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悲智妙药
 
{返回 其它善知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79

悲智妙药

(讲于纽约市禅学会)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音调与藏语不同,实质与藏语无异,这显示出我们都是以佛为师。我们诵三皈者,皆信佛陀所教,但我不能说佛教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最好的宗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所以应有不同的宗教来配合不同的人。对不同的疾病,要处不同的药方,适予治疗某病之乐,也许并不适于治疗别种病。因此,论及佛教,我不能只说﹕『此药最佳。』

佛法众多,而且甚深。有人说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一种心学;也有人说佛教徒是无神论者。无论如何,佛教是一种理性的、深奥的探讨人生之道,他不着重外在事物,而强调个人对内心发展的责任。佛说﹕『你是自己的主人;一切全依你而定。我是老师,就像医生一样,我能给你良药,但你必须自服,必须照顾自己。』

佛是谁?佛是身、语、意悉得清净之人。某些佛经中说,佛之心,法身或真身,可视为佛。佛之语或内在活力,可视为法或教义。佛之身,可视为僧或修道团体。这样一来,我们又回到三宝--佛、法、僧。

如是之佛,有因无因?有因。佛是永恒的吗?释迦牟尼这位佛是永恒的吗?不是永恒的。释迦牟尼佛原名悉达多,乃一凡夫,为惑所扰,心怀恶念,行不善行,跟我们差不多。然而,在佛教与法师的协助下,他逐渐净化自己,终至成觉。

经由与此相同的成觉之因,我们也能完全成觉。心有多种层次,最精细的层次是内心深处的佛性或佛种。一切众生皆内具此一精细之识,而且藉修深禅与善行,都能将此识转化为纯净的佛果。我们的处境充满希望﹕解脱的种子就在我们心中。

要做好佛教徒,我们必须以修悲心与诚心为主。对他人仁慈,我们可以于中学习减少自私;分担他人痛苦,我们可以于中生起对他人福祉更多的关怀。这是基本法教。为行此教,我们修深禅、修智慧,智慧增长,道德心自会加强。

佛陀始终强调悲智双运;好头脑与好心肠应携手合作。只重理智,不顾感情,会为世间带来更多的问题与痛苦。另一方面,若只重感情,不顾理智,则人与畜牲之间就没什么分别了。智与悲必须平均发展,若能如此,其结果将是物质与精神齐头并进。感情与理智合作无间,才会产生一个和平、友爱的人类大家庭。

问﹕『法』(DHARMA)的意义是什么?

答﹕DHARMA是梵文字,其意为『持』。广义来说,『法』指一切现象,因为每一现象皆有其本质。不过,从『法』与世间的关系来看,『法』指任何一种修法,能维护在世修此法者,使其免于某种恐惧。这种维护所要避免的可能是苦果,也可能是苦因--烦恼。我们企求制心,能制心的修行就是『法』。『法』能暂时令人免于恐惧,也能最后令人脱离那一人烦恼就会产生的可怕、恶劣的情况。


{返回 其它善知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唵嘛尼贝美吽
下一篇:心之明性
 最初的佛法——四圣谛
 男女双修可不可以?(智空法师)
 中观宝鬘论广释 第三品 积菩提资
 净土灯航——往生极乐世界发愿文作法明示加持速入(赛仓仁波卿 著)..
 心经释义
 金刚乘佛法基本概念和皈依意义(吉美衮桑滇贞仁波切)
 殊胜的忏罪法---三十五佛礼忏法教授
 关于求法及根本上师含义的随机开示(吉美衮桑滇贞仁波切)
 事师五十颂讲记(堪萨仁宝哲阿旺提秋讲授)
 人生的三大根本痛苦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山道上的小虫[栏目:心灵小品·禅语故事]
 1735 六十华严经疏卷 41-45[栏目:06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影响胃消化的因素[栏目:这样吃最健康]
 什么是三科?[栏目:洪修平教授]
 永明延寿的“一心”说评析(张志芳)[栏目:永明延寿大师思想研究]
 相应10经 听闻经第四[栏目:相应部 29.龙相应]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三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八集]
 唯识研究 第十六章 烦恼障同所知障[栏目:周叔迦居士]
 无门直指 第三十节 公案[栏目:程叔彪居士]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何谓修行?[栏目:人行道]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