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论 释义开示 共中士道
 
{返回 祈竹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97

共中士道

现在我们讲至共中士道教法了。此部份在本论中是第五及第六偈,这两偈对应【广论】中的「于共中士道次发心」部份。第五偈是共中道中教授培养出离心的部份。第六偈讲在有了出离心后,应如何修持解脱、出离之道。出离心及解脱道是小乘的教法,但出离心是大乘菩提心的基础,所以欲修大乘必须先修出离心,而解脱道的内容,则是大乘者亦必须经过的修持。换言之,小乘者以为求解脱的心,修令能解脱的法门,而大乘者以为求成佛的心,也要修同样的内容。
 

出离心
刚才说完的部份之主题是「罪」,现在将说之主题是「苦」。世间的福乐都不久、都是变幻无常的。所谓「乐」只是仿似快乐,但其实它的本质便是苦。佛陀在初转*轮时,讲的内容是四圣谛,苦正是其中的第一圣谛。按常理说,我们应先讲一件事的成因,然后才讲其结果。集谛是苦谛的因,所以正常来说佛陀应当先讲集、后讲苦,为甚么苦谛却排在第一位置呢?这正突显了知苦的重要性。

世间的苦有千千万万种,无法一一详说,但佛陀把它们归纳为三种角度解释,一为归纳成三种苦,二为归纳成六种苦,三为归纳成八种苦来说明。三苦、六苦或八苦,都解释六道轮回之中共通的苦,只是从不同方法归纳及说明而已。六道轮回之中,每一道又有与其它道不共通的苦,例如说天界有天界的苦、地狱有地狱的苦等等,但所有众生都经历共通的三苦、六苦及八苦。

三苦是指苦苦、坏苦及行苦。苦苦是粗显的痛苦,譬如说生于地狱中所受之苦,或我们烫伤了手指之痛苦等。坏苦是变幻之苦、乐苦交杂的苦。我们的手指烫伤了感痛,所以我们把手指泡在冰水中,顿然感到清凉了。这种清凉是「乐」吗?当然不是!这只是痛苦相对减弱了之状况而已,但我们误以为它便是快乐。在一阵儿后,痛苦还是会再来的。世间之所谓「快乐」亦如此。它们只是相对苦苦之说、暂时较为少一点苦的状态,而不是本质上的快乐。它们的本质其实仍然是苦。这便是坏苦的意思。行苦比较细致,大家会比较难理解,所以今天不解说了。

如果把三苦铺展开来讲,便可说成六苦或八苦。
六苦的理解对明白苦之本质十分有用。现在我们讲一讲它们。六苦分别是于轮回中身体不久、于轮回中亲友不久、于轮回中福乐不久、于轮回中共处不久、于轮回中永无满足及于轮回中转生不息此六者。

在六道中,我们无可选择地一次又一次与身体分离、寿命不定,有些转生只有一天寿命,也有些是几十年乃至一百年的。在寿命尽后,我们无奈地与身体分开,再度投生。

在六道中,友变敌,敌变友,甚至夫妻也有翻脸成仇的。在轮回中,我们无法肯定谁是久的朋友。在大家友好时,可以亲至无所不谈。在反目时,大家却可能欲置对方于死地。

在六道中,贫者可在一夜之间致富,富者也可能在一夜间变得一无所有。

于六道中,我们其实是很孤独无援的。现在大家聚首一堂,但在你死时,有谁能陪你上路呢?根本没有!其它人只能在你的坟前献点花、哭一场,仅此而已。除了业力外,我们没别的人或事相伴。

由于人永不心足,所以始终只会受苦,永无心境安宁的一天。即使是贵如国王,仍不感满意,他们仍欲求更广大的国土或更大的权势,但在人拥有更多时,他们又会要求再多一些。我们全都如此,只懂在不断要求更大的、更多的、更好的......这正是痛苦的来源。心越感不足便越痛苦。所以,所谓「贫穷」只是指心境,而真正的「富足」是心足。

今天我们仍在人间,但在没多久后,我们便会在三恶道中了。自无始以往以来,最高的天界我们去过,最大的享受我们尝过,但最深、最黑的地狱我们也住过,最大的痛苦我们亦受遍了。六道中的每一道,我们都住过无数次,始终还未逃出这个轮回。若我们能选择在六道中的哪一道投生,则还尚可说情况不太差,问题是我们无从选择。若我们能记忆前生,则还算情况不太糟,因为我们尚可从以往的痛苦中学到一些经验,问题是我们记不起前生。所以,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同样的错误,以致一次又一次地轮回,永无出逃之日。

以上以六苦的方式说明了六道共通的苦。总结来说,在六道之中永无真正的欢乐,亦没有甚么是肯定的。今天欢喜,明天就可能是痛苦;这刻与友人聊得很合拍,下一刻可能便一言不合,不欢而散。所以,我们在顺境时也勿太忘形,在逆境时亦不必过份担忧。
说此三苦及六苦,以及今天不准备说及的八苦,是为了让我们培养出离心或求解脱的愿望,而非为了增长佛学知识。我们必须以此作禅参的内容,把它们与自己连接起来,务求令心生觉受,并向面前的三位祖师祈求加持。衲的恩师铃仁宝哲(Kyabje Ling Rinpoche,1903-1983)及赤江仁宝哲(Kyabje Trijang Rinpoche,1900-1981)曾多次说过,若只听而不修至心有所感动,则一切学问犹如不属自己的财宝,再听多少也终究无用,反而会令我们对教法生厌烦。若真正禅参,心便会有转变,以后就对六道之诱惑有了防疫力,修行也有了动力,以致行、住、坐、卧、谈吐及思想也会有所转变,犹如脱胎换骨。

说完了共通的苦,现在我们由六道各别的角度来看苦。在未讲六道轮回前,首先衲要讲一讲死亡过程,因为这与我们下生投于六道中的哪一道很有关系。

死亡有三种不同境界。今天我们不谈圣者之示灭或有修行者的死亡过程,而单讲凡夫的死亡经历。因为我们都是凡夫,所以必须理解凡夫的死亡经过。

人的身体由地、水、火及风四大元素组成,外在宇宙万物亦由这四元素组成。我们内在的四大与外在的四大,在正常情况下有所交流、沟通。生命主要是靠外在与内在的四大交流而维持。当然,若从另一层面来说,生命之维持是看寿元与福报。以上所说是从生理及物质层面来解说,所以二说毫无矛盾之处。在临死时,内在与外在四大之正常交通会停止,然后体内之四大便逐一分解、失效。首先是身体开始凹陷、无力,心识开始向内收摄。跟下来,血液循环会开始失效,然后体温开始下降,当事人会感冷,此时心识越来越变得专注了。再下来,体内的气开始散乱,呼气重且长,入气轻而短促,最后呼出一口长气,身体便变得似是无生命的死物了,这是世俗人称为「死亡」的时刻,但在佛教定义上这并未完成了死亡过程,心识尚会经历称为「黑」、「红」及「白」的三种阶段,然后会有一种称为「净光」的经历,最后心识离体,进入中阴身阶段。

我们的一生中,以及过去生中,曾积集许多善业及恶业,这些业影响我们的未来生,尤其在死亡时更甚。于上述过程中,我们的善业或恶业便会发挥其作用。恶业重者,会经历山崩、地裂、火烧及溺水等等内在幻境,而且会感到很热或很冷,体温会由头部先退。善业较重者,不会感到上述幻境及痛苦,其体温则由脚部先退。此段死亡过程对下一生之生处极有取决性。心识会停留于临死时刻所生的念,所以在佛教传统中,我们有风俗习惯不让弥留者听到或见到亲友争吵,这正是为了避免让将死者生瞋心。如果死前一念为爱心、善心、慈心、悲心、信心或平静的心等等,此念将引发曾作之善业因,令下一生转世于善道之中。反过来说,若临终一念为贪、瞋或痴等烦恼或恶念,则曾作之恶业力将被引发,导致下一生转生于三恶道中。

中阴期是此生与下一生之间的状态。恶业极大者,中阴期十分短,甚至会短至几乎没有中阴期。譬如说,曾作杀父或杀母等重罪者,若临终时此业因被引发,死者会一剎那入于中阴期而下一剎那便投生地狱去了。他的死亡、中阴期及转生几乎是同一剎那发生的,所以我们亦可说三者是同时发生的(注:详见法师著作【生死之轮】及【生死自在】)。

投生的去处有六种可能性,善业者生天、人、阿修罗这三善道,恶重者则生地狱、饿鬼或畜牲这三恶道。这六种去处,每一种我们都多次经历过了。在菩提道次第系列论著中,【速道】及【乐道】对六道之苦况有特殊的教法。我们今天对六道只作一个轮廓性的描述。

若以苦的大小来说,地狱道之苦为六道中之最甚者。生于地狱道的众生寿命极长。这究竟有多长呢?在佛经中有讲及地狱众生寿元之计算方法,但我们今天没必要研究这方面的技术性学问,反正我们知道地狱道众生之寿元是一个天文数字就够了。
地狱有许多类,其苦各有不同,投生的因缘亦有所不同。在佛经中有说及地狱的地理位置之教法,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它们,是因为我们并无地狱道众生的共业。

在等活地狱中,其众生有很长的寿命,而牠们的一天便等同人间的五百年。在地狱中,众生每天互相砍杀多次,但因其业力,牠们不会死去,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受砍及受苦。在这,牠们有形形式式的武器以供互砍。这些武器并非买来的,而是业力之显现。生于此地狱中的众生,多为多次杀生者。

在黑绳地狱中,由业力幻化的狱卒把众生放在铁床上,以烧红了的铁线在牠们的裸身上烙出一条条印记,然后再依烙痕把牠们切割,但牠们却不会死去,直至业力尽了方会脱苦。

在众合地狱中投生之众生会幻见各种形状之大石块把牠们压扁。这些石块之形状与被压之众生的杀业有关,譬如说曾杀羊者会因业力而幻见羊头形的山石等等。
在号叫及大号叫地狱中,众生被困于铁笼屋内被烧。

在烧热与大烧热地狱中,众生被放在熔铜巨锅中煮至皮破肉烂。
平时我们观察一盏油灯,可以看到火焰,也能见到灯芯。在无间地狱中的众生,就似是灯芯,但这的火却猛烈得连火与灯芯亦无法分别。曾作杀父、杀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或杀阿罗汉这些最重恶业者,会生于无间地狱中。

八个寒地狱各各之痛苦程度不同。由于其业力与我们不同,生于寒地狱中的众生身形巨大,令牠们所受痛苦倍增。牠们的血与心识及感官相连。在流血时,不但伤口本身会有痛楚,连流出的血亦会令感官感受到很大的痛楚。

在近边地狱中,分别有尸粪泥、无极河及铁鸟林等。在河中,众生只有头部露出在水面上,其身被河水侵蚀至只剩骨架。在铁鸟林内,有铁咀鸟来啄食、攻击,令置身此地狱内的众生肠穿肚烂、苦不堪言。

此外,又有孤独地狱。孤独地狱有些在海边,也有在海底及山的内部的。这种地狱之苦有许多种千奇百怪的形式,此中的众生困于某种状态中许多年,无法脱离。衲自己认为,海底的珊瑚类生物,有可能亦算入孤独地狱一类。这并非佛经说的,而只是衲自己的推论。作出此推论,是因为珊瑚类生物似乎有经中所述孤独地狱的某些特征。然而,这只是衲突发奇想而已,并不一定正确,现在衲亦只是顺带一提而已。

饿鬼道分为外障、内障及饮食障饿鬼等多种。有些饿鬼头及肚部巨大,但手与脚却很瘦弱。牠们长期受饥渴折磨,日光会令牠们感冷,但月光反而令牠们热不可当。在远远见到有河水时,走近一看,河水却变成了脓血。在远远见到有美食时,走近一看,美食却化为武器等东西。这是因为业报的分别所致,大家没必要觉得这些情况很神怪。另一种饿鬼在找到食物时,食物会变成火焰,令牠无法进饧女。又有另一种饿鬼,散居于各地,有时也会在人间走动觅食,牠们的口会喷火,故称「焰口」。我们偶尔会听到有人说在乡间晚上遇到口中喷火的妖怪,他们遇到的就是这一种饿鬼。此外,又有一种喉生多结的饿鬼,牠们因有生理缺陷,所以无法咽下食物。这类饿鬼有少许神通能力,有些更有飞行的能力。在某些文化中有祭祀某种「神明」的传统,其实正是在祭祀此类饿鬼。

畜牲分为人间可见的及人间见不到的。猫猫狗狗等是人间可见的畜牲,在海底深处则有人间不能见的生物。

以上所说的是三恶道。众生因十恶业等而投生此三道中,罪重者生地狱,中者生为饿鬼,较轻者生为畜牲。

在作禅修时,我们必须对三恶道中的每一细分类一一尝试幻想身历其苦,譬如说在修地狱道苦时,应把十八种地狱分开而逐一去修,心想:「我也曾作感召此种果的业因,所以这是我将去的地点!」,然后幻想亲历其境、身受其苦,以培养出畏怕此苦的心态。这的关键是要如同正在亲受此苦,及确知此为自己未来境况而心生恐惧。若在禅修时只对这类教法内容熟习,但犹如事不关己似的,便并不会生起觉受,这就似是在动物园中观赏笼中之不同动物而已,并无实际利益。正确而有效的方法,是把手指指向自己,譬如说,我们「看」到等活地狱众生之苦,心中明白:「这将是我的未来处境!」,这样才会有觉受。有了觉受才能令心改变,否则便白费修行的功夫了。若有觉受,我们才会生出一种真正而坚定的决心:「我不惜任何代价,至少也要确保下一生能得暇满人身!」如何才能达到这目的呢?答案是布施及持戒。所以,这种决心会自然延伸为另一决定:「我必须勤作布施及戒除十恶业!」,这样才会令修行有动力。
现在说三善道。人间的生、老、病、死之苦,我们自知,不必详说。由入胎至出生间,我们已受不少苦头。一生之中,病苦亦经历不少,老苦及死苦亦是必然的经历。在怀胎过程中,母子均受大苦,这样的苦要历时九个月,在生产时其苦更甚。出生后,小孩十分无助,比一只小狗的自我维生能力更低。老苦并不由老年才开始。在定义上,老苦由生时开始,只是在老年才更明显化而已。在年少时,我们感不到老苦,但它仍然存在。现代西方社会的老人,有各种社会优待,可说比以前好多了,但仍然有极多痛苦。病苦包含内在的贪、瞋、痴等烦恼病,及外在的病患。在害病时,身体受痛苦折磨,心又有怕死的心理恐惧,这些苦我们一生中经历多次。外在的病最重亦不过致死而已,内在的病如贪、瞋及痴等却更祸延未来生。死苦就不必多说了。许多人想延年益寿,但最终我们亦难逃一死。

生在天界的众生寿命虽长,福报亦极大,但他们极难修持佛法。在天界中,只偶尔会有佛陀化现的鼓发出佛法之音,或偶尔有佛身发光明为众说法,否则便少有机会学法。同时由于天界享乐极大,该处之众生少有学法及修行的决心。在死前,他们会心生大苦,而且有神通能自知下生去处,心生极大恐惧。由于他们难有修行而福报却用尽了,所以其下生去处多为三恶道。

阿修罗道众生与天界众生极类似,但他们天性妒忌及好战,明知无法与天界对抗,但却似是失心疯般,不断挑战天界,一次又一次地战败,伤亡惨重。此道之众生,长期处在瞋怒心折磨及战事状态中。

以上已说完六道轮回的每一道生命形式。这所讲的,只是一种很笼统的归纳描述,譬如说一个国王所养的宠物狗、龙族中之王者及养鱼场中繁殖用作食物的鱼,我们都归纳为畜牲,但三者间之福报其实却有很大分别;同样属人类,一个富有国家的国王与非洲的灾民,就有很大的分别。然而,我们无法一一详述,所以只能把所有生命形式很粗略地归纳成六种来描述。

我们讲的这些六道共苦及别苦,全属佛陀所教四圣谛中的苦谛教法,亦是佛陀最早之开示内容。苦谛亦可由其四特性的角度来教授,即其无常、苦、无我及无自性。苦谛的教法十分重要,因为它讲解了轮回的本质 —— 苦。许多人未必认为六道是苦,但若我们客观地环顾四周,其实无一不是无常及苦。一朵漂亮的花,转眼便凋谢了。走在路上一不留神,脚踢到个小废罐,也能带来痛楚。打开电视看新闻,每天都有坏消息,每天都有天灾、人祸的新闻。现代科技说得这么先进,但人类的苦却并不见减少,反而似乎越来越多,人的心亦比以前更不快乐。

在禅修时,我们必须细思苦谛,数数观察而针对自己。若只在心中把教法遍诵一遍,心中想:「有这种苦,又有那种苦......」而并不「参与」其中,永不会令心有所改变。衲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有一个芒果在面前,但我们只是看它而说:「芒果是甜的!」这并无用处。我们必须把它吃了,才知道甚么叫做「甜」和甚么是芒果。同道理,光对教法内容熟悉并无实际作用,必须体验教法才有用。对苦谛的观察并不限于座上禅修时才能作,我们平时在车站候车时,或在飞机场或市集时,亦不妨坐下来冷眼旁观,把来来往往的人看清。这些人每天来来往往奔波,脸上尽是苍桑,极少有路人面上有笑容的。他们赶来赶去,天天如是,一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工作,但最后不外乎一死,这到底有何意义呢?经过这样的观察及思维,我们便能体悟到世间是苦的道理。

单单知道自己正在受苦并无实际作用,我们必须探讨苦的来源是甚么。四谛中之苦谛教授苦之现象,而四谛中之集谛教法则教授苦的来源。苦的来源到底是甚么呢?是烦恼及业。归根究底,一切的苦全由烦恼及业而来。我们举一个例:如果我们生于地狱,或生为人但短寿、被杀,这便是苦。这种苦源自甚么呢?这或者是过去某次因起瞋心而杀生的业报,所以杀生业及其动机 —— 瞋,便是此苦的来源,亦即「集」。烦恼与业是因,苦的业报是果,所以苦是集的果,集是苦的因。我们生病或遇上不幸的事情时,病菌或加害的仇人只是外缘,真正的因是烦恼及业。在西藏,每有人重病时便会多作放生以延寿,这的确可以积聚长寿的因而或许能把死亡延迟少许,但最终来说这亦不能抵销过去杀生之业力。

我们已经在讲第三及第四偈时讲过业力了,现在衲说一说烦恼的性质。
烦恼有千千万万种,但我们可以归纳为六种主要烦恼,分别是贪、瞋、痴、疑、慢及邪见。

贪是六种烦恼中最严重者。这并不限于男女之间的贪欲,而泛指任何性质的贪。我们见到别人有一宝石,觉得宝石很美,生起妒忌心而欲据己有,或更以偷、抢甚至杀人的方式把宝石占有,这便是贪及由它所衍生出的业。贪是我们困于轮回之中的主因,它与十二因缘中的爱及取支有直接关系。

瞋也是极为可怕的一种烦恼,其毁灭性极高。由生起瞋恨心,至此心平息之间,任何身、语或意作之业均对我们有害。我们杀人甚至国与国之间连绵多年、赔上了千千万万条宝贵性命的战事,俱因瞋恨而出。

痴是指不分善、恶、是、非、黑、白。
身为佛教徒,但却怀疑业力、因果及轮回的真实性,是修行的大障碍石,所以疑亦是一种不利于我们的烦恼。

慢是指目空一切、自以为高高在上的傲慢及自大心理。有的人以自己的财产、美貌、学历或天份自负,这些全属慢心的范围。
邪见有许多种类,最主要者分五种,这些主要是指外道思想及哲学辩论类别,普通人一般并不具这些邪见。这类邪见解释起来,便要说到细微的外道思想体系,但看来今天无此必要,衲就只举几种例子:有些外道认为一切是永而有自性的,有些外道相信梵我合一等境界为真正的究竟解脱,有些宗派以自残身体等极端苦行为解脱之道,譬如说他们长期坐在刺林中,或发誓永远举起一只手以作祭祀,以致该手萎缩残废,也有用针刺入身体以修苦行的。此外,又有些外道修持者的教主有少许有限的神通,譬如说他见到自己前生为狗,又因为今生是人,他便想当然地推断出,只需作狗所作的事,下生便可做人。大家别以为这很荒谬,印度的确有这样的外道,他们的所谓「修行」,便是模仿狗的动作、口发狗吠声。最严重及可怕的邪见,便是认为一切皆不存在、因果及善恶均不存在。

以上简括地说明了六种烦恼。若把之铺展开来讲,可细分为二十种烦恼,又可再延伸为八万四千烦恼。若将之浓缩,则可归纳为三种,而这三种又可被归纳为无明。

现在我们已经探讨了四谛中的前二谛了。这些教法对修心极为有用,而并非为了用作背诵及增长佛学知识而已。今天衲所教授的方式,并非学术性的逐字直解,而是用聆听者易于吸收的讲授方式。学术性的教授方式对大家来说意义并不大,而且颇费时间。我们最终目的是要令生觉受,而并非为了成为咬文嚼字的学者,所以大家必须重复又重复地禅修及观察,把它们钻入心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用上这些教法。在每欲生瞋或贪时,我们马上提醒自己,这正是轮回苦的来源,以令自己冷静下来。若天天听法及在座上修法,但却无法控制自心,教法便无用处了。

若对苦生起觉受时,我们或会感到震憾及害怕,这是很正常及健康的。我们体悟到六道不外乎是形形式式的苦,同样的苦我们曾经历过,现在又经历,以后还会有更多苦,所以我们欲求解脱之道。这种心十分重要。若勤修很久却仍然不见心有所打动,我们就必须先搁置观察,另修忏罪及积聚功德,直至有罪业净化了之征兆,又再回头用心在原来的禅修功课上。在最后,我们经过学习及体验,先见苦,后究其因,知苦乃由烦恼及业而来,自然会达到极欲解脱的心。甚么是「解脱」呢?解脱就是不受束缚的状态。烦恼及业力是束缚,六道是我们的监狱,而解脱便好比从此中逃走出来,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由于六道本质是苦,其中根本没有令人满足的永之乐,所以我们不值得迷恋于六道之福乐而一心追求这种不永的东西。我们必须看穿它的外表包装,直看透它的本质,认清六道是苦,而生出逃走的决心,这便是「出离心」。
第五偈的偈文说:

受用无饱一切痛苦门 不可保信三有众圆满
见过患已于彼解脱乐 当生大希求心求加持

这四句是说甚么呢?这是祈求面前资粮田让我们见到六道中的本质便是苦、根本没有令人满足的真正福乐,所以我们又祈请资粮田加持,令我们的出离心可以顺利生起。观想的方法与前同,我们观想面前之三位祖师放光与甘露,令我们生出与此偈文相关的觉受。
解脱道

假设在修了苦谛及集谛后,我们生起了欲求解脱的出离心,但这并不足以令我们脱苦。到底怎样才可以脱离六道轮回这个无意义的「游戏」呢?许多别的宗教也教授称为「解脱」的方法,但有关从甚么中解脱、为何要解脱及如何能解脱,各宗教所说的有所分别。印度教有某些宗派亦讲苦,他们对世间现象也讲得十分精确透彻,但它们的解脱方法并不彻底。它们所教授的禅定法,只可除粗分的烦恼,无法去除最细微的烦恼,所以这只能令修行者去到天界之最高处,却脱不出六道。这些法门可令人有神通,例如在空中飞行等,甚至可令人看到前生,但最终却脱不出轮回,而只能到达轮回中的最高点,入于无色界天的无思想状态中。在福报用尽时,他们仍会从无色界天堕下,再次入于其它道中轮回。那么的话,如何才能解脱呢?答案是四谛中的道谛。我们先看偈文:

以此清净意乐所引发 正念正知极大不放逸

以彼圣教根本别解脱 作为修持心要求加持

偈中的「以此清净意乐所引发」一句,说明了修解脱道的基础条件,这条件便是由敬师乃至出离心之间的所有修持。以此作为基础,我们才可以向上修上去,否则便不可能达到解脱。「正念正知极大不放逸,以彼圣教根本别解脱,作为修持心要」几句,是说我们必须日夜持戒以求解脱。戒、定及慧是解脱之道。由于定学及慧学在上士道会讲及,所以中士道只讲戒学。

佛法分为经、律及论此三藏。「律」便是戒律了。为甚么要把戒律另外拆开成为单独的一藏呢?因为这正是修持的心要。佛法可分为教法及证法。有名的密勒日巴尊者(Jetsun Milarepa)是保存证法的代表性人物。谁是保存教法的代表性人物呢?这便是持戒的人,其中以比丘、比丘尼、沙弥及沙弥尼为主要代表。在某国家或地区,只要有此四者,便可说是有教法存在。他们的存在,又以有否定期的出家人诵戒羯摩法会界定。这亦即说,某一地若有定期僧众诵戒羯摩法会,便可说是有佛法之地。若无持戒僧众团体,则不论有多少座金碧辉煌的大寺院或全世界最大的足金佛像,仍然不是定义上的「有佛法之地」。

在家人并无僧戒,难道他们便无法解脱吗?不是的。皈依学处、居士戒及十善业学处(注:见法师著作【甘露法洋】及【福慧明灯】)等,便是在家人的持戒修持了。此外,我们亦可透过参加大乘八关斋戒或观音斋戒而修持戒。今天并非讲戒的场合及时间,所以衲只点到即止,不深入教授,以后大家应各自随力学戒及受戒。

若要达到由苦中解脱出来的境界 —— 灭谛,我们便要修持戒学等,把佛法与心相合 —— 道谛。所以,灭是道的果,道是灭的因。我们的现在状态是苦 —— 苦谛,其原因是集谛中之教法,亦即烦恼及业;理想状态是无苦 —— 灭谛,其达至方法是道谛中所含教法,亦即戒学等修持。所以我们亦可以说,灭是苦的相反状态,而道是集谛的对治。

我们亦可以改用四念处教法取代四圣谛而修。四念处是身念处 —— 观身不净、爱念处 —— 观受是苦、心念处 —— 观心无常及法念处 —— 观法无我。

观身不净利于对治淫心及证悟无常,它对出家人尤其重要。修观者观身体上至头顶,下至脚跟,其间的皮、肉、脂肪、骨头、血、骨髓及内脏等,便能体悟这不外乎是因缘而生,实并无值得依恋贪爱的原因。小乘宗派常常修白骨观,它与此观的作用及原理完全相同。如果要与四圣谛对照,身念处可说是对应苦谛。

眼及耳等与外在的影像及声音等境相遇时,眼及耳识等功能发生作用,便进一步导致抗拒苦受、贪爱乐受及对中性的不苦不乐受漠不关心。乐受与贪相应,苦受与瞋相应,而中性的不苦不乐受与痴相应。在禅修及座下的平时,我们观察感受是如何在五根遇上五尘时生起,及它们如何诱发贪、瞋及痴等烦恼。在如法地修持后,我们能体悟所有感受皆是苦的根源。受源不断来,受便不断起伏,所以烦恼便不断生起。这是受念处的修法。如果与四圣谛对照,受念处可说是与集谛对应。

如果没有心便没有受,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心的各种功能、运作方式及其状态,这便是心念处的修持。这种修持可说与四圣谛中的灭谛相对应。

观法无我是第四念处 —— 法念处。把我们锁在六道内的根本枷锁便是我执。透过观察一切现象,我们会发现一切现象中其实并无一个实「我」存在。这一点不容易做到,但它却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这念处与四圣谛中的道谛教法相对应。

以上介绍了四念处之修持。这只是一个简略介绍,并非正式的教授。有些人以为四念处及四圣谛是低等的小乘修行,所以不屑一顾,这是十分可怕的想法。四念处是十分重要的修行。如果能掌握了它们,便会有很大的成就。譬如说,若我们对身不净有所体悟,便会希冀得到清净之身。密法是化凡俗身为佛身的法门,譬如说我们观自身为本尊圣身、观外在世界为本尊之净土坛城等等。这些修行都与四念处有关。四念处之基础,可被用于这些法门上,成为其极有力的助缘。四念处及四圣谛虽属小乘部份的教法,但亦是大乘修行人必须具备的修为,所不同的只是,小乘行者以求解脱的心修持这些教法,而大乘或上士道行者以为求成佛的动机修持它们。

在念诵第六偈时,我们同时在心中祈愿面前之祖师放光及甘露加持我们,令我们可如法地持戒及圆满共中士道之所有修持范围。
 

现在已完成中士道教法的讲解了。由下一偈 —— 第七偈 —— 开始,至第十二偈之间,属大乘教法范围,亦称「上士道」。


{返回 祈竹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论 释义开示 上士道之菩提心
下一篇:《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论 释义开示 共下士道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苦谛
 《心生欢喜》兜率净土上师相应法门导修 兜率百尊仪轨全文
 寿份无量--修持延寿本尊法门 (修持延寿法门的意义)
 《心生欢喜》兜率净土上师相应法门导修 前行开示
 《福慧明灯》--佛法入门导引 寻找及依止上师
 《甘露心华》兜率百尊仪轨正文
 《悲智心滴》祈竹仁宝哲开示集 藏传佛教修学次第
 《悉地本源》师徒关系与敬师之道 遥唤上师 释义开示
 《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论 释义开示 祈求顺缘
 《福慧明灯》--佛法入门导引 菩提心和六度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用心制作的佛像[栏目:小和尚的白粥馆·释戒嗔]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显正觉功德 第九愿、神足智通愿[栏目:信愿法师]
 王安石与佛禅[栏目:徐文明教授]
 本迹二门[栏目:佛学名相杂集]
 三十六世 大珠慧海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