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五十集
 
{返回 天台小止观讲解·成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77

【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五十集

释成观法师

讲于 台北大毘卢寺

2011年1月24

现在我们说到重点,因为这个文艺或是文学等等,这些都是苦闷的象征,或是比较讲得好听一点,我们中国古代有两派讲法:⑴言志派。⑵载道派。韩愈文以载道。文以载道就是说文章的功用是为了要载道,也就是说要谈大道理的。谈治国平天下或怎么修行等等这些东西。有另外一派人就不是这样的想法,他们认为诗以载道或是文以载道,其实应该是言志。志就是心。所以文艺、文学或是诗做什么用的呢?是诗人要表达他个人内心的感情、思想。这叫言志派。所以就不是一般道学家所说的,写文章是为了要载道这样的。那到底是谁是谁非呢?我的想法是这样,因为我学了佛从这个角度来看,你如果不修道那有什么道好载。乃至于象英国诗人雪莱,他认为诗人是先知,等于是一切众生的教师一样。可是你看雪莱他本人,他那有什么资格教化他人呢!他是一个浪漫诗人,自己私生活一塌糊涂,跟他近亲的堂妹私奔,搞了一塌糊涂。你用什么来教化他人?那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跟载道派的一样,他的诗是为了要讲世间的大道理,要教化众生这样的意思。可是你自己都没有修行,你怎么教化众生。所以那个都是空讲。就好像孔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我们不说他了。我们就讲齐家他家好像也不是很齐。为什么?因为他离婚。所以显然不齐。所以世间人就是这样子。他称为圣人也是大家封给他的。但是我就看不出他圣在那里。

言志派我觉得还有一点道理,就说诗人、艺术家或是文学家,他用自己的文字来表达他内心的境界,抒发他的感情。然后取得他与读者的共鸣。由于他内心的境界,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能够抒发那种感情。所以这是所谓的共鸣。这个是有的。或者也有一点点象亚里斯多德所说的得到抒发。至少写作的人是可以抒发的。可是看的人因为看的太多,所以可能会抒发过了头。抒发过了头就会沉湎其中。你如果常常看文艺小说,看了很多你就沉湎在里面。你有很喜欢看《红楼梦》,你一天到晚就跟林黛玉那样,要死不死的样子。一天到晚病恹恹的,然后就觉得很美这样。你看以憂愁为美、以病苦为美,所以众生就是颠倒。然后人家讲出他忧苦的境界,你就跟他很共鸣很同情他。当然你是移情作用。可是那个效果就说,天下有心人同声一叹。那也什么共声一叹,有没有什么解决方案?是不会有的。文学家发泄你帮着他发泄,大家发泄在一起结果有什么用。就好像大家都吃了泻盐拉稀这样子而已。一切有心人同声一叹,一掬同情之泪,这个算是好的了,也没什么坏处。可是如果你近描写一些创造的,然后又是一些不良的事情,就变成有诲淫诲盗。不只是诲淫诲盗,文艺道后来就变成尤其是到近代以后大部分都是诲淫诲盗,其实也不一定是近代的,在古代就是这样。譬如说《水浒传》那个主角都是强盗,那就是诲盗。事实上世间的这些文学不是诲淫、诲盗,都是诲杀、盗、淫、妄。酒当然也在里面。杀、盗、淫、妄都在描述这些东西。所以你看久了就受它的熏染。然后它又不是真正的,想要寻求解决之方,其实也不可能解决。因为众生的杀、盗、淫、妄你了以后,我们就用现在粗俗的话讲,你们做的越是惨绝人寰,看的就是越是爽。杀、盗、淫、妄都是这样子。乃至于小说是这样子。我们中国的主要的文学东西都是历史。从我们五经开始讲诗、书、易、礼、阅春秋。诗不讲就是《诗经》。《书经》就是上古史。《春秋经》也是历史。《史记》、《二十四史》。

我最近从看丘吉尔写的《英国史》,你只要翻开任何历史都一样,就是不断的在战争。大仗、小仗、内战、外战,都是在战争。战争就是杀人。所以整部人类的历史全都是在战争,而且在战争中大家以这个手段来追求权力、名利。所以说看历史就可以知古今,有什么好?知古今都是这样贪、嗔、痴,都是争名夺利。这就是人类的历史。所以历史有什么好看的,实在没什么好看的就是讲这些。可是我为什么又在看丘吉尔这部书,因为总比要看那些,通奸的故事要好多了。然后看少男追求美女,美女爱慕少男那种小说,总是要好多了嘛。看了比较没有害。学了佛以后有一些很少数的可以看,比较没害的,象《福尔摩斯探案》因为他里面虽然讲探案,也都是有凶杀,可是不见血。你都没有看到那种凶残的境界。所以很无害这样的。《福尔摩斯探案》蛮有趣,但是有不会血腥。这种书可以看。象类似童话的《小大人国游记》、《金银岛》这些都不错。这我都看了好几次。《汤姆历险记》、《顽童流浪记》这些都比较无害还可以接受。要不然学佛以后真的没有几本书可以看。所以我现在要批评一下这世间的道理,刚刚讲说你把文艺之人或是文学之士,把他心中的块垒不管是用诗用文,表现出来以后,但是你看了以后除了跟他感叹以外,还有什么作用没有?没有。感叹完了以后这个感叹会不会变成,跟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这样子。结果是不会。为什么呢?中国就有一句话借酒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流流更流。所以是不会断的了。而且只会更糟糕,因为你沉湎在里面,熏习越熏越熏,就是越是那副样子,病恹恹、长声短叹的。所以这个等于就是你可以看得清楚,可以说是否定了亚里斯多德他那个道理,其实是错误的。所以这也是历史的讽刺。柏拉图是不赞成文艺的,他认为文艺不好,他的学生‘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提出文艺是好的。然后还讲了一套所谓文艺的理论,当作世人造作文艺的一个张本一个根据。

所以美国的一个哲学家叫威尔杜兰写了《西洋哲学史》,就讲说西洋哲学分两派,你要不然就属于柏拉图,要不然就属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就是理想主义者。亚里士多德就是实用主义者。可是西洋人多半比较倾向于亚里士多德,也就说比较实用实际派的。实际派的就比较世俗化。柏拉图是比较理想化。世俗化的所以大部分都走到亚里士多德那里。所以就发展文艺,西洋的文艺就变成这个样子。当然大家如果都走柏拉图的路,那西洋的文艺就会有一点点象中国那样,不过虽然中国一面道德面孔,但是有一点点也是假道德。所以还是有很多小说,大家考秀才、举人之余就看看那些小说。或是考不取的时候也写一写小说。都是这样那些小说都是,落魄的文人,失意的文人写出来的。那些大家都正式台面上是不称赞,但是私下都是偷看。就好像我们读书的时候,学生不能看小说,更加不能看武侠小说,如果看到你看武侠小说,抓到训导处就要记过的。可是我们国文老师都在看武侠小说。为什么呢?因为苦闷。所以就必须要一些光怪陆离那样想象的东西,就躲到那个象牙塔里面。所以讲来讲去这文艺,它对世人也有一些功能,就是暂时脱离现实。尤其这些想象的东西,暂时脱离现实。可是看多了毕竟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对于自己个人的心理建设方面不是很好的。所以这就是让你知道说,你如果散乱的话,你这个身心就会萎靡不振,就精神抑郁闷闷不快。我有讲到说众生都是不快乐的。众生为什么不快乐你知道吗?因为他自己想不快乐。他从来没有想要真正的追求快乐。甚至于以不快乐为高这样的。刚刚讲那些都是不快乐的境界,那些文艺所描写都是不快乐的,因为你讲快乐的没有人爱看。如果有一个作家,他就专门写一些好快乐的事情,他那个书一定卖不出去。所以这快乐要自己去追求。而这快乐是要有本钱、要有条件的。你虽然想要快乐,但是要有条件。什么样的人可以真正快乐,这个快乐不是世俗的用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所得到的快乐,而是离于外在的一切事情,自心能够自乐这种,而且不受外在的情欲所动的这种快乐。这种快乐什么样的人会有?这种快乐只有,有智慧的人会有。以佛法来讲有智、有德的人他能快乐。因为佛法的快乐是真正恒常,不会受染污的。但是世人的快乐都是依于,外在染污的事情产生的,所以它那个都是无常的、败坏的、会改变的。所以你要真正维持自心的快乐,就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智慧,要有德性。为什么要有德性?那个德性也是为了快乐。这个说法很新鲜吧。因为你如果没有德性的话,那你会去伤害别人,你伤害别人你自己就会心不快乐。甚至于你起意想要伤害别人,当下你就不快乐。所以话说回来就说有德行、有德性、有修养、有智慧的人才能快乐。这些都要修来的。而且你得到这种快乐以后,还不容易维持,这种快乐的维修费很高,很不容易维修的。而且那维修的人也不是通常水、电的可以帮你维修,要自己维修。所以这个就很不容易。

还有我这思维的结果,我想众生不快乐,有时我也不快乐,我就想说为什么不快乐?后来想说因为我有一个不快乐的习惯。那不是说我而是所有的众生都有。众生都有一个不快乐的习惯,这个叫做烦恼习。众生都有一个烦恼习,而且都习以为常。习以为常不要紧,也许这个烦恼习它自己或有觉知,或不觉知,也就说有的人不快乐时,他有觉知说我为什么不快乐?常常去寻思这个问题。可是多半的人都不会去想,多半人就是不快乐就是不快乐,他也没有觉得说自己是不快乐的。可是他是在不快乐之中。那如果快乐有的人就说,天生的比较乐观,比较少想事情,所以他看起来就比较快乐的样子。但是他那个快乐,也不是自己觉知的那种快乐。他就是由于他业报的关系、他福报的关系,他看起来就比别人快乐,比别人阳光。但是那种是不觉知的。徐志摩把它称为童騃性的乐观,就好像小孩子看起来是很快乐,其实不一定,每个人不一样。一般小孩子有的吃、有的玩他就快乐了。所以那个就是童騃性的乐观。不过我现在讲的不是那种,童騃性的没有觉知的,而是自己有知有觉的,觉得自己要追求那种快乐。而那种快乐是离于物欲的快乐。一般人所说的是依于物欲的快乐。依于物欲那只会更苦知道嘛,为什么?第一个因为物欲无穷。第二个物欲是永远没办法满足。你多了又会想要更多,而且不仅是量要多,质也要多,要各种的又要好。所以永无止尽,就会得有一种所求不得苦。物欲多了就一定会有所求不得苦。所以我说的快乐不是指以物欲的。自心自乐是最好的,其次最好的就是以法为乐。因为你修法然后得到快乐,或许最高的就是说,你在修法的时候念经、或是打坐、或是持咒的时候,当下你就觉得快乐。不要然比较次一点就说,当你做完功课修完法以后,就觉到一种快乐,那种也好。可是如果功力不够就只能这样子了。如果功力好的他在作的本身,不一定要念完,他在念经的过程中,他就觉得很快乐这是最好。所以这叫法乐。

[谓精神郁郁闷闷不快也,或时口中液涎外流,或时六情闇晦,如是皆定中宽病之相。]现在再讲不快乐,事实上是修行的一个很令人不是很理解的,一般人没有注意到的,一种修行之敌。为什么?因为你不快乐你修行就不起劲。所以修行人第一个要自己建设喜悦,要想尽办法令自己喜悦。你喜悦了以后你才可能住在佛法里面。要不然你修的很苦,你要修得很苦的话,一念完经就赶快去看电视。那有什么用?所以念经好像一个苦差事一样。就好像我有好些弟子,就赶着做功课这样。那好像小学生赶着做作业一样,那就很苦。还有喜悦令你在你所修的法里面,能够欢喜长远的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因为这个跟我们修习禅定有关系。佛在经中讲说:“心喜则定”。你心如果生欢喜的话,那你就很容易定下来,也就很容易得定。如果不是真正根本定,但是就已经很不错了这样的。至少心不容易乱。那道理是为什么?因为你如果心欢喜的话,欢喜的当下就没有烦恼。因为烦恼跟欢喜是相敌对的,而且是两种心所。我们从唯识学来看,心法里面有四种缘:因缘、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⑴因缘——就是一个法的主因叫做因缘。⑵所缘缘——就是它所攀缘的叫做所缘缘。⑶增上缘——就是帮助他的法,这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缘,外缘就是指这个。增上缘就是助缘帮助他成就。⑷等无间缘——这个是唯识学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就说我们心里面会起念,然后念念不断,这个念念不断它前念生起,接着等前念快灭却了以后后念生。前念灭后念生……也就是说没有两个念头是重叠的,没有两个念头是同时出现的。当然这个念是指千分之一刹那这样的,很短很短的时间。所以这最短的时间之内没有同一个念头存在。所以一定是前念灭后念生。我为什么要讲这个?就是讲当你欢喜心生起的时候,当下除了心是欢喜的以外,也就是跟欢喜心相应的心所法起来。至于跟欢喜心不相应的,所有的心所法,都不会出现。你欢喜心生起来的时候,你当下不会有烦恼。所以你欢喜心生起就不会有烦恼心。你如果一直都令自己的心都是欢喜的,那你的心就一直都没有烦恼。一直没有烦恼以定学来讲就是止。因为我们修止是修什么?止息烦恼。所以你令心欢喜,你不用去止息烦恼,他自然烦恼不会生起。所以你心欢喜心就很容易收摄就得定了。如果你心不欢喜就是有烦恼。你心不欢喜就是有很多烦恼,你就要想很多对治的方法,去治那一些烦恼。所以这就很辛苦。我们这种作战法就是跟烦恼打迂回战,或是防堵战。因为你欢喜心起来,他自然烦恼就起不来。你看这样多好。所以你不用什么止息妄念,他自然就没有妄念,自然心里面都是光明、正向的,都不是负向的。所以你这心就很容易收摄,很容易得定。所以要想尽办法令自己欢喜。这个是你对自心的义务,你对你自己的义务。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说国民有几种义务:①有纳税的义务。②有服兵役的义务。③有守法的义务。我们对自己的义务从来没有人谈。我现在就谈我们对我们自己的义务,首先令你自己欢喜,不依靠任何外物跟外人,而令自己欢喜。要加上这一句话。要不然你一定要跟你老公聊天才欢喜,可是你老公那一天心情大恶,然后骂你一顿,那你就不欢喜了。所以不依外人外物而自己得欢喜。

[若此等相起发之时,行者于中当须早觉,即当敛其身追其念,勿使其心向外驰求,令心安住于缘中。须知宽病,由于放逸过度,若摄心静念,专注一境,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抖擞精神,勿令其心懈怠懒惰,以此为治病之良药,则宽相之病,自然铲草除根矣。然定心之中,不特有宽急二相,且有涩滑之相不同。涩者即不肌滑也,古人云:‘味不甘滑曰涩。’杜甫诗谓:酸涩如棠梨;若文字之难读者,亦曰涩。]

[正言行人定中调心,稍有不慎,则涩塞难调。]就是不顺。[滑者利也,即不凝滞之谓;]滑就是太滑溜抓不住。心太滑溜抓不住的意思,就是定不下来了,这个心就难以掌控。[周礼谓以滑,若能善调心,则此涩滑之相,自然消灭,水清鱼现矣。此种理义非深,最易明见,故云推之可知,]就是前面论文里面,智者大师所说推之可知。因为很浅显,所以应该是很容易明白。[勿繁赘述。]所以就不再啰嗦的意思。[如上所明,是谓行人,初步入定调心之唯一方法。]

正文[夫入定本是从粗入细,是以身既为粗,息居其中,心最为细静。调粗就细,令心安静,此则入定初方便也,是名初入定时调二事也。]调二事就是调身、息二事。[夫入定本是从粗入细,]夫入定这件事情本是,先从粗的境界,在入于细的境界。[是以身既为粗,]身是粗的境界。[息居其中,心最为细静。调粗就细,]把粗的调成细的。[令心安静,此则入定初方便也,是名初入定时调二事也。]

释文[夫入定之法,本是从粗入细,始则调身,]一开始的时候是调身,调这个粗的。[次则调息,]调息是中间的。这个息不是很粗显。粗、细、中这是指相。身相是很粗、很明白、很容易看。也比较容易调。就是我讲那个毗卢七支座,你就把身这个粗相调好了。接着调息气息就不是象身体这样子粗显,很容易看得出来。所以息相比身相要细。所以接着就调息,息相算是中等的粗细。[后则调心。]最后就调最细的心。心相有更加的微细很难调,很不明显。所以叫细。[于其身相为义粗,故居初,]因为身相比较粗就放在最初。[息居其中,心念最为细静,故在后。所谓调粗就细,如是则令心安静,诸念不生,所谓善调慧马,能断暴流也!是名入定最初之方便。]这就是说你调了一匹很聪明的马,马有聪明的马也有笨马。笨马叫做驽马。好马中国有很漂亮的字来讲,这种马骐骥千里马。佛在《大般若经》里面讲说,众生多半都是驽钝的马。他说也有千里马也有良马,但是多半都是驽钝的。什么是驽钝的马呢?驽钝的马车夫拿起鞭子要很用力的抽,抽得它皮破血流,然后它才走一步。抽一鞭就打破的它的皮肤,抽一鞭走一步,抽两鞭走两步这叫钝马。有一种好一点的马,就是抽一鞭它就走很远。还有一种更好的马,已经不错了叫良马。车夫拿那个马鞭不用打在它身上,只要鞭子在空中啪一声响一下,它就跑了闻声即行。然后那个千里马是不需要听到声音,见鞭影即行。只要车夫拿起来一扬还没有啪的时候,它用这个余光一看到有鞭影起来就跑了。那你属于那一匹马?是要打的皮破血流的,还是见鞭影即行。[所谓善调慧马,能断暴流也!]那个马虽然是慧马,但是也要调过了以后,它才能听你的话,所以那个骑士就可以骑着,这一匹慧马可以横渡暴流的河。调马我们中文称为调马,英文称为break the horse。这个调可以用在唯识,你就打破那匹马的我执。它有脾气那就是我执,把那个我执给打破了,它就听你的了。这一匹马就变成无我的马,那就是你的马。所以你那个心我执没有打破的话,那就不是你的心。那还是一匹野马之心。

正文[二住坐中调三事者:行人当于一坐之时,随时长短,十二时,或经一时,或至二三时,摄念用心。是中应须善识身息心三事调不调相。若坐时向虽调身竟,其身或急,或偏或曲,或低或昂,身不端直,觉已随正,令其安隐,中无宽急,平直正住。]第二个是住于坐中就说要入定了,调身、息、心三事。在坐中也要调身、息、心。刚刚是讲说还没有入定,就刚一盘上腿的时候,就要调身、息、心。然后都调好了以后开始坐了,也还是要调身、息、心。随时都要调的不是一次就调好了。包括身也是一样,身你坐一坐有时候会种种因缘,会向前倾或是向后仰,或是向左倾、右倾这样的,随时都要调。而且你要调的时候要把眼睛睁开,因为闭着眼睛调,你调歪了你都不知道。所以智者大师很棒,他真的是智者。怎么调正呢?鼻子对着肚脐这样就左右正。前后你要自己感觉自己看,所以不要让他倾斜或者歪。如果向前倾的话会压到胸部,也会压到腹部。那样子坐久了肚子胃肠消化就会不好,压到胸就会胸痛。所以一定要稍微往后倾,坐了才会有用才会健康。否则坐了没有得到好处就先生病了。因为那个气息憋住了。如果左右倾压久了也一样,血气不通就会痛。[行人当于一坐之时,]就是你坐下来一坐的时间。[随时长短,]随着时间的长短。[十二时,]十二时就是坐十二时。我看现在没有人坐这么长了。你能坐那么长是最好了。[或经一时,]或是坐一小时。[或至二三时,摄念用心。是中应须善识身息心三事调不调相。]所以你在打坐的时候,你不光是摄心在你那个圆上。譬如说你若以数息法的话,就观这个气息。除了观气息以外你还是要调身、息、心,都是随时要调的。这三个都是一起来的。所以你看看这个是很基本很基础的。但是如果智者大师不讲的话,我不讲的话,很多人根本都不知道要这样坐。就只这样子噼里啪啦的坐上去,那也不知道坐什么。所以随时都要警觉要觉知,看有没有调还是不调,随时都要调整。就这样说好了,你坐上去要调就好像你在开一辆车,你随时都要维持它是正常,很好的状态之下。

[若坐时向虽调身竟,]向就是刚才的意思。刚才虽然调身已经好了。竟就是好了。刚才虽然已经调过身。[其身或急,]你的身或是太紧。会的,如果你很少打坐,一开始打坐的时候就很紧张。[或偏或曲,或低或昂,身不端直,觉已随正,]觉知了以后就跟着马上把它矫正。随正是马上的意思。


{返回 天台小止观讲解·成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四十九集
下一篇: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五十一集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十三集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二十八集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一集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二十二集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三集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十二集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四十集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三十集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四十九集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五十二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法句经要义 第五品 愚品 麻风病者苏帕布达 造恶业是自己的敌人[栏目:法句经要义]
 玄奘精神 第14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7)[栏目:玄奘精神]
 钱某频梦女鬼索命[栏目:邪淫恶报感应录]
 真理实相、如是如是[栏目:慧光法师]
 2009年观音法会7 如何按次第在生活和工作中学修[栏目:达真堪布]
 僧璨大师[栏目:正法眼藏]
 建立企业成菩萨净土[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六、出世之路 天眼[栏目:大师在喜马拉雅山]
 每一个阿罗汉所看到的境界都是一样的吗?[栏目:空海(惟传)法师·答疑录]
 因地立名,普度群萌(魏磊)[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