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由修下士共道法门,心初生起之量为何种?於如是法门,虽作闻思修,未入其要为何因?
{返回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97
【第七八则】
问:由修下士共道法门,心初生起之量为何种?於如是法门,虽作闻思修,未入其要为何因?
答:修下士共道法门,心初生起之量:为往昔自己心中,总以求现世利乐为主,以求後世义利为兼之意乐,一变而为以求後世义利为主,而以求现世义利为兼(世间圆满受用福报,亦所当求,不可以求为过患。主要耽着方为过患。不然,则人身亦当舍弃)。
往昔生中,正法熏习,薄弱之故,於今生中,虽作开思修,未入其要,主因为心从法中而滑过,为害极大!大德侠窝宗巴说:“若不作深刻内思,多闻口头法语,视同等闲,愈趋愈下,闻多修少,心滑之因。”又昔诸大德说:“内未生功用,仅口头部份知识,为害甚大!以较过去未作开思修者,其过患尤大!”此如西藏谚语说:“生革搽油易揉制,油透滑革无法揉。”以此宗喀佛说:“由闻而知义,以(思)所闻之义,作符合其功用之修,此为极要!”
{返回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
对於下士共道及中士共道之加行与正行,应如何理解?
下一篇:
忏悔有多门,以何种为最圆满?
菩萨应行应断纲要?
法之深浅,关系于学法之人,此一上师教授,应如何理解?
有说证空性,即任运能发菩提心,厌离轮迥之心,更无论矣,此说是否应理?..
有谓若由观察慧,以求无别慧,因果二法,则不相顺。于此应如何理解?..
云何依止善知识为入道之根本?
此正修观,乃已得止以后之事,何以尚须修止?
忏悔有多门,以何种为最圆满?
静虑差别?
何谓真实皈依?
因止亦可以真俗二谛,随一为所缘,何必先止后观?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为什么要朝圣
[栏目:传喜法师]
勿与色相合,请问师父,色指哪些?相指哪些?
[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大智度论阅读笔记 第五十卷(1/2)
[栏目:大智度论阅读笔记·学诚法师]
续·我的佛教观 八 玄奘的伟大长征
[栏目:池田大作]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十品 回向 第一百九十四节课
[栏目:入行论学习]
弘一法师传略(文牧)
[栏目:弘一法师思想研究]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寿经)
[栏目:白话佛经]
定学开导(90~99)
[栏目:傅味琴居士]
PART 1 - 如果正确地修行,身念住非常猛烈 PROPERLY DONE, BODY CONTE..
[栏目: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The Path to Arahantship]
趣品《圆觉经》之一
[栏目:超然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