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第五
 
{返回 慧律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527

讲题: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日期:2009.6.13——2009.6.21

片数:共5片(本片为第5片)DVD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楞严经义贯》,我们要用两天的时间把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告一个段落。在《楞严经讲义》经文,我们尽力的诠释和发挥;在《楞严经讲义》的注解也讲得特别详尽,主要是《楞严经》难,研究《楞严经》的人也多,但真正进入义理的,或者是悟到究竟的还是少,主要是《楞严经》太深、太繁。这辈子有因缘讲《楞严经》就把它讲详尽一点,将来无论是文言文、白话,都给众生再一次的机会。我们今天把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再浏览一次,碰到需要解释的师父再诠释一下。诸位!不能用轻忽的角度或者是心态来面对白话文,在这一念之间如果你贯通了,就开悟。所以,不能说文言文比较有水平,白话文你就轻忽它,这心态非常要不得,经典没有高下,要看看各人的根器契不契入。有的人在文言文很受益,但有的人在白话文相同的也很受益,所以不一定。因此我们对圣教,都必须以最虔诚、最恭敬求法的心,来看这一本《义贯》,这种心态,渴望求得正法,不厌其烦,这个是佛弟子、求道的人一个健康的心理跟心态。

第五节 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注释,[如来常说]:指如来往昔在开示权教之法时常说。权教就是善巧方便、不究竟义,借重一时的时间、空间,给他一种安慰、给他一种依靠,这个叫做权教。[和合因缘]:即因缘和合,生一切法。这是权教所认定、认同的。

[一切世间种种变化]:[一切世间],即一切世间之法,包括蕴、界、处及七大,他这里称(合称四科)。这跟《讲义》判的不一样,讲义是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才是四科;这个不影响每个大德的著作,完全不影响。此一切法之种种变化。

[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为什么如来现在却把因缘性与自然性,两种能生的法则,都排斥掉了?如果排斥自然性那没有话讲,为什么连平常所修的因缘法都要排斥、排摈?[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中道了义为第一义究竟之法,超越远离凡、外、权、小一切戏论名言之不究竟法。究竟就是一佛乘,只要不能成佛的统统称为戏论,十方一切法其实就是为一佛乘而准备的。

义贯:[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往昔于开示中[常说和合因缘]生法的道理,而言[一切世间]蕴处界等[种种变化,皆因四大]之[和合]而显[发明]了其性相。[云何]现今[如来]却把[因缘]性与[自然]性[二]种能生法之法则[俱排]除[摈]斥了?[我今]实[不知,斯义]理[所属](所在);[惟]愿如来[垂]示[哀愍,开示]我及[众生中道]第一义究竟[了义]之教,令得超越远离一切凡外权小之言说而入于[无戏论]之[法]。

诠论:阿难在前面七处破妄之中,已知妙觉明性非因缘和合,但对于世间法则,还是计着它们是因缘和合之法。计着因缘和合之法,它的基本盘是什么?要承认微尘有其实性,就是构成缘起最小颗粒微尘的色法,他是承认是有实体性、是存在的,这个才能构成因缘和合;如果说连这个最微小的临虚尘也不存在、也是性空,那么,众缘就没有东西可以合,因为合空不能成色。换句话说,体空本来就没有能所、本来就没有色法,而色法只是缘起暂时显现的,体性本空,本空就没有能所。所以,要承认缘起法,六根对六尘引发的六识心,一十八界,必须先承认微尘有其实性。

若说微尘没有实性,那么就是空,空合空不能成色,这个是关键。合空只能成空,意思就是根本就没有缘起法,缘起是相上生灭法在打转,生生灭灭、灭灭生生,它是如梦幻泡影,不实在的,在欺骗我们的真心的。阿难之意以为:妙觉明性可说是非因缘、非和合,但世间法之法性与之不同,故阿难之见为世间法与本性为有差别,而不知世间法与本性非二,世间法乃本性中事也。三藏十二部经典就在这里,意思就是,所有的有为法,当体即空就是无为法,世间法就是生灭法;本性就是不生不灭。但是,记住!见到本性的时候,就没有所谓生灭跟不生灭这个名相;就像一个成佛的人,自然绝对不会说:我是圣人!所以,一定要了解,不生灭是究竟的证量,证量里面没有言说、没有名相、没有标签。所以,真理的究竟如来藏性,不能有任何的标签,真理它就是本空,本空就是永恒的真理。你要承认有缘起法,就必须承认有色法;承认有色法,就必须承认最小的颗粒微尘的尘性,小乘就是承认微尘有其自性。大乘不同,大乘当体即空,微尘性就是不可得,不可得就是空,本空、合空不能成色,所以,没有东西是因缘法。

经文,[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注释,[如说药人]:依药书而论说药方之人;亦即,只是依文解义,不达实际。修行的可贵在于实际的行动,这是最可贵的![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大乘],即佛乘。[修大乘者],即志求无上菩提者。[实相],实者,非虚妄也;实相即如来藏清净庄严之相。

义贯:[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我是因为[汝]已[先厌离]了[声闻、缘觉、诸小乘法],而[发]大[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方[为汝开示]究竟佛道的[第一义谛]。你既已听受了第一义谛法,[如何复将]虚妄的[世间]之[戏论、妄想]分别不究竟之权教[因缘]之法,[而自缠绕]不肯放舍?[汝虽多闻]第一(然而,我已经应你所请,而为你详细开示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一切法皆非因缘、非自然,乃如来藏妙真如性,这样至高至深最了义的第一义谛之法——你却不能识得,还要请我开示无戏论的第一义谛法!殊不知因缘、自然即是戏论,离于此戏论即是第一义谛。)

你这样的情形,正[如]依着药书而论[说药]方之[人],当[真药]之草[现]在其[前]时,却[不能分别]了知是真货,反而疑而弃之,这样的人[如来说为真可怜愍]者![汝今]再好好地[谛]实而[听,吾当为汝]更进一步广[分别开示]一切法非因缘生、非自然有,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的无上谛理,令你开悟,[亦令当来修大乘]法[者]也都能[通达]如来藏清净、庄严之[实相]。于是[阿难默然]而[承]听[佛]之[圣旨]。

经文,[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注释,[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成观法师这里的解释跟《楞严经讲义》的解释切入点完全不同;但是,都符合佛义,所以,师父尊重二位大德的注解,二本都符合佛义,因此,二本都保留。四大之本体,乃如来藏,而非其余。此如来藏体自然是非和合性的;既是非和合性,则不能与其他诸大种相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就如同虚空一样,虚空虽能容纳诸色法(色、声、香、味、触),但是虚空并不与诸色法相和合,因为虚空是绝对的。

[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变化],变异迁化。若言四大之体是和合性的话,那么四大便与其他物类一样变异迁化;如是则一切法便只有和合生灭,无止尽的变化,如是则法将断灭:因为前法不至后法,后法异于前法,故法法相异,不得相续;法若不相续,即是断灭。而实不然,世间之法并不断灭;世间之法虽有种种变化,但在其变化的同时,其中亦有不变之体性存在,所以世间之法在无情界,与有情界两方面,才能现出在变化中有不变而相续的现象。

[始终相成,生灭相续]:这是指无情界方面。[始],指成;[终],指空。[始终]亦即代表成住坏空。此言,无情界虽有成住坏空,但始与终皆相衔相成,生与灭也相接相续;不会说历经了成住坏空,一到空以后,就不再继续,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你了解天文学,就是佛讲的这样子;成、住、坏、空,空以后再成、住、坏、空,你看看星球,统统是这样,一个周期,一个周期,佛经也是这样讲:成、住、坏、空,完全符合现在的天文学。换句话说这个星球、太阳系一定毁灭,只是迟早的问题而已。

而是[空]了以后,又有下一个[成],[成]后复[空],[空]后复[成]。生灭也是一样,生后复灭,灭后复生,不会说灭了就永远什么都没有了。这是指外四大(无情界),之所以能如此,完全是因为四大之本体是如来藏性之故,以此[一线牵],故外四大虽现生灭之相,但总不致断灭——以其以如来藏为本体故,而如来藏之性,非和合而成,故不断、不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这是指有情世间(内四大),虽然现有生死,然生死相续,而不断灭;不会说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之所以能如此的原因,亦是由于众生内四大是以如来藏而为其本体,故能历无量生死而相续不断。诸位!没有本体就变成断灭,有情、无情都是这样子,因为有如来藏性,情与无情,缘起如幻的假相,这样才构成生灭、构成轮回;但是,悟了,这个歇即是菩提,就停止了。

[如旋火轮,未有休息]:[旋火轮],为点燃火把,旋之成轮。看魔术表演就是这样子,火轮虽见之成轮,然实在并无[轮],只是一支火把在转动,然而以此火把旋转之因缘,而得相似相续成就轮之幻相:为什么称幻相,因为没有一种东西是实在的,如果你也能够了悟,诸法如幻,佛道就成,幻就没有东西可以执着,就契入佛心。轮实非有,火体是真。这用来比喻四大生灭相续之相。[火把]比喻四大之体;[轮相]比喻四大生灭之相。四大之如来藏体(火把)是真,其生灭相续相(火轮)则为幻化所现,并无实体。所以,观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就是这个道理。

[如水成冰,冰还成水]:又如水之性,遇冷缘则成冰,再遇热缘则成水。当水成冰时,水流动之性不复见(流性灭去);冰遇热又成水时,冰之坚硬之性灭去。此中水之相虽有来去生灭,然而水体之本性,虽经百千万次如是之变化,终不改异,也不失去。水之本性比喻如来藏,冷热等外缘可比喻染净等缘,成流体相及固体相,则比喻六道果报之相。众生因为以如来藏为其本体,故虽经历无量世染净善恶之缘,而于六道百千生死,改头换面,然其如来藏性始终如一,未曾改异——以如来藏性不和合故!水性亦如是,虽会受冷热之缘而改变其相状,但水始终不与冷或热之缘相和合:冷是冷、热是热,水还是水——水体与冷热相各不相干!

义贯,佛言:[阿难,如汝]方才[所言]:由于[四大和合],才能显[发明]了[世间]法之[种种变化](然而你但见有变化,而不知有不变者;而且,实际上既无和合,亦实无变化;和合变化皆是幻现之相。)所以记住!佛法是要论相?还是论性?性相是不二。你一定要注意,谈论一件事情一定要论体、相、用,还有论因、缘、果。在相上来论有因、有缘、有果、有相、有用;在体来讲,统统没有。在有情界来讲的体叫做佛性;在无情界来讲体叫法性。佛性毕竟空、法性毕竟空,所以,情与无情,它的共同点就是毕竟空,人与天地万物完全相同的一点就是毕竟空,统统是幻相。

[阿难,若彼]四[大]之[性]其[体]本[非和合]性(以其体是如来藏故),[则不能与]其他[诸大]相[杂和],这情况就[犹如虚空]之性一样,实[不和]于[诸色]法。[若]言四大之性为能与他物[和合者],则四大便与他物[同于变]异迁[化],如是终至断灭。然而世间实不断灭,以现见一切无情器世间虽有无量变化,然而在此等变化之中,其[始]与[终]总是[相]衔相[成],其[生]与[灭]总是相接[相续],而不落断绝灭尽;在有情界亦然,有情众生虽历无量生死,[生]而后[死,死]后又[生],如是[生生死死],生死总是相续不断,不致灭绝;如是世间有情与无情之生灭、生死,犹[如旋]转[火]炬而成[轮]相,[未有休息](然而,虽现有轮相,而实无轮,只是一火真。同样的,四大虽现有和合生灭不断之相,此等和合生灭,实在非有,只是四大之本体,随缘动转所生之幻相,为什么称幻相?因为空无实性,是故实无和合,亦无生灭,只是本体转动之相。)本体如如不动,相却在转动,而众生看到相在转动,以为一切法都在动,其实有不动的就是本体。我们不了解歇即是菩提的道理,就是因为随着生灭,拼了老命,一直贪爱、一直转动,所以一直轮回,而不懂得当体即空的不生不灭的本性。

[阿难],真如之体[如水]之性,遇冷缘则[成冰],逢热缘[冰还成]为[水]。(水性体无二致,逢缘而现液体、固体、气体等幻化之相,虽历千百次变化,而水性不失、不变;众生本具之如来藏性亦复如是,虽于无量劫中,由染净缘,经百千生六道现身,改头换面,无量生死变化,然其如来藏体始终如一,亦不与染净、善恶等法和合而变异,故无生灭,究竟清净、坚固。)诸位!真空法性它如虚空,佛讲的:虚空何时何曾烂坏,你看看这个虚空,什么时候曾经烂?我们的涅槃妙性就是从来没有生灭,也从来不会烂坏,这是一个比喻。

1.地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

经文,[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

注释,[析邻虚]:新译为极微;系色法的最小单位;七极微为一微;七微为一金尘;金尘以上为:水尘、兔毛尘、羊毛尘、牛毛尘、隙游尘、虮、虱、穬麦、指节等,就是越来越粗,累计七进位,以上皆为七进位之容积单位。详见《俱舍论》及《楞伽经》。虮是一种小小非常小的虫;虱子,长在动物身上的;指节就是我们的手指。

[更析邻虚,即实空性]:若还要理一步再分析邻虚尘,那就要变成真正的空性了(因为邻虚尘太小了,再分析就没有了,即如虚空性一样。)这是小乘的[分析空],以证明色法之空性。然佛在此之意,并非赞成此说,以此说为佛往昔为开悟钝劣之小根智人,令其信解空性,而作此说。今则不然,以究竟之实智观之,物之空性,非以分析故空,本性空故。这个我们已经讲的很清楚了,你再小的微尘把它变成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还是有,有就不能讲空;当体即空,就是表无自性。又,分析并不能令任何一法之性成空,不管再怎么分析,即令再小,它还是有,只是人力无法再加以分析而已,人力无法再加以分析,并不表示它就没有了、空了。所以[分析空]是不究竟的,是方便化导钝根人用的一时之权教。

[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如果邻虚尘可以分析而成为虚空(所谓[析入虚空]),那么反过来说,则虚空也应能聚合成色相才对。因为色法一旦析入虚空,则色法便散化在虚空中,亦即虚空的体中,即含有色法的极小质素在;[质素]就是成分。若如此,则应能再从虚空中,将这些色法的质素聚合起来,而还原成色法。[不应邻虚合成邻虚]:不应说是由几个邻虚可以合成一个邻虚吧?这是不对的,邻虚愈集合就愈大。

[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又如果邻虚尘可被析入虚空,这又等于表示邻虚尘中有虚空的质素,没有虚空质素怎么析色入空?如果这里没有油,你榨沙不成油啊,要有油的元素;色法如果没有虚空,析色怎么入空?亦等于是说:[空由色生](以[析色成空],故[空由色中来];亦即,[聚色成空],空当然就是由色而分析而成的。)若如是者,则是用几个色相可以合成一个虚空呢?然而实无是事:不论多少色相,都不能合成一个虚空,故知邻虚尘中并无虚空之质素存在;因此亦可知,析色实不能成虚空。

[若色合时,合色非空]:承上言,若将几个色相聚合起来,所合成的仍是色法,而非虚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这又是承上面所说的[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如果真的能将几个虚空聚合起来,则所聚合成的,仍还是虚空,而非是色。亦即:[合空成空,合色成色];这样才对,反之,即[合色不能成空,合空不能成色]。这一定的道理。

义贯,[汝观地]大之[性]:其最[粗]者[为大地,细]者[为微尘],其[至]细者为[邻虚尘];接近虚空,因此若分[析彼极]其[微]小之尘,至于[色]法的[边际](最小最小)之[相],则得[七分]极微尘[所成]之色,依如来权教所说,若还要[更]进一步分[析]此[邻虚]尘,[即]得真[实]之[空性],而色性即亡。[以上为小乘之分析空],我们称为析空观,在天台宗称为析空观。[阿难,若此邻虚]尘可分[析]而[成虚空,当知]反过来说,[虚空]亦应可[出生色相],才对。(然而虚空生出色相,断无此理;结论:故知析色入空不得成立。)[以上为破析色成空——小乘之分析空]。

[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那么,[汝且观此一]个[邻虚尘]到底是[用几]个[虚空和合而有]的呢?(然决无是理,不论用几个虚空,亦不可能合成一个邻虚尘;是故,合空不能成色;结论:故知:[色非和合而有]),因为什么?色当体是空,空不能合。且[不应]说是由几个[邻虚]尘可[合成]一个[邻虚]吧?[又]若能将[邻虚尘]分[析]而[入]于[空者],即表示色中有虚空之质素;若如是者,则[用几]个邻虚之[色相]可以[合成]一个[虚空]呢?(然而亦无是理,合邻虚定不能成空;结论:是故可知[析色不成空],以合色不成空故。)

析色只能成有,再小的还是有,析色绝对不能入空。这样合色才能成色,要不合色就会变成空,就会变成无中生有。进而言之,[若]将[色]法和[合时,合色]即应成色,而决[非]成虚[空];[若]虚[空]真能和[合时],则[合空]亦应只能成空,而决[非]能成[色];再说,[色]法虽[犹可]分[析],虚[空云何]可被和[合]呢?[以上为破色有和合]。

诠论:佛在此破和合之计,而说从虚空生出色相,断无此理。[虚空生出色相],换句话说,也就是[无中生有],诸位!这个特别重要,因为析色可以入空,当然,集合空就会变色,合空当然成空,这个将来就会变成无因论,突然会冒出色法,集虚空可以成色法,因为析色可以入空,集空就一定可以成色,这个就会变成虚空突然会跑出色相出来,这个就是问题。虚空当然不可能跑出色相,要借重因缘才会跑出色相,因此我们了解相妄性真,本体里面是不生不灭,但是它是相在转动;相在转动有一种不动的东西就是体,所以体是不可以分析的,相是可以分析的。在相怎么分析,其实就是不能进入本体;要进入本体,必须超越种种的表相,表相跟体是不二的,相就是体,这个就是佛法的重要的不二法门。相就是体,简单讲相体不二,相空体才空,体空相也空;如果由种种的分析,这个就是意识心、这个就是学者、这个就是科学、意识形态、这个就是生死的根本。一切世间的学问,知识的领域里面统统是可以分析的东西,识心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佛法的可贵处,站在解脱的角度要了悟相妄性真,要好好的了悟。而相性是不二,所以,不能无中生有,必须借重缘起,但是缘起又是如幻。我们修学佛道,必须要在相上参透那个绝对的空性,当相上了悟它的等同毕竟空的时候,没有可以讨论的时候,万法俱寂,意识心就灭,这就开始了解什么叫做歇即是菩提。所以,佛法不能无中生有,析空不能产生色相,就可以杜绝无中生有。虚空不能产生色相,色相当体即空,是不二的。

以佛智观之,此说是虚妄的,[无]既然是无,即无能生之因,何能生[有]?又,[无]要真能生,只能生[无],何能生[有]?如驴只能生驴,不能生猪。然而古今中外这种[无中生有]的谬论,在许多世间所谓伟大的哲学,所在多有,印度当然很多,而中土的儒、道二教,亦是以此而立其宇宙论与本体论。这个宇宙论跟本体论,统统叫做不究竟论,在相上妄立为究竟之处。如道家的[从无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万物],这个就是不明了佛性最后的结果,只能用在一时,不能用在究竟。以及前德所论:[儒宗所执的虚以生气,气以成形,而世间万物皆从阴阳之气所成等伪]皆一并破了。为什么加上伪?对佛教的究竟义来说,其他统统叫做不究竟,不究竟就是伪,不能成佛。所以,你研究儒家、道家,他永远不能成佛。

我们是学佛的佛弟子,应当弘扬正统的佛经;如果我们要讲一些世间的这些圣贤,还是要分清楚,世间的儒、道还是不能混乱为佛教。中国的很多的注解都用中国儒家、或者易经来诠释究竟的佛义,有啊,很多!你打开《大藏经》注解里面很多都是这样子,他为了要解释就要配合,[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就是用这个来解释,噢,佛性就是这样子。所以,佛教流传到汉传来,就含有一些汉传的气氛在,为了融入当地的文化,佛教才能生存,可是,全部用儒、道来诠释究竟的佛义,又不像究竟的佛道。佛法如果流通到西藏去,就融入了西藏的一些文化,所以我们现在看到西藏的一些手印、咒语、观想、服装,你就知道佛教来到藏地,就融入藏地的文化。要不然佛在世,跟西藏你看哪一点相同?佛在世也不是这样的修法。你看喇嘛穿的那个,跟佛在世有一样吗?完全不同!佛法流通到哪里,它就会融入当地的文化,为了什么?为求生存。

你不生存,你说你佛教很好,在当地的人不了解、不认同你,在当地你不融入藏地的文化、汉地的文化,你怎么传啊?但是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于把不究竟的儒跟道讲成究竟的佛,这个就是麻烦的地方!像我们现在很多名词,统统是汉地的文化: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真空生妙有,妙有生真空;这个统统是汉地的文化。佛经里面没有这种东西,太多太多汉地的文化,在注解里面随手拈来统统可以得到的;问题就是:讲的那个人有没有见性,见性不怕你名词,开悟的人哪里怕你名相?开悟的人说法从本性流露出来,不会死在名相里面,他知道这个是暂时的善巧方便而已。所以,说法从本性流露出来的,就像六祖,每一句虽然是中文,统统符合佛义。为什么?说法从本性流露,无关于文字的东西。因此,我们要了解,说法若从本性流露出来,就像佛陀一样,文字是没有障碍的,所有的文字,统统是本性的般若。大悟的人讲出来的般若是有生命的,每一句它都是佛的心,它都是有生命的。世间之妄想戏论,实是无尽。

经文,[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注释,[汝元不知]:[元],同原;本来。[性色真空]:[性],指如来藏性;[色],所现之色。[性色],如来藏性所现之色。诸位,这是佛的境界,如果是如来藏性所现的色,记住!它就不会有障碍,因为它不是意识心现出来的。为什么我们现在看色法处处障碍,因为我们看的色法,没有见到了本体。所以,这个相就是假空,缘起法处处是障碍。在这里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如来藏性所现之色?这是佛的境界。佛,四大在他来讲是大用,不是障碍,处处是大用。佛可以运用如来藏性所现的色,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地水火风统统是本性显现出来的东西,没有一样不是神通自在的。而我们众生没办法,我们众生死在循业发现,这个业就是缘起,缘起就是所有的根、尘、识、一十八界,就是实实在在的障碍。所以,学佛没有办法像佛这样的得大自在,循大自在的来大神通,至少你要受益,让我们的心得自在一点,知道要用本性修行,不能用意识心修行。什么叫意识心?看到什么卡住什么,看到什么执着什么,看到什么分别什么,没有一样东西让他舒服,没有一样东西让他快乐。我们对生命不了解,生命对我们来讲就是一种惩罚,而所有的众生每天都在惩罚自己,他用业来惩罚自己,就是自作自受,人其实就是作茧自缚的一只昆虫,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作茧自缚。贪嗔痴慢疑,每天吐出来的丝统统捆绑自己;而众生一直想要求解脱,他就从这个陷井跳到另外一个陷井。他想要求明师,这个道场跑到那个道场;这个师父亲近完,一直找,一直找,到最后找,噢!自己如来藏性才是真正的善知识。

有一个居士来讲,说:听了师父的法真好!请问师父,如何跳出陷井?我说:根本就没有陷井,是你自己制造出来的,哪里有陷井?他听了这一句话,突然好象有所悟,没有说恍然大悟,就楞一下,嗯!真的喔!我们自己制造陷井。你自己挖个陷井跳进去,自寻死路!不要管它就OK!就放下,哪里有什么陷井?自己挖自己跳,然后自己在里面觉得快乐!不是吗?有的人讲:我们那个公司出现一个很奇怪的人,他就坐在我对面,不生气也很难啊!是的,这就是业啊!但是,业性本空,如果你有功夫,还是可以放下。如果用智慧不能解决问题,用慈悲也不能解决,现在我在公司所产生的问题,我用一切的方法都不能解决,这个时候要用什么来解决?我说:用时间来解决,就是等,还是有办法解决。为什么?不要解决,放着,它就解决,到最后,它不解决也不行,它就一定要。说:燃眉之急,非解决不行,那怎么办?那就看你的造化、看你的福报,这时候就很有千变万化了!非得解决不行,有时候你会死掉啊!这个就是谈到业,有时候就没有办法突破!

今天报导有没有看到,有一个得重度忧郁症的女儿,向她爸爸要五千块,要不到,怎么样?忧郁症发作了,拿刀砍她爸爸二十四刀,砍死了!所以,记得!不要刺激众生,不然你会死得很惨!记得!过我们的日子。有时候学佛要自私一点,不能改变对方,你千万不要强迫去改变他,千万不要!有一个人,她老公喝酒喝了二十年,夫妻之间常常因为喝酒吵架,一直喝,夫妻两人一直吵到要离婚。这个女菩萨来请示师父,说:师父,我老公喝酒喝了二十年,我一直希望他戒掉这个酒,然后来学佛。我就问他一句就解决:你能改变他吗?没办法!放下。那怎么办?等,让他自生自灭,爱喝酒就任他去,不然你能怎么办?你以为做法师什么问题都可以回答你吗?你以为法师是万能的,他要喝酒喝到死,你有办法吗?不然你认为有办法吗?法师换你来当,你怎么回答?没有办法,世间很多事就是这样子,无奈啊!我们也很想改变那些罪恶的众生,可是没有办法,这就是每一个人的因缘,就是这样子的。今天世尊说法也只能度有缘的众生;今天师父来这里说法,也只能度有缘的众生,就象在坐,这么善根浓厚的护法居士;那些没有善根的没有办法,真的。你再好的亲戚朋友都不一定有办法。

诸位,你看到这个如来藏性所现之色,你就见一切相就是一合相,就了解一合相即是非相,放下,随缘,用尽了慈悲跟智慧,如果不能改变对方,就是一定要先保护自己的清净心,用等待的方式,用时间去解决它。此言,如来藏性所现之一切色法,实是真空,色法其实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如来藏性,色法就是如来藏性,所有的内跟外其实就是你的心,本来原来的心,不要分能所。非同于析色归空之假空。以此真空乃本性空,非分析而空。[本性空]者,无有自体性故;以无自体性,乃如来藏依缘幻现,如空中华,如水中月;空中华与水中月表示什么?表示缘起所现出来的相,其实就是水中月。所有的众生要追求快乐,就是跑到水中要把月亮捞起来一样的可笑,这个世间没有快乐,只有放下,那个是真正的快乐。空华与水月,其相非无,然无实体,故言其空,如是之空,名为真空,非分析所得。又,以其体空故,实不可分析。

[性空真色]:以如来藏性所具之空,乃能成真色,非同于和合所成之假相之色。这个和合的假相之色,它就会有障碍。[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是,由如来藏所成之真空与真色,能随九法界众生之心之胜劣,相应于其所知量之大小而现。[循业发现]:世出世间九法界众生之依正二报之色,皆各循其本业显现其业报之色(地大)。

[皆是识心分别计度]:[识心],指第六识。此言,世间所谓之因缘性或自然性,皆是第六识心妄生分别、周遍计度者。(按:此句古德讲注时,有把它置于[世间无知]一句之上者;亦有将之置于[应所知量]一段之末者,如长水之《楞严义疏注经》、蕅益大师之《楞严文句》,及近德海仁老和尚之《楞严经讲记》,皆属后者。余意以为后者于文义似较畅,故从之。读者请详。)

义贯:[汝元不知],于众生本具[如来藏中],如来藏[性]所现之[色]实是[真空],而非同于析色归空之假空;而如来藏[性]所具之[空]为能成[真]实之[色],非同于和合所成之假相之色,其性[清净]从[本]而[然](不假功用,并非澄之使清,涤之使净,乃本来清净,无有垢浊。)为什么?因为这个色直达如来藏性,色当然就清净,因为这里面没有不清净跟清净的名词,没有,它是绝对的空;绝对的空就是绝对的清净。其体则[周遍]十方[法界],且能[随]九法界[众生心]之胜劣,相[应]其[所知量]之大小而显现。(若以胜心大量致之,则应之以妙广之色。)世出世间九法界众生,皆[循]其本[业]而开[发]显[现]如来藏中如幻业报之地大。为什么是如幻业报,其实也没有能受,也没有所受,我们的苦叫做妄受。

今天的苦实在是苦的很虚妄,今天的苦实在是苦得很冤枉,不应该苦的,因为你本身就有智慧,要拿出来用的,而可惜,佛的大智慧、我们的本性没有拿出来用,而我们用的就是妄心、妄识,所以痛苦不堪,拼了老命就是要执着,拼了老命就是要分别,自己制造陷井,自己不知道。然而[世间]之众生以[无知]故,而迷[惑]以[为]诸法为[因缘]所生,[及]外道之人昧于藏性随缘之用,而计地大为无因[自然]而有之[性];凡此[皆是]依第六意[识心]而妄生[分别]周遍[计]着[度]量,[但有]虚妄名相[言说,都无实]在之[义]理。诸位!那个妄生分别什么意思?就是不知道如来藏性没有能所。意思就是:二乘人学佛,二乘人成佛,就是外道的无因论转过来,那个识心放下,外道转过来就是佛道,也可以成佛。也就是不管你哪一道,统统是用意识心,只是严重不严重。

2.火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

经文,[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cuàn)时,手执阳燧日前求火。]

注释,[火性无我]:[无我],我者,自体也;无我即无自体性,非谓无火。[寄于诸缘]:[寄],托也。[诸缘],如钻木、执镜、击石等因缘。谓火之生、住、为寄托在种种因缘中。[阳燧]:取火之镜,亦即聚光镜,也就是凸透镜。

义贯:[阿难,火]大之[性]实[无]自[我]之体性,而是[寄]托[于诸缘]方得显现。[汝观城中未]餐[食之]人[家,欲炊爨时],以[手执]取[阳燧](聚光镜),于[日前求火]。[此明火大依缘无体]

经文,[阿难,名和合者,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众虽为一,诘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罗门种;优楼频螺,迦叶波种;乃至阿难,瞿昙种姓。阿难,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执镜于日求火,此火为从镜中而出?为从艾出?为于日来?阿难,若日来者,自能烧汝手中之艾,来处林木,皆应受焚。

若镜中出,自能于镜出然于艾,镜何不镕?纡汝手执尚无热相,云何融泮?若生于艾,何藉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汝又谛观:镜因手执,日从天来,艾本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不应火光无从自有。]

注释,[诘其根本]:[诘],究诘,推究。[镕]:同[熔]字。[纡]:弯曲。

义贯:[阿难],所[名]为[和合者],例[如我与汝]及[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合[为一]大[众];大[众]之体[虽为一],然究[诘其根本],则其份子[各各有]其自[身,皆有]其各自[所生]之[氏族名字]来源:例[如舍利弗]为[婆罗门种;优楼频螺]为[迦叶波种;乃至阿难]系[瞿昙种姓],各人种姓来源各自不同,而合为一众,这就是所谓的和合之义。[阿难,若此火]之[性]为[因和合]而[有]者,当[彼]人以[手执镜],且取艾草,而[于日]光下聚光[求火],则[此火为从镜中而出]呢?抑[为从艾]草中[出]?或[为于日]中[来]?[阿难,若]火为从[日]中[来者],则此日来之火[自]己即[能烧]着[汝手中之艾]草,便不须用镜照之缘了;且日[来处]之[林木皆应受焚],以日中之光不须用镜聚光即能烧,故凡被日光照到的林木皆应燃烧(然而事实不然,林木虽被日光照射,亦不燃烧;结论:故知此火非从日光中来。)[以上破日光单一之缘能生火]

[若]言火为从[镜中出]者,则火便[自能]从[于镜]中[出]来而[然]烧[于艾]草,果真如此,则镜中便有火;镜中若有火,则[镜]子本身为[何不]会被烧[镕]掉?而且当你[纡]屈[汝]之[手]指而[执]此镜时,[尚]且[无]觉知镜子有[热相],既然镜子连热都不热,[云何]会[融泮](融化)呢?(故知镜中实无火;结论:是故火实非从镜中出。)[以上为破镜子单一之缘能生火]。

[若]说火是[生于艾]草,则艾草自能生火而且自烧,如是则[何]须再[藉日]光与[镜],而令日之[光明]与艾草[相接,然后]才令[火生]起呢?(故知,火不从艾草中生——如是,于生火之三缘;日光、镜、与艾草中,三处推求,皆无能生火之因;结论:故知火非从此三缘中之任何一缘中生。)[以上为破艾草单一之缘能生火]

既然单缘不能生,那么[汝又谛]实[观]察一下:此[镜]是[因]你的[手执]而在此处,[日]光则为[从天]上而[来],至于[艾]草则[本]为[地]所[生],那么究竟而言,此[火]是[从何方]而来[游历于此]的呢?若说是三缘和合而有,则[日]与[镜]两者[相]去天地之[远],且二者之体性迥然不同,故[非和](性质不同故),[非合](相距太远故),日与镜既实无和、亦无合,则不能言火为从日镜和合中生。[以上为破和合生火]

更[不应]言此[火光]为[无]所[从]来而[自]然[有]者。(无因而生——因为既然连单缘与多缘和合皆不能生,则无因更加不能生;若无因能生火,则此世间岂非早都烧光了?)[以上为破无因自然生]

经文,[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当知世人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起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注释,[当知世人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需要知道世间之人,若在某一处执镜取火,便有火在那一边生起。[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若遍法界都有众生执镜取火,则整个世间到处都有火如是而起。[起遍世间,宁有方所]:[宁],怎么,哪里。若取火之因缘多,火亦多,应心随量,无有极限,整个世间到处都有火生,怎能说那些火都有一定的来处呢?

义贯:[汝犹不知]:众生本具之[如来藏中],其如来藏[性]所现之[火]实是[真空],无实自体,乃托缘妄现,非分析之假空;而如来藏[性]所具之[空]乃能成就世间之[真火],而其性[清净]从[本]而[然],不受染污,其体性则[周遍法界],故能[随]九法界[众生心]之胜劣,相[应]于其[所知量]之大小,而现其业感之火。[阿难,当知]若[世]间[人]于[一处执镜]取火,则于此[一处]随缘而有[火生];若[遍法界]到处都有众生[执]镜取火,则[满世间]到处都有火随缘而[起],此业火,应心随量[起遍]于[世间]各处,如来藏中众生幻化之业感如是,此火[宁有]一定之来源[方所]?实乃九法界众生皆各[循]其本[业]而开[发]显[现]如来藏中如幻之火大。虽然是如幻之火大,可是,众生只要火烧到,他就会死亡,因为我们是业力来的,不是愿力来的佛菩萨。

经文,[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义贯:然而[世间]之愚夫以[无知]故,昧于藏性不变之体,而自迷[惑]以[为]是[因缘]和合所生,[及]外道人昧于,昧于就是不知道;藏性有随缘之用,而妄计火大为无因[自然]而生之[性];凡此[皆是]第六[识心]妄为[分别]周遍[计]着[度]量,[但有]虚妄名相[言说,都无实义]。

诠论:世间之火,乃众生循其本业之业报而发现者,这个在这里要特别注意,有的人一辈子感应出来的,发生好几次火灾,有的会被烧死;有的人一辈子都不会碰到火灾,因为每一个人业不一样。大体上,常常起嗔恨心的人,下辈子感应火的力道会更大,内火引外火。我们这个内四大,修行佛道,这个地、水、火、风统统要控制。淫心重的人会感应大水;嗔心重的人会感应大火,他的果报会在地狱。后面有十习因、六交报,就会讲得更清楚,《楞严经》的下册,十习因、六交报。他这个因一种下去以后,后面的果就一直出来。所以,有的人业报现前会被水淹死,水大起变化;有的人业报现前,会地震震死,地大起变化!有的人火大起变化,被火烧死;有的人被飓风吹走,死掉了!所以,这个地、水、火、风、空,如果变成一种业力的话,强大的业力,他的果报也会死在地水火风空,因为他没有转成如来藏性的自在的地水火风。地大其实本来如来藏性,可是,众生是循业而来的;循业而来的就必须死在这五种果报。要不然就是合;要不然就是离;要不然单一的地水火风死;要不然就是和合,要不然就是分散,一样,都是地水火风空这样子在交互的,生起,成住坏空又灭掉,实在是没有生。所以,上苍是很公平的。

因此,如果我们要面对死亡的时候,内心自己要有健康的心态,我们摄取这个地球的养分,生命来自于尘,来自于大地,我们现在死亡了,回归大地。有的人死亡以后把骨灰火化,去种树、种草,满有环保的观念。为什么?它就是变化而已,没有真正的生,也没有真正的死;虚妄的生、老、病、死。为什么统统加一个[虚妄],没有了,人老了会长皱纹;你何曾什么时候看到如来藏性起皱纹?如来藏性起皱纹的时候是什么?是烦恼,烦恼是如来藏性的皱纹。所以,佛陀就是最美的化妆师,我们的化妆师帮你画眉毛,还画成柳眉,有的画错,画成粗眉;可是,到老的时候你怎么画?到老的时候我们地大起变化,两腮皮像沙皮狗一样下垂,真的啊,地心引力!有的人不断把脸上皮肤向上推、肚子大一点不断拍打,抗拒地心引力啊。到最后也是病、也是老化,所以,这个世间其实很公平。你说哪里不公平?因缘要报逃不掉的!业因、业缘、业果,你看前面还加一个[业],[业]就是全世界最公平的东西。

正如人间之水,饿鬼道众生见之则为火。又饿鬼道因饥火炽然,故口吐火焰,顶发生烟。又,大心菩萨修行,亦循其出世善业而发现其胜妙之火,如乌刍瑟摩明王,化淫心为智慧之火,而称火头金刚。再如不动明王入火生三昧,能烧尽一切垢染。又,释尊涅槃之后,荼毘之时,弟子举火不能烧其体,以释尊之体乃金刚不坏之身,非世间之火能烧,是故释尊以大慈悲故,于自体上起三昧真火而焚烧自身,并且碎身舍利。是故可知,十法界中,各有其火,循业而现,非因缘和合能生,亦非无因能生,乃如来藏随缘循业幻化。

有一个人看到这一段怀疑,说世尊涅槃之后,荼毘之时,弟子举火不能烧其体,他说:这个可能吗?我说:告诉你,现在不要讲世尊,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个人他的爸爸死掉了,往生了。他本来没有什么信仰,后来有人介绍让他盖师父加持的往生被,或者是撒金光明沙,胸前放三张咒轮试试看!他说:快放进这个冷冻库了,那怎么办?因为对佛法什么都不知道,也是有点善根,就匆匆忙忙按照人家讲的,就放三张咒轮、撒金光明沙、往生被。诸位!不可思议的事情产生了,冰冻了三天三夜再拉出来,全身都是柔软的,还面貌如生不像死人。他全家人看到,他说:哇!这个实在是不可思议,诸位,只有金光明沙、咒轮、往生被而已喔,就有这样子的情形,何况是佛啊!他可以运用地水火风,他当然生死自在了,这个绝对是相信,毋庸置疑的!所以在座诸位,要对佛有信心!

3.水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

经文,[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迦毘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求太阴精用和幻药,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水。]

注释,[流息无恒]:[恒],常。水之流动与止息无常。如河水填之,则其流止息;池水决之,则其流动。[迦毘罗仙]:[仙],修道从之义,非此方所说之仙。此为黄发外道,或金头外道。[斫迦罗仙]:[斫迦罗],轮也。由于此外道以为自己所见之理圆满如轮,且能摧伏他宗,故称为圆轮外道。[钵头摩]:即莲花,以此外道常住于莲花池,故名。[诃萨多]:此为[阿迦萨谟多罗]之略,义为海水。此为事水外道(拜水外道)。

[大幻师]:以其善用幻术,不但能幻化人、物,且常能夺阴阳造化之工,故称为大幻师。[幻]者,咒术、魔术之类。[太阴精]:[太阴],即月。太阴精即月中之水。[用和幻药]:以月中水来和合幻术之药,作成药丸。[白月昼]:白月的月亮,其光明有如白昼之时。[方诸]:许慎《说文解字》:[方,石也;诸,珠也。]按,方诸即水晶珠也。

义贯:[阿难,水]之[性不定,流]动止[息无]有[恒]常。[如室罗]伐[城]中之[迦毘罗仙](黄发外道)、[斫迦罗仙](圆轮外道)、[及钵头摩](莲花池外道)、[诃萨多](事水外道)[等,诸大幻]术之[师,求]取[太阴精](月中水)[用]以[和]合[幻]术之[药]作成药丸。[是诸]幻[师等,于白月]月明如[昼]之时,[手执方诸](水晶球),以[承]接[月中]之[水]。

经文,[此水为复从珠中出?空中自有?为从月来?阿难,若从月来,尚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流则何待方诸所出?不流,明水非从月降。若从珠出,则此珠中常应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昼?若从空生,空性无边,水当无际,从人洎天,皆同滔溺,云何复有水、陆、空行?汝更谛观:月从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盘,本人敷设,水从何方流注于此?月、珠相远,非和非合;不应水精无从自有!]

注释,[所经林木皆应吐流]:[吐流],吐水若流。此言,则月光所经过的林木(所照射到的林木),皆应出水如流。[流则何待方诸所出]:如果林木皆能流出月中之水,那么何待持水晶珠来取水?[月从天陟]:[陟],降也。[承珠水盘,本人敷设]:[本人],指幻师本人。承托水晶珠的水盘,是幻师本人准备的。[月、珠相远]:月与珠,一在天,一在地,相去极远。

义贯:[此水为复从珠中出]?还是[空中自]然而[有](无因无缘)?抑[为从月]中[来]的呢?[阿难],此水[若]是[从月]中[来]者,则此月[尚能]自遥[远]的天之一[方令]此地上之[珠出水],如是则月光[所经]过之[林木皆应吐]水若[流];林木皆能[流]出月中水,[则何待方诸所出]?(便不用持水晶珠于月下取水了——然而事实不然。)又,若月光所照射的林木并[不]能[流]出月中之水,这就表[明]了[水非从月]而[降]。[以上为破水因月生]

[若]言水为[从珠]中[出,则此珠中常应流]出[水]来,如是则[何]必[待]于[中宵承]藉[白月]如[昼]之缘方能得水?(然而事实上,此珠自身并不能流出水来,故知水非从珠生。)[以上为破水从珠而生]

[若]言此水为[从]虚[空]中[生],然而[空性]实[无边]际,则其所出之[水]亦[当无]有边[际];如此则[从人]道[洎]于[天]道,[皆]当[同]受水之波[滔]沦[溺],遍于世间皆浸在水中;然而现今[云何复有水、陆、空行]之差别存在?(是故可知,此水非从空生。)[以上为破水从空生]

(既然于水晶珠、虚空、及月三处推求,单缘皆无有能生水之因,则)[汝更谛]实[观]察一下:[月]光为[从天]而[陟]降者,[珠]乃[因手持]而有者,[承珠]之[水盘]为幻师[本人]所[敷设]者,那么此[水]究竟是[从何方]而来[流注于此]呢?若说是因缘和合而有,则[月]在天、[珠]在地,[相]隔遥[远],且性相迥异,应[非]可[和]亦[非]可[合](月与珠既不能和合,则知水并非从月珠和合中生)。[以上为破水由因缘和合而生]

(若单缘之三处皆不能生水,并且和合因缘亦不能生,)[不应]说此月[水]之[精]为[无]所[从]来[自]然而[有]的!(以有因尚且不能生,更何况无因怎能够生?是故知此水亦非从无因自然而生)[以上为破水从无因中生]

经文,[汝尚不知:如来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一处执珠,一处水出;遍法界执,满法界生,生满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义贯:[汝尚不知]:众生本具[如来藏中],其如来藏[性]所现之[水]大实为[真空]无实自体,故不生灭[此为显如来藏随缘不变之性]。然以如来藏[性]之真[空]乃能现出世间之[真水],其体本真,究竟[清净]从[本]而[然],其性[周遍法界]。[此为显如来藏不变随缘之性]。

以如来藏具如是不思议性业用,故能[随]九法界[众生心]之胜劣,且[应]其[所知量]之大小,而现其如幻业报之水大;是故,若于[一处执珠]求水,则于[一处]有[水]如幻而[出];若于[遍法界]各处皆有众生[执]珠取水,则[满法界]各处皆有水如幻而[生],此水既能[生满世间]各处,则[宁有]一定来源之[方所]可得?实乃九法界众生各[循]其本[业]而开[发]显[现]如来藏中幻化业报之水大。

然而[世间无知]之人,因昧于藏性不变之体而生迷[惑]误以水大[为因缘]和合而生,[及]外道之人昧于藏性随缘之性,而计水大为无因[自然]而生之[性],凡此[皆是]愚人依第六[识心]虚妄[分别]周遍[计]着测[度,但有]虚妄名相[言说,都无实义]。

4. 风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

经文,[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梨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

此风为复出袈裟角?发于虚空?生彼人面?]

注释:[僧伽梨]:即大衣,有二十五条,四长一短(即于缝制时,每四长条加一短条),为袈裟中之最庄严者,佛弟子分卫(即乞食)时,常披此衣。

义贯:[阿难,风]大之[性]本[无]自[体]可得,随着外物的[动、静]而现出其生灭[不常]之相:例如[汝常整]理法[衣],然后[入于]城村之[大众]处而乞食,当你行动之时,你的[僧伽梨]的衣[角]若[动及傍人],此时[则有微风]生起,[拂彼]傍[人]之[面]。[此风为复出]自于[袈裟角]呢?还是[发]生[于虚空]?或者[生]自[彼]傍[人]之[面]?

经文,[阿难,此风若复出袈裟角,汝乃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我今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不应衣中有藏风地?若生虚空,汝衣不动,何因无拂?空性常住,风应常生;若无风时,虚空当灭;灭风可见,灭空何状?若有生灭,不名虚空;名为虚空,云何风出?

若风自生被拂之面,从彼面生,当应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汝审谛观:整衣在汝,面属彼人;虚空寂然,不参流动;风自谁方鼓动来此?风、空性隔,非和非合。不应风性无从自有。]

注释,[此风若复出袈裟角,汝乃披风]:如果此风是从袈裟角生出来的,那么你实是在披[风],而非披[衣];因为袈裟若能生风,袈裟即是风作的,才能生风,例如鸡才能生鸡。[其衣飞摇,应离汝体]:既然袈裟是用风作的,则当衣体飞摇的时候,你应抓不住,应会离你的身体而飞去才对。

[汝看我衣,风何所在?]:你看我现在把衣垂下不动,此时风到底在哪里呢?——若衣能生风,为何独独行动之时才能生?而身静之时就不能生风?若是行动之时,才能生风,就不能说此风是从衣所生。如果风真是从衣而生,则应任何时候都能生才对,不应只在行动时才能生,而静止时就不能生。

[若生虚空,汝衣不动,何因无拂?]:如果说此风是从虚空中生的,那么当你的衣静止不动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风生起而拂傍人之面?亦即:既然空能生风,则何必假借衣动而生?衣静之时,虚空亦应自能生风,才能称为[虚空能生风]。

[若无风时,虚空当灭]:既然风从空生,两个是一体的,则虚空为[能生],风为[所生];若无[所生],则[能生]亦无。所以说,如果没有风的时候,那时虚空应该也灭去了才对——因为虚空若还在,则一定一直有风生出,既无风生出来,可知虚空已经灭去。[灭风可见,灭空何状]:不过话说回来,若说风灭了,这是可以知见的,但是说虚空灭去了,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相状呢?

[若有生灭,不名虚空;名为虚空,云何风出]:虚空如果有生灭,就不能再称为虚空了;反之,既然称为虚空,就不应有生灭;然而既无生灭,便是既无[能生],亦无[所生](亦即,自己本身不生灭者,也应不能生他。)既无能生、所生,为何又说[风是从虚空中出生]的呢?[若风自生被拂之面,从彼面生,当应拂汝]:如果说这风是从那被拂的人的脸上生出来的,既是从他的脸上生出的,便应能吹拂到你才对。[自汝整衣,云何倒拂]:然而,整衣的人自然是你,怎么会说你整衣,而却从他的面上出风来吹拂你的袈裟,这岂非倒拂?[虚空寂然,不曾流动]:[参],参与,参预,有关系之义。虚空本性是寂然不动的,不参与流动之性,故应与流动之风体性不同,因此不动的虚空应该不会生出会流动的风。因为二种体性完全不同。

义贯:[阿难,此风若复出]自于[袈裟角],则[汝乃]在[披风],而非披衣;若真是在披风的话,则[其衣]之体本风,若衣[飞摇],时,应捉持不住,早[应离汝]之身[体]而去,而汝成赤裸,不应如今还覆在你身上。(然而事实不然。)又,你看[我今]在此[说法],于此[会中垂]下法[衣]静止不动,[汝看我衣]垂下不动之际,此时[风]到底[何所在?不应]说于静止时[衣中]还[有]个[藏风]之[地],暂时将风藏起来吧?(然而衣中实无藏风之地,衣中亦无风;结论:故知风实不从衣中来。)[以上为破风从衣生]

[若]言此风为[生]自[虚空],则当[汝衣不动]之时,以[何因]故却[无]风[拂]动呢?(若空能生风,何必假借衣动方生?我们衣动,当然就知道风生,结论:故知风非从空生。)又,虚[空]之[性]是[常住]的,如是则[风]也[应常生]不断才对,因此[若无风]生起之[时],则知[虚空当]已经[灭]去;[灭]去的[风]我们尚[可]以知[见],但是已[灭]去的虚[空]究竟是[何]相[状]呢?又,[若有生灭],即当[不名]为[虚空];既然[名为虚空],便应无生灭;若无生灭,[云何]还可说[风]自虚空中[出]?(结论:故知风实不从虚空中出。)[以上为破风从虚空生]

[若]言[风自]己[生]于[被拂]者[之面],既然是[从彼]被拂者之[面生],也[当应]能[拂汝]之面才对。而事实上[自]是[汝]在[整衣,云何]他面上所生之风却[倒拂]你的袈裟角?(结论:故知此风非从被拂的人面上自生。)

既然于袈裟角、虚空、及被拂者之面三处推求,都无生风之因,那么[汝]再[审谛观察:整衣]是[在汝](然衣中无风),而[面属]于[彼]被拂之[人](彼面亦不生风);[虚空]本自[寂然]不动,必然[不参]预[流动]之性,(故空亦不生风);既然三处皆不生,则此[风]为[自谁方鼓动]而[来]至于[此]?若说是因缘和合而生,则[风]与[空]二者之体[性]迥相[隔]异,一动一静,故[非]能[和、非]能[合](故知风不从和合而有。)[以上为破风从因缘和合中生]

若此风于三处之单缘不生,和合之复缘亦不生,则更[不应]说此[风性]是[无]所[从]来、无因[自有]的(既然有因缘都不生了,若无因缘,则更不能生。)[以上为破风大从无因中生]

经文,[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注释,[汝宛不知]:[宛],显然。

义贯:[汝宛]然[不知]:众生本具[如来藏中],其如来藏[性]所现之[风]大实为[真空]之性,以托缘幻现故,无实自体[此为如来藏随缘不变之性];然亦以如来藏[性]之真[空]方能显现世间之[真风]。[此为如来藏不变随缘之性],其性[清净]从[本]而[然],其体则[周遍法界]以如来藏具如是不思议性业用,故能[随]九法界[众生心]之优劣,且[应]其[所知量]之大小而现其如幻业报之风大。[阿难],例[如汝一人微动]你所披[服]之[衣],即[有微风]如幻[出]生;若[遍法界]各处皆有众生[拂]衣,则[满国土]各地皆有风如幻而[生],故此风大即得[周遍世间,宁有]一定所出之[方所]呢?实乃九法界众生各[循]其本[业]而开[发]显[现]如来藏中如幻业报之风大。然而[世间无知]之人,以昧于藏性不变之体,而将风大[惑为因缘]和合而生,[及]外道之人以昧于藏性随缘之用,而计风大为无因自生之[自然性],凡此[皆是]凡外权小之人依第六[识心]而作之妄想[分别]周遍[计]着忖[度,但有]虚妄名相[言说,都无实义]。

很多人对《楞严经》听不太懂,没有关系,《楞严经》本来就是很深,阿罗汉都听不太懂,何况我们还没证阿罗汉果。诸位薰习再薰习,精进再继续薰习,这个就是佛法;不怕困难、不怕繁、不怕艰涩,就不不能开悟,哪怕是一个偈颂、一个段落、一个比喻,我们也深深的被佛陀的正法所吸引。所以,任何的事业不比正法,佛法它是可以用生命下赌注和投资的。任何的事情有赚也有赔,只有佛法,它只有下面的,无量亿劫来的法身慧命,就是像现在大家这样子,努力、精进,没有任何的捷径,就是这样,要吃苦耐劳。讲完《义贯》要继续用《表解》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解。

5.空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

经文,[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毘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虚空浅深,随出多少。]

注释,[毘舍]:商贾阶级。[首陀]:农人。[颇罗堕]:六艺百工,工匠阶级。[旃陀罗]:屠夫。

义贯:[阿难],虚[空]之[性]本自[无形],乃[因色]尘而[显]现[发]明;这个[发明]就是互相衬托,没有色法就没有虚空的衬托;没有虚空衬托就没有色法的意思,所以叫做乃至色尘而显现发明。例[如]舍卫国的[室罗]伐[城去河遥]远之[处],因为离河太遥远了,就必须要有水,没有水不行![诸刹利种及婆罗门]种,乃至[毘舍](商)、[首陀](农)、[兼颇罗堕](工匠)、[旃陀罗](屠户),也就是屠夫等[等]各种姓之人,当他们[新立安居]之家,于[凿井求水]之时,若掘[出土一尺,于]地[中则有一尺]之[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之[虚空],其地下之[虚空]之[浅深],即[随出]土之[多少]而现。意思是:出土多,虚空就现得大。

经文,[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唯见大地回无通达。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若土先出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原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不因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出?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不应虚空,无从自出。]

注释,[未凿土前何不无碍]:土是有质碍的,空则无碍。若说此空是无因自生,则还未凿井之前,为何地中不现出无碍的空相?[迥无通达]:[迥],远,截然,全然,或者叫做完全。[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原无异因]:如果空实无于掘土时出入,则应空与土二者并无各异之生因,亦即空即是土,土即是空,空生即是土生。[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既然没有相异,即是相同,那么掘土出来时,空为何不也跟着出来呢,(因为土即是空故。然而,空若跟着出来)则地中便应无空可得;地中若无空在,则掘地出土,亦无井可用——然而断无是理。)

[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如果此空为因挖凿而出生的话,那么应于凿地时铲出空来,而非铲出土来。[不因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若说此空不是因凿而出的,那么凿时但自出土,应与空无关,为何却能于土出之后在地中见到虚空呢?可见是有关系的,可见出土非与空无关。[汝更审谛、谛审谛观]:佛法,世尊叫你这样子,就是什么事情都要用正念,好好的观察观察,深究它的来源、原因是什么。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修行是实实际际的去观照、去了悟的。[审],详也;熟究,深究也。此处词句重叠,用以强调,令切实实行也。

[凿从人手,随方运转]:[方],方便,指器具。[凿]这个动作是由人的手,随着所持的器具之运转而成。[土因地移]:[土],指挖出来的土堆。土堆是因为移动所挖的泥土而成。[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开凿的动作与虚空这两者,一实一虚(开凿的动作、手、工具是有形有相的,故称为实。虚空本虚,乃空无一相,固不待言)。以一实一虚;一实一虚其实强调不是和合,体性完全不同的意思。体相完全不同,故不互相为用,亦非和、非合。

义贯:[此空为当因土所出](从土而出)?[因凿所有]?还是[无因自生]呢?[阿难,若复此空]为[无因自生]的,则[未凿土]之[前]为[何不]能现出虚空[无碍]之相?(为什么一定要等到挖了以后才有?)而未挖之前,我们[唯见大地]之中[迥无](全无)[通达]之相。(可见,地中的虚空,不是无因自然而有的。)[以上为破空从无因生]。[若]言此空为[因土]而[出]生,[则]在[土]挖[出]来[时,应]可[见]到[空]进[入]才对;然而[若土先]挖[出],而却[无空]进[入]之相[者,云何]可言[虚空]是[因土而出]呢?因为你没有看到虚空进去啊!

底下用另外一个角度,[若]空实[无出入],你没有看到空出或者是入。[则应空]与[土]二者[原无]各[异]之[因](亦即,空即是土,土即是空,没有分别);若二者[无异则]是[同]一物;既是同一物,则应同进同出才对;如是[则]所凿之[土出时,空]为[何不]也跟着土一同[出]来呢?(若空也跟着出来,则地中便无空可得——如是则违于事实。故知空不随土出;空既不随土出,亦不于土出后入,是故此空实无出入;空既无出无入,则知空实不从土中来。)[以上为破空从土出]。

[若]言空为[因]开[凿]而[出]者,[则]应于开[凿]时所铲[出]的是[空],而[应非]铲[出土]来才对。(因此说空是因凿而出是不对的)。你若因此反过来计着说,那么空是[不]需[因]开[凿]方能现[出]的;若是这样的话,则于开[凿]时,它便[自]挖[出土]来,因此不管你怎么挖,也都应与空无关,可是[云何]随着凿这个动作,便能[见空]呢?(可见说空不因凿而出,也是不对的。)[以上为破空因凿与非凿而出]。

(既然空不因土出,非因凿有,亦非无因自生,那么)[汝]今[更审]详[谛]察,[谛]实地[审]察、[谛]实地[观]察:开[凿]这件事是[从人手,随]所执之器具之[方]便而[运转]所成,井外的[土]是[因]所挖掘的[地]被[移]出,[如是]所见之地中[虚空]究竟是[因何所出]呢?开[凿]之功与所现之[空]乃一[虚]一[实],二者体性完全不同,故应[不相为]有因果之[用],亦[非]可[和、非]可[合]。(故此虚空亦非从人手、工具、凿的动作及泥土和合而生。)[以上为破空从和合而生]。

(既然虚空非从泥土或开凿之人手、工具等单缘而生,亦非多缘和合而生,)[不应]说井中的[虚空]是[无]所[从]来(无因而)生,无因而[自出]的吧?(若无因能出虚空,则遍法界应皆成虚空,怎还会有水、陆呢?又,有因尚且不能生,若无因则更无法生。结论:故知井中虚空非从无因生。)[以上为破空从无因生]。

经文,[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这个重点在哪里?这个重点就是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就是:你难道没有了悟,地、水、火、风,其实就是不生灭的如来藏吗?还有什么其实所谓的生灭和不生灭呢?还有什么不圆融的?因为它统统是性真圆融,都是如来藏的,不能安上任何的标签说是生灭或不生灭,所以就没有能所。如果你实在不了解四大,那么就应当观虚空看看,当观虚空到底是出是入?诸位!有出有入就是生灭,虚空没有出跟入。意思就是:地、水、火、风,其实当体即空,也没有所谓的出跟入、来去、生灭、增减;诸位!这个就是佛法,叫你体悟当体即空有这个好处,要不然你就会识心计度,但有言说,都不实义。

换句话任何事情透过相,你只要作分析,这个是属于知识的层面,可以解决一些事情。譬如考古学家把骨头挖出来,就量量看,这个是多久的骨头,这就意识心了。到底这个骨头是属于哪一种动物的,就意识心;这个骨头到底是什么化石呢?或者是什么动物、植物,在哪一个朝代产生的,这个就是意识心的分别。这就是跟毛巾一样,一个毛巾所有的众生看,它统统叫意识心。如果我用尺来量它,就是数学,这个毛巾是几公分,数学就是推论意识心,开始用意识心。如果我们说这个毛巾是什么色,它就变成色彩学;如果我们这个毛巾里面的化学成分是什么?研究分析,它又变成化学。那么,这个毛巾做什么,是抛物线的旋转、是丢过来产生物理的作用,它又变成物理学的研究。这个毛巾的形状是清朝有的、明朝有的,这是历史学。在哪里出土的,就是地理学,开始全部是用意识形态在分析。这些都是意识心所表征、表现出来的,相的东西,它千变万化,不管你用哪一个角度,都能融入各个时空,或者是各个角度来诠释。

相,它就是意识形态一直分析。开悟的圣者就不是这样子了,毛巾就是空,没有东西可以分析,意识心当体即空,歇即是菩提。你要研究也没有关系,见性不怕逻辑学、见性不怕数学。为什么?超越表相的东西,任何表相的语言、文字、意识形态,他都超越;包括这些物理学、化学,你也可以一样研究,难道见性的人就不懂得科学吗?也无妨!你怎么样子统统是表相、意识形态、统统是贴上标签,种种的记录,所有的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美术、音乐,统统是相上所构成的意识形态,变成一种纪录片的影像而已,任何的法都是这样子。如果我们懂得佛法,就了解毛巾当体就是空,当下就超越表相,就无可讨论,没有能所,没有东西让你分析,这样烦恼就会少。

譬如一件衣服是名牌,这件名牌我们就会讨论它会多少钱,很贵!就开始是数学,这个名牌引起你的贪,这个就是心理学。这个名牌太多钱了,我老公没赚这么多钱!很想买可是没办法,很羡慕,就种种的心态又出来了。这个名牌就会引起意识心,金钱、数目、开始数学、物理、化学,开始一直演变出来,这个就是不悟的众生,就是一直在相上分析。这里告诉你:这个毛巾就是四大所构成的,当观虚空跟先由是一样的,那么,毛巾就是虚空,虚空就是毛巾,平等不二的东西,无可讨论,当体即空,放下,本来无一物。说我们去百货公司走一走,百货公司当体即空。人的那一座心中的山越不过去,就会一直变成我要去爬爬山、游山玩水走一走!这个都是四大所构成的东西,这并不是不好,以我们内四大去接触大自然的外四大,在没有证量的凡夫,这个还是挺重要的,散散心,大悟就无心可散了,散什么心,他早就无心了,日子就不得了!

注释,[汝心昏迷]:你的心自昏暗、迷惑。[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非出入],即非出非入。你现在是应把虚空看作是由开凿而从地中出的呢?还是由于移土后而从外面入的呢?(这两种皆属有因生);还是无出无入自然而有的呢?(这一种是属无因生)。此句之意即:阿难,你是把这虚空看成是因缘生的呢?还是自然有的?

义贯:[若此虚空]其[性]实[圆]满[周遍]十方,[圆]就是不缺,法当体即空就不缺,所有的性其实都是圆融的。[本不]生灭[动摇,当知]虚空与[现前]之[地、水、火、风,均名]为[五大],其[性真]实[圆融,皆]是[如来藏],从[本]以来原[无生灭。阿难],只是[汝心]自[昏]暗[迷]惑,[不悟四大元]是[如来藏],故其体非和非合,非不和合;且汝今[当观虚空,为]因凿而从地中[出]呢?抑[为]因移土而从外而[入]?(因缘而生?)抑[为非出]非[入],无因而自然生?

经文,[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识心分别计度]是什么意思?所有的众生在相上加以执着、分析,透过意识心,种种的心它就一直跑出来,就一定会有执着、分别、产生颠倒,严重者种族跟种族厮杀;严重的话国家跟国家战争,这个都是因为识心分别计度而来的。为什么?看法不同。人为什么会活得这么累呢?因为每一个人的看法不同,所以,活得很累。

注释,[如一井空,空生一井]:例如凿一井而成空,则得空生于一井之中。

义贯:[汝全不知]:众生本具之[如来藏中],其如来藏[性]所现之种种[觉]知实为[真空],以托缘幻现,无实体故,然亦以如来藏[性]之真[空]乃能现出世间之[真觉](此即如来藏虽随缘而体不变,体虽不变而能随缘),是故其性究竟[清净],从[本]而[然],其体则[周遍法界]。以如来藏具如是不思议性业用,故能[随]九法界[众生心]之胜劣,[应]其[所知量]之大小而现其如幻业报中之空大。[阿难,如]开凿[一井]而成[空],则得[空生]于[一井]之中,由此类推,[十方]世界之[虚空亦复如是],空性本即[圆满]周遍[十方]世界[宁有](怎有)一定来处之[方所]可得?实乃九法界之众生皆[循]其本[业]而开[发]显[现]如来藏中如幻业报之空大。

而[世间]之人愚痴[无知],如二乘及权教之人,昧于藏性不变之体,而将空大[惑为因缘]和合而生之性,[及]外道无智之人则惑为无因而生、[自然]而有之[性],凡此[皆是]凡外权小依第六[识心]所作之妄想[分别]周遍[计]着[度]量,[但有]虚妄名相[言说,都无实义]。

最近的报纸登的,我们的精神病愈来会愈多,因为以前农业时代,生活比较单纯,譬如玩玩陀螺,女孩子玩玩绳子,或者是橡皮筋,以前我们看小女孩爱跳皮筋,男孩子玩足球。现在不一样,现在孩子没的地方出去玩,因为人口太多,爆炸,人都住在都市里面,人与人几乎没有什么感情。有的住了十几年,对面那个住的是谁还不知道,老死不相往来,也不问;我家没有着火就好,管你家是什么。所以,现在的人没有什么人情味,小朋友也没地方玩,而且整个生活的方式也改变了。像以前的人都是八点就去睡觉,以前只要电视出来[报告新闻],阿妈一定去睡觉。她能够活到八十八岁也很不容易。现在不一样,现在晚上不睡觉,你看现在的人,他会突然的暴毙,就是太劳累了,肝脏都没有休息。那个年轻人怎么一下子死掉?肝癌!肝硬化,不睡觉,肝一定完蛋!阴阳颠倒!所以,现在的人不得忧郁症也很难,心理不出病也很困难!

因为物欲太强,生命不单纯,生命不单纯他就一直追求,这个识心就强大的执着,然后一直分别。所以,不幸的生命观就一直显现,到最后活不下去就自杀!现在自杀仍然列为十大死因的前面几个位置。我讲到这一段最主要就是说,如果你有因缘把这个佛法传达出去,无论出钱出力,或者是亲朋友好友给他一片DVD、VCD,印两本书给他看也好,只要有这个因缘,就也许可以救一个人的生命。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比你做任何功德都大!佛法有时候一句话会救一个人,一句话会救整个家庭,这个是很重要的。

6.根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

经文,[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因见分析。]

注释,[见觉无知]:[见],即见根。在此即代表六根之见、闻、觉、知、尝、嗅六种性能。[觉],觉性。此处之根非指扶尘根,而是八识之见分映在六根者。故此六根之觉知,为因尘而有,是故无有能、所,随缘幻现而已。[因色、空有]:因对色与空二境而现有。[设居中宵]:[设],假设。[居],在。[中宵],半夜。假如在半夜的时候。[白月则光]:白月之夜则见有光明。

义贯:[阿难,见]根之[觉]性本身实[无]能[知]及所知之别,乃[因]对[色、空]等尘境而[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平常所见,[朝]则[明]亮,[夕]则[昏]暗,假[设居]于[中宵](半夜之时),[白月]之夜[则]见有[光]明,[黑月]之夜[便]见昏[暗,则明]与[暗等,因见]性而得[分]明清[析]。

诠论:以上所明为地、水、火、风、空五大。这节是讲根大。诸经通常讲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本经则再加一根大,成为七大,则更加圆满。因为地、水、火、风、空是色法,也是尘,故主要是无情的外色,本经为重究竟解脱及圆通,故特立内色之根大,如是于七大中,根、尘、识三者皆圆备明析;否则若是只有六大(地、水、火、风、空、识)则便在前五大中之色法里,含摄了内、外色,如是于阐示六根圆通时,较不周备。又,此根大,亦有称为[见大]者,盖为以见根统摄其余,故以为名;然依蕅益大师言,见大是旧科之名,新名则为根大,似较明白,故从之。叫做根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所以,根大即是见大,见大即是根大,这二个只是新旧翻译不同而已。

经文,[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则明与暗,二体相亡,暗时无明,明时无暗;若与暗一,明则见亡;必一于明,暗时当灭,灭则云何见明见暗?若明暗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

注释,[则明与暗二体相亡]:[相],递也,代也。明与暗二体是递相而灭,互相嬗递的。[必一于明]:[一],同也,动词。若言见性一定是和明尘为一体者。[若明暗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一],一体,指明与暗成为一体。如果说见性是与明暗殊别,因而明暗虽有生灭,而见性并无生灭;若如是者,则见性为与明暗成一体之说怎么能成立呢?

义贯:[此见]性[为复与明暗]尘[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呢?抑[为非]同[一体?或]者是亦[同]亦[非同?或]是亦[异]亦[非异]呢?[阿难,此见]性[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是[一体者,则明与暗二体]为递[相]而[亡],互相嬗代,因此若[暗时]则[无明],若[明时]则[无暗],(不可能明与暗同时出现;明暗若不同在,则不能说是一体;结论:因此说见性为与明、暗、虚空三者同一体,不能成立。)退一步而言,[若]言见性为单[与暗]相为同[一]体的话,如是则[明]相现时,[则见]性应随暗相之离去而[亡](然而事实不然,暗相去时,见性从未随之而亡,因为暗去明来之时,仍能见明;结论:故知见性不去。)

若[必]言见性为[一]体[于明]相,则[暗]相来[时]见性[当]与明同[灭],若见性有[灭,则云何]复能[见明]与[见暗]呢?(结论:因此说见性为与明相一体,不能成立。)[若]言见性与[明暗]二相,体有[殊]别,因而[见]性并[无生灭],若如是者,则见性与明暗为[一]体之说[云何]能[成]立呢?(结论:故知言见性与明暗殊别,不能成立。)

经文,[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汝离明暗及与虚空,分析见元,作何形相?离明离暗及离虚空,是见元同龟毛、兔角;明、暗、虚空,三事俱异,从何立见?]

注释,[见元]:即见精。[明、暗、虚空三事俱异,从何立见]:[异],离异,分开之义。[立见],成立见性之事。如果将明、暗、虚空三者各自分开,不聚在一处,这样怎能成立见性之事呢?

义贯:[若]言[此]能[见]之[精与暗与明]为[非一体者],那么[汝]试着[离]于[明、暗及与虚空],而去[分析]此能[见]之[元],看看它到底[作何形相]呢?事实上是,若[离]于[明]又[离]于[暗,及离]于[虚空,是]能[见]者[元同]于[龟毛、兔角],本无所有(以有所见的明暗等尘,能见之性方得显现。)又,若[明、暗、虚空三事]皆[俱]离[异],而不聚合,则[从何]而得成[立]能见、所[见]?之事?(结论:故知言明暗与见精非一体者,不以成立。)

经文,[明暗相背,云何或同?离三元无,云何或异?分空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

注释,[明暗相背,云何或同]:[相背],相反。[或同],或,有时;有时而同,亦即:也有相同的时候。明与暗二者之性本即相反,互相陵替,怎能说见性与明暗二者有时而同呢?[离三元无,云何或异]:[或异],有时而异(也有相异之时)。见性若离于明、暗、空三者,原无独立之见,故怎能说见性与此三者有时而异呢?[分空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分],分析。若分析空与分析见,则发现二者本没有什么边畔疆界,找不到界线,各自既无疆界,怎可说见与空非混同呢?因为没有界线。[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见暗与见明之时,明暗二者互相陵夺(侵凌劫夺),然见精之性并无迁改,云何可说见性与尘是[非异]的呢?

义贯:再者,[明]与[暗]二者之性本[相背]反,互陵互夺,[云何]能说见性与明暗二相有时[或同]一相。然[离]于明、暗、虚空[三]者[元无]独立之见可得,[云何]而得说见性与此三尘之相有时[或异]?若[分]析[空]及[分]析[见],则可发现见与空二者[本无边畔]疆界可得;若无疆界,即无自体,[云何]可说[非同]?然而[见暗]与[见明]之际,明暗二尘虽互相陵夺,能见之[性]则[非]有[迁]变[改]易,如是则尘与见,一变、一不变,[云何]可说尘与见[非异]呢?

经文,[汝更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壅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见觉空顽,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

注释,[壅归大地]:[壅],塞,不通之义。壅塞不通之性是归属于地大的。[见觉空顽,非和非合]:见精是有知觉的,而虚空则是顽钝之尘,体性各自不同,故实不能和、也不能合。

义贯:[汝]今[更]加详[细审]察、[微细]地[审]思[详]察、[审谛审观:明]相是[从太阳]而来的,[暗]相则为[随黑月]而有,[通]相是[属]于[虚空]之性,[壅]塞不通之质碍则[归]属于[大地]之性。在这四者这中,没有一个是有能见之功的;那么,[如是见精]为[因何]物[所出]呢?此四者各自既不能生见精之性,而[见]精为有知[觉]、虚[空]是属[顽]钝之尘,体性各自不同,二者[非]可[和、非]可[合]。(故知见精非从和合而有。)(既然明、暗、通、塞各自单独不能生见性,彼此和合时亦非能生,则)[不应]说[见精]是[无]所[从]来、无因而[自]然[出]生的吧?

经文,[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

义贯:[若]根大之[见、闻]、觉、[知]、尝、嗅等六精之[性,圆]满[周遍]十方法界,[本不动摇]生灭,[当知无边不动]不摇之[虚空,并其]有[动摇]相之[地、水、火、风,均]得[名]为[六大]之属,其[性真]常、[圆]满[融]贯无碍,[皆]是[如来藏]本体,[本无生灭]动摇来去之相。[阿难],但是[汝]之心[性沉]没[沦]溺于权见,无有真如,因而[不悟汝之见、闻、觉、知]等六精之根性,[本如来藏];今[汝当]更[观]汝[此见、闻、觉、知]之性,[为]有[生]?[为]有[灭?为同]于前五大?[为异]于前五大?抑[为非]有[生灭]?或[为非]有[同异]?

经文,[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注释,[汝曾不知]:[曾],乃,竟然。[性见觉明]:如来藏性所现之见根,其觉体本明。[觉精明见]:此本觉之见精乃是妙明之真见。[尝触]:即舌根尝味之触。[觉触觉知]:[觉触]为身根知觉之触。[觉知],指意根之知。

义贯:[汝曾不知]:众生本具之[如来藏中],如来藏[性]所现[见]根其[觉]体本[明],而此能[觉]之[精]乃妙[明]之真[见],究竟[清净],从[本]而[然,周遍法界],故能[随众生心]之优劣,且[应]其[所知量]之大小,而现其如来藏中幻化之根大。[如]此六根大中之[一见根],其[见]性即本[周]遍[法界],如是耳之[听]闻、鼻之[嗅]、舌根之[尝触]、身根之[觉触]、及意根之[觉知],其[妙]用之[德]、光[莹]洁[然,遍周法界,圆满十]方[虚]空,[宁有]一定来处之[方所]?实乃九法界众生各[循]其本[业]而开[发]显[现]如来藏中如幻业报之根大。然而,[世间无知]权小之人,将根大[惑为因缘]和合所生之性,[及]外道凡夫惑为无因自生之[自然性],凡此[皆是]依第六[识心]所作之妄想[分别],周遍[计]着测[度,但有]虚妄名相[言说,都无实义]。

7.识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

经文,[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

注释[识性无源]:[源],出生之源。识大之性并无所生之源,亦即,并无一法为能生识大者。[因于六种根尘妄出]:[六种根尘],即六根六尘。识大之生,为由于六根与六尘为缘,虚妄有生,如幻而现。[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你只要用眼睛向周遭环视一遍;但只是看就好,不要再加任何判别,就好象你用镜来照一样:用镜照时,镜只现像,不作分别,亦无选择。[汝识于中次第标指]:可是上面只是第一步,这种[光照而不作分别]的状态不会维持太久,很快而且不思议的,你的诸识就会开始依你的所见而运作,进而作种种分别。因此现在你就依所见的次第,一一判别标指出,你所见者为何物、或何人。

义贯:[阿难],六[识]之了别[性]实[无]所生之[源](识非任何一法所生),乃[因于六种根]与[尘]为缘,幻[妄]而现[出](尘有则有、尘无则无)。[汝今遍观此会]中之[圣众],你试[用目循]序[历]览,[其目]向[周]围巡[视]之时,[但]须[如镜中]所现一般,[无]须[别]作判断[分析]。(此是以目览物时之第一念心,于心中但现其像,无有判别分析,然而于第二念心起时),[汝]之眼[识]便会不思议地[于]其[中]跃然而起,因而得依所见之[次第]而作判断、[标指]出所见诸像为何人,如判别出[此是文殊,此]是[富楼那,此]是[目犍连,此]是[须菩提,此]是[舍利弗]等。

经文,[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

注释,[为生于见?为生于相?]:[见],指见根。[相],指尘相。[四种必无]:[四种]指明、暗、色、空。[明暗不瞩,即无色空]:[瞩],看。若明与暗都看不到,即无色与空之分别。

义贯:[此识]之能[了]别觉[知]之性,[为生于见]根中?[为生于]尘[相]里?抑[为生]自[虚空]?或[为无所因,突然而]自[出]的?[阿难,若汝]之[识性]为[生于见]根[中],然而[如无明、暗及与色、空],此[四种]尘[必无]的话,则[元无汝]之[见]根可成,如是则能[见]之[性尚无,从何]而能[发]出[识]来呢?(若无尘,则无所见之尘;若无所见之尘,则能见之性亦不生;既连能见之性都不生,怎能有识于中生起?结论:因此可知,识非生于见根之中。)[若汝]之[识性]为[生于]尘[相]之[中],而[不从见]根而[生],如是,以无见根,则[既不]能[见明]相,[亦不]能[见暗]相,若连[明暗]都[不]能[瞩]视,[即无色]与[空]之分别,如此则[彼]尘[相尚无]从分别确立,则[识]为当[从何]而[发]呢?(结论:故知识大非生于尘相之中。)

经文,[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

注释,[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相],非是尘相。[非见],非是见根。如果说识是从空而生,然而虚空既非是尘相,又非是见根。[非见无辨]:既然不是见根,既无辨别之性能。[非相灭缘]:[非相],非有相,指空不是有相之物。此言:而且空也不是相,既不是相,则如同灭了所缘之境;所缘之境既灭,即无所缘境。[见、闻、觉、知无处安立]:[见、闻、觉、知]是能缘之根。若无所缘之境,则能缘的见、闻、觉、知等根,即无处安立。因为[能缘之根]是缘[所缘之境]而起的。

[处此二非,空则同无]:[二非],即非相非见(此指虚空为非根、非尘)。虚空既然非根、非尘,处在这样二者俱非的情况下,等于与无物相同;既是如同无物,则如何能生识?结论:故知识不从空生。[有非同物]:[有],即使有;此指虚空纵使有相。即使辩说虚空还是有其相貌,但虚空之相到底还是非同于任何一物,并非如其他物一样有具体的存在。[识动、见澄]:[见澄],见性是澄寂的。此言,识之性属于动的,而见根之性因为无分别,所以是属于澄寂之性。

义贯:[若]言识为[生于]虚[空],然虚空既[非]所见之尘[相]、又[非]能见之[见]根,若[非见]根即[无]能[辨]别之性,如是[自不能]了[知明、暗、色、空]等相。又空既[非]尘[相],则如同已[灭]所[缘]之境,(亦即无所缘境),若无所缘境,则能缘之[见、闻、觉、知]诸根即[无处安立],因此无从生识。虚空既是[处]在[此二非]的情况下(既非根、又非尘),则能生之[空则]几[同]于[无]物(又焉能生识?)若辩说空仍是[有],然而此有又[非同]于一般有实体之[物],因此[纵]使它真能[发]出[汝识],此识体亦是空无一物,识体既空无一物,[欲]其如[何分别]了知?(结论:故知言识从空出,不能成立。)

[若]言识大为[无所因,突然而出]生的话,为[何不]于[日中]之时[别识]有[明月]之相?(结论:故知言识大为无因而生,不能成立。)[汝]今[更]仔[细详]察,[微细详]思[审]察;能[见]之根乃[托]于[汝]之眼[睛],而所见之尘[相]则[推]属于现[前]之[境],在此等前境之中,[可]构成形[状]的则[成]为[有]相之色,而[不]能成就形[相]的即[成无]相之空,[如是]生[识]之[缘]究竟[因何所]而[出]呢?(结论:故知根、尘、色、空单缘皆非能生)。又[识]之性属于[动],而[见]根之性,以其无分别故,属于[澄]寂之性,一动一静,两者体性不一样,故[非]可[和、非]可[合],如是[闻、听、觉、知]等五根之性[亦复如是],均非因缘和合之性。(结论:故知识大非从因缘和合而生。)根、尘、色、空单缘既不能生识,多缘和合亦不能生,则更[不应]言[识缘]为[无]所[从]而[自出]。(以有因尚且不生,无因则更不能生。结论:故说识从无因而自然生,不能成立。)有因尚且不能生,他在强调什么?强调空无自性,根跟尘都空无自性,根尘所引出来的识也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绝对的空。

经文,[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注释,[性非从所]:[从所],从因缘和合所生。识大之性本圆满湛然,非从缘合所生。[汝心粗浮,不悟见闻]:[粗]则不细,[浮]则不深,故不能细思深思,因而不能悟了见闻等识之性本净。

义贯:[若此识心本无所从]来,则非和合而有;[当知]此[了别]之识与上所说之[见、闻、觉、知]之性,同样是[圆满湛然],故知其[性非从]缘合[所]生,故此识大[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为[七大],其[性]皆[真]实[圆]满[融]通,[皆]是[如来藏]本体,故[本无生灭]。[阿难],以[汝心粗]糙[浮]浅,不能细思深观,是故[不]能[悟]了[见、闻]等识之性本净,是故不能[发明了知]此一切法之体[本如来藏],更无别物。[汝]今[应]详细谛[观此]眼耳鼻舌身意[六处]之[识心],究竟[为同、为异]?(若言是同,则六用差别,故不得言同;若言是异,则元是一精明,云何是异?)[为空、为有?](若言是空,则它实在现出有了别之作用,故不得言空;若言是有,则识体全无形相可得,故亦不得言有。)[为非同]非[异?](若说非同,则诸识原本一体,故不得说非同;若说非异,则六用又各殊别,故亦不得言诸识非异。)[为非空]非[有?](若言非空,然诸识若离于根尘,本无所有,故非非空;若言非有,则诸识实现出能分别诸尘境界,故知亦不得言非有。)——[是故诸识之性,不得言同、言异;言空、言有;亦不得言非同、言非异;或言非空、非有。诸识体性乃离于此等名相言说戏论境界,乃如来藏妙真性。是故汝今应速疾当下放下这一切愚夫言说思议戏论,方能契入无戏论了义第一义谛。]真理没有标签就是这个道理,真理毕竟空,不能贴上任何标签。

经文,[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注释,[性识明知]:性具之识即是妙明之真知。[妙觉湛然]:[妙觉]指其性。[湛然]指其体。其性微妙觉了,其体则湛然常寂。[含吐十虚]:[吐],现也。含裹吐现十方虚空。

义贯:[汝元]不悟真理故[不]了[知]:众生本具之[如来藏中,性]具之[识]即是妙[明]之真[知],本[觉]之[明]即是性[真]之[识],其性微[妙觉]了,其体则[湛然]常寂,[遍周法界,含]裹[吐]现[十]方[虚]空,(既然如是遍法界、虚空界,则)[宁有]一定点来处之[方所]?实乃九法界之众生皆各[循]其本[业]而开[发]显[现]其如来藏中幻化业报之识大。然而[世间]二乘、权教之人,以不悟故[无知]、而将识大[惑为因缘]和合所生,[及]外道、凡夫惑为无因之[自然性];凡此[皆是]依第六[识心],妄想[分别]周遍[计]着[度]量,[但有]种种虚妄名相[言说]戏论,[都无实义]。

因为我们常常接到电话、传真,需要《楞严经》的课本或教材。因此我们很辛苦的把《楞严经义贯》浏览一遍,最主要的是有字幕,这样没有课本的人可以把字幕当作课本。在这里必须要稍微作一个说明,成观法师所写的《义贯》跟圆瑛法师的《讲义》,他所诠释的有某些它的角度是不一样,但是,都符合佛义,稍微略有差别。所以,我就尊重跟保留,如果有必须改动的我会告诉你,或者是某些地方是怎么样写错了,就是要改掉。《讲义》里面有某一些东西它的见地上还是不够透彻,这个绝对不是说我们批评长老,不是这个意思。

那个时代,我们看的是注解,原文大家都不敢动,因为是佛说的;自古以来,注解《楞严经》有不少本,把它合起来不下十几种,有白话文、近代人、古代、明朝、清明、民国以来的都有一些。但是,我看了这么多《楞严经》注解,就是圆瑛法师《楞严经》写得最好,最详细,切入重点不哆嗦,所以,我们采取他的注解。这本《楞严经》义贯是后来才出来的。因为现代人看文言文很难,就像有位居士讲的:那个文言文真的是很难,这个听起来就知道是很难。所以,我们在这么艰涩的《楞严经》,义理这么深远,而且又是这么重要,[开慧的楞严],如果不找那个很好的注解,研究下去有时候会误人子弟的。你要接受这个注解,弘法的人、讲经的人一定要有慧眼,能够判断这本注解是不是有相当的正面、是不是符合佛陀的正法。

我就觉得这本讲义,还有义贯如楞严经鸟之双翼,展翅而飞。为什么为本《楞严经》我需要这样子呢?是为了下一代着想,下一代的人,不是我们这个年龄的,说实在,我们以前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统统要倒背如流。我们以前是考孔孟的思想用默写的,一直背!联考就是这样子,现在不一样,现在多了,网络、电子、各个的工程学,不一样,所念的不一样。这本《楞严经讲义》五十年前的人看没有问题,五十年后的今天要看这本讲义,有相当的困难度!这本《楞严经义贯》出来,喔,写的顶好,特别好,又把它贯穿起来。大家《讲义》给一次机会,我详细的讲;《义贯》再给一次的机会。如果说:师父!这两次机会我都听不懂,怎么办?那就给第三次机会,第三次就是等,就是将来VCD、DVD出来,你就在家里放着慢慢看,慢慢看的时候也有困难度,因为不懂的地方还是不懂,因为那一点还没有突破;修学佛道就是一点一点一直突破,那个关节还是没有办法打通,你在这里看不懂回去还是看不懂。如果你打通,你看还是看得来,所以这个见性开悟就是一直薰习,然后等待,就是这样,没有办法说哪一个法可以让你一蹴即成的。

现在人修行急,急就容易着魔,带惑见瑞相不能了生死的。我们惑没有断,见思惑没有断、尘沙惑没有断,根本无明没有断,一心一意就一直想看到阿弥陀佛、西方三圣,印光大师说:就凭这个想见佛的念头,如果经教不通,心性不明,很容易就着魔!为什么?它是妄,你要见到西方三圣是清净心、念佛的真正的愿力,自他融合,佛心、已心清净心,完全融入,很自然的见到西方的圣境、阿弥陀佛。同时,念佛的人见到这种境界还不能说,还不必夸耀、还不能执着,因为这个跟了生死是两码事。见到佛,给你一点好的讯息,不错;给你一点感应,不错;给你一点瑞相、给你有信心,很好,你到这个地方受用就好。修净土法门的人一定要了解,它的根本道理还是要回归心性,在心性上或者是经教上,一定要好好的用功。不要每天一直想要看到阿弥陀佛、想要见到西方的圣境,见不到的时候,你就会生病!

有一个人,每天不眠不休的拜佛,他看了净土法门,一心想要见佛。我说:这个愿力很好,不是坏事。他修行超越他的体力了,饭也不吃,感冒药也不吃,他认为拜佛有信心就很好,但是,人不是钢铁做的。后来有一次重感冒倒了,两种病症同时病发,一、重感冒,二、重度忧郁症病发,因为身体承受不了,日夜颠倒。然后他一直不想看医生,我要见佛,发疯了,男众送精神病院。佛法本来是要救人的,但是因为没有善知识引导,一直用自己的方法,而且是错误的,硬拼,用体力硬干,不懂得用耐性要等待因缘。不接受善知识的指引,硬干;同时着相而求。

师父!极乐世界不是求生吗?我说那个[求]字是相应的意思,你有所求,佛要能感应啊,你现在把自己搞得又病苦、又烦恼,为什么?你没见性啊,不听经、不闻法、硬干的,然后烦恼用力压着,拜到使自己疲劳,暂时没有妄念;可是并不是没有妄念,你是拜到体力很累,让自己暂时没有一点思想,妄想还是在。所以,精进很重要,方法、手段要正确,要了解空性的道理。

在这里告诉诸位,修净土法门要有的态度是什么:经教悟明,心性也开,豁然开朗,同时念佛,而念的佛,不求任何的见不见,就是这样念。如果你妄想多,用观像念佛,观这个像在你前面,西方三圣摆在前面就看着佛像念。有一种叫观想念佛,观想念佛比较困难,因为境细心粗,佛的相太微细,佛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八万四千光明,你没有办法,这怎么观啊!所以,观像念佛比较容易,西方三圣摆在前面看一下,就像忏公教的:看一下五秒钟,印象映入你的眼帘,再拿起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眼睛再睁开一下,就是重复的像照相机:啪!看一下,五秒钟、十秒钟,眼睛再闭起来,务必要把西方三圣的像,映在心里。

因为你有经教的功夫、你也有心性的功夫,再把西方三圣的像映到你的心性当中,你的心就是西方三圣,西方三圣就是你的心,念佛一定要到这种自他——自心佛心不二的功夫。如果西方三圣三张太复杂,单观阿弥陀佛也行!师父,我比较不喜欢阿弥陀佛,我单观观世音菩萨也行,念观世音菩萨一样可以了生死,一样可以往生净土;通常是念阿弥陀佛。

如是重复的训练,将来你不需要看像,一观,哇!西方三圣就立刻现前,你的心只有西方三圣,绝不容许一丝一毫的烦恼,你的心完全清净,清净心只有西方三圣,虽然那个是假相;但是,将来就可以让你看到真相!没有这个善巧方便的接引修行方法,就硬要见佛,久了以后就发疯。方法一定要对,要不然第二种就要用师父所教的:三三四,就是十声,念了十声以后大拇指压一下,代表十声,阿弥陀佛;每念十声就压一个手指,十个指头压完了;你自己压就好了,不用很夸张的把手伸出来压给别人看。十个指头压完表示一百,一百的时候就观想脚趾头一只。再念,就是一百声,就压第二个脚趾头;第三个脚趾头,七百、八百到一千,一千的时候观想顶部,慢慢算下来,自己的五官:双眼、双耳、鼻、喉、心、双膝,共计一万。真功夫的,他会一心不乱的!

有的人说:那不就整天都在算数目了?不是,刚开始会比较勉强,久了以后,他的心就会定在那个地方。很多人都是用忏公的方法,拿大张一点的西方三圣图,可以收起来,看五秒钟眼睛闭上,眼睛就象照相机一样,啪!观世音菩萨拿的什么?是宝瓶、是杨柳;大势至菩萨是拿着莲花,还有耳环,不是现在的人才在戴,佛菩萨也一样在戴耳环。有一个妈妈骂儿子:男孩子跟人家戴什么耳环!他说:妈妈,你拜的观世音菩萨也有戴耳环啊!

到时候西方三圣全部映在你的心,你的心全部都是西方三圣,即心就是佛,即佛就是你的心!诸位!净土法门没有这一层功夫,临命终说要万缘放下,一念提起,提不起来,光是病苦就会把你击倒了!但是,你现在用那个能所的心,能缘的心,虽然是意识心,还没有见性,所缘的境界,统统一直映,临命终,西方三圣他就会现前。同时不用到临命终,功夫到家的时候,在梦境当中就会有很多的瑞相,一直瑞相、闻到香味。就像师父以前在逢甲大学念书一样,一直很精进的念,非常精进,念了在运动场统统闻到香味!世间绝对没有那种香味,那看起来就是你找不到,那种香非常的香,不是世间的香。所以,我一直深信净土就在心,那时候非常精进,走路的时候都一直在念佛,为什么?那时候是知道生死是很可怕的、六道轮回是很可怕的,尤其是我们出生在那种家庭,真的,师父从小到大,无乐可言,没有什么幸福,根本就没有童年,从小就过贫苦的日子,就是受苦、捡破烂!父母仳离,你看到的都是不幸,要不然就是病苦。

我们那个屠口,你只要打赤脚回来,回到家都流血了!有一次因为踩到了破碎的玻璃,整个脚全部裂开来,血排出来。那个地方就是这样,环境非常糟糕,地上都是排泄物!为什么?没有办法,以前那种公用的厕所,要跑到很远的地方,有一点距离,你知道吗?一出来就是垃圾堆,空气很不好!那时候没有卫生纸,都是用冰棒的木片去刮拭,那种环境很难形容!哪有什么洗?从小到大过那种生活;吃的就是菜市场捡的,有钱人家的学生可以补习,我们就没钱;有个优点就是很会念书、头脑好。所以,那种家庭活到现在的回想就是:这个世间就是唯苦无乐;或者是我们有任务再来的,让你真的体悟到:哎呀!这个世间实在是没有一处什么叫做幸福快乐,我们更没有什么童年,从小没过过生日,只有在电视上听唱过生日快乐,哪有什么蛋糕?没有,从来没有!这个世间透视以后,就知道要修行,如果不了生死,下辈子再来,那就会很惨了!

念佛要得体、要得力,方法要正确,了生死其实是易如反掌。现在我们快结束了。我们念几声佛。实修其实是很重要的,有的人只想听经不想念佛不是对的,实修是非常重要的,你悟明心性以后,即心就是佛;但是你一定要事修,这后面讲得很清楚,《楞严经》的话,他先微密观照,开采如来藏性出来,后面他就是叫你实修。师父的年岁愈来愈大了,现在讲《楞严经》,将来我们会开净土法门;师父的晚年就是二种:一就是修安乐妙宝,二就是念佛,百年后就是这样走。我们早就下定决定要这样走,因为没有路可以走,就是要好好的念佛、好好的持诵安乐妙宝。安乐妙宝本身就是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像师妈往生,我一直很有把握,因为师妈每次都叫师父给她加持,修安乐妙宝,她从来不缺席,就灌顶,她一定往生。

每次来第一个吵着要灌顶的就是她!所以,这个力道是很大的,我要走的路线就是这样,一直到临命终,就是念佛。所以,实修很重要,念佛的时间跑掉了,是很不应该的!

诸位请合掌,跟师父念回向: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灾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以此功德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返回 慧律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劝修念佛法门讲义
下一篇: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第四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九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同分妄见•别业妄见 第四
 维摩诘所说经要解 方便品第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3)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六祖坛经(11)
 <六祖坛经>讲座第一天
 心地法门
 宇宙万有本体论(16)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论胜义谛(智德)[栏目:其它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五六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一集]
 果舜行者出家的因缘[栏目:宣化上人]
 怎样判断人死后去往何道?[栏目:印光法师·问答汇编]
 利他心能圆满一切福报[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7.挑粪人变罗汉[栏目: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想出家的沈施主[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念诵百字明时是先观想完后念,还是边念边观?[栏目:阿松仁波切·利乐问答]
 变革中的近现代中国佛教[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受人攻击诽谤,如何应对?[栏目:明证法师·开示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