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四十八集
 
{返回 天台小止观讲解·成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055

【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四十八集

释成观法师

讲于 台北大毘卢寺

2011年1月17日

再继续讲之前有一个要提醒大家,这里智者大师教我们要调息。但是大家注意不要练气功,你学佛道修道就是学佛。你不要跟武术气功把他结合在一起。那样的话一边打坐学佛道,一边又练气功,这样就是佛道跟世间或是外道,相滥相杂了这样容易产生问题。这样护法神、护法菩萨也不欢喜,所以很容易变成魔事。所以你如果练武就练武,你要练气功那是你的事。但是不要用佛法的打坐来练气功。严格说来佛弟子是不适合作,现在所谓的气功。以前学武术的人那个正统的气功是可以,但是现在的这种气功都是走偏锋,而且贪小便宜速成。因为照讲这个气功是武术里面,你先学外家功夫已经有基础了以后,然后再来练气功。如果你没有一点点外家功夫的基础,就来练气功,虽然有人教你怎么样导引那个气,因为你不会控制他,所以那个气很容易走差了。如果差到那里身体生病。有一个地方一定不能差,这个脑筋差错了于是就得精神病,这个很麻烦。所以切切注意你修行就修行,练身体就练身体,不要把它混在一起。不要想这样子一举两得。所以我们的静坐调息,跟道家他们的调息是不一样的。我们就是自然就好。你不要去练气功。所以世间法跟出世法你不要把他相滥相杂。

还有一件事常常会听到人家讲说:‘拜佛很好。’拜佛可以消业障还可以练身体。这也是一样,你要练身体就练身体,不要把拜佛当练身体。这样对佛菩萨不敬。你拜佛就是学佛法的一个方式,消业障求忏悔,然后感佛恩这样子。但是不要想说这个也是等于在运动,所以就不用去运动了,这样想不好。这样子的知见不正确。所以同样的你打坐,你就不要练气功。有一本书叫《达摩易筋经》,我有这本书别人送我的。我跟你讲这个《易筋经》不是达摩写的,那个跟达摩也没有关系。因为易筋经里面的东西,都是全速的。如果讲到跟修行有关系的,全都是道家的辞。《易筋经》是怎么回事呢?主要就是盘着腿作各种动作,然后配合吐纳。我们讲调息道家称为吐纳。那个称为《易筋经》。事实上完全不是佛法的东西。至于你如果看金庸小说,又把这个易筋经变成好像说,很了不起什么东西的,那个是小说家者言不可信。所以《易筋经》主要就是道家的东西。道家配合一些肢体动作,好像等于练气练身体这样子,把它称为易筋经。至于是不是能够易筋就不晓得了,而且也不是经。

释文[此明行人坐禅调身后,次调息法。]先调身之后在调息。[息即鼻中出入绵绵者,有四种之不同,谓风喘气息,] 风相、喘相、气相、息相。[是于中粗细好恶,若不分明辨别守之,]如果不先把它弄清楚就保持那样。[则徒劳无功,]所以要先作意调整。[故须拣其粗而守其细也。行人坐禅之时,有风喘气之三相者,名为不调之相。若以之用心,不特无益,且有损也。每见行人于坐禅之时,患心痛之症,皆由息不调,致身心亦难安定矣。]因此就令身心也难以安定。

正文[若欲调之,当依三法:]调之是指调息,要依三个方法。[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什么叫下著安心呢?你看这里这是我们的心,你兴奋的话心就会上举。所以现在不要让心昂奋,就让它放下来,你就观想心往下沉下来这样。总而言之就是不要让心举上去。心也不要用力。下著安心的意思把心放下来。怎么放呢?你静坐的时候刚刚那些动作都做好了,然后静下来开始观想,你就自己对自己讲说,我的额头放下了,所以额头就不用力了,就不能皱额头。眉毛放下了,眉间就自然下垂。我的脸放下了、肩膀放下了、手放下了,所以全身都没有一个地方用力整个放下。这个手放下、腿也放下。那什么叫不放下呢?譬如说你如果坐到痛的时候,你就不期然而然手会往上抬,手一往上抬肩就往上耸,心就往上吊,那就没有放下。可是你越是这样子,全身就绷紧紧张就越痛。当然腿也是往上抬起来的。所以全身就好像一只想要打仗的猫一样。这个时候要放下来。所以观想着全身从头到尾就放下来。你身体放下来心自然就会跟着放下来。这个身体是会带动心的。所以你没有办法真正把心怎么放下来,而是用身放下来,心就放下了。身一往上抬心就往上举。然而心往上举,全身都是紧张的。所以下著安心宽放身体。

[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观想吸进去的气在全身毛孔进进出出这样的。[通同无障。若细其心,]如果把心调的很微细。[令息微微然。]就很微细。[息调则众患不生,]息调了以后所有的毛病,就都不会生起来了。[其心易定,]这样的话心就容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举要言之,不涩不滑,是调息相也。]

释文[若欲舍弃风喘气三种粗相,]风相、喘相、气相这三种相是很粗的。所以一定要把它舍弃掉。[而守于息之细相,当善巧调和,令息得所,当依三法而成就之。何谓三法:(一)者下著安心,行者缘想于心,放下一切,令不驰散,即一心专注丹田也。]你观想自己的丹田,心就容易往下沉。打太极拳有一个就说气沉丹田,沉下来这样的。[(二)者须宽放身体,一切须出乎自然,不可过于拘束。(三)者应想气息,周遍全身,随八万四千毛孔,或入或出,通同无障无碍。三者具足,]如果这三项你都具足都做了。[则从粗入细,]你的气息从粗到细。[自然心定神安矣。若无风喘气之粗相,能细其心,]就是把心调细了。[令息微微出入,若存若亡,绵绵密密,不涩不滑,此为息之调相。息调则一切病患不能发生,心则易得安定,是则名为行者最初入禅时调和气息之方法也!]接着看这个开始是真功夫了。

正文[五初入定时调心者有三义;一入、二住、三出。] 第五项出入定的时候要调心,因为前面已经调身、调息、接着调心。调心有三方面第一个入定的时候要调心。第二个住在定的时候要调心。第三个出定的时候要调心。这个入就是入定;住就是住定;出就是出定。[初入有二义:]出入定的时候有两个方面需要做的,[一者调伏乱想,] 第一个必须要调伏乱想。调伏你着重这个伏字,要把它伏下来,让这个乱想就不会起来。[不令越逸,]不要让它超过界限。逸就是跑掉,这个心就不要乱跑。[二者当令沉浮宽急得所。]第二种现象就是要让这个心,下沉或是浮动,或是宽松或是拉得太紧都要正好。[何等为沈相?]沈就是过沈,心过于下沈。[若坐时心中昏暗,]如果你在打坐的时候心里面昏昏暗暗的。[无所记录,]就是不明了。[头好低垂,是为沈相。]头很喜欢往下,因为心昏暗所以头就会自然低垂。[尔时当系念鼻端,]这个时候就应该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什么是系念呢?就是注意力集中在那里。集中在鼻端。这个鼻端是指鼻孔。为什么是鼻孔呢?因为你呼吸的时候,专心的去体验去觉察,呼吸从这个鼻孔进出。气息是从鼻孔进出,所以系心鼻头是指这个。不是有一句话说眼观鼻,鼻观心。不知道的人眼观鼻,鼻观心就去看鼻头,看久了以后就变成斗鸡眼。所以眼观鼻,鼻观心的观不是用眼睛去看,那个是观想的意思。是去体会气息进出的那种感觉。你现在做一下就说吸气,有没有感觉气息才鼻孔进去?再出气有没有感觉气息出来?专心的去感觉气息的进去、出来,叫系心鼻头。智者大师这里是写鼻端,其实意思是一样。如果我写的话大概就会写成鼻孔,可是写成鼻孔又很难听。[令心住在缘中,]让你这个心住在气息这个缘。因为心要缘这个法,缘这个气息,所以这里的缘就是气息的意思。[无分散意,]倒过来讲意无分散这样。你的心意不要分散。[此可治沈。]这样的话就可以对治这个心,太过于低沉。为什么?因为鼻子比这个心要高,如果你心太沉的话,系心鼻头就可以往上提。[何等为浮相?若坐时心好飘动,身亦不安,]如果你在静坐的时候,你的心喜欢飘动,连带的也会令你的身也不安定。[念外异缘,]接着你就会念外在的异缘。异缘就是不同于你应该缘的这个气息。[此是浮相。]这样就是新的浮相。[尔时宜安心向下,]刚刚是安心向上,住于缘中让心的沉相就往上。现在心如果太浮躁,就应该安心向下。[系缘脐中,]脐中就是你观想气息进去以后,从鼻孔—喉头—肺—胃—肚脐,气息在肚脐这里。然后在观想从肚脐在出来,这样子的话心就不会浮躁。[制诸乱念,]这样就可以控制住、制止种种的乱念。[心即定住,]这样心就能够住于定。[则心易安静。举要言之,]要就是大要。以重要的部分来说大要而言。[不沈不浮,是心调相。]要令心不高不低,这个就是调心的心相。

释文[此明入定调心之法,亦有三义,调和其心:(一)者谓调伏心中乱想杂念,不使令其越逸。越即超越,逸即放逸,谓将心念专注一境,不令其超越自心之外。]什么叫得定呢?就是心一境性。也就说这个心它只缘一个境不散乱,叫做得定。[(二)者浮沉宽急得所,解释如文。沈即昏,浮即动,(三)者去其异缘,谓其心各别,缘于前尘境界,或缘色、声、香、味、触之五尘;或缘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各各不同,故名异缘,此等皆非调心。]这些都是心没有调好。[总之能令心不沈不浮,是名心调之相。]

正文[其定心亦有宽急之相:] 定心就是已经入定了以后。已经入定以后调心也有宽急这两种相。[定心急病相者,]你在定中心很急这也算是一种病相,不正确的相。[由坐中摄心用念,]你在坐中的时候摄心,心念用力过猛。[因此入定,是故上向胸臆急痛。]因为你摄心的时候用念过猛,所以胸会痛。[当宽放其心,]如我刚刚所讲的最重要就是,要把肩、手、两臂都放下不用力。这两手不互相挤压,也不往上抬,平放在腿上。而且照论文讲[想气皆流下,]观想气息都往下流。[患自差矣!]这样子的话胸痛的病自然就会好。[若心宽病相者,]至于心太过于松散,也会产生毛病。[觉心志散慢,]你的心就很散漫。[身好逶迤,]如果心散漫身体就会不振作懒懒散散。逶迤不振作懒懒散散的意思。[或口中水涎流,或时闇晦。尔时应当敛身急念,] 敛就是收敛。这个时候身体要收敛起来,念头要让它比较快一点,比较急一点。[令心住缘中,]令你的心住在所修的缘中。缘是指所修的缘,这个当然是指气息。[身体相持,]而且以身体来相持。[以此为治。心有涩滑之相,] 涩就是不畅。滑就是太顺。所以就两个极端。[推之可知。]由这样子类推就知道。[是为初入定调心方法。]这个就是出入定的时候,调心的方法。

这一段简单讲就是你在静坐的时候,你要用心要调心,心有时候就太紧张也不好。太放松也不好就这两个。太紧张会出问题胸会痛。太放松心就会变成昏沉,然后身体就懒懒散散不振作。这样都不好。

释文[此下明定心之中,亦有宽急二种病相。因上来所明调伏妄想思虑,令心不沈不浮,是名心定相。]心定就是不高不低,太高了把它调低,太低了把它调高,调到正中间的时候那个就是得定。至于这个调心不是说开始的时候才要调,一直都要在调,你不是调好了它就好了,它会跑掉的。跑掉了久久以后它就失调了,然后在把它调好这样的。失调就是有时候变得太高、有时候又变得太低。[倘若于中不慎,遂生二种之相:(一)者急相,(二)者宽相,此二相均于定心中所产生。一谓定心中急病相者,因于行人由静坐之中,摄心用念,此念乃是虚伪之妄念,非真实之正念,以之用心,]如果用这个来用心的话。[因此而入于定,是故每患胸臆急痛,身心不得安隐,每见行人精进修定,但心尚未定,而心气急痛之症,早已在身矣。欲治此病,当宽放其心,想气皆下流,则患自愈矣。盖患此症者,皆是用心过度,]用心过度而且太急了,所以把心绑得太紧了。[急念摄心故,若能宽放其心,]若能稍微松一松。[将一切浮念乱想,粗心暴气,一一悉令放下,勿使上升,所谓:‘息灭心头火,除热得清凉,远离百思想,还我清净心。’果如是则心病自差矣!]果就是真的。真的能够这样子的话,心病就好了。[若心宽病相者,]这个是论文里面的话。[此下明定心中宽病之相。谓行人始觉心中之志意,散慢至勿可收舍,身则常欲逶迤。逶迤者,即不振貌,]貌是样子的意思。不振作的样子也就是不起劲。[谓精神郁郁闷闷不快也,]不快就是不快乐。[或时口中液涎外流,或时六情闇晦,如是皆定中宽病之相。]就是心太松散。讲到这个精神郁郁闷闷不快,这里我要稍微发挥一下多讲一些,郁郁闷闷不快也就说不快乐,这个在我们人的生活里面,快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你修行本来就是要离苦得乐,可是那个乐不是那么容易得到,所以快乐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你看修行最后的目的就是要离苦得乐,所以我有这样的体验就是说,我不要说将来得了无上菩提,以后才有离苦得乐,或是证了涅槃才离苦得乐。那太久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所以你要离苦得乐最好,现在就发心要赶快离苦得乐,然后现在能够离一点苦得一点乐,那就这么做。但是不要说离一点苦了,这个苦是尽量都要离掉。乐就多少要得一些。而且我跟你讲得乐这个乐,你不用钱买的,虽然不是用钱买,可是它又蛮贵的。所以这个很麻烦。所以我们修行人常常修的也是样样不乐。为什么?因为有时候修的不通,有时这里又不懂那里又不会。所以就不快乐。然后又觉得种种障难也不快乐。不过因为这快乐,是我们必须要自己去追求的,自己去求取它才会有。所以你必须要觉知,想要求取快乐才会有快乐。这个快乐不是指五欲之乐,而是佛法中的乐,可是你修了佛法又觉得不快乐。这就很麻烦。所以为什么要修了佛法又不快乐呢?就是你有种种的障难,然后还有一些道理没想通,还有你没有把目标设定在我要快乐这里。你说你还没有证道、还没有断烦恼,就不能得快乐。那个其实我们应该改一改这个心态,如果断了烦恼证道,然后就应该得到很大的快乐,大的法乐。那个是大人物的事情,我们小人物就修一点法,得一点点小法乐也是可以的。所以自己要把自己设定的目标设定好。所以你就不要不知不觉的就不快乐。可是我告诉你偏偏我们众生就是,不知不觉的都不快乐。我们众生有一个习惯,就是不快乐的习惯。不快乐的习惯是什么呢?用佛法说就是烦恼习。我们这个习气很重,这个烦恼已经是无始劫来,这么多时间里面,绝大多数都是烦恼的,都是不快乐的。很少很少快乐。庄子讲说一般人上寿80,中寿60,下寿40。活得长一点的人活到80岁。中寿就60岁,下寿40岁还不算夭折。就以上寿80岁来讲,一个人他虽然活80岁,但是他要去掉睡觉、吃饭、大小便、还要去掉生病的时候,这些都要去掉以后剩不到一半。一半就是40年里面能够开怀的笑的时间,加起来不到24小时。所以这个快乐就是很稀有。对于一个活了80岁的老翁,他一生里面能够开怀的笑的,总共加起来不到24小时。所以人的不快乐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我们学佛已经就必须要把,这个既定的现象转一转。转一转不要说等到证到无上菩提,或是证到阿罗汉果,那时候在来转。那又要多受好多苦,所以尽量的自求多福。所以种种不乐样样不畅快的这一些心情,自己就常常要觉知,要把它转过来。所以一般人就很容易Sen tirmen tal感性多愁善感。所以不快乐叫做愁忧或是忧愁。但是我们众生凡夫都不把忧愁当作不好的事,而且常常把它当成好事。什么好事呢?因为所有的诗词歌赋,常常在形容要表现的,都是那种忧愁的境界。表示很好的大家就很欣赏,说这是非常好的作品,很忧愁的就变成很美。什么秋风秋雨愁煞人,诶好美。所有众生颠倒以忧愁为美;以悲惨为伟大。所以悲剧就是伟大的。但是喜剧通常就被人认为很肤浅这样的。喜剧是令人家欢喜的,反而是变成比较肤浅。所以你看林黛玉病恹恹的,说那是很美的境界。还有一个《拜仑式的憂愁》拜仑式的Byronic 憂愁Melancholy 。什么叫拜仑式的憂愁?拜仑就是十九世纪英国的一个大诗人,拜仑他很年轻而且长得很俊,不过他有小儿麻痹症,所以腿有一点瘸。不过他是贵族,他生来就是有爵位,家境就是非常好,他什么都不缺。所以他根本没有什么好憂愁的,他要什么有什么,但是他还是很憂愁。乃至于他很有名,因为他很会写诗。所以他的诗不只是英国人喜欢,所有欧洲的人都喜欢。所以他是很有名的大诗人。而且因为他长得很俊美,就很多的女人很迷他,他又会写诗、又长得帅,所以他的情人一大把。他这样子应该没有什么好忧愁的,可是他就是很憂愁。他写的诗常常就表示他的心境,所以就更美了。日本人有一个叫厨川白村的说,什么叫文艺呢?文艺是苦闷的象征。诶!这个词也很美。所以这个文艺写快乐的,人家都没什么感觉,都不会感动。要写憂愁的就很感动,写的人自己很憂愁,令看的人也变得很憂愁,这叫性情之作就是很了不起。乃至于就哀怨动人、赚人眼泪、震人心眩、荡气回肠。这些都是只幽怨的这种事情,就都是很美。可是你说我那天好快乐,然后描写我快乐的样子,嘴巴张得大大的笑一点都不美。所以你看这很奇怪吧!所以所有好的作品有深度的,都是描写这种哀愁的、幽怨的这些东西。然后如果讲事情的,都是讲杀人、放火、偷盗这些事情,都是讲跟地狱有关系的,会造成地狱的这种事情,这个就有人爱看。你如果写天堂的事情,都是很平静的没有人爱看。所以很平静、很祥和、很快乐这没有人爱看。一定要主人公受尽了折磨,受种种的痛苦、摧残等等,看了就惊心动魄的很有意思。所以文艺是苦闷的象征。为什么有文艺呢?因为诗人或是词人、文人心里面很苦闷,然后把那种苦闷的感情给讲出来了,那个文艺作品就是他内心苦闷的象征。什么是象征呢?象就是把他表示出一种形相,征就是证的意思,就是跟它同一的意思。他的文艺所表现的,就是他心相一对一,对应的那种征相。这个不只是厨川白村讲的,事实上所有文艺的理论就说很类似。象西洋最早的文学理论,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里面讲说诗学、戏剧或是文艺都一样,它的作用就是Cathar sis意思就是消泻。就说因为你心里面,他主要是讲恐惧跟痛苦,把心中的恐惧跟痛苦表现出来,就好像吃泻药一样拉稀,就把那个东西给拉掉了。这个是创作者是这样子。乃至于观众或是读者是怎么样呢?等于是跟他有那种移情作用,等于是也跟他经历同样的过程一样。也就说借着那个作品,因为耸动的关系就把心中的恐惧,也就排泄出去了。所以这个叫做消泻,或是抒发的作用。所以跟那个苦闷的象征其实是很接近。文艺的理论是这样的。司马迁他伟大的作品《史记》里面,他写完了以后就写了一个《太史公后继》就是他的一个序,但是这个序不是放在前面,是放在后面的叫做后序说:“所有伟大的作品都是,贤圣因为受了种种的冤屈、或是不平等等,之所为作也。”譬如说象‘文王拘而演绎’,文王因为他被幽禁所有他就去研究《易经》,就写出易经的易卦词。孔子因为他失意就写出《春秋》。同样司马迁他也是一样,司马迁因为失意被汉武帝把他宫刑了,是奇耻大辱,所有他把这激愤的心发泄出来就写了《史记》。所有都是这种消泻的作用抒发。我们后代人讲的比较文雅一点,以叫胸中块垒。


{返回 天台小止观讲解·成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四十七集
下一篇: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四十九集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一集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六集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二十七集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十三集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二十六集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四十九集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十八集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四十八集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十一集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十六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四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自觉手册 Manual of Self-Awareness 第三篇 障碍及解决之道 Part Thr..[栏目:自觉手册 Manual of Self-Awareness]
 07-056慈悲喜舍入佛智[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杜荀鹤~闻子规[栏目:禅诗三百首]
 怎样成就一位具格的弘法者[栏目:法藏法师]
 夔东十三家之谭诣与忠州佛教[栏目:道坚法师]
 人人都可以成佛[栏目:瓜熟蒂落·达真堪布]
 法海集四 第四部分:宗义学说断谬论释要[栏目:法海集]
 为什么修行要断除恶念之发心[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如何获得圆满的人生(一)[栏目:药师山·紫虚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