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日经疏讲解 第27集
 
{返回 大日经疏讲解·成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014

大日经疏讲解

南无大悲毗卢遮那佛

主讲者:释成观阿阇梨

日本高野山真言宗[东密]

第五十三世三国传灯灌顶阿阇梨

贤首宗兼慈恩宗第四十二世法脉传人

大毘盧寺

第27集

请合掌

南无摩诃毗盧遮那佛(3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请放掌

我们今天继续讲大日经疏前言部分,没讲之前再推荐一下十月九日要在高雄传的华严四十二字观门,这个华严四十二字观门不是一般的华严字母唱颂,而是唐朝不空三藏金刚阿阇梨所传的如来正法密教中最高的观想法门,所以不是唱颂法门,是观想。观想,然后思惟,也是华严宗最高的法门,显密二教在此交汇,是无上甚深微妙法门的金字塔尖,是真正显密圆通至高至大法门,这个法门在中土已经绝传了一千多年,现在我有幸从东密总本山高野山再请回来,与大家共享这个大乘金刚乘无上法食。我们主要是藉着传这个如来已经绝传现在复苏的这个法来重建如来正法城,当作这个正法城重建的第一块基石,让这个正法城能够高广殊特,庄严无量,长远利乐无量有情,好,鼓掌。

今天本来接着要讲我自己修密的历程,但最近有一件事情我不得不插入在这边讲,也就是我有一位依止弟子出家众,他代人问,自己也没有很清楚,不知道怎么回答。说有两三位法师他们有一个在家信徒女众,那个女众跟他师父讲说有空行母附身,附在她身上,空行母跟她讲如果她行双修的话就可以变成智慧母,我那个依止弟子就代那个法师问,那法师自己不敢确定,就问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性,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她说有空行母附在她身上,因为有空行母附在她身上,她行双修自身就可以转成智慧母,不是说空行母转成智慧母,而是等于是空行母帮她转成智慧母,但是要经过双修这个程序。

我现在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讲个前言,我之前不是讲我为什么学佛,就是不忍人之心,不堪忍受众生受苦,乃至于我现在就是不堪忍受众生愚迷颠倒,愚痴无智,对于有一些修行的范畴不了解,所以也不敢确定,也不敢乱说。就碰巧,当然这也不是碰巧,我想历来有一些大阿阇梨可能也都知道,但是就是没讲清楚,也不敢讲,种种的顾忌。我现在我觉得我应该要讲,否则佛法很快很快会越来越杂乱,众生越来越无所适从,因为碰巧,这个碰巧也不是碰巧,我从那里走过来。所就是所谓的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我一向也没有迷于任何一法,这是我的特质,很奇怪,我天天都喝茶,但我没有茶饮。有人喝茶一天不喝好象要死掉了,上飞机也要带一缸茶或茶叶上去,我不需要,我不喝茶也不会想念,起瘾头。所以我修任何法也是这样,不管是再低的法,我都修的津津有味;再高的法我也不会修的身体发毛,也不会所谓的着任何一法,但我都能够深入,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有时候是先深入,通了以后再出乎其外;有时候很快通达就入乎其中当下就出乎其外,这个可以跟你,现在只是越讲就好象把你当成好朋友,跟你讲一讲这样子情况。

我学任何一宗、任何一法也都是以这样精神去学,第一个我学的时候一定是铆足全力,誓必通达,一定要把它学会,学不会我就誓不甘休,学会了我再也不会贪着,也当然也没有舍弃,没有舍弃我放在我的资料库。如来十八不共法里面有一个无不知已舍,这个知是知见,就是证了那个境界以后好象舍了一样,舍了不是丢掉不要再也不要它、不看它,而是存在资料库里,要用的时候就调出来。但是众生不是,你学了一个法以后天天就搞那一个法,你叫他换一个法他又舍不得,他就非在那个法不可,讲最好听就是我一门深入,到后来也就是一门而已,有没有深入不晓得。

我讲这个前言,这片DVD叫空行母附身,前言就是话说唐朝有一个古文专家叫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师说。他里面给“师”这个字做了一篇介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真正的老师要能够传一道,他的那一道,他的那个专业,他要能够传。授业就是说,道是比较高,业比较低,道是形而上,业是形而下,所以理想与实际、理论与方法,就传道授业。传道跟授业这两个要相辅相承,你光传道,没有授业教他去怎么样得证,修这个道,那个业就是要修这个道的方法,道是原则、原理、最高的目的,业是要达到那个目的的种种方法。传了道授了业以后,乃至种种师父自己所体会的专门的决窍、心得,都传给你,包括在授业里面。解惑,传了道、授了业你会有很多问题吧,有问题你怎么办?有问题不准问,你自己好好去休就是了,那就没哲了。所以你得到师的传道跟授业以后,去做去修的时候有很多疑惑、迷惑或问题,你要去问师父。

师说的师是好的师父、好的老师要能够解惑,为什么?因为他有经验,有经验不说还有一个,这个就难了,不吝指教。为什么?因为我们中国不管是武术也好、学问老师都最怕就怕他的徒弟胜过他,所以都要藏几步,你有问题,有问题比较高兴,哈哈哈,我就是不告诉你,这就是我的王牌。我这样修学了十几、二十年或是三十年,我就是修到这点经验,这么容易就给你了,那些传道、授业那个书本上大致也都会有,这个是我个人的心得。那个解惑的惑就是你在历经那个时候怎么样体验,乃至怎么样解决,那个是最宝贵的,那个就是不轻易告诉人,传也要传最亲近的,大概一个、二个,不是每个都要讲。那个解惑的惑有种种的惑,种种的疑难,乃至于武侠小说里面讲每种拳法、掌法、剑法都有破绽,破绽怎么破解,就是惑。种种的学术、学问解惑最难,你必须要有真正的东西,你必须要真正有东西才能够解自己的惑,帮别人解惑,既然能够帮别人解惑,就是自己已经解过惑了,自己已经没什么疑惑了,在你这个法门里面,在你这个学问里面,没有什么疑惑,更加没有迷惑。所以一切的学习跟修行最重要就在解惑,一个是你对这个专业自心里面所起的种种困难疑问,能够帮你解套的这个人就是能够帮你解惑,所以这个解惑是最难。

也就是什么?再进一步讲,会传道、授业这样老师是死的,能够解惑的老师是活的,那要怎么活?这个老师已经把他那问专业、学问学活了,整个都是活的,有机体。就好象一个很高手的大画家,画画这个玩意对他来讲不是一样东西,犹如一样生物一样,对不对?是活跳跳的,乃至它可以呼吸的。科学也是一样,对他所处理的对象也是当作活的一样,不是一堆死的素材、跟死的材质、乃至用死的机器、仪器来测验死的东西,不是,全都是活的,这样他才能玩的很快乐,很有意思。同样会打坐的人也一样,打坐是活的,不能死死的打坐,所以坐的时候不能一个死脸,一定要活生生的,你看我们的佛菩萨是木雕的,每一尊都是活的一样,就是雕刻的成功。有一些你上网去看佛菩萨,那看起来不但不是活的,而且很假,绝对是没有生命,可是那佛菩萨的画画的成功一来很难,一来他很庄严、超乎凡人,二来它有圣人的庄严,但是又有凡夫的热血,让凡夫看了觉得很感动的那一种生气,热血都有,微笑,不是死板板。每一个菩萨都是金刚面王,没有人敢学佛,所以,要解惑必须要把他那一门通达,而且把所有问题全都解决,差不多了。所以能够解惑的在那门学问里面,他就那一门学问里面的大师,在艺术方面就是艺术大师、雕刻就雕刻大师,所有的理跟事,理论跟实际他都有经验,不是背书的。如果是学艺术史的就是背书的,背书写文章然后拿到一个学位,然后接着上课的时候就照背或照念,那上他课的学生就很苦,因为他上的都是死的资料,但是如果真正是一个艺术大师的话,一定是东西是活的;音乐大师讲的娓娓道来,每一样都是活的,他讲的很有趣,讲的你听来很难过,那个就绝对不是大师。

我讲解惑最难,这个解惑在我们佛法里面称为释疑,或决疑。释疑是教下,决疑是宗门,因为讲经的时候教下就是讲经的法师,他要解释每一种疑问。决疑就是宗门,特指禅宗,禅宗你心里面有所疑就找大师或禅师决疑。譬如你看楞严经一开始的时候说十方菩萨知觉心疑,十方菩萨还有疑吗?有,你只有到十地菩萨才永断疑网,众生的疑跟网一样,你在每一个地位的时候有决裂一点点,砍断一点点,但是那个网我们心中那个蜘蛛精一直都在吐丝造网,我们这个心不只是蜘蛛精、琵琶精、猴精,所以经里面常常讲那些来参与的菩萨,已经证到什么,加上一句永断疑网,就是说他们心里面再也没有疑惑。没有疑惑是什么?究竟于如来最上正法正住,因为正住了,住于正法了,所以一切的妖魔鬼怪全都打不倒。

刚刚讲解惑、释疑、决疑,还有一种叫破惑,这个破惑以释疑、决疑不太一样,因为这个疑通常是指知见方面的,知见上面的,惑有理跟事两方面,理就是一般的知见疑,再加上事上的迷,也就是烦恼。所以在理跟事两方面都有犯,而且必须要破除的,那就叫破惑,这个是侧重于知见上的,知见上有问题,或是走错路,变成邪见的时候那个时候就必须要决疑,有那种邪见危险的时候。所以破惑、释疑、决疑、除疑,这就是佛法的说法,疑跟惑对众生是非常非常重要,疑是六大根本烦恼之一,惑呢?惑就代表所有的烦恼,所以八十八使,然后各种惑,见思二惑,都是惑。疑跟惑其实就是学佛修行或修道所要处理的两个重点,先除疑再除惑。疑就是知见上矫正过来,观念错误所以有疑,知跟见有所偏差,观念偏差产生疑一定要除疑,不除疑的话没办法真正入如来法。入了如来法以后接着破惑,这个惑又不一样,知见是比较容易除,疑容易除,但是惑难断,惑就是烦恼。先除疑再破惑,所以楞严经里面阿难七处征心除疑,接着除疑以后得到佛法,信受如来正法,愿意起修断惑,所以请修法,在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全都是破惑,前面全都是除疑的,你疑不除,不正的知见或是邪见,下面破惑的这种理跟事都没得谈,谈不上。因为破惑真的是短兵相接,是实际的,这个只是观念、心态上的,但是这个惑就包含了三业:身、语、意三业,但疑主要是意业,知见不正意业,所以疑跟惑是两回事,而且很大的差别。虽然我们普通话讲疑惑疑惑,事实上是两回事。

这个佛法的法师跟韩愈所说的老师其实也是应该要一样,这个标准是普世的价值、普世的标准,就是说一切的老师都是要传道、授业、最后要解惑。你看要传道必须要知道什么是道,传道要先形而上、理论上的架构先铺下来,让修学的人知道你要传的最高目标是什么,最高原理是什么,这个是究竟的。然后再授业讲种种的修行法门来达到这个目标。最高目标是什么?以佛法来讲最高目标是无上菩提,那你就要解释这个最高目标是什么,然后接着再讲怎么样达到,那就六度四摄,四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等全都是要达到所传的道的那个目标。所以修种种道业,以成道对不对?那个前面是道,无上菩提是一个状态,你不能够直接修无上菩提,我们都讲修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其实不可修。你要修的是成就无上菩提的那一些道业,如果以菩萨来讲就是菩萨行,修种种无量的菩萨行以成佛道,那个就叫道业。我们常常讲祝人家道业增长,道业是什么?就是跟道有关系的所修的业,为了要成道那些事情叫道业。做为法师理想上以及理论上必须要传道、授业,而且要解惑。我刚刚讲解惑甚难,你必须要深入其中、通达而且要有心得,而且要知道你所传的道、所授的业从大到小,乃至于种种的窍门你要懂得。用英文讲很有意思,什么是窍门?turn the corner转角,你若直行的话到不了,要转一下,所以到了转弯的地方你不能直直走,要不然撞墙壁,所以要转角。在哪里要转角,那就是窍门的意思。你找到这个老师或师父帮你解惑,你心里没有疑惑,没有迷惑才不会走错路,才不会撞墙、踢到铁板,才不会掉到坑洞里面去。所以是非常重要的,有人帮你解惑了以后,你所学的东西是活的,没有人帮你解惑,你找不到人帮你解惑,你所学的东西都是死的,就是些条文,是不是?

进一步再讲佛世尊出世是为了所谓的一大事因缘,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我顺便讲一下这个。先讲知见,知就是知道,知道这个知也就可以说是佛十号里面不有一个世间解,这个知就是知解,还有悟的意思,所以这个知是解跟悟的意思。佛的解跟悟的境界叫佛知,这样说,知是什么?假如有一个对象范畴,我们所说的知就是全面的概括模糊的那种印象、那种了解叫知。可是一般的知是这样,如来的知不只是这样表面上的,而且是解,你说知的话一点点可以叫知,说:你知不知道建国中学?知道。你真的知道建国中学?你不可能知道,因为建国中学很大。你知不知道台大?知道,你可能是只知道台大在哪里,或是知道有台大这个大学叫知,可是那只是一个很笼统的知识,叫知。你知道不知道原子弹?知道,你真的知道?大概不见得吧,这样叫知。讲理则学,你知不知道陈秀芹老师?知道有这个人,可是你知道她的想法、感觉、种种,不知道。所以你只是知道有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老师,所以那个叫知。但你说我跟陈秀芹老师相知很深,这不一样。

如来的知不只是那样片面的、一点点的知,而是他解了,对这个区域我们知道的就是朦朦胧胧,这么说,人家问你知不知道台北市?知道,可你实在不知道。你问一个计程车司机知不知台北市?他说知道,那是什么?哪条路在哪里大部分他都知道,那叫知。我画这个格子,你对这个区块里面的纵横、位置等等都了解、知道,乃至于它的方位、前面后面、前因后果都了解,这就是佛知。悟呢?就是在这个解之上再全面通达,而且完全了知一切的因果本末,这个叫悟。见是什么?如来知见的见,证入。如来已经证入了所有的这个东西的领域,他都进入了那个境界,也就是这个知是可以说的,见是可以做的,说的到、做的到,不一样,这是如来知见。现在知道了吧,如来知见是这么深、这么难的。

佛出世是要干什么?开跟示如来所知跟所见,也就是简单一句话如来自证境界,让大家都能够了解,大致了解。开就是把门打开让你们都了解一个大概,譬如佛站在一个大宝藏洞门之前把门打开:你们看我的宝藏都在里面,你就看,这就开宝藏让大家得见。示就更进一步,可以说是拉着我们的手,带领看这个宝是什么宝,一个一个秀给你们看,种种法宝一一示给我们。开是全面大致等于是大体的介绍、大体的引介,示就一一详细的介绍。就好象你到故宫博物院,到了一个印象派画家的厅里面,引导的人就说这就是印象派画家的画都在这里了,门打开,看噢这样。接着他就一张一张的介绍哪一个是谁的,总而言之就是一一给你介绍,那个就是示。这是佛做的事情,接着如果依照禅宗讲悟入应该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依照佛的开示以后众生应该自己要悟入,可是佛很慈悲,禅宗是那样子,可是佛还进一步想办法让悟入,也让你入。而不是就把你抛在那里放鸽子,在用种种方便、智慧善巧让你悟、让你入这样子。悟是理解,入就是在那个境界里面,所以这个是理解说的到,入,做得到。

佛之知见是佛所行的、自己所证的境界,可是在这个之前有一个这里没提到,法华经没讲这个,可是你如果从佛的整个一代时教就有。因为佛开示佛的知见就是为了让大家将来都能做佛,所以就开示佛的知见。但是在这之前就必须要破除凡夫外道知见,乃至于二乘知见,法华经里面讲:譬喻品、化城品,那个就是在破除二乘的知见,所以那个只是暂时的,不是究竟的。佛为什么要破除凡夫、外道的知见,当然是为了慈悲,不是因为他讨厌凡夫或是外道,是为了慈悲要所谓的接引的众生入佛道,所以必须要这样子,所以以慈悲故破除凡夫凡外境界、乃至凡外邪小的知见才能入佛的知见。为什么要破除凡外邪小的境界,为了令人不错修,因为在佛出世以前,所谓的修道人都错修,在所谓的蒸沙做饭,当然不能成佛道。你这么错修浪费功夫,枉费辛勤走错路又造业,误导他人,等于是害人,害人瞎搞一阵都没有结果,而且还有很多的问题跟麻烦,所以佛愍此等故所以出世说法开悟众生,让大家不要走错路,掉到坑洞里面。走错路最没有危险的是绕圈子,你再怎么绕也没有什么结果,所以佛破除、破斥凡外邪小知见跟所行都是以慈心故、不以嗔心故。不以嗔心故我好有一比,我们出家人在诵戒的时候,诵戒之前有一样就念了一条戒就说大家清净不清净,有没有犯,有犯的就自己举手然后忏悔。如果长老念了戒以后叫大家有没有犯,有的人有犯但他不举手不讲,也就是他不发露,不发露就是说不忏悔,然后就有些其他的长老就会举罪。有的说某某人哪天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情,那个是不清净不如法的,接着他会说我举此过以慈心故非以嗔心,不是我讨厌他举他的过,而是我慈悲令他知过,他自己不能知过,我令他知道,于众中忏悔,容易灭罪。

佛法一切的法门全都是慈悲法门,全都是为了慈悲,就是我们三皈依文里面的慈愍故,最后就大慈愍故。一切都是一样,从摄受、教化、调伏、成熟、成就一切众生,全都是慈愍故。乃至于调伏、降伏诸魔外道也是慈愍故,讲到外道,我讲过佛十大弟子本来都是外道,所以佛对外道没有仇恨、没有偏见,不仇视他们,反而度他们为弟子,让他得出三界轮回,证阿罗汉果,这很明显。非常慈悲才会这样子,你如果说佛像其他外道的一切神一样,以他自己为最高,然后就瞧不起其他一切,乃至仇视、排斥,那样佛就不会这样度众生,佛就对一切众生凡夫乃至于外道都没有成见,都是以等慈之心对待,等慈,平等慈悲。顺便讲佛不憎恶人,我们凡夫以前就这样子,认为是一种德行,嫉恶如仇,那个佛法就不行了。


{返回 大日经疏讲解·成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日经疏讲解 第25集
下一篇:大日经疏讲解 第28集
 大日经疏讲解 第14集
 大日经疏讲解 第15集
 大日经疏讲解 第5集
 大日经疏讲解 第25集
 大日经疏讲解 第40集
 大日经疏讲解 第3集
 大日经疏讲解 第32集
 大日经疏讲解 第20集
 大日经疏讲解 第18集
 大日经疏讲解 第19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护法品第九[栏目:白话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诸坛之领袖、七众之药饵的准提独部法(普光)[栏目:准提菩萨文集]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三十二章 涅槃、无为、空 问答[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六祖坛经(11)[栏目:慧律法师]
 五十六、《楞严经》教诲[栏目:现代因果实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