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如何解脱
 
{返回 达观法师·名言解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061
如何解脱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六祖大师说:何名波罗蜜?波罗蜜是印度语,中国话译成『到彼岸』。解释其义,就是离一切生灭的事相,而证悟不生不灭的理体。
 
执着境界,便会产生障碍,而有生灭得失之心。正如水因有风的关系,而生起波浪,此时即名为生死的此岸;若能离对此境的执着,就无生灭得失之心,正如水因无所障碍,故常通流,此时即名为解脱的彼岸,所以称它为波罗蜜。
 
结语
为何人会执着境界,因为我们总认为境界是真实不虚的,所以见相就着相,无法离相,就随此境界而转,顺境则生喜乐,逆境则起痛苦,随生灭的现象而心有得失。
 
得的时候害怕失去,失去的时候想要再得。得到之时,心增贪欲;失去之时,心增瞋恨。不论得与失,心中的贪瞋不断增长,内心的烦恼不停增加,自心的无明越来越重,最后使自己掉入忧悲苦恼的深渊,让自我折磨的心重复生起,再生起;重复痛苦,再痛苦。
 
一念一念苦,一刻一刻苦,一时一时苦,一日一日苦,一月一月苦,一年一年苦,一生一生苦,生生世世苦,轮回不停,永无止息,身处地狱,万劫不能脱离!这便是「着境生灭起」。
 
我们还想过这样的生活吗?我们还想要这样的人生吗?我们还想有这样的生命吗?再愚昧的人,终有清醒之日;难道有幸听闻佛法之人,还不会觉醒吗?
 
处在困境,要从困境中走出;处在忧郁,要从忧郁中觉醒;处在痛苦,要从痛苦中起来;处在烦恼,要从烦恼中觉悟;处在地狱,要从地狱中解脱。
 
那又如何解脱?
首先,知道一切现象的形成。所有的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起的。因缘条件成熟则『生』,因缘条件消失则『灭』。如下雨,达到降雨的标准,才会下雨;条件不足,自然雨停了。降雨非无因缘,而雨自下呀!
 
又以人来做比喻:有缘而聚,缘尽而散。聚时要知终散,故不足喜;散时还会有聚,故不足忧。何时聚?又何时散?因缘成熟则聚,因缘消失则散,用不着我们担忧、罣碍。若能明白因缘聚散的道理,自然就能一切随缘,而后活得自在!
 
再来,知道一切现象的真相。当我们已知它形成的原因,就能知其本质,并没有不变的实体,我们姑且称它为『空』。故《金刚经》有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此意为,现象本是虚妄不实的。是自迷不悟,以假当真,所以执着一切境界,让心生痛苦得失,念念烦恼不停。
 
所谓现象,就是有生有灭。简要的说,会变化的,皆是现象。但不变的,却是那个『空』;其空未曾生过,亦未曾灭过,自始至终如如不动,不生不灭。若能悟此理,便能「离境无生灭」。
 
最后,以智慧观照所有诸法。面对一切境界,察觉是变化无常,没有恒常之相,故说虚妄;既是不实,便如人作梦,梦醒之后,本无此事。
 
透过观照而深知此理,再也不生贪爱执取,亦不产生瞋恨舍弃之念。遇到境界现前,自然就无取舍之心,而念念平等看待,从此不被任何境界所束缚,当下解脱自在!
 

{返回 达观法师·名言解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四书心法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决定成就
 念佛至要
 孔子之道
 如何解脱
 诸葛亮家书
 念佛止观
 孟子尽心
 一念十界
 中庸之道
 四书心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寺庙教育的内容(宋立道)[栏目:佛教与教育]
 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导论 五、《入行》的特色[栏目:入菩萨行·如石法师]
 《净土十疑论》译解 7[栏目:慧律法师]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 (8)[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前言[栏目:藏密问答录]
 佛教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道德“软实力”的重大意义[栏目:潘宗光教授]
 学佛修行[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第三章 彼岸 《支罗经》的记载[栏目:舍利弗的一生]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四章 中观大乘──「性空唯名论」[栏目:印顺法师]
 390.问曰:佛现得果报肉眼,能见色,是事云何?[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