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悲智妙药
 
{返回 其它善知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56

悲智妙药

(讲于纽约市禅学会)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音调与藏语不同,实质与藏语无异,这显示出我们都是以佛为师。我们诵三皈者,皆信佛陀所教,但我不能说佛教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最好的宗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所以应有不同的宗教来配合不同的人。对不同的疾病,要处不同的药方,适予治疗某病之乐,也许并不适于治疗别种病。因此,论及佛教,我不能只说﹕『此药最佳。』

佛法众多,而且甚深。有人说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一种心学;也有人说佛教徒是无神论者。无论如何,佛教是一种理性的、深奥的探讨人生之道,他不着重外在事物,而强调个人对内心发展的责任。佛说﹕『你是自己的主人;一切全依你而定。我是老师,就像医生一样,我能给你良药,但你必须自服,必须照顾自己。』

佛是谁?佛是身、语、意悉得清净之人。某些佛经中说,佛之心,法身或真身,可视为佛。佛之语或内在活力,可视为法或教义。佛之身,可视为僧或修道团体。这样一来,我们又回到三宝--佛、法、僧。

如是之佛,有因无因?有因。佛是永恒的吗?释迦牟尼这位佛是永恒的吗?不是永恒的。释迦牟尼佛原名悉达多,乃一凡夫,为惑所扰,心怀恶念,行不善行,跟我们差不多。然而,在佛教与法师的协助下,他逐渐净化自己,终至成觉。

经由与此相同的成觉之因,我们也能完全成觉。心有多种层次,最精细的层次是内心深处的佛性或佛种。一切众生皆内具此一精细之识,而且藉修深禅与善行,都能将此识转化为纯净的佛果。我们的处境充满希望﹕解脱的种子就在我们心中。

要做好佛教徒,我们必须以修悲心与诚心为主。对他人仁慈,我们可以于中学习减少自私;分担他人痛苦,我们可以于中生起对他人福祉更多的关怀。这是基本法教。为行此教,我们修深禅、修智慧,智慧增长,道德心自会加强。

佛陀始终强调悲智双运;好头脑与好心肠应携手合作。只重理智,不顾感情,会为世间带来更多的问题与痛苦。另一方面,若只重感情,不顾理智,则人与畜牲之间就没什么分别了。智与悲必须平均发展,若能如此,其结果将是物质与精神齐头并进。感情与理智合作无间,才会产生一个和平、友爱的人类大家庭。

问﹕『法』(DHARMA)的意义是什么?

答﹕DHARMA是梵文字,其意为『持』。广义来说,『法』指一切现象,因为每一现象皆有其本质。不过,从『法』与世间的关系来看,『法』指任何一种修法,能维护在世修此法者,使其免于某种恐惧。这种维护所要避免的可能是苦果,也可能是苦因--烦恼。我们企求制心,能制心的修行就是『法』。『法』能暂时令人免于恐惧,也能最后令人脱离那一人烦恼就会产生的可怕、恶劣的情况。


{返回 其它善知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唵嘛尼贝美吽
下一篇:心之明性
 第四世多智钦·仁增丹比尼玛仁波切开示
 如何掌握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却殿仁波切)
 人骨法器除疑解惑(祈竹仁波切)
 菩提心(隆德寺谢拉嘉称上师)
 心与本尊修持
 关于皈依(蒋央索朗旺修仁波切)
 文殊真实名经(蒋孜曲杰仁波切讲解)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 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贾曹达玛仁钦 著)..
 怙主多智钦上师开示
 开心钥匙(格桑道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参禅方法[栏目:禅宗简介]
 以生命弘扬佛陀之精神[栏目:传喜法师]
 “巴掌”天地念佛修行(妙音)[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老和尚的教化[栏目:儿童故事选集]
 根本及部派佛教缘起观所展开的契机[栏目:演培法师]
 第二篇 心灵与环境的对话 - 人与生存的环境对话[栏目:人间世]
 杂阿含经卷第六[栏目:杂阿含经白话译解·张西镇]
 初祖 摩诃迦叶尊者[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九讲 下篇[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南宗禅之形成与禅净合修之盛行[栏目:林克智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