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论开悟 第八讲 中观学的开悟
 
{返回 贾题韬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11
第八讲 中观学的开悟
 
今天开始给大家讲‘中观’,本来计划讲一次‘唯识’,结果讲了三次,还有些应当讲而未讲到的。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如此。我主要是给大家讲‘论开悟’,很希望在讲的当中或讲后对大家能有所启发,获得利益。希望同学们听讲后能鼓起开悟的勇气,至少引起大家对开悟的兴趣。或许有因听讲而开悟的,这虽是大胆的想法,但按道理讲也绝非不可能,前几天有几位同学问我:‘你开悟没有?’这叫我很难以回答,只好以不回答作回答了之。记得有人问佛,我们这个世界有始无始?这个世界有边无边?佛没有回答,我模仿佛的办法,似则似是即不是。佛是知而不答,我是不答,不过我可以告诉大家,开悟这件事,根据我研究的结果,我是相信真正有,并且大家都有份,这一点我愿为大家作保证。有人说你既没有开悟,你怎么能为此事作保证呢?须知所谓可靠可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可以现见现验的,譬如说我在这里讲课,大家都是亲见亲闻,这是无可怀疑的;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我们不能直接接触,但是从道理上可以推测,可以断其必然。譬如说,我问你有五脏吗?你见过吗?能说没见过能没有吗?人类有远祖没有?谁又见过人类千百年前的远祖呢?能说没有吗?我对佛教教理的研究,自觉得差有自信之地。虽然切身的体验很不能,但总觉得佛教所指出的对人生的道路颇值得一试。所以我大胆地把‘开悟’这个问题提出来,鼓励大家向探索宇宙奥秘这个方向前进。因此,我在这里讲小乘也好,唯识也好,中观也好,从学术的整个要求上来讲,只是一鳞半爪的给大家略作介绍,不但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详讲,而且目的唯在于有助于‘论开悟’,所以所谈的,也只是限于开悟有关系的部份。
 
中观是印度大乘佛学里的一个重要派别。佛教分为大乘和小乘,大乘里主要是‘唯识派’与‘中观派’,可以说‘唯识’与‘中观’就是佛教里的精华所在。如果把唯识和中观真正搞懂了,那么佛学就通了。尽管还有许多派别,也不外这两派教理的基本范畴。把唯识和中观学好,就知道对开悟帮助之大了。未开悟以前需要懂,作为加行;开悟以后更需要懂,作为方便。释迦牟尼佛弘法几十年当中,根据现在的资料看,主要是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等。在佛灭度以后的一百多年中,教理即以这些内容为中心,少有争论;到一百多年以后,部派竞起。部派当中,先是分为大众上座部,后来上座部和大众部又有发展。现在有记载的有十八部,没有记载的恐怕还有。从西元前四世纪到西元二世纪,约有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学者称为部派佛教时期。这是由于佛教流传的地点、时间有所不同,所以他们的戒律、说理、修持的方法也难免产生差别。这时在各部派中大乘佛学思想不是没有,不过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部派佛学里提出有许多问题,从《成实论》、《异部宗轮论》中可以略知其梗概。有些是属于佛教本身最基本而又是最不易解决的问题。有如佛教主张无我,但又主张轮回。既说无我又说轮回,这就有矛盾了,若说无我,那么谁在轮回呢?所说轮回就是转世,由人可以转成畜牲,畜牲又可转成饿鬼,饿鬼可以变成天人,天人可以下到地狱。按一般的道理讲,既然承认有轮回,必然有一个轮回者,就不能说是无我了。既然无我,连我都没有了,那么谁在轮回呢?这个问题直到现在还是佛学里一个难题。(在现在佛学里还是一个重要问题,恐怕以后还是一个重要问题)又如佛与罗汉有没有差别?小乘说佛就是罗汉,但罗汉的智慧和悲心是很有限的。我们可以从阿含经里和其他有关经论里看到罗汉的行踪、活动。如舍利弗、目健连、迦旃延等这些罗汉都有习气烦恼。拿目健连来说,他在佛弟子中号称神通第一,但有一次他出门化缘,被婆罗门看见,把他痛打了一顿。回去见到舍利弗,舍利弗说,你怎么不用你的神通呢?目健连回答说:当时连神通二字都想不起来了。像这样的罗汉怎么能作为众生的依估呢?怎样能作为众生永久皈依之境呢?因此,部派中的犊子部就主张有实我,认为若没有我,那谁在作轮回的主体?而大众部就主张佛果的殊胜,迥然有异于罗汉。关于轮回和无我的问题,不少同学也问过我,可知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不容许不解决。而小乘向大乘的发展无论从理论上或实践上讲是必然的趋势。发展到大乘,对于这些问题都有大幅度的论证和描述,不管我们能否完全接受或是否已经得到彻底的解这,但与小乘比起来那是进步多了。
 
大约在三世纪,佛教中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论师,他就是龙树菩萨,关于他的传说很多,他对大乘佛教的组织、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他是南印度人,先是婆罗门教徒,后皈依了佛教,研究了小乘教理后,感到不满足,后来到北印度,传说他进入龙宫取出了许多大乘经典,最著名的是《华严经》,以后他返回南印度,他活了约一百多岁,最后死于一王太子手下。但他的著作以及他本人的大名却盛传后世,他有一位嫡传弟子叫提婆,对龙树的学说,更加发扬光大,合称为‘圣天父子’,成为中观学派的不祧之祖。
 
中观学派是来自龙树菩萨所著的《中论》而立名,《中论》也叫《中观论》。龙树的著作很多,《中论》是较为根本的。《中论》所运用的讨论方法主要在于破,整部论共二十七品,其中二十五品是破,不但破外道,佛教内部所经常使用的蕴、处、界、四谛、十二因缘、因果等范畴也一齐破。确实解决了佛教中许多疑难问题。
 
佛在世时有十四个问题不作回答(经论中称十四无记),内中有如对于世间有限无限?还有时间有始无始等,由于问题既较玄远又不切实际,不作回答,这还可以理解。而对于如来自己灭度后是有,还是没有?我们的身体和生命的关系,二者是一回事,还是二回事,佛也不作回答,这就让人难于理解。因为这一类问题从佛教本身说是不应该回避的。对于这些问题希望大家不要轻易放过,要大胆地怀疑,到底是这些问题就得不到答案呢?还是所用的思想方法不对头呢?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康得,他创立了一个二元论学说,认为主观和客观是两回事,认识的作用是主观条件相接触而产生,就如佛教的六根对六尘而生识一样。表现的形式就是判断,判断有两种,一种是分析判断,不要什么经验,可以直接加以推论,如说:‘某同学是中国人’,那么不必用什么新的经验,根据这一判断就可以肯定‘某同学是人’。数学之所以容易得出必然的结论,正是据以为推的属于分析判断,它的结论早就包含在它的前提里,只是把包含前提里蕴含的东西排列出来而已。综合判断就不一样,主谓语是根据经验而形成判断。如某甲今天见到一个人,明天不是还能见到这个人呢?又如我们今天早上吃的是豆浆吗?康得认为这类判断仅仅靠经验,经验就不是必然的。经验虽至千百次也难保其无例外,这就证观明分析判断属于人类理性自具的形式,而综合判断来自客观事物,理性就暴露其局限性了。另外,人的认识既有其一定的形式,而认识外界客观,必须通过感觉、知觉、分析、综合概括等内在的作用,但这些作用既有限度,在此限度之外就认识不到什么事物。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的事物,已经被感官、知觉等加了工。对于事物的本质根本不可能去直接认识,我们所认识的只能是加了工的现象。在康得看来,前此很多哲学家研究本体问题,而却忘记了研究自己,都陷于武断。只要把自己研究一下,就知道有些问题不是人类理性所能解决的。康得还提出了‘二律背反’的问题,认为两个相反的判断都可以证其为
真。比如时间是有限还是无限?若说有限,时间就应当有开始,而时间是没有开始的。若说无限,但未来还没有来,今天就应当是时间的终点,有终点就是有限了,因为它只有过去。有限、无限是相矛盾的,但都讲得通。还有‘因果’和‘自由’这两个范畴,如果承认自由,又怎么讲因果,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还有什么自由?但因更有因,因至无穷,第一因了不可得,又成为自由的了。既承认自由又承认因果也是讲不通的。康得认识这些问题超过了人类的理性,不是我们理性能解决的。佛不回答的十四个问题恰恰与康得提出的二律背反可以联系起来看的。
 
顺便再介绍一点参考材料,希腊古代,埃利亚学派有一位很出名的人,叫巴门尼德,还有他的弟子芝诺,他们相信世界有神,神只能是一,不能是多。又说神永远不动,因为神就是无处无时遍一切的本体,还动什么?与‘一’相反的就是‘多’。与不动相反的就是动,但动与多如果从纯粹理智上来分析就根本不可能,没有这样的东西。就‘一’来说,分析为各部份就是多,各部份又继续分析下去就是无限的多,多至无限就成为不存在的事物。再就‘动’来说,动必定是从这个地方经过中心点到那个地方,这样分割至无限,就永远到不了终点。这在理性上是矛盾的。佛对十记的不回答,使我们产生怀疑的是,是否如康得如希腊哲人提出来的认为理性上受到自己的局限根本无法解决而默然呢?这样我们悟的什么?开悟还有什么了不起的意义呢?我们以为开悟应当时这些疑难问题有个解决的。当然,开悟还不只是解决这些问题。
 
从上面对有关理性问题讨论的介绍,我们再转到中观上来,就可以知道龙树贡献之大和《中论》的重要性。中论的‘中’字就是真理之意。他认为世界上的认识都是偏见,若给‘中’字作具体说明,那就是佛教所说的缘起之道。只是懂得‘缘起’才能掌握《中论》,运用破的方法的重要意义。扼要他说,《中论》是把‘缘起’的观点用在‘破’上,处处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发一般的思维方式──形式主义,无法处理高一级问题的缺点,而透露出辩证逻辑思想,充份发挥‘一切法互相依存、无自性’的道理,从而指出以‘实相涅槃’为指归,把佛教落实在人间,与众生同生死、共患难,利乐无尽,当处寂灭。‘禅宗’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再现了原始佛教的风貌,点燃了生命之火。
 
从历史上的发展上说,本来应先讲‘中观’,次讲‘唯识’,我想以后就要讲禅宗了,中观思想与禅宗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先讲了唯识,次讲中观,紧接著讲禅宗,大家听起来更有便于领会。中观的破,就是禅宗的棒喝,不要因为形式的不同就眼花缭乱起来。

{返回 贾题韬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论开悟 第九讲 中观学派的开悟(续)
下一篇:论开悟 第七讲 唯识学的开悟(下)
 论开悟 第七讲 唯识学的开悟(下)
 论开悟 第十三讲 禅宗的开悟(四)
 论开悟 第八讲 中观学的开悟
 坛经讲座 忏悔品第六
 苦和福不会永恒不变
 坛经讲座 行由品第一
 论开悟 第十讲 禅宗的开悟(一)
 坛经讲座 机缘品第七
 论开悟 第四讲 略说小乘的开悟
 论开悟 第六讲 唯识学的开悟(中)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心会宣言书[栏目:太虚法师]
 五 小儿鬼事[栏目:饿鬼事经 第三 小品]
 “东南佛国.杭州首届佛教文化节暨弘一大师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于飞)[栏目:弘一法师思想研究]
 华雨集第四册 一、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 一 探求佛法的信念与态度[栏目:印顺法师]
 生命粗糙 菩提如是清凉(李艺泓)[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中国人更适合穿汉服[栏目:法清法师]
 弘一大师对在家律学的贡献[栏目:律宗文集]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七一八)[栏目:杂阿含经]
 1882 三圣圆融观门(唐 澄观述)[栏目:09 注述讲记]
 这里无奴婢[栏目:公案100]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