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安居第五十一日(四):无知而知,现行自解脱
 
{返回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52

安居第五十一日(四):无知而知,现行自解脱

问曰:心入实相,可令无知。云何得有一切种智耶?

答曰:凡心有知则有所不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无知而知,知即无知也。

这一点我感觉昙鸾法师讲的特别细腻,就是反复地提示大家。

“凡心有知则有所不知”,提醒我们凡夫心的一个障碍,凡夫的心有知,他就执著了,就遮盖了他有所不知的空间,所以就会有所不知。

“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菩萨,我们不要光知道圣人无知,就把无所不知丢弃了。达摩祖师到我们中国传清净的禅宗这一支教法,说我法百年以后落于名相,名相就是说大家泛空开始了,相互地引导泛空,多是枯木行持者,枯木禅守护者,造成了大量的恶缘,造成了我们汉地僧法的衰败,僧人修持的衰败,十分不可思议的。但是我们也会有转机呀!千百年来总沉在里面不可能的,会有转机的,只要我们认知它。

“无知而知,知即无知”。这个“无知而知”是不染的知,我们一定要看知见上的东西,很重要的。

无知而知”。我们强行翻一翻——这个“无知”实际是无染无著的意思;这个“知”是了了分明。我遇见了一些念佛人就有这样的境地,只要你不生泛空,不生断灭见,这样的境地都好实践,就是了了分明而于诸境无染无著,分明无染,这并不是太复杂的事情。

圣心,你实践这个法则,就会得到这样的利益。圣心不是有所属的,圣心亦无自性,凡心亦无自性。谁实践它,它就归谁来起用。凡心的执著或者圣心的无所执著,一个违性,一个顺性,违性者,就是执著,虽然有知,有所不知,因为执著于知故,而造成了有所不知这个遮蔽,这个“有知”实际是个遮障。顺性者,让性德起作用了,就不去染著,照了觉知,无染无著。

我们这样尽量地分析,让大家观察的理路能开阔一些。这个有知是遮障的;这个无知的知,是通达无碍。这样换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可能我们慢慢地就可以选择依哪个知见来修行。

因为以前在昙鸾法师这段文字中,我有一个心理上的突破。以前我在一些念佛的时间,会出现一些觉知性的东西,当然也是所谓的境界,好比进入一种黑暗的意识感知中,或者沉浊的感知,或者漂浮的感知中,就会产生惊慌,这个惊慌是什么呢?就是有所不知。不知道它的结果是什么,就开始惊慌。我们知道了,就不会恐慌了;我们知道它无自性,也不会恐慌了;我们顺性分明,也就不会恐慌了。但在这个地过不去,我老是过不去,一到那个地方就害怕,用睡觉呀、回避呀,不再去实践他、放弃呀这种方法去作用过。后来遇到昙鸾法师这个说法——无知正遍知。一下了解这个角度了,原来,分明其无自性,无染无著,你对一切业缘必然无自性了解了,就是无知而正遍知。在这个正遍知、无知中得休息了,什么境界你都看着它,一下就过了这个关口,即这种有所不知的畏惧。

很多人在修行中都有这个障碍,好比说对幻境,对阴境,对突然引发出来的天翻地覆的感知,有人在走般舟时天地就会倒过来。曾经有人在走般舟时跟我说,师父这个地怎么像海浪一样起伏呢?他人就在那儿晃。他说师父你怎么不晃呢?我说我们两个世界。我又有没有走,他走晕乎了,同一个房间又不一个世界,他的意识世界在那儿起伏,他说我很害怕。我说你不用害怕,你看我都不恐慌对不对?他就走过去了。其实就是有所不知的心理障碍。要是顺应法性透视了,这一切毕竟是不可得,必然是幻境所现,依某个因缘所支使,你根本不理它,最多笑一笑,它来逗你玩的,对不对?

修行人这些知见不确立,是没办法实践佛法的,一到因缘就会产生障碍,或者滞在无记,滞在一个遮障上。我以前只要出现境界,就退回去,不往前走,因为怕自己疯掉了,或者怕自己管理不了自己了,就退回去,在这个地方停留了很长时间。后来就遇到“无知正遍知”这个说法,就知道它是什么了,不再恐慌了,你爱境界不境界,你境界也是你,不是境界也是你。但习惯中有时还有遮障,这倒没问题了,你已经了解它了,哦,遮障来了,习惯性的遮障来了,习惯性地在有所不知地方产生了恐惧,都会知道,它的持续力就不会相续那么久,你起码有个觉悟的过程了。

我们要反复地思维观察,我们怎么样来顺性地修行?顺性地建立正确的知见,来远离这种有所知,有所不知的障碍,这样的执著,这种违性的作为,我们怎么远离它?

昙鸾法师自设了一个问——“问曰,即言无知故无所不知,若无所不知者,岂不是知种种法耶?既知种种之法,复云何言无所分别耶?”

他说这个无知能分明了知种种法,你为什么还说无分别呢?

“答曰,诸法种种相皆如幻化,然幻化象马非无长颈鼻手足异。而智者观之,岂言定有象马之分别耶?”

说凡夫看象马,圣者看象马,圣者知其如幻,愚者以为实,有实他就会分别,无实他就分明。分明可不是分别啊,分明知如幻相,而分别为实,以为实有,所以他就累,累就执著。这个分明就解脱,所以即行解脱。知道是象马,但知幻象而解脱。所以同是象马,智者在这个分明如幻即相解脱,凡夫即相染著。我们可以对比,一个违性一个顺性。(如下图)

我们不断地这样熏习,看看能不能让我们养成一种好的思维观察的习惯?这是一个简单的分水岭,还要把它分开。往往我们一区分,这是象这是马,就以为实有,然后就执著,即相就染著了,染成事实了,这一染就违性,就沉重,就迷失;那么这圣者呢?他分明知道象马,但他知道如幻的,在这个如幻的即下就解脱了,或者说这个无自性的顺性认知他已经透达无碍了。所以一个是着实,一个是如幻;一个是分别,一个是分明;一个是执著,一个是解脱。都是即相,一个在相的当下就解脱了,一个在相的当下就迷失了;一个在相的当下分明了知,一个在相的当下执著。这真是一个很好的对比。

对这一点,昙鸾法师用的文字量很大。这个不讲解也是不行的,我们需要这样反复地揉来搓去的。大家要有一个清晰的东西了,相一来,相显自解脱,言显言解脱,昏沉来了昏沉解脱,什么来了什么就自动解脱了。为什么呢?知其如幻,无有自性,显现即是解脱,显现即是解脱事实。言说言说解脱,形象形象解脱,幻相解脱,恶境界恶境界解脱,善境界善境界解脱,毕竟不实故。以此无知,得以智慧安立。

我们要是执著了,就会恐惧,有所知就会有所无知,就会产生恐怖,恐怖就会产生执著,就会害怕,害怕就会迷失,迷失就会造成祸乱,祸乱就会造成沉沦。依这样畏惧的习惯,你这个无畏的心智就成熟不了,自在的心智成熟不了,平等的心智成熟不了。

所以这一段文字,昙鸾法师反复这样讲,实在是极为重要的!可能在他那个朝代,在隋以前的时代,这个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我看他讲这个地方十分用心十分用心。因为我以前遇到这个文字,我自身有体会,那个境相、阴境的障碍,一旦逾越过去,心里十分踊跃,感到没有什么可害怕的了。

害怕,你就是有所无知,这个有所无知,给你带来一个无知的困惑和恐怖,所以出现境相,你会产生恐怖。那我们依着顺性的认知——什么显现什么解脱,什么显现什么如幻,什么显现什么分明,即相而顺性了知,那你就无染无著,这个无染无著实际就是无知,这里面有悲智方便。

诸位菩萨,我们在念佛的过程中,在平时生活的过程中,上殿的过程中,劳务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细致地这样不断地去思维、审观它。当然要是有这本书(昙鸾法师的《往生论注》的人,也可以下去自己去查一查这一段文字,去思观思观。这一段文字分量十分重,下去了可以抄一抄,也可以反复思维,当然你要有疑问了,可以来问我,没有问题。

这样我们在这一点能跨越一步,起码我们在知见上有一个突破,那在现实的境界中、现实的作为中,你就有一个很方便的自然的选择,这个正知见一旦产生事实了,不需要用力的。不需要你提着劲去做个什么,一来了自行即相就解脱了,你没办法去抓它,因为有个如幻的事实,你很分明。

有时候我们的习惯还会说——这是个事实,这发生了,这产生作用。我们还会有习惯的遮蔽,都没问题。一旦我们了解了这种正见的相续,我们运用这种正见的相续,就产生一个有力的、现下的修行方式。这个方式很省心,也不需要你故意要做个什么,你吃饭,睡觉,什么时间都可以用的,这是很随意的一个修行方式,随你的意愿就可以去运用它,不需要额外的设置。所以这个正知见十分重要,它会使你产生正思维的力量,那么你正语,正业,正命这个事实会在你生命中产生作用。

(岁次辛卯六月初七 20117月7日)


{返回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安居第五十四日(一):九界小小事
下一篇:安居第五十一日(三):警觉泛空无记的深渊
 安居第六十四日(二):于无佛法世界住持庄严
 安居第五十六日(二):念佛人怎么八地事?
 安居第三十六日(三):究竟抉择人生大事
 安居第五十一日(一):唯佛是念的实践者
 安居第四十九日(四):无记的歧途
 安居第十九日(二):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安居第三十九日(三):两类眷属:随顺佛愿与三辈九品
 安居第二十七日(一):我们美好的新生之地
 安居第四十三日(三):值得庆慰的一生
 安居第七十三日(三):不舍一切烦恼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人生之路何去何从 第二篇 灭苦之法 5 三十七助道品[栏目:人生之路·宽运法师]
 师父教我真心向佛,真心做人[栏目:永信法师]
 冈波巴四法·无虚之慈 无幻之悲[栏目:卡塔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