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安居第五十六日(一):一个最完美的缘起
 
{返回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29

安居第五十六日(一):一个最完美的缘起

阿弥陀佛的教化,久远以来利益着无量的人天,在阿弥陀佛久远的呼唤、愿力的作用下,使这些无量无边的有缘众生一生成办

这个一生成办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在佛教渐次教法中,一生成办也就是所谓的一生成佛之说。若不是依究竟的教诲,是不能达成这样一个事实,或者这个说法都不可能安立的。

一生成佛的教法,是究竟彻底的。虽然我们不断在提示究竟与彻底这个名词,但我们怎么在这一生中不辜负这样彻底的教法?真正地一生能成就无上的菩提?这是阿弥陀佛及十方诸佛出世的一大事因缘

一切诸佛出世,他们根本的愿望不异于此——那就是希望我们一生能成就无上菩提,成佛,来真正完成自他的二利,乃至在未来相续中把这样殊胜的教法传播于有情。正如《无量寿经》所宣化,若众生得闻这样的教法就一生成佛,乃至转相教化,转相度脱,如是辗转无有穷尽。

这个法是一个究竟的相续,一个彻底的教法,也是诸佛出世的大事因缘,是世尊以无问自说安立的一个教法。因为这个教法是无所启问的,所以称为无问自说的教法,我们给它起了一个名词——畅佛本怀,是畅佛普度众生的本怀的教法。

这没有丝毫过誉的言词,十分准确地表达了这样一个无问自说的、究竟彻底的、能令众生一生成办的一个极为殊胜的功德。这个功德是一切诸佛所赞誉,所守护,一切菩萨所敬仰,所顶戴,一切护法所追随、拥护的一个真实的无上教诲。所以一生成办,我们一般称为无上心,无上教诲。

这样一个教法,充满了透达、无遮、无盖的一个真实,能令无量劫一切智者、一切得方便者、一切修法的实践者、一切言论、一切宗教、一切理论去审思它。刚才来了几个国外其他民族的人,我跟他们谈这个阿弥陀佛思想。佛教这个弥陀教法,是破除了宗教义的一个特定的思想,这个思想是人类的一个归宗之处。它不是宗教了,它是以宗教的形式在住世,在传播,但它是利益一切众生的,不管是什么样的种类,不管是什么样宗教所摄,或者什么样的社会背景。

我们讲过——二百一十亿佛土是阿弥陀佛成佛的背景;我们也谈过——三乘佛教由于区域性与社会背景带来的痕迹,每个区域的人受到某些局限或者有某些优势,但都不足以称为极为殊胜。而净土教法——信顺阿弥陀佛的殊胜愿力,能令我们自身及有缘一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说一生得不退转这样一个提示、教法,其究竟性与彻底性都是不可思议的,是令我们无愧于传达或言说的。

你说我是个普通的人,我对这个法尚未抉择。没有抉择的时候,你可能是有疑虑与徘徊彷徨,若一旦了解了这样一个无上的教诲,我们作为一个弥陀的使者、受加持者,就会无愧地、无保留地把这个法益传播给自己周边的有缘,乃至说不管是亲是疏,或者是敌是友等等,乃至是同类与不同类的众生,我们都可以传达给他们,使他们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乃至你的信心尚不具足之时,你在表述这个无上教法之时,你也会受到这样无上教法加持的确认与成熟。这是一个大事因缘。这个大事因缘不单单在佛陀施教上是大事因缘,在一切得遇众生的现缘中也是大事因缘,何以故呢?畅佛本怀故,能令众生一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这是一个十分暖人心,十分召唤、震撼人心的一个大的故事,一个超世的法则,是由阿弥陀佛的超世愿所建立,以超世的功德与成就来回施到无尽的法界中。我们娑婆世界是这个无尽的法界的其中一份,我们这个人类也是其中一份。

我们有幸于遇到这样一个殊胜的、究竟彻底的教法,如果有一念庆幸的感知,或者感恩的感知,或者随顺的感知,乃至说不诽谤的感知,那你的福德善缘是不可思议的。实际是令十方佛菩萨都会有震惊的这样的实质内容,他们可能是以法眼、佛眼、慧眼、天眼所见,他们会受到震撼,说何以福德能令此众生得遇此无上教诲乃一生承办?!

如此教法,为十方一切诸佛所赞叹,所拥护,是一切诸佛摄受之法门。我们因为念一佛名,而受一切诸佛之赞叹、守护及摄化,其功德与作为,其善缘之不可思议!因为我们在凡夫心地中可能不知道这种广大究竟的善缘的周遍与真实,一旦了解了,我们自身也会生起真正的感激,或者心地的光荣。

我们经常会读到说有一些人因为果报生到边地或者说生到邪见家等等,但在净土教法中泯灭了一切众生的差别,它这种平等、广大的心胸给一切众生带来了愉悦、安乐,一切亲疏敌友之称在弥陀这个无碍的光明中、智慧的光明中自然会散坏。因为我们生生世世有许许多多的积攒,我们称为亲疏啊、敌友啊,而阿弥陀佛这个教法,给我们结了极大的善缘,这个善缘入一切众生的佛性、心性中,能唤醒一切众生最究竟的心智,即佛性,也就是说我们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会让它成熟起来,让它发挥作用。

我们在这样一个教法、这样一个善缘因缘的引导下,那无始以来一切恶业,一切迷失的对立的作为,在有意无意中就会散坏。所以面对这种极大的殊胜的善缘,我们若有了知,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安住在这种光明、光明的相续中,来自他二利,来照耀这个幽暗的世间、对立冲突的世间,让这些世间人本具的光明同样地成熟起来,浮生起来,来照亮自身,照亮周边,那就是一个光明海、智海,也就是诸佛如来会之海。

这种教法是我们心地里的善的绝待的成熟,那是一种很深邃的呼唤,呼唤我们心灵最深处的渴望——就是成佛,或者说圆满,或者说清净,或者是真实的具足悲智的力,具足威德的力,具足神通变化与不共之力。虽然是不共的,它的本质是无差异的。这个呼唤不是我们要求的,是我们没法要求的,所以世尊与我等做不请之友,来展示一个诸佛如来亲证的最上乘法益。

认真地去观察、去审视这样一个稀有难得的法,那会使一个念佛人真正地回味无穷,真正地生起一种感恩的心,一种庆幸的心,或者说我们会远离世俗的疑虑、对立,世俗的迷失与纠缠,使我们真正感到了我们人格的佛格——在人格中圆满的那一面事实的力量,而远离了人类的自我卑劣、自我卑贱、自我扭曲伤害的世俗习惯,使我们走上一个健康的、完美的、觉悟的人生这样一个主题的道路。

我们有这样一个主题,那在这个世间,在这个时代,就是一个无愧色的人。因为我们这个时代令人充满了自卑的骄慢,骄慢的自卑——骄慢的负重给我们带来了自卑,因为你不能承受;又因为自卑的反抗,给你带来了骄慢的挣扎。我们在这两个极端中带来了许多迷失、痛苦、对抗、冲突与伤害。

那么这个时代,有这样一个佛陀无问自说的法则,直指一切众生的心地究竟的光明,究竟地的真实安住、安乐,我们怎么去面对它?我想作为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一个普通的人,遇到这样一个稀有的法则,必然也能令我们出离这种业习的挣扎与迷失,业习的不断积攒这样一个陋习。

所以这个教法是很稀有的。昙鸾法师的文字中,讲到一切未净心菩萨,因为往生彼国故,与这些寂灭平等者是功德相等的。那我们这些尚未称菩萨的,乃至说在凡愚类恶习深重的有情,或者说于习气尚不能觉悟的有情,我们往生彼国的利益是什么呢?——若是我们随顺着佛愿,那就九界同归

九界同归对我们来说,实是我们学习佛法,尤其净土法门的最完美的一个缘起。因为九界同归正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使,实际也是揭示了众生的佛性,他以愿力来揭示了佛性的作用,这个佛性是九界众生同有同具的。所以“九界同归”这种平等教法泯灭了我们所有的仇恨、亲疏,所有的对待、对立,二元就在此处散坏,使我们能有平等的安住。

平等的安住,也就是所谓的圆满的缘起。我们用圆满的缘起来修行,来作为,来审观周边的自业、他业、共业这样一个空间,那我们所谓的无始以来的业力的挣扎、习惯的挣扎,就会散坏。你可以去使用它,可以去观察它。

因为我们对立的习惯造成了这个娑婆世界,所谓的二元世界这样一个坚固的、对立的一个有情无情的认知。而九界同归,是佛愿力所展现的内容,同样是我们佛性的一个印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怎么让它起作用呢?——我们在随顺着佛的愿力回施的对应的状态下,或者用佛的愿力来印契它,也就是所谓的九界同归这样一个平等缘起与平等安住下,二元的业习、业力,二元的坚固性造成的冲突,伤害,迷失,对抗等等恶业,它就会散坏。

我们一日中,或者一生中有没有这样运用呢?这是我们念佛与不念佛的一个明显的分水岭。若是念佛者,一生中有一次这样的运用,那会给你留下一个永恒的启迪,即一个真实的启发,这个启发永远地在鼓励着你,因为这是你未曾有的。在世俗的对立、对待的习气下,我们造成了很多所谓的善恶无记业的积累,或者相续,这里面没有什么启发,只有习惯,不断地去相续这个东西,那就是所谓的轮回。

我们这样去实践过,那我们作为一个念佛者,一个忆佛者,一个随顺佛者,我们就会得到一个不可思议的力。这个力是愿力所使而造成的佛性作用的激活,就在忆佛念佛中把它激活,使它起作用。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就要去实践。我们过去提倡一念、十念等等,或者说常时修,无间修,毕命修等等,无外乎是从种种角度、种种方式上来引导我们能真正了解九界同归这个平等安住,或者说平等缘起,或者说平等发心,即法性的作用。都是一样的内容,只是不断地换角度、角色,使我们真正地对它有个认知运用,运用认知,来启迪我们远离恶业恶习这样一个殊胜的发心。这个作用就是所谓的发心。说发心,说缘起,说安住,说散坏,说所使,说同归,说作为,说忆佛念佛,都是同样一句话——就是来启发,来印契我们,使我们每一个凡夫有情不再沉沦,不再迷失,不在业习中挣扎,使我们真正地迈出这一步——迈出娑婆世界,迈出二元世界,迈出我们习气的自我埋没与自他伤害。

这个教法的稀有,你越是深入地去了解它,你越会受到不断的震撼。我们往生彼国实际是九界同归,何以故呢?依佛愿故,皆生彼报土。在善导大师这个教言体系中,整个的根本安立是——乘佛愿力,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佛力住持故,阿毗跋致,得不退转。这是佛力住持的事实,也是乘佛愿力往生的事实,即九界同归,同生报土。

其他这些传播净土法门的善知识各有所说,但是他们往往没有深究阿弥陀佛的愿望,以及释迦文佛、文殊、龙树等等这些善知识在传播阿弥陀佛殊胜教法中的根本立足点在哪儿?大部分是以所谓的业力、业见或者九界所习而认知,所以各自建立传播净土的体系,而不知此教法是佛与佛所传达,声闻菩萨是从生盲,在此处未有究达,未有圆成,若圆成必然成佛。所以乘佛愿力是这个法的一个焦点所在,也就是焦点问题,实际也是一个本质问题。

我们现在在这个世俗世间,很多人把净土教法九界化了。九界化虽然似乎有迎合我们,或者以欲勾乃至唤醒我们这样的方便,但是若未于究竟处做真实的引导、增上、回归,我们就会迷失在欲勾的过程中,把这种过程、这种启发、这种修法的方便当成了根本守护,结果许多人修行多年而不得安慰,修行多年而不得彻底的回归,修行多年而不知这个法是真正依佛愿而成熟的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缘起与善根。

这个佛愿所使,佛力所使,是真实不虚的。我们在九界的作为中,真是言说无量,作为无量,意识差别无量,果报差别同样是无量,所以众说纷纭,不能彻底地抉择。为什么呢?就是杂说炽盛故。凡愚有情自有凡愚之说,贤圣有情自有贤圣之说,善良有情自有善良之说,罪恶有情自有罪恶之说,入到圣位的自有圣位之说,菩萨次第中的自有菩萨之说,所以皆不是诸佛如来究竟圆满之说。这个差异就在于佛以一真法界之真实功德,与九界各有其说,各立其说,各用其说。

要是对这个差别认识不清楚,我们虽然说是在忆佛在念佛,而实质的作为是把忆佛念佛的内容给改变了,把它善恶化了,世俗化了,把它圣者化了、菩萨化了。没有真正地在这种究竟圆满的、如实的依佛愿力,依佛亲证的果地这样一个究竟的法则上去随顺,去观察,去安住,去作为缘起,去作为印契,去作为守护,去作为传达,而迷失在某一个众生的某一个阶段,某一个自身所安立、所熟悉、所抉择、所认知的这样一个层面,一个次序上,所以一法界显九法界泯。

诸佛如来透达于十法界,透观于十法界,方便设立于十法界,而超出于十法界,那我们还在自己的一法界显九法界泯的冥暗过程中自以为是,或者说有种种自以为是一些智者、圣者、菩萨、凡愚有情等等,在改造着忆佛念佛法门,而没有究竟地在这个教法上彻底地随顺佛愿,随顺诸佛亲证果地的回施,去感恩诸佛所圆成的这样一个究竟的教法。

所以世尊在《无量寿经》有这样的话,是对阿逸多讲的——阿逸多呀,勿住珍宝成就牢狱。我们知道阿逸多是一生成办者,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将要成佛的一生补处的菩萨。这个菩萨我们常念叨他就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兜率天的兜率内院,现在也在宣化着种种的教法,利益着种种的人天,在净化着这个世间。佛对这样一个菩萨讲“勿住珍宝成就牢狱”,世尊怎么能说这样的人有珍宝牢狱呢?这一类的菩萨已经证到什么样的位置了呢?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过56亿7千万年,阿逸多菩萨将要成佛,是我们贤劫中的第五世尊。其成佛之时,大地是七宝所成,人寿命八万四千岁,人只有两种疾病,死亡与便利,再也没有其他的障碍,都是整寿正寝,不会夭折,不会出现任何其他的障碍。这样的菩萨他会有什么珍宝牢狱呢?在释迦文佛的眼里,乃至在一切诸佛眼里,这样的菩萨亦有他们从生盲的珍宝所设立的法执,这个法执就是世尊眼下的牢狱。我们眼里一定是很高尚,很神圣,很完美,不可思议的境界,在诸佛世尊就是珍宝牢狱。所以世尊这样告诉阿逸多——阿逸多,勿住珍宝成就牢狱,汝等应知,诸佛如来所作、应作,已做,汝等安住无疑。这是对一生补处的菩萨这样的殷勤教诲。

对我们这些凡夫来讲,世尊应该怎么讲呢?他只能这样讲——舍利弗呀(舍利弗是我们大家的代表,是智慧者的一个代表),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反复地这样讲——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这一切世间,就是十方九界之称谓,他只能这样说——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难就难在我们未证果之间,即我们从初发心,或者说从一切有情生命的感知中,一直到等觉妙觉这样的次序中,皆是不能了解的,或者皆是不能究竟了解的。若是究竟了解,那就是佛陀世尊。所以世尊在《无量寿经》上反复地讲,说此处啊,菩萨与声闻犹如从生盲。就是说即使菩萨声闻用他们的智慧,他们的修行去看这个教法,就象盲人一样。

菩萨,我们不能不谨慎这个地方!我们不能不认真这个地方!我们不能不去反复地观察它!我们不能把这个事情当成小事,很粗糙地一带过去了!若带过去了,那我们可能真是会丧失一个大利——就是一生成办的真正的皈依。真正作为一个忆佛念佛、随顺佛愿佛力的这样一个念佛人,往昔的福慧也好,我们闻到一个究竟的教法也好,那真是不可思议!是佛力相加!佛力相加,倘若我们没有这样的细腻与作为,与这个利益擦肩而过,那你这个可惜,用什么样的词汇来表达这种呢?所以过去的善知识一再地鼓励我们所谓的念佛人忆佛人来“专复专”地修持,唯恐我们丢失了这样一个胜缘。

象善导大师这些历代的祖师们,他们不惜自己很多勤苦来证实这样一个法则的殊胜与绝待。在我们净土法门这些祖师的事迹中,我们可以回去查看,有的人为了使我们在这个法上生信,几十年不下山,如远公大师;有的人为了使我们生信,修种种三昧,最后以持佛名号作为回施,如善导大师;有的为了使我们真正地生信,摒弃一切作为,单行于般舟,如承远大师;有的为了我们的抉择,真正地投入念佛,令一切众生得见方便,口出光明,乃至说出世尊形象等等稀有功德,如少康大师;乃至在这些相续中的法照大师,一直到我们近代的印光法师,这些祖师各立威德方便,各以自己的优势,若证悟,若圆满于教,若圆满于戒,若圆满于自行等等作为,在成熟之时,开悟之时,苦行到极处之时,莫不回向于忆佛念佛!

很多人都读过省庵法师的《劝发菩提心》,他在阿育王的佛舍利前燃指供佛,来发这样一个殊胜的愿——远离偏、小、狭等等的心地,发起广大殊胜的菩提心。这些善知识从种种角度、种种作为中认真地、细腻地、孜孜不倦地导引着周边的有情,趣向于这样一个忆佛念佛随顺佛愿的抉择的关口,给我们这样一个抉择的推动,抉择的一个方便,一个认知。

象在印光法师之前的彻悟禅师,那是闻名于大江南北的禅宗泰斗,威名远播,证悟无碍,向法者犹如云集,所到之处皆是受人顶戴敬仰,但他后面在北京红螺寺,就立这样一个规定——凡到我道场者,勿坏我规矩,但依念佛作为方便。那其他的一定是出院的。回过来看永明延寿大师、莲池大师、我们所了解的藕益大师,观其作为某不如是。

我们都知道莲池大师那是一带“佛事中王”,他的焰口,就是这些佛事作为是当时没有可比者,但他后面就住到一个很偏僻的地方,这个地方有虎灾,他就去住到那个地方,老虎就掩没了。没有雨水,他什么也不求,敲着个鱼子走在田埂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天就降雨了。后面就建立了一个大的念佛道场。

我们从这些祖师的点点滴滴中,可以看得到一点——他们最后的归结就归结在忆佛念佛,随顺佛愿,佛力来住持我们自他共有的业力,在业力产生作用的当下,用随顺着佛力,随顺着佛愿,随顺着佛智,随顺着平等住、平等归这样个一个法则,来完成自己的人生,来供养天下之有情。其内容其功德其效果为后人所称誉,称誉他们什么呢?这是净土法门的第几祖第几祖,这就是对他们的赞美。这赞美是什么呢?因为他们真正地忆佛念佛,真正地回归了阿弥陀佛的这样一个清净国土,真正地在究竟安心处彻底安心,真正地超越了自业他业共业,真正地在九界同归的这个广大抉择上彻底地做了抉择,而不是偏于某一个角度某一个层面,去盲目地自大,盲目地认知,盲目地自诩。

我们接触了这样一个法则,在不断的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真正地依这些善知识们作为我们忆佛念佛学佛的楷模?做这样一个追随者,这样一个实践者,那我们就会投入念佛的法流之中,就会省力地在这个法流的的载负下去完成无上菩提,去脱离我们自业他业共业的迷失,散坏自业他业共业的执著。对这样一个法则,这样一个胜缘,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每一个人的言行,我们自己要觉察了知,要善于审观。

(岁次辛卯六月十二2011年7月12日)


{返回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安居第五十六日(二):念佛人怎么八地事?
下一篇:安居第五十五日(二):净土教法超越三乘
 安居第三十一日(二):每天念十声阿弥陀佛
 安居第二十一日(二):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安居第七十日(一):第一受用者如何作为?
 安居第三十三日(二):一念、十念、抉择
 安居第四十三日(二):安居学习的原则
 安居第四十九日(一):看清你那个不安的业相
 安居第六十四日(五):当下心示佛法如佛
 安居第六十九日(二):第五门的潜台词与要求
 安居第二十五日(二):宝性于逆顺二缘中的利益
 安居第五十八日(诵戒日):大悲狮子吼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坐下如何实修上师瑜伽法[栏目:上师瑜伽·如何修持]
 六字洪名的功德[栏目:仁焕法师]
 观自在的境界[栏目:曹越]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F 第550经(离经):经中叙述若圣弟子念于六种功德(六念)的话,就能离苦..[栏目:界定法师]
 善解人意[栏目:生活的情趣·迷悟之间]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一章 释论题、论主、译主[栏目:成观法师]
 什么是邪淫?[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捻珠的好处[栏目:念珠]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