象——贪欲、逃避、战斗。我们掉入我们在心中所建立的对立情境而无法自拔。我们丧失了弹性、觉察力、反应能力和主动能力。但当我们放弃梦是不真实、不正确、遥远和不属于这个世界的观念时,夜间和白天就变成平等一体了。意识的梦境并不与觉醒和境界分离。你和别人、爱和恨、投射者和投射、你和你的世界——一切都是不可分离的。
一旦我们达到这种了解,我们就不能失掉它。有时候我们说:[你会开悟的。]开悟也是梦境的一部份。它没有起源、没有开始、没有结束:它不能被遗失。因此,我们不须要到别的地方去找它。本体、神性、绝对真理,或你也可以说是健康的心,就在当下。
如果你能够观想一切东西在梦中都是平等的,你就可以培养出健康、平衡的心。你也许会想:[如果我体悟一切如梦,我就会失去我的事业、我的工作和设备!]但你不须要将你的心催眠。不论你[已经]在做什么,都是那个梦的一部份。你不必跑到别的地方去住,或激烈改变你的生活方式。只观看梦。梦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任何东西!任何表达、任何活动或任何经验,都已经在那个梦里面了。没有什么东西是我们能够隐藏的,没有什么东西是我们能够偷偷做而又不属于梦的。
因为每一样东西都是梦的一部份,所以我的整个世界——我的心、我的感觉、我的意识、我的认知……里面、外面、后面、前面——也是梦的一部份。龙树和其他哲学家解释,幻影本身是开悟经验的一部份。菩萨们特别承认这一点。为一切众生不眠不休的佛菩萨们,任何心理或身体的苦楚都没有。他们体会到一切东西都是梦的一部份,尽力想告诉我们说我们正在睡觉。解脱的意思就是醒悟到这种觉察力,并体会在墙两边的一切东西都是统合的,并不分离。
从早期,从石器时代到现在,整个文明世界——观念、文体、进步——都反映出人类觉察力的发展。所以现在我们必须找出觉察力本身是来自何处?从内心的观点来看,我们也许可以试着观看物体的起源和形成,一方面却不丧失觉察力。试着观看影像如何被反映到你的观察觉察力。然后观看影像如何变成别的东西。大部份时间我们都无法观察这是如何发生的——[某种情形就那么发生了。]
透过禅定,你可以了解觉察力本身如何有各种密度、各种层次,以及影像是如何被投射在觉察力之前。觉察力是自我刺激的、自我饲给的,它本身又创造出只要我们予以认同就会[凝固]和变得[真实]的影像。一旦影像变得坚固了,觉察力就开始反映过去的行动或某些过去的经验。因此,过去经验是透过觉察力而反映出来;由觉察力而产生各种鲜明的影像,然后鲜明的影像又凝固了,形成我们自己真实世界的特殊观点。
在早上,当我们醒来时,注意我们是如何丧失那个影像的。我们无法正确地记住,但在梦的影像和清醒的现实之间,仍有连系。似乎有某种东西在它们之间[浮荡],但这是如何发生的,却非常虚幻。这就是为什么从古时候开始,就有特殊修行方法帮助你认出那条连系,并继续在做梦和清醒之间流动的原因。一旦你体悟到每一件事物都是在梦里面,就不要丧失那种观照的品质——内在的觉察力。把那种内在的透视力保持鲜活,你就可以在梦中清醒了。
寤梦修行的益处,是可以平衡我们的心,并替觉察力提供养料。就像父母亲喂养他们的孩子一样,每一个经验都可以滋养我们的觉察力。因此,在睡觉之前,试着不要太过去于专注……否则你可能就会失眠。只是不可以丧失你的觉察力。只有心能够治疗它自己,但首先我们须要很柔和地教导我们的心,就好象教导小孩一般。让心自由自在的最好方法,就是完全放松,并且非常柔和、细腻和平稳地呼吸。让一切都很舒适:没有忧虑、没有焦急、没有思考。让你的头、脖子和肌肉放松。放下所有的过去经验,让一切都缓慢下来,如此你的心就可以变得非常宁静。然后,很轻松自在地、纯熟地观看影像如何开始和结束。你可以不必丧失你的[清醒],觉察力就进入那个梦。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梦也许有很多象征性的解释……甚至可以发现你的前世。但这不是寤梦瑜伽的目的。我们想发现梦是什么,现实的真相又是什么。否则,我们可以不停地谈论隐藏在影像后面的符号,但这些并非十分重要。相反的,我们必须了解:在[这个]现实和[那个]现实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它们也许是相同的。
从现在开始,不管你做什么,不管你说什么,你都要把每一个经验看成是梦。走路、说话、喝、吃、取、爱、思考、感觉不舒服——无论你做什么,全都在梦中。我是在梦中,你是在梦中,我们大家都是在梦中。笑或哭……一切都是梦。除梦之外,别无他物。白天的清醒状态和晚上的睡觉状态——两者同样是梦。不要试着想固定任何东西,你只要松驰和放松就够了。不管你的感觉是什么,只要把它看成梦就可以了。你的人格或自我影像,你自己的内在心理表现和内在对话——不管在你心中的是什么——一切都是梦的一部份。世界、图画、颜色、你的身体、你的衣服、你的食物、你的床——属于你的任何东西——一切都是那个梦的一部份。你只要接受它就可以了。你的心是梦、你的身体是梦、你的感觉是梦、你的概念是梦——一切都是梦的一部份。除了梦之外,什么你也找不到。

 


{返回 塔汤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活用佛法·问答
下一篇:活用佛法·空性
 活用佛法·开悟心
 了义炬·第二章 皈依与发菩提心 一、皈依
 了义炬·第一章 四共加行 二、人身难得
 了义炬·第二章 皈依与发菩提心 二、发菩提心
 了义炬·第四章 圆成二资粮的献曼达 四、结论
 了义炬·第一章 四共加行 三、苦空无常
 了义炬·第五章 迅速赐予加持的上师相应法 四、结论
 了义炬·第一章 四共加行 五、六道轮回
 了义炬·第四章 圆成二资粮的献曼达 一、二资粮的圆成
 了义炬·第五章 迅速赐予加持的上师相应法 三、评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07-049菩萨行[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三二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僧伽礼仪及塔像建造 第一章 僧像致敬 第二节 应礼与不应礼[栏目:僧伽礼仪及塔像建造]
 57 一坐四十年[栏目:活得快乐]
 53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江味农)[栏目:04 经注]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八 (6)[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九十六、学佛得不到殊胜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栏目:基础佛学常识100问]
 The Benefits of Animal Liberation – Practice Dharm..[栏目:Khenpo Sodargye Rinpoche]
 火柴的故事[栏目:小和尚的白粥馆·释戒嗔]
 121 小空经[栏目:中部选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