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学纲要 第五章 释迦灭度以后弟子结集遗教
 
{返回 蒋维乔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70

第五章 释迦灭度以后弟子结集遗教

第一节 第一次结集

释迦在世说法四十九年,都是以身作则,拿他的修证功夫,随时指导徒众,从没有写出一言一句的文字。到释迦灭度以后,大迦叶代佛统率大众,有一痴比丘说道:『释迦在世时候,常常要拿戒律来约束我们,说某事应该做的,某事不应该做的,我们极不自由,今后可以为所欲为了。』这句话被大迦叶听见了,以为释迦灭后,不可不拿他老人家的遗教,制为成典,庶几可永远做教徒的指导。于是就在佛灭后的第四月安居期内,选学德并高的比丘五百人,到王舍城附近的毕波罗窟里面,从事第一次的结集。王舍城是摩揭陀国的首都,这国度里的阿阔世王,本来是佛教的信徒,听见这事,大为赞成,供给他们一切饮食卧具等,予以种种的便利。因此这五百人,得以安心从事结集工作,经过七个月,这事方才完毕。

【经藏和律藏的结集】结集的本意,实在就是会诵;为的是佛灭以后,恐有异见邪说,混乱佛法;所以结合有学有德的比丘,各自背诵释迦佛在世时所说的法,经过大家讨论决定,然后集成为经典;所以叫结集。当时结集的仪式很严重,大迦叶升坐上座。因为阿难陀在佛门中,素有博学多闻的盛名,由他诵出经藏;上座对他诵出的文句,发为种种问难,阿难陀一一回答,详记这经,佛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对于什么人所说的,并且佛说这法的时候,随从的徒众有多少,也一一记出;大家听了,公认为没有错误,然后定为佛说。其次忧波离在佛门中,以严守戒律着名,由他诵出律藏;上座对他诵出的文句,也一一发问;他也一一回答,和阿难陀一样;大家听了,公认为没有错误,然后定为佛制。

对于这第一次结集,后人有种种异说。大都以为既有两人一诵出经藏,一诵出律藏,那么一定还有论藏,这论藏是谁诵的呢?于是有的说是迦叶自己诵的;有的说是阿难陀诵的。其实经、律、论三藏的名称,是后人所加;经是实际修行的法门,律是止恶修善的规律,论是对佛教的解释研究;当第一次结集佛教的时候,当然只有法(经藏)和律(律藏),至于解释研究,一定出于后人的手,因而有三藏的名称。所以当时未必有论藏,实是毫无疑义的。

【四阿含经及其内容】阿难诵出的是什么经呢?大概就是今日所传的四种阿含经;阿含是梵音,译为无比法,就是说没有可以比类的妙法。四阿含的名词列于下:

(1)长阿含经(2)中含阿经(3)增一阿含经 (4)杂阿含经

这四种经是释迦初成道的时候所说。长阿含是破斥婆罗门教的邪见;增一阿含是说明人们修世间的种种善事造下了善因,来世能投生人道或天道而受善的报果;中阿含是进一步说人们能修出世间的善因,来世就能超出生死大海,而得湼盘妙果;杂阿含是说明世间的禅定,(禅定有世间禅、出世间禅的分别;佛教的禅定,是出世间禅。)和佛教湼盘有关系的。

【八十诵律为戒律的根本】优波离诵出的是什么律呢?就是八十诵律;因为他在九十日的中间,每日升座诵一次,逐日诵出几多戒条,经过八十次而完毕,所以名八十诵律,是为佛门一切戒律的根本。后人从这根本律,推演而成四分律、五分律等;这些律本流行,八十诵律就不复存在了。

第二节第二次结集

【戒律的十条争议】释迦灭度后一百余年,有毘舍离城七百比丘结集,通常称为第二次结集。这次结集,和前面第一次、后面第三四次的结集,性质全然不同;单为戒律上的十条诤议,四方圣众会合在毘舍离城裁判这事;与会的人数有七百,所以也称七百集法。

毘舍离城的北方,有跋耆城,这两城中的僧侣,往往违背佛的戒律,于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盛水满钵中,持向人多的地方,指钵水对众说道:『有投钱这水中的人,可得到吉祥。』经过的白衣男女,有听信这话而投钱的,也有怪出家人不应贪取金钱的。这时有长老耶舍巡游至此,以为佛的戒律,出家人不应受蓄金钱,如今两城比丘公然违背,大不以为然,因向在家出家两众双方劝告道:『出家人应遵守佛戒,不该受蓄金钱;在家人也应遵守佛戒,不可拿金钱布施;否则受的人、施的人,都有罪过。』多数借侣,不但不肯听耶舍的话,反怨恨耶舍,在俗人面前,诽谤出家人。并且彼等违背戒律,尚不止这一事,总计有十种非法行为,今依五分律举其名称如下:一、盐姜合共宿净二、两指抄食净三、复坐食净四、越聚落食净五、酥油蜜石蜜和酪净六、饮合楼伽酒净七、作坐具隋意大小净八、习先所习净九、求听净十、受蓄金银钱净

净字是清净的意思。上面十事,依照佛的戒律,是不清净,不应该做的;但毘舍离和跋耆两城的比丘,他们以为是清净,可以行的。照佛戒,比丘托钵求食以维持生命,倘若所乞的食,不能吃完,有所剩余,就应该转施他人,不应贮食过夜,是名余食法;如今这般比丘,以为拿盐和姜合共的食物,就可留宿至明天再食,叫盐姜合共宿净;这为非法的第一件事。佛的戒律,过午刻就不许进食,是谓非时食戒;这班比丘,以为刚刚过午,日影偏斜,仅到两指并列的长度,还是可以吃的,叫两指抄食净,指抄或者就是指尖的意义;这为非法的第二件事。佛戒,一次吃后,不得再吃第二次;这班比丘,以为再坐下去吃一次也是不妨,叫做复坐食净;这是非法的第三件事。佛戒,吃过饭以后,或出外到村落地方,大众又来供食,就应该照余食法转施他人;这班比丘,以为人家既然供食,不妨再吃,叫做越聚落食净;这是非法的第四件事。干结的牛奶油,叫酥油蜜,白沙糖凝结成块如石的,叫石蜜;午后食物,既犯非时食戒,这班比丘以为拿酥油蜜、石蜜,和入干牛奶(酪)做饮料,是饮而不是食,不算犯戒,叫酥油蜜石蜜和酪净;其实酥油软酪,明明是食物,这是非法的第五件事。佛戒,不许饮酒;这班比丘,以为酿而未熟的酒可以饮用,不算犯戒,叫做饮者楼伽酒净;合楼伽、梵音,就是酒酿,明明是酒,那里可算不犯戒呢?这是非法的第六件事。佛制,制作座具,大小有一定的尺寸;这班比丘,以为何必限定尺寸,可随我们的意思制作座具,叫做作座具随意大小净;这是非法的第七件事。佛制,既出家后,应该舍弃从前在家时候所学习的事;这班比丘,以为在家时候已经学习过的事,不妨再做,叫做习先所习净;这是非法的第八件事。佛制,凡一切仪式作法,当隋僧众全体共同行之;这班比丘,以为不妨在另一地方单独行这仪式,然后请求僧众的允许,叫做求听净;这是非法的第九件事。佛制,不诈受蓄金钱;这班比丘,以为不妨受蓄,叫做受蓄金钱净;这是非法的第十件事。

耶舍眼见这班比丘违法,于佛教前途关系甚大;于是奔走西方各地,[]访当时的大德、同赴毘舍离城、以裁判这十事的是非。毘舍离、跋耆两城的僧侣,也结合同党以相抵抗。于是分为东西两党:西党是耶舍一方面的长者,东党是两城的僧侣:两党各举代表四人,开,结果断定这十事为非法,以为东党的行为违背佛制,应加护斥。然东党多少年进取一派,人数较众,于是别成一团体,得名为大众部;西党承佛的正统,其中多是高年硕德,得名为上座部。这是第二次结集的情形,也是根本佛教分裂为两派的开始。

第三节 第三次结集

【阿育王时佛教的隆盛】释迦灭度后二百余年,中印度有统一全印、武功文治震耀一世的阿育王出世(西纪前二六四——二二六在位)。他对于佛敦异常信仰,不但保护本土的佛教,并且派遣传教徒,到别国去宣扬正法,所以佛教到阿育王时代隆盛无比。阿育王因信佛的原故,对于佛教徒的供养,十分丰富;一般外道,形势穷促,衣食不得周全;于是改换僧服混进佛教徒里面,一方可以得到衣食,一方暗中仍旧拿外道的教义,运用于破坏工作,于是佛教乃陷入混乱状态。王在摩揭陀国所造的鸡圆大寺中,僧侣最多,因内道外道两派在里面纷诤,彼此不和,致使最重要的说戒仪式,也不能举行;这仪式停止有七个年头的长久,太不象样了。王听见了,大不以为然,要想辨别邪正,淘汰这班外道,于是发起第三次的结集。善见律卷二载这一段故事云:『王白诸大德,愿大德布萨(这是梵语,佛制:每半个月逢十五日,或月小二十九日,月大三十日,召集众僧说戒经,叫做布萨)说戒,王遣人防卫众僧;王还入城。王去以后,众僧即集众六万比丘,于集众中,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能破外道邪见徒众,众中选择知三藏得三达智(三达智,指天眼通、宿命通、漏尽通而言;天眼通能晓得未来的生死因果,宿命通能晓得过去的生死因果,漏尽通能断尽现在的烦恼;三种智慧到得究竟,叫做三达智)者一千比丘,一切佛法中清净无垢,第三集法藏,九月日竟,名为第三集。』看这段文字,就知道阿育王发起第三次结集,他的最大目的,是要淘汰这许多外道,叫佛法回复从前的清净,不致混乱;王一面遣人防卫众僧,一面请众僧所佩服的目犍连子帝须出来,主持这件大事(上座);又就众僧中间,选择知见纯正、能破外道邪见的人,这等人并且还要通晓经、律、论三藏,得过三种神通的,其数目多至一千比丘,在波叱利陈城,做第三次结集工作,经过九个月,方才完毕。聚集这等学德兼备的人,来整理经典,自然比较第一第二两次结集更为完美,所以经、律、论三藏,到这次方才完备的。

这次不但结集经典,并做传教的工作:所以结集既毕,就于诸长老中选择多人,派至四方做宣教师;这等宣教师,足迹徧于五印度,并且远至锡兰、缅甸。到如今锡兰等地方,佛教还是盛行,都是阿育王开创的功劳。

第四节 第四次结集

【迦腻色迦王的提倡佛教】当西历第二世纪时候,有大月氏种族的迦腻色迦王(西纪一二五——一五0在位) ,率兵从西方侵入印度,并且吞灭四邻,建立犍駄罗王国,文治武功,和从前的阿育王不相上下。王的兵力强盛,更进攻东印度,威胁文明中心的摩揭陀国。这国度里的国王,自知力量不敌,就供献佛钵和马鸣菩萨,要求讲和。佛钵,就是释迦在世时所用的钵,佛教徒尊它为王宝,凡传得这钵的,就为传佛正统的证据;马鸣菩萨,是中印度的大师,道高德重,众望所归;这一种宝物和一个高人,都是迦腻色迦王极希望得到的,所以两方和约就此成功。王对于佛教,既非常热心,然这时距释迦灭度已四百多年,学者中间各自传述的学说,极其纷歧,莫衷一是。王在政事余暇,每日请一僧进宫说法,然各僧所说的话,人人不同;王十分疑惑,因向胁尊者(梵名波栗湿缚)请问:究竞孰是孰非?尊者答云:『释迦灭度至今,岁月遥远,各宗师弟相承,各守自家宗派,实在无从定他们的是非;要在王喜欢那一宗,就趁这时,依照自己的宗,来结集三藏。』王以他说为然,因此发起第四次的结集。精选学德并高的僧侣,先得四百九十九人,最后得到世友(梵名婆须蜜)尊者以为上座;王因迦湿缚罗国(旧称厨宾)四围都是山,物产又丰富,足以供养僧众,于是王亲领五百人到这地方,建立寺庙,使这五百人在其中做结集的工作。这次结集,是以解释三藏为主旨,所释的经藏、律藏、论藏,各有十万颂,(印度文体,往往用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的韵语,以便记诵。凡满四句即叫一颂。)总计三十万颂,合有九百六十万言。如今流传的大毘婆沙论,就是这次,镂刻在上面,再用石函缄封,造一宝塔,将石函藏在中间,不令流传于外国;如要习这论的人,常来这地求学,方许受业。

【第四次结集的两点不同】这次结集,和从前结集,有两点不同:(1)胁尊者是小乘说一切有部(小乘分裂有二十部,详后,这是一部的名称)的学者,迦腻色迦王也是信仰有部的人,所以这次结集,是用有部的学风来整理三藏,克实说来,是有部一宗的结集。(2)这时结集,重在解释三藏的义理,和从前专门搜集佛的遗教,也是不同。

第五节 大乘经典的结集

【大乘经典的由来】以上所说四次结集,都是小乘经典:至于大乘经典的结集,传说种种不同,没有真确的史料可供考证,闪此后世就有大乘经不是佛说的议论。其实大乘教的发展,是思想演进的自然趋势,决不能说它不是佛说。怎么讲呢?大凡一种宗教,或一种学说,流传既久,中间自然要分出保守和进步两派。当第二次结集时,为十事非法的诤论,就可以看出当时年德俱高的长老,要墨守佛在世时所定的戒律,以为稍打违异,就是非法;至于青年进取的毘舍离、跋耆两城比丘,就以为稍微变通,没有妨碍;结果就脱离这般保守派,而自成一团体,迩时就分裂为上座、大众两部。从这以后,进取派不但是戒律上有所变通,学理上也有讨论研究。隋着时势进步,当西迁第二世纪时,向来为佛教压倒的婆罗门教,从学理上进展,重复振兴;至第四世纪时,彼教有组织的教义,就此大成;墨守严肃戒律的小乘教,不足和它为敌;这时由大众部演进的大乘教,也就因此勃兴。盖释迦在世说法时,本无所谓小大乘的分别,大乘的教义,早巳包含在内。大众部分裂后,百余年中,思想渐渐进展,和婆罗门教一经接触,受了时代的影响,大乘教就此成熟,那是自然的结果,不足为奇的。

至于大乘经典的结集,虽然没有历史的证据;然经论中,却有数处,可以引为左证的。菩萨处胎经出经品云:『尔时佛取灭度,已经七日七夜,时大迦叶告五百阿罗汉。打犍槌(即是钟)集众得八亿四千罗汉,使阿难升七宝高座,迦叶告阿离言:佛所说法一言一字,汝惧勿使行缺漏;菩萨藏者集着一处,声闻藏者亦集着一处,戒律藏者亦集着一处。』这经中所说菩萨藏,就是大乘经;声闻藏,就是小乘经;照此看来是:第一次结集,早有大乘经典了。又大智度论卷一百有云:『佛般(入也)湼盘后,阿难共大迦叶结集三藏;……有人言,如摩诃(大也)迦叶,将诸比丘,在耆者崛山中集三藏,佛灭度后,文殊师利、弥勒诸大菩萨,亦将阿难集是摩诃衍。』这段文字,前段说阿难共大迦叶,结集三藏,和处胎经所说相同;后段复引一说,那是文殊、弥勒等和阿难专门结集大乘经的。摩诃梵音译为大,衍字译为乘,是明明大乘经典,在佛灭度后早就结集,而且不一止一次:有时阿难和大迦叶合作,是兼集三藏;有时阿难和文殊、弥勒合作,是专集大乘经的。

第六节 秘密经典的结集

【显教密教的分别】佛教有显教密教两大部分:相传显教用显露的言语文字,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密教用秘密的咒语,是大日如来所说。这项秘密经典,是什么时候、什么人所结集,也没有确实史料可以证明,有的说是阿难结集,有的说是金刚手菩萨(即金刚萨埵)结集。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有云:「复次慈氏(即弥勒) ,云何名为第三法宝?所谓过去无量兢伽沙(兢读琴,去声,兢伽即恒河,兢伽沙,即恒何中的沙,喻数目的多)诸佛世尊所说正法,我今亦当作如是说,所谓八万四千诺法妙蕴,……摄为五分:一素咀缆(即经藏) ,二毘奈耶(即律藏) ,三阿毘达磨(即论藏),四般若波罗蜜多(般若译为智慧,波罗译为彼岸,蜜多译为度,这是说用真实智慧,超脱生死大海,达到彼岸的意思;凡般若诸经都说这理),五陀罗尼门(陀罗尼,译为总持,即秘教所持的咒语)。此五种藏,教化有情(指有生命的众生),隋所应度而为说之(隋众生的程度高下,于五藏中应该用何种法,就替他说何种法)……复次慈氏,我灭度后,今阿难陀受持所说素咀缆藏,其邬波离(就是诵出戒律的优波离)受持所说毘奈耶藏,迦多衍那(就是迦旃延)受持所说阿毘达磨藏,曼殊室利(就是文殊师利)受持所说大乘般若波罗蜜多,其金刚手菩萨(密教中手执金刚杖的菩萨)受持所说甚深微妙诸总持门。』看上面的经文,可知释迦在世的时候,早和弥勒菩萨,说及过去世无量数诸佛所说的正法,数目多到八万四千,大概包括起来,可分做五部分。这五部分,就叫五种藏,就众生的程度,应该用那一种,就用那种来替他们说;并且释迦在世时,早就在他的弟子中间,选择那人能明了佛所说的那种藏,就叫他受持(受持是受之于佛,诵持不忘的意思);预备佛灭度后,叫他们如法诵出。如阿离以多闻着名,就受持经藏:邬波离以守戒着名,就受持律藏;第一次结集时,就是他们两人分别诵出经律二藏的;迦多衍那在佛门中以论议着名,就受持论藏;曼殊室利在佛门中以智慧着名,就受特大乘般若;金刚手是傅受密教的,就受持诸总持门。可见秘密经典,当和金刚手菩萨有关系,未必和阿难有关系,但是结集的时代和结集地方,那是无从查考的了。

问题

一 什么叫经藏、律藏?

二 四阿含经的内容如阿?

三什么是戒律的根本?

四 第二次结集的性质如阿?

五 根本佛教如何分裂为二部?

六 第三次结集的内容如何?

七 经、律、论三藏什么时候方完备?

八 第四次结集的内容如何?

九 大乘教怎样演成?

十 密教和显教不同的地方?

十一结集密教是何人? 


{返回 蒋维乔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学纲要 第六章 佛教在印度的盛衰
下一篇:佛学纲要 第四章 佛教的立脚点和它的教法
 因是子静坐法续篇 第六章 证 果
 因是子静坐法续篇 第四章 觉知魔事
 因是子静坐法续篇 附录 静坐要诀 调息篇
 因是子静坐法续篇 第五章 治病
 因是子静坐法 方法篇
 因是子静坐法续篇 第二章 正修止观工夫
 因是子静坐法续篇 附录 静坐要诀 遣欲篇
 因是子静坐法 动与静应兼修
 因是子静坐法续篇 附录 静坐要诀 辨志篇
 因是子静坐法续篇 第一章 静坐前后之调和工夫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134.从漪上座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一八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自净其意是佛教[栏目:传喜法师]
 少林武术研究漫谈(释永信)[栏目:少林功夫文化研究]
 19.问曰:云何是五种菩提?[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威德智慧之舞[栏目:传喜法师]
 十六罗汉礼供文释 第五课[栏目:十六罗汉礼供文释·索达吉堪布]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三五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窍决宝藏海 09、无上瑜伽[栏目:晋美彭措法王]
 好义怜贫,归还田地[栏目:心念与命运·第4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