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六祖坛经讲记 第67集
 
{返回 六祖坛经讲记·达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40

六祖坛经讲记(67)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將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於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將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前面讲自度,现在讲破你的〔烦恼〕。〔虚妄思想心〕简称妄想。妄想就是烦恼,烦恼本身就是虚幻不实的,你却偏偏从你的心想出来。「师父,我有一件事在烦恼。」我不否认你是有那么一件事在烦恼,但是为什么它是虚幻的呢?我送你一句话:「事情是会过去的。」解决问题是解决,不解决也是解决。有时候可以用金钱来解决,有时候可以用人情来解决,有时候你只要用时间来解决就好。好沟通我们就来解决,不好沟通怎么讲都讲不清,怎么办呢?透过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有的人很奇怪,你要跟他谈,他不跟你谈,有一天他自然主动要跟你谈,这个就是用时间。时间是真实的吗?时间是虚幻的。那是因为你的根器不够,我才跟你说事情將会过去,才用这句比较通俗的话来安慰你。很多的东西不要勉强,包括你的问题也不需要勉强,有误会可以讲开最好,不能讲开,就不要再抱怨,不要再伤心了。为什么?因为你已经做到了,做到了就好。我们习惯被既有的模式绑得死死的,绑到自己动弹不得。如何用你的智慧去除这个虚幻的幻想呢?这就是一种功夫,需要有正见,不然你做不到。所谓没有能力指的是没有正见,所以不要小看「正见」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没有建立,你根本没有办法进入修行这个门槛。过年七天年假已经有很多同学要去参加禪修了,去会带手机吗?带手机会打吗?不会?奇怪,你们很假,那不要带就好了。既然连科技都要符合人性,又何况禪修呢?!我一定会让你打。与其你偷偷地打,不如就让你打,一天固定打一通,等晚上吃完晚饭之后,一边欣赏明月一边打电话。方法有很多种,当它真的没有办法断,那用其他的方法,事实上不是不能解决,只要你善用得巧妙,它就会处理得很好。大家也不要想:「我参加七天,孩子不知道吃得怎么样?家里不知道怎么样?」你们真是慈悲啊。可是,你们那个不叫慈悲,叫〔烦恼〕。

【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我们常讲万法归宗,这个宗就是心,万法从心来,所以心生万法,〔法门〕无尽,讲的是自心自性的法门,你要瞭解所有的法门,必然要见性,这是很根本的问题。谈修行要透过法门的目的是要见性,但你知道法门从自性来吗?法门不是从別处来。你静静思考一下,谁在念佛?我自性在念佛,念佛就是个法门。谁在参禪?我自性在参禪,参禪就是一个法门。谁在观呼吸?我自性在观呼吸,它又是个法门。你念佛是法门,持咒是法门,一切一切儘是法门。但是,你那个门到底开了吗?什么叫〔门〕?能通就叫门,这个门不能通就没有用。你有没有入门?你有没有通?〔法门〕的目的就是要让你通,「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你真的懂法门吗?任何的〔法门〕都叫心法,不是只有禪宗才叫心法。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会排斥其他的法门,或是排斥其他的派別。

早上有一个没有讲完的话题,「师父,为什么我们不用各种方式来度眾生呢?比如说有些人喜欢听课,但是大部分人不喜欢听课,他可能喜欢来参加法会、拜懺,或点个光明灯。」这样对不对?对。简不简单?简单。你喜欢诵经,你不需要来禪心学苑诵经,我可以介绍你去其他道场诵经。比如说我们这里卖阳春麵,隔壁卖炒饭,人家来问:「老板,你们有没有炒饭?」「没有。你去隔壁吃。」人家说要吃炒饭,你就做炒饭,人家要吃炒麵,你就准备炒麵,这样会累死,不只没有品质,而且不能够打出你的口碑,成专卖店。你把这个生意介绍过去,会影响你的生意吗?不要这样想,一定有人喜欢吃阳春麵。你们就喜欢吃阳春麵嘛,所以你们才来上课,你们都是老主顾嘛。我们原则是利益眾生,而不是说「眾生都来我的道场」你能够领悟这个道理吗?当我们明白这样的概念之后,就会觉得很轻鬆,这就是心地〔法门〕。明白就是一种法门,不明白,此路不通,它就不是一种法门。但是你要通,就要见性。为什么见性才能够通?因为见性才能够看到真相,即看到空性,所以入佛门叫入空门。我们看很多戏剧都说入空门,然后把空门当成消极门,两者有什么关係?!很奇怪。就是因为是空门,所以此门才能通,不然这个门有障碍,根本就通不了嘛。当你懂了,你才能用出来,这叫常行正法,正法你可以正確地用。当你不明白的话,你必然会常行邪法,常常自赞毁他,或毁灭佛法,你自己都不知道。

《大学》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世界上最伟大的学问就在於明明德,就是明白自己清明的德行,就是希望明心见性,就是希望瞭解自己,这样你就开悟了。但是这样还不行,还要亲民,就是行菩萨道。明明德就是开悟,亲民就是起修,止於至善就是成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佛,所以叫至善,跳开善恶才叫做至善。能包容別人的缺点才叫包容,所以在圣人的眼中,他总不会对恶人赶尽杀绝,他永远会留给恶人一条生路。在佛的眼中,我们都是未来佛,这些概念都是超越善恶的,这才是真学。到最后他才有修行功夫,才有「静定安虑得」的功夫,定就是我们所讲的定慧的定。所以圣人之学好好读,很多道理是可以贯通的。

【又无上佛道誓愿成,】现在已经谈到第四个观念,就是自性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下心〕是谦卑,〔常能〕就是虚心求教。我们请问人家,千万不要有考別人的心態,请问人家要真诚,除非你要度化他,不然第一不要有考试,第二不要因为无聊找话题,第三不需要把它当成一种技巧。我们很多人擅用某些技巧,透过它打好人际关係。很多人从事行销、做生意,学佛以前,他认为某些部分是要保留的,是要適度地欺骗客户的;他学佛之后,觉得不打妄语跟他做生意好像有衝突。大家都掉入陷阱,谁跟你讲说谎才能做生意?你的脑袋一定有个既有的模式,这套模式是你会用的。但是,如果你真的是一个高手,难道只会用这一招而已吗?学佛之后,用另外一种模式,你可以很直接、很真诚的跟客户谈,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南投班有很多年轻人跟我学佛,他们跟我在一起,既幸运也是不幸,幸运的是有很多问题我们可以討论,我跟他们讲单恋是痛苦的,暗恋是不快乐的,被人家拒绝容易受伤害,如果你喜欢她,就找个最適当的时机鼓起勇气表白,讲完之后,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她接受你了,从此过著…的生活,第二种就是被拒绝,那就赶快找別人,不要把烦恼一直放在心中。但是这样讲完很多人就懂吗?不懂,他也不敢做。这个跟做生意一样,这就是脑袋,你觉得说这样不好,所以你一辈子都用一种模式在过生活,没有智慧。智慧就是没有定法。

我们真诚地去请教別人,必然会受益,但是你不要觉得你比別人厉害,这句话你一定要注意。有人问孔老夫子说怎么耕作,孔老夫子说:「你应该去请问农夫,不应该问我。」连孔老夫子都直接这样讲,不懂的地方应该真心去请问別人。佛法不局限在你现在所看到的佛经,如果看到的佛经才是佛法,那肯定你不懂佛法。你所看到的都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你散步可以学佛法,请教別人也可以学佛法。真的是这个样子,这才是真懂,不然不懂。因为心真的能谦卑,才能够行於真正。

【行於真正,】就是前面所讲的能够行於正法,这就是彻底地修行。你看常能下心的〔心〕,和行於真正的〔行〕,这两个字叫做心行如一,这是个觉悟的人,他才会这个样子。但觉悟的层次有很多种,这样並不代表你大彻大悟。

【离迷离觉,】这四个字很多人开始看不懂。离开〔迷〕他懂,离开〔觉〕他就不懂,我们不是要觉悟吗?为什么〔离迷〕还要〔离觉〕呢?迷跟觉是对不明白的人说的,你如果真的觉悟,不可以抓一个觉悟不放。〔离〕的意思就是不要执著,比如说见相离相,那个〔离〕不是离开现象,而是不执著现象。开悟不可以抓一个「我开悟」,这样一定没有悟。悟是什么?心中本来就没有东西,哪来多一个悟呢?心中本来就不存一法,哪有什么迷的问题呢?这些问题对见性的人完全不成立,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因为他不再被迷的概念所绑,也不再被悟的概念所绑,他不再被眾生的概念所绑,也不再被成佛的概念所绑,这样才常生般若。

【常生般若,】这样的智慧遇到境界,它自然生起,物来则应,物去不留,这叫做自在无碍,一尘不染。

〔除真除妄,】这个〔真〕就是我们所讲的真心,〔妄〕就是妄心。我们现在所用的心都是妄想的心,开悟的人所用的心就叫真心,这个概念跟前面的概念一样,真心跟妄心本来就没有心。为什么?真心跟妄心都是那一颗心,但是那一颗心你不可以抓住,当你抓住,就被那一颗心所绑。你不可以看到前面所讲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就抓住一颗清净的心,那它就不清净了。彻彻底底的清净就是无心,就是说连这颗心也不执著,所以「无心是道」,禪师都这么讲,到达这里才是真正的大彻大悟,才叫做即见佛性。【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言下〕就是当下。自己自成〔佛道〕。【常念修行,是愿力法。】你心中常常明白这种概念,你也要有这种愿力。


{返回 六祖坛经讲记·达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六祖坛经讲记 第66集
下一篇:六祖坛经讲记 第68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49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44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25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93集 法门对示
 六祖坛经讲记 第12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88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21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32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42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86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西藏生死学《六中有自解脱导引》12处生中阴06[栏目:久美多杰堪布]
 极乐之光 佛法的修行方法 ~ 四念住[栏目:极乐之光]
 皈依问答(十五):为什么说无上拔度即僧宝?[栏目:益西彭措·皈依问答录]
 恭谨与真诚[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自力与他力之融合[栏目:游祥洲教授]
 念佛加持戒绝对到西方[栏目:体慧法师]
 大般若经要解——毕竟净义[栏目:白云禅师]
 我们的寺标[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五疑 具缚得生疑[栏目:林克智居士]
 放下、出离[栏目:远凡法师·禅的世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