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唯识学的缘起(郑隆平)
 
{返回 唯识学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71

唯识学的缘起

郑隆平       

我佛如来释迦牟尼佛祖在菩提树下成道,说法四十九年。初时谈《阿含》,对声闻独觉讲我空法有;二时谈《般若》,对舍小转大的菩萨讲我空法空;三时谈《方广》对诸大菩萨讲非有非空的中道了义教。此中道了义教是佛教最极圆满的教义,它揭示和阐明了世出世间染净因果规律和人生宇宙的真实相。

一、唯识学的历史背景

释迦牟尼佛在《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中云:“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此说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之名首出于此,故唯识是依《解深密经》三时中道了义教而建立。释迦牟尼佛在此经中把唯识亲自传给了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又名慈氏菩萨,是继释迦牟尼佛后,当来下生未来的佛。他继承中道了义教,专修和弘宣唯识学。他的代表著有《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现观庄严论》、《辨中边论》、《金刚般若论》,世称弥勒五论。弥勒菩传无著菩萨。无著菩萨著《摄大乘论》显示佛法义理殊胜、中正、伟大、圆满。无著菩萨传世亲菩萨。世亲菩萨著《大乘百法明门论》、《五蕴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等,讲唯识系列及弘宣我空法空之真理。

唐朝贞观三年,玄奘法师历尽千辛万苦,九死一生到印度取经,贞观十九年回长安,学法十七年,取回《瑜伽师地论》、《大般若六百卷》获梵本657部,并以毕生精力翻译成中文75部,1335卷,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翻译家,也是沟通中印文化的一杰出人物。玄奘法师依护法见解著《八识规矩颂》。后玄奘传窥基,《成唯识论》是护法等菩萨造,玄奘法师译;窥基传慧沼、慧沼传智周、智周传神昉。唯识学四传之后就流传到了日本。

清末明初年间,南京有位大居士杨仁山先生,他是清朝出使英国大臣,戊戍六君子的老师,道德高尚,学问广博。在英国的伦敦结识了日本南条雄文博士,得知千多年来真经流传在日本,后杨仁山居士想方设法在日本把中国散失的经典收集起来,并带回中国。杨仁山居士当时弃舍家产,筹积资金,在南京建立金陵刻经处,在此积极研究唯识学经典。同时,杨仁山居士的高足弟子欧阳竟无先生,在南京开办了一所“支那内学院”,专门从事唯识学讲习。当时就学习于杨仁山居士门下的著名弟子有太虚大师、欧阳竟无、谭嗣同、章太炎、王恩洋、吕澄先生等。他们不愧是近代为佛教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佛教学者。

民国时期,唯识学已推向高潮。其中有两位代表人物。韩清净教授以毕生精力,专研唯识法相学,从青年时代开始就著《瑜伽师地论·披寻记·科记》,他是当代的唯识学专家。

一九三三年,年仅十三岁的唐仲容先生,前往南充集凤场龟山书院拜王恩洋先生之门而就教学佛。十六岁双目失明,为专研唯识般若学,以耳代目,五年不眠,历尽千辛万苦,成为精通唯识般若学的著名佛学家。晚年著有《心经·唯识新悟精义》一书留传于世。他是中国第一盲人佛学家。

一九八九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老曾给四川省统战部来涵说:“巴中石城乡佛教居士唐仲容先生,在佛学研究上,造诣颇深。虽年近古稀,双目失明,历尽坎坷,而其报国,为学之志,始终不渝,实属难能可贵。”此后由四川省统战部根据赵朴老推荐,请唐仲容先生在四川省佛学院讲学。从一九九0年以来,唐思鹏老师协助父亲唐仲容先生在成都文殊院、昭觉寺以及新都宝光寺省佛学院等地讲授唯识般若十余载,培育青年僧众,每星期日为在家居士讲授唯识般若学经典。听课者既有许多大学教授和科技工作者,也有老中青居士,大家都能积极专心地听讲,大多都能在学修一体化上对佛教的真实义及唯识般若有较深的理解和受用。

二、唯识学定义

唯识者,故云:“但有内识,无诸外境。故名唯识。”

《成唯识论》云:“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以无为。识自性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故名唯识。”

唐仲容先生给唯识下定义:“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皆无定性,但随有情认识正确与否为转移,故名唯识。”

唐仲容先生对唯识般若的伟大发现云:“唯识是把《方广》所讲“一切唯心造”和《般若》所讲“缘起性空”两大原则有机结合为内因缘生一切法的缘起性空思想。”

三、唯识所依之经论

唯识法相学依六经十一论为依据。《解深密经》、《华严经》、《厚严经》、《楞伽经》、《庄严经》、《阿毗达摩大乘经》是为六经。

《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辨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摩集论》、《十地经论》、《集量论》、《观所缘缘论》、《唯识二十论》,是为十一论。

四、唯识与中观交相辉映

唯识是缘生的唯识,缘生是唯识的缘生。识以八识为主体,识之生起必待各种条件而生。故《大般若经》云:“若知缘生,则知法性;若知法性,则知空性;若知空性,则见导师。”故唯识法相学包括般若学,显示空有双彰。唯识的核心思想是阐明教理行果之非有非空中道。在教方面主张三世中道了义教。在理论上主张人生宇宙的绝对真理,讲内因缘生一切法的缘起性空的中道。在行持方面要求学人在现实生活中于一切行成就大觉,必须在依他幻相,圆成真理中远离增益、损减的遍计所执,时时掌握不增不减,不取不舍的中道。在果位上以大涅槃、大菩提为最终归宿。故学佛者必须依非有非空中道方为最极圆满修证。

综上所述:唯识义不仅贯通“方广”诸经论,而实则贯通如来一代圣教。愿诸佛教同仁,发宏誓大愿,大雄无畏,积极有为,共勉力行之。


{返回 唯识学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惠敏法师谈唯识
下一篇:浅谈唯识无境
 明末的唯识学者及其思想(圣严法师)
 “唯识无境”初探(徐湘霖)
 印顺导师对新旧译唯识的定位与评析(陈一标)
 能所双忘空有并遣的唯识观(景昌极)
 唯识观行的现象学展开(肖永明)
 烦恼与犯罪的唯识心理
 新物理学与唯识学(太虚大师)
 法相唯识学(洪修平、陈红兵)
 唯识小史(铂净)
 谈谈唯识学的优异特点(唐仲容)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杀了蟑螂是否有果报[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一]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九(贾曾)[栏目:隋唐居士名家文集]
 深心之所欲[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栏目:佛经选读]
 芦山地震生死追思[栏目:感悟人生·学诚法师]
 The Five Spiritual Faculties[栏目:Bodhi Bhikkhu]
 不动己心,何来慈悲之心?不乱他心,何以传播佛教教义,普渡众生?[栏目:希阿荣博堪布问答]
 净土宗入门 三 净土宗经论:五经一论[栏目:清净法师]
 出家--需要克服的十八种困难[栏目:体慧法师]
 打坐时观想以意导气(想光照)可以吗?[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