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悟与实现 第八章 超越与中道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70

禅悟与实现

郑石岩

第八章 超越与中道   

  超越是从生活情境中跳出来,以旁观者的立场,去欣赏和赞美生活上的事事物物。超越令我们真正体会到生活之美,产生清醒和喜悦的感受,敞开心胸,包容万物,获大自在。

  超越不但能引导我们参悟事事物物的究竟,防止自己堕入偏见,避免走向分辨与执著。禅学上的超越是要我们不要被二分法把自己困住,要我们离开对立的两边,悟出一个自由的中道之路。

  我们必须注意,生活的本质不是在于追求形而上的道,因为那样会使我们饥死。当然,更不是只追求形而下的享乐,那样会使自己闷死或胀死。所以六祖慧能说:“出入即离两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要离开对立的两上极端,外离物境的牵缠,内不著空而枯寂,这样才能落实生活,成为自由自在的觉者。在生活上心如止水是不对的,它造成了精神上的枯萎,在日用中穷奢极侈也是不对的,它会导致严重的迷失。两者都会失去生活的常道。僧璨大师(西元五二六——六O六年)在《信心铭》中说:

 “境由能境,

  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

  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

  齐含万象。”

  人总是执著在绝对的一方时,才会堕入色相的境界,执著而不能自拔,使心能消耗在物欲里头,不能在积极面上发挥,以致快活不起来。人只有“空”掉那陷人困境的两端,才能真正涵摄两端,获得平静圆融。那时生活就有了创造力,油然有了活力,所以所作皆成,所以能齐含万象。他又说:

 “真如法界,

  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

  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

  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

  皆入比宗。”

  当一个人能超越于彼此,不执著于高下,便能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当下得到融会;便能在感情与理智之间把握超然的纯真,在已知的知识和未知的假设间理出个醒悟。因此超越是一切喜悦的源头,也是人类创造力的根源。

引导超越

  禅师为了启发学生超越的能力,往往以不说破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真正的领会与开悟。我们必须先承认禅家所谓“说食不饱”的道理,因为认识超越与能够超越毕竟是两码事;认识是知性的,而超越是一种实践的能力;认识只能口头说,不能发挥为生活的智慧;实践是超越的本身,它使生活得到自在与丰足。

  禅学公案,是禅师与学生的对话语录。我们仔细留意就会发现,绝大部分的对话,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超越,但无论如何,禅师不肯说出“超越”这个观念。他们宁可一次一次的从生活中去省发,不愿意以申述的方式加以解析,这就是禅师们所谓“苦口婆心”和“老婆心切”的道理了。由于它是直接进行超越性的对答,才会产生偌多令外人摸不著头脑的公案。但就另一方面来看,这些公案也正是禅师们能得悉学生是否已超越对立困境的试金石。以下举一些例子,以窥知一二。

  唐朝的药山禅师(西元七四五——八二八年)有一天问学生道吾说:

  “你从何处来?”

  道吾说:

  “游山来。”

  药山说:

  “不离此宅,速道将来。”

  道吾说:

  “山上鸟儿白似雪,涧底游鱼忙不彻。”

  这段故事在于强调如果你不离此宅(双关语,一则表示自性,一则表示当时所在的法堂),你如何游山玩水呢?这时道吾没有陷入文字的知解与思维,而以诗般的景色,答覆老师。

  沩山和他的老师云岩(西元七八一~~八四一年)的一段对话,也很生动地说明了超越的道理。有一天沩山(西元七七一~~八五三年)问云岩说?

  “菩提以何为座?”

  云岩答道:

  “以无为为座”

  接著云岩以同样问题问沩山。沩山说:

  “以诸法空为座。”

  这时沩山又反问云岩的意见,云岩说:

  “坐也听伊坐,卧也听伊卧,有一人不坐不卧,快说!快说!”

  超越使我们对周遭的环境,有清楚的认识,有更微妙的观察,有更贴切的感受。它能使我们看到真实,不被色想所诱惑,不沦为物欲或自我中心的奴隶。超越使我们有能力承担责任,承受一切生命的痛楚,也正因为我们参承受,有担当,才免于一切生、老、病、死的无情折磨,那才是真解脱,真醒觉。德山禅师(西元七八二——八六五年)生病时,他的学生问他说:

  “老师,还有不生病的本体吗?”

  德山说:

  “有的”

  学生说:

  “如何是不生病?”

  这时候德山就呻吟著,哎呀!哎呀!然后说:

 “扪空追响,

  劳汝心神,

  梦觉觉非,

  竟有何事。”

  德山说完了这段话之后,据说就坐化了。这段师生间的最后答问,可能是禅宗公案中,最能发人深省的一幕。首先是德山在垂死之时,还能和学生讨论生活的真理,而以活生生的身教,述说生活的本质在于能超越。其次是最后的一首偈子,几乎像春雷一样,震醒了漫长寒冬的沉睡,它告诉我们“扪空”和“追响”,两者都是劳神作业的活计。如果能够以超越的态度去生活,就会像睡梦中醒过来,便会发现原来那些著境时的一些虚幻和劳神苦思,无非是多余的幻梦泡影吧!

  为了要训练学生超越的态度,禅师们也会特别作一些题目,让学生们去想一想。有时禅师们见面时;也用一些问题来互相玩味琢磨。香岩禅师有一次对学生们说:

  “如果有人吊在悬崖上,口衔著树枝,脚却悬空无所踏,手也没东西可攀援。这时有人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若开口即答,就要掉入万入深渊,若不答又违他问。请问应该么办?”这时有一位学生回答说:

  “老师!先别谈怎么办,我倒要问,他是什么上树的。”这位学生的回答,得到了老师的微笑与默许。

  另外有一次一位学生问洞山禅师说:

  “什么是正问正答。”

  洞山说:

  “不从口里道。”

  学生又问:

  “如果有人问问题,老师是否回答呢?”

  洞山说:

  “并没有问啊!”

  这短短的对话,又启发了一项问答的技巧——千万不要堕入问题的夹缝里头,或节外生枝,而成为不中肯的谬论。

  唐中和年间(西元八八一年),有一位善会禅师住在夹山。他是一位直问直答,超越于对立,直指见性之门的智者。有一天有学生问他什么是生活的道理。这种问题对现代人而言,一定是剖析解理地说个半天,结果还是挂一漏万。但是对于一个禅师而言,只是用一个平常的心,来告诉你,那些争辩与理解总是属于知见,而不是属于生活的本身。于是他的回答就简短而有力,他说:

  “石上无根树,

   山含不动云。”

  这时,学生也许懂了,也许还不懂。又问:

  “如何是出了窟的狮子?”(按:意为什么是解脱的人?)

  善会说:

  “虚空无影像,

   中下野云生。”

  学生又问:

  “什么是夹山境?”(按:意谓什么老师的批授?)

  善会说:

  “猿抱子归青嶂里。

  鸟衔花落碧岩前。”

  这几则师生的问答,不属于分析的,不属于归纳的,也不是直述的。它是超越于分析与归纳,而以直观的趋近,去接触问题的核心。

  在禅师的教导下,学生最容易问的问题是老师的承传与家风是什么。而老师总是以超越各门派的回答来激发学生的领悟。

  学生问:

  “什么是和尚家同风?”

  禾山和尚说:

  “满目清山起白云。”

  钦山禅师则说:

  “锦帐银香囊,

  风吹满路香。”

  有一位学生问白云禅师说:

  “什么是你最深深处的指授?”

  白云说:

  “矮子渡深溪。”

  又有学生问行修禅师,如何是沙门终日事,他说:

  “轰轰不借万人机。”

  又有学生问常察禅师,今日事如何?他说:

  “叶叶连枝秀,

   华开处处芳。”

  禅师们的回答总是超越的,因为只有超越才能把学生带离对立和分辨的陷阱。

  超越才能获到真我,才能转境,自己当自己的主人。超越并不是自我中心,而是走出现象界的拘绊与执著,放下虚假的层面,找到真我,找到性灵的真正自由,然后才能流露出来生动的体悟与答案。雪峯有一位弟子叫长庆,他有一首发人深省的偈子说:

  “万象之中独露身,

   唯人自肯乃方亲,

  学时谬向途中觅,

  今日看如火里冰。”

  如果我们在超越现象界去寻觅真理,方能找到自由自在的真我,要想在境界中找到真我,就好像在火堆中找冰一样的不可能。

超越的范畴

  超越的心向,可使一个人的人格走向统整,免于生活在割裂的状态。当一个人的行为不是落实于一个生活的事实,而被一种虚妄的意念所引导时,我们称它为割裂。比如说医生是为了救人济世,若把医疗当做赚钱的工具,他的生活便有了割裂,有了疏离。超越则与之相反,它的特质在于实现统整的生活意义。就超越的观点看,医生既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证道,医生的工作就是行医。

  超越的反面就是执著,一个人若执著在自我中心的虚幻里,便有了许多心理防卫,如文饰、合理化、虚伪、推诿等等的行径。日子久了自己便与别人不能彼此真正的会心,永远不能跟别人有个真心和知交的感受,防卫心强,使自己跟别人之间有著无名的墙。自己当然就不敢坦然地待人接物,时时刻刻处于作为和掩饰的心态。如此人际关系就有了障碍,有了障碍就失去安全感,不喜欢跟别人作朋友,甚至连家里的人也相处不和睦。因此,生活的态度必须超越于人我之间的对立,这是第一个需要的范畴。《六祖坛经》上说:

  “除人我,须弥倒。”

  当人我的对立消除时。我们就不再为意见而争得面红耳赤,因为我们懂得沟通,我们也不必担心利害冲突而争执,因为我们都能体会到共存时的自在和喜悦。

  其心是心识活动的超越。我们心灵生活就是一个内在的宇宙,它与外在的宇宙是相应的。我们既不能只生活在内在的宇宙,也不能只生活于外在的宇宙。我们的生活超越于内外的分辨与执著,这样就是统整,就是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的统整,就是世间法与世法的统整,就是永恒和现实的统整。这种统整是没有混杂和芥蒂的,是单纯自然的,是醒觉自在的。所以经上说:

  “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在我们的三自性中,有一种收做徧计所执性,它其于现象界的分辨产生了思想、逻辑和科学,产生了分辨,产生了计量,录然也产生了情绪和种种妄念与联想。另一种叫依他起性,它的活动是不自存的,是依著现象界的活动而丰在,它是一种价值判断;它可能是一种偏见或成见,也有可能是直知卓见。徧计所执性属于八识中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统御。依他起性则属于末那识所统御。倘若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一方,便执著于境界,那就会造成错误,并导致生活上的困顿与烦恼。倘若我们超越了两端,整合了两个自性,那就是圆融无碍的圆成实性了。《楞伽经》上说:

  “心缚于境界,

   觉想智随转,

   无所有及胜,

   平等智慧生。”

  我们的意识,有时倾向于向外求证,有时倾向于内在的内省;有时是主动的,有时是被动的,这些心识的反应都是一面倒的境界,我们唯有醒觉过来,超越两边,才能领悟最深的意义,得到真正的智慧。

  第三种超越是对时空的超越,一个人若生活在过去的经验里,就执著在对过去的眷恋,而不是能面对现在的挑战,或者把过去的经验压抑在潜意识里,有意无意间影响生活上的种种判断。眷恋于守去的人通常是以古非今的,是有成见的,是不能乐于接收新知的。至于生活在“现在”的人,又因为太现实,以致名利薰心,太势利,太工于心机。固然不错,活在现实里头的人看来比较积极,凡事比较落实,但是太执著于贪求和欲望,又免不了成为物欲的奴隶,一生总有贫困匮乏的感觉。至于生活在未来的人,就如同生活于过去经验的人一样,充满著虚幻。由于这种人心理过分敏感,对于未发生的事情,早已过当的防卫和惧怕。固然这种人比较多谋,比较能为未来设想,但因为太紧张,太惧怕而形成一种强烈的不安和忧虑。因此,禅师告诉我们,要生活在超越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当下,生活在悟透的清醒里,以智慧照亮一切。《金刚经》上说:

  “如来所说诸心皆为非心(悲心是没有执著、作为和扭曲的平常心),

   是名为心(才是真心),

   所以者何?须菩提!

   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悯不可得。”

  德山禅师(西元七八二——八六五年)年少出家,精通《金刚经》,尤其对青龙疏抄最有研究。在未得到之前,他听说南方禅宗很盛,而对于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很不服气。于是挑著青龙疏抄,到湖财来找禅师理论。有一天他因为赶路,肚子很饿,看到一位卖饼的老太婆,便放下自己的疏抄,向老太婆买点心。老太婆问他带的是什么书,德山具实么告,说那是一本注解《金刚经》的书。老太婆便说:

  “我有一个问题,如果答得出来,免费供给点心,否则请你到别的地方去买。《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你点的是什么心。”

  德山苦思不答案,无话可说,只好饿著肚子直往龙潭,潜心和龙潭禅师学习。

  德山在遇见卖饼的老太婆时,是尚未超越的。一直到当了龙潭的学生才开悟,才超越了对立的心态。他的得道经验是这样的:有一天晚上,他陪著龙潭,龙潭说夜深了,何不回去?德山道过晚安,走到外头,却又折回来说:

  “外面太黑了!”

  于是龙潭点一盏灯给他。当他要接时,龙潭突然把灯吹息,就在这时候,德山大悟,便向龙潭礼拜。龙潭问:

  “你见到了什么?”

  德山说:

  “从今以后,再以不怀疑天下老和尚的话了!”

  次日早晨,龙谭向大众宣布说:

  “你们当中有一位大丈夫,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日要在孤峯顶上建立宗门。”

  德山所悟的是什么呢?就在于超越明暗的对立,在于用智慧来统合过去、现在和未来,不再受过去的成见,未来的不安和现在色相的牵缠,直透生活的真理。

  超越表示一个人能够洞见事实,能够参透为何,能够真正的发现真实性,而不被烦恼和苦难所吞没,那就是人生的喜悦,是悟的一种表现。

  现代人太重视科学而忽略哲学与宗教,太强调唯物而疏于精神生活,太偏向计量的数据而无视于理念的圆通,我们生活在现象界,而脱离了精神世界,如果我们不从超越中寻求中道,我们将会生活在一个疯狂的世界。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悟与实现 第九章 禅悟的历程
下一篇:禅悟与实现 第七章 悟、醒觉与解脱
 禅·生命的微笑 第三章 纯真便是自在
 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三章 禅灯 光明宽阔的胸襟
 随缘成长 第四篇 随信安住心灵
 禅·生命的微笑 第九章 在见性中实现生活
 禅·生命的微笑 第七章 顿悟与参禅
 禅语空人心 自序 目录
 悟·看出希望来 第二章 希望的线索
 禅语空人心 第五讲 莫向他处觅欢喜
 觉·教导的智慧 第五章 师生互动的空间
 觉·教导的智慧 第一章 教育的新希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智度论卷第六十五[栏目:龙树菩萨]
 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四章 修道 8 打坐[栏目:元音老人]
 大和尚 虚云长老传奇 第九章:筚路蓝缕[栏目:大和尚·虚云长老传奇]
 《四分律行事钞受戒缘集篇》译注(释恭融)[栏目:律宗文集]
 莲花生大士全传 第三篇 桑耶大师 第五章 大力方便摄群生[栏目:莲花生大士全传]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八○○)[栏目:杂阿含经]
 性空禅师口述传[栏目:李尚全教授]
 烦恼写在沙滩上[栏目:心灵小品·禅语故事]
 地狱与天堂[栏目:花开见禅·一百个顿悟瞬间]
 所期望于佛教整理委员会者[栏目:巨赞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