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四圣谛与四无量心
尊贵的泰锡度仁波切开示
{返回 泰·锡度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42

时间:2003年3月12日
地点:印度智慧林
缮打:玲珠师姐
摘自:法露杂志

    释迦牟尼佛证悟后,传法四十五年。期间所展现的法教,随后被弟子编撰为四大部份,即众所周知的律藏、论藏、经藏与续部。律藏法教的目的在规范佛门弟子的生活行为与法教的训练等等。这种训练与规范能使我们-远离痛苦、获得快乐,终至解脱轮回。

    论藏法教着重于身与心两方面的科学。它解释了「心」是如何运作的?宇宙又是如何运作的?一切事物的基本元素是什么?一切事物运作的方式,以及事物的生起、持续的过程等种种现象。它可以使我们克服某一特别的染业──无明。而无明正是让我们身处轮回受苦的根本。

    经藏更着重「心」的训练。因为身方面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无法达到最终之目的。故「身」的训练是为「心」的训练打基础。就如同你可以不去「做」某件事,但却无法不让你的心去「想」做它。因此,心的训练可让你对事物不去刻意造作,并能自然,适时的,做出正确的事,这才是训练「心」的重点。不需奋斗,也无须造作,一切事物皆任运自然。

    续部是佛陀最高与甚深的法教。但依续部的观点,佛陀一生未曾说一法,法教乃藉由佛陀而展现。事实上,法教的展现无深浅之别,分别在于众生不同根器之领悟力。但由于某些众生相对而言,具有特殊根器,因此佛陀展现了此最为方便与智慧的续部法教。而续部亦是律藏、论藏与经藏,三藏的精华。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续部是佛陀最究竟甚深的法教。

    佛陀开示法教时,其方式并非如同一般观念上的授课或教学,亦非如同我们在这的开示的现场一样,你们坐在我面前,我要想想该如何说才恰当等等。佛法如果需要如此来开示的话,是很荒谬的。法教是藉由佛陀而展现,就如同阳光洒向大地照在每一个人身上一样。但我们会发现,同样的阳光照在不同的人身上,却产生不同的效果。譬如把你的头髪晒成黄色,把我的头髪晒成黑色,把他的头髪晒成卷曲。而你有一头长髪,我却没有(以上譬喻是因为在开示现场,有来自全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种族的国家信众,因此仁波切以幽默的口吻作此比喻。)但太阳将阳光洒向大地时并没想这些,它并无意将不同人种的髪肤晒成不同的颜色,但这些不同却自然产生。因此,佛陀展现法教,但众生却各因其不同根器,而有不同的领悟。因此以续部的论点,佛陀从未灭度,虽然在律藏里,佛陀已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圆寂,但现在我们在续部中所谈的佛陀仍与律藏、论藏、经藏中是同一位佛陀。从这里,可以给我们对于佛教有一基本、简单与一般性的了解。

    四圣谛是佛陀证悟后,在鹿野苑所展现的第一部法教。事实上,当佛陀证悟后的一段时间,并未展现法教,而是保持沉默。沉默意味着虽然他了悟了能治愈轮回痛苦根源,如珍贵甘露般之法教,但众生却浑然不知,亦不愿领受。因此,沉默是金。此时,两位天神从天而降,化现在其身前,第一位天神送上一幅金轮,恳请佛陀转动*轮,救度众生。此金轮正是太阳系宇宙之王车乘之轮。此时两只鹿亦化现在佛陀身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在金刚乘寺院的屋顶上,看到两只鹿相对面向金轮的原因。而另外一位天神则供养佛陀一只能够响彻宇宙四大元素和谐之音的右旋海螺。在这两位天神祈请转动*轮之下,佛陀展现了佛法首部法教──四圣谛

    四圣谛的第一谛即「苦」谛。苦谛说明了何为轮回之苦的根源。一旦我们认出,并有一「我」之概念存在时,经由此谬见,苦之因果随即生起。因为一旦有「我」,即有「他者」。「我」是唯一,「他者」无量。一直以来,「我」都是想乐,惧苦。但我们总是无法知足常乐。看见邻居院子的草坪剪的比我们漂亮,于是心生嫉妒。当我们环视周遭,发现「我」比「他人」都强,则傲慢之心油然而生。一旦我们欲求某物,则不择手段的想要得到,贪念随之而起。其行为如同我们所见的猴子一般,为了拿树上的芒果,手脚一齐用上,抱着芒果在胸前还嫌不够,眼睛还望着其它的芒果,「贪」得无厌,令人叹为观止。当有人不让我们顺其所愿,得到想要之物时,则「瞋」心立起。因此,当这些贪、瞋、痴、慢、嫉与我执的心态一旦生起,即被称为轮回六毒。一旦有「我」之存在,六毒即无法避免。如同你将一块石头丢入水塘,它不可能不起涟漪的(此处意指一旦「我」之念头生起后,所引发的烦恼连锁效应,就如同水中涟漪之扩散一般,连续不断。)不信你可以尝试一下。如果你将石头丢进水塘而不使水起涟漪的话,那你就已经成就了,其实你也可以用这个方法试试看你自己是否已成觉了(仁波切的幽默)。如果有人来对我说他已成佛了,我想请他将石头丢进水塘看看就知道了(会场一笑)。

    轮回之苦有多种。第一种是苦苦,意即我们在身心方面,譬如生病等等,所感受到的苦痛。另一种苦,实际上来自快乐本身。因为我们从所获事物上,得到的快乐愈多,则担心失去它而所带来的忧虑与忙碌也愈多。如同前面所讲的猴子一样,刚开始拿到一个不怎么样的芒果时,为了保护它而不顾一切;但眼睛仍然看到其它更大更好的芒果。因此,当我们为得到一件东西而感到快乐时,不久它就会变成我们的负担与痛苦之因。

    如同无常一般,今日你可以荣耀一身,明日可能已被人遗忘;日久之后,没人再记得你。故一切事物皆是无常。即使是世上最大的快乐,亦有结束的一天,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轮回世界没有一件事情可以持续不断。如果你想的话,你可以去挖掘矿石,找出金矿;或许你还可以找到钻石。即使你能找到这些黄金钻石,但也不见得能带给你真正的快乐,或许还会带给你更多的烦恼与痛苦。事实上,钻石本身不会痛苦,痛苦的是你自己的心。因此,轮回中无论在什么境遇,最后所带给你的只有痛苦。这也是痛苦的第二种面貌──「坏苦」

    只要我们坚实的认定有此二元概念的「我」之存在,则轮回的痛苦永将持续不断,没有结束的一天。这是轮回之苦的第三种面貌──「行苦」。只要有「我」,则永远无法让你究竟成就。一旦能克服此二元概念之「我」,则有限之「我」,将转化为无量;二元概念将转化为不二。至此境地,轮回苦尽。

    第二圣谛是为「集」谛。集谛乃制造苦谛之因,亦是使我们受苦的贪、瞋、痴、慢、嫉等等的染业。它的另一个名相即是我们常称之的「业」。「业」实际上即是由我们的五毒所制造、转变与积聚而来。一切事物只要以「我」为基,则其「身」之所为、口说之「语」,与心中之「意」念,皆称之为「业」。其「业」之深浅,端赖于其所为。譬如前面讲的猴子与芒果。如果猴子只想独占、抢占所有的芒果,那就是不善业;如果猴子自己有了芒果,也希望其它猴子能拿到芒果,这个业就还不错;如果猴子还愿意将自己的芒果与其它同伴分享,那就是善业。因此「业」之好坏,全在你背后的动机。只要你的动机是纯净、诚意,那即是善业。反之,即是恶业。当然,你无心造作之意图,则是无记之业(不好不坏之业)。这就是四圣谛中的第二谛──集谛。它和苦谛原不可分。

    四圣谛的第三谛是「灭」谛。当一切的「业」及「业因」均已被消除时,轮回的苦痛即结束。一旦克服了第二圣谛(集谛)中所说的苦因,即意味着第一圣谛的苦谛亦随之断灭。佛陀之所以先开示了「苦」、「集」二谛,是为了替开示解脱轮回痛苦的第三谛──「灭」谛而做的准备。你无法真正解脱轮回,除非你已断除了制造轮回痛苦的因果。无论你的五毒执着有多深,它皆源自于你的根本无明。一旦克服了坚实的「有我」谬见,一切轮回痛苦随之而逝。依法教上座部所言,此时你已证得阿罗汉果位。罗汉即是已克服了苦、集二谛者,亦即克服了轮回的苦因与苦果。亦克服了制造一切染业之因──无明。此时,染业已被净化,已被归零(现代数字化的用语),如同一张洁白的毯子。如果现在再将一块巨石投入池中的话,已可不起涟漪,因为在无「我」的心中,水与石头已然成为不二。一切事物的显现,皆呈现出其具生之本质与不二。这是我们用最简单的方式,对灭谛所做的解释。

    四圣谛的第四谛为「道」谛。事实上,你欲证得第三谛的灭谛,需先经由第四谛──「道」谛的修持。但在讲解的时候,却是以苦、集、灭、道的顺序来做说明。道谛包含了一切的方法与皈依,用以消除轮回苦痛与制造轮回苦痛之因。譬如我这里有一个痛处,如果我不对症下药,反而去刺这个痛处,只会使之更加严重。因此,道谛即是在教导我们如何克服轮回痛苦。

    道上修行第一步即是持戒。持戒一词在西方文化中难有适当的解释相对应,一般西方人听到持戒时,会以为是否发生了什么大事。但「持戒」一词并非像其字面上的意义,好像是某些人定了一些规则,要你去遵守。对于一位佛教徒来 说,它的含意应该是「尽其在我,以达目的『方法』」。譬如说,你想增胖的话,方法是多吃高脂的食物;想苗条的话,方法是吃减肥餐;你想摔断腿的话,方法是从二十尺高处跳下;如果你想去除头痛的话,方法就是服用拜耳公司出的阿思匹灵吧!(仁波切对西方弟子的幽默)因此,下次当你听到持戒一词时,不需太过紧张,它不过是修道上的一种方便法门。因此,一切这些基本的修持,其目的是在藉由你正确的身、语、意行为,以避免你的贪、瞋等等的五毒的增长,进而净化五毒所造之恶业。此即修道之根本──持戒。没有这项根本,则无论你多么精进修持,亦是枉然。就好像努力减肥,拼命运动消耗卡洛里,然后再去吃炸鸡、披萨、可乐等等,即使喝的是低糖的健怡可乐,减肥亦是无效。同样的,不以持戒为根基的修持,无论多么努力,亦是无用。因为那变成只是一项工作,而非修道。

    以戒为基的修持,才能在修行之道上获致进展,并得到传承的加持。一般而言,在此之上,修持的过程有两个步骤:一、前行(修行前的准备工作):二、实修(实际的修持)。这两个步骤的另一种说法就是:「暇玛塔」与「毗钵舍那」:藏语「息内」与「萨通」;亦即是我们所知的「止」、「观」禅修,为何我们要做「止」之禅修?理由很简单。虽然在究竟上我们完美无瑕,一但有「我」之概念生起,一切五毒染业随之而起。长久以来已使我们远离究竟完美。经由「止」,可使你的心暂时平静,并能在这平静的过程中,能够短暂的瞥见心之无限潜能,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止」之修持完美,则「观」自然生起,所谓「观」,就是「止」的结果。因为光是有「止」,仍然不够。「止」修的好,充其量或许只能在生活中扮演好你的角色;一个好老师、成功的商人、好爸爸、好妈妈等等,但它不会带领你解脱轮回。我们修「止」的目的,是藉由修持的过程中所保有的一颗稳定、平静的心,而认识我们本具之完美的俱生智。当然,这非一蹴可及,而是经由一次又一次的瞥见,终至完全的开展。这就是第四圣谛──「道」谛。

    以上是我们对四圣谛的一个基本与一般性的解说。下面我们将对四无量心作一简单的阐述。

    当我们早上起来做晨课时,首先念诵皈依文,然后念诵「愿一切众生解脱轮回痛苦」的四无量心文。这个祈请文,是大乘佛教菩萨道的精义,菩提道上修行的重点完全在于发心与动机,测验一个人是否在菩提道上修行非常简单,如果此人修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一切众生皆能证悟解脱、成就佛果,那么,他所修持的,即是大乘菩提道。反之则否。为达此愿,并究竟成就,所需凭借的应是「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与「舍」无量心,总称之为「四无量心」。当然,人们多多少少都可能具备了一些对自己人的慈、悲、喜、舍之心,但那是有限度的,而非无量。因此,具备了这四种心态并非说已经就是菩萨了,菩萨的定义是将其修行的最终目的建立在使一切众生成就佛果上面。而悲无量心的定义就是使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直至成就佛果。此处所讲之众生并非仅只自己的同胞。如果我说希望我的西藏同胞都能解脱轮回,成就佛果,这虽然很好,但终究并非无量,并非菩萨道。如果我说希望一切人类众生能解脱轮回,成就佛果,此亦非无量,亦非菩萨道。我们所指的一切众生包含了一切形式的众生。曾有人问我,在别的星球是否也有人类众生?当然会有,我们的存在,就已证明了别的星球有人类存在,不需要再四处寻找。就好像一个人要证明天空的存在,而四处去爬最高的山想要碰触到天,那是一个很可笑的行为。

    慈无量心的定义是希望一切众生具乐及乐因,直至成就佛果。前面所说的悲无量心,指的是针对悲心不如我们者。譬如佛菩萨们对众生生起悲心;而我们则对不如我们者生起悲心。有时我们会认为富人已比我们富有了,还需我们对他生起悲心吗?事实上,有时候富人的烦恼痛苦也许比我们更多。因为人们拥有的东西越多,烦恼越多。我们悲心的生起,即是针对那些烦恼痛苦比我们更多者。慈心则是针对一切众生。喜无量心是希望那些不论是比你更好者、更差者、或与你相等者,皆能快乐,并对他们的快乐心生欢喜。这种欢喜心和我们所具有的傲慢与嫉妒之心完全相反。一旦这两种不善心态经过修持的净化与转化后,会对比你好者,心生欢喜。

    最后是舍无量心。你可以将你所有的慈、悲、喜三种无量心,舍与一切众生。这是一切修持菩萨道者,所必须具备的根基──四无量心(菩提心)。

 

 


{返回 泰·锡度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供养护法
下一篇:传承的重要性
 菩提心的两个阶段之实修
 修行之道·第三篇 菩提心
 了义海大手印前行教授
 令自心平静的五个练习步骤
 上师瑜伽的修持即为虔敬心的修持
 维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与步骤
 心灵的治疗
 帝洛巴道歌
 唤醒沉睡的佛 第四章 空性
 菩提心的实修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缘起甚微妙 世界多虚幻[栏目:传喜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