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应如何理解二谛数数决定?
 
{返回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81
  【第三0八则】
  问:应如何理解二谛数数决定?
  答:依分别事所知境,而说二谛之数决定,不能更有第三聚。即不能说除二谛外,别有所知境。如色心二法,即摄所知境不尽。以尚别有第三聚法(无为法)也。前所说为自续派义。以下乃应成派义。如菩提道次第中说:“若法决断为虚妄欺诳,则必遮其为不欺诳,故欺不欺诳,是互遣之相违。此复遍于一切所知,互遣而转,故亦更无第三类法。是故当知于所知中二谛决定。”何谓欺诳,谓于法通达之心,见其现相,与其法性不符,即是欺诳,即是世俗。凡是世俗皆是颠倒。此应成派义。通达诸法之心,所见现相,合于法性者,即非欺诳,即是胜义。如于瓶知其为非欺诳,此心一成,则于欺诳即行遣除。即于一法,心中生起欺诳之成理,同时即生起非欺之遮理。此名互遣之相违。如柱与瓶,则非互遣之相违。因若以遮理,谓其非瓶,而不能即以成理,谓其是柱。以非瓶之物,如土石等其数甚多,不能决定其为柱故。如昼与夜,虽是相违,然非互遣之相违。以言非昼,非即是夜,如人及木石,皆非昼故。即以时论,年月非昼,亦非即夜。故此所云互遣相违者,乃欺与非欺二者,遍于所知。”非谓所知,遍于欺与非欺也。如虚空之遍于大地,且互遣而转。谓欺遍于离不欺之一切,而不欺遍于离欺之一切。一切所知诸法,不外第一种是欺,决定其不是“不欺法”。及第二种是不欺,决定其不是“欺法”。更无第三类非欺非不欺法。故欺与不欺遍于一切所知也。以上依理,以下依教:引父子相见经说:“如来证知世俗、胜义,所知亦唯世俗胜义二谛。”宗喀巴大师释说:“此说一切所知唯是二谛。见真实会亦说:所谓世俗及胜义,离此更无第三法。此中明说二谛决定也。若善知二谛差别,则于佛语不致愚迷,设若未知,即不能解圣教真实。”佛为能证知者,世俗、胜义,为所证知者。其所知境尽于世俗、胜义二谛,更无其馀。或疑曰:不只二谛,以佛曾说四谛故。答:四圣谛,即二谛所摄之法,故不相违。如苦、集、道三,皆世俗谛摄,唯一灭谛,胜义谛摄。又问:既二谛摄,佛又何须说四圣谛耶?答:为令众生知取舍之门,而开演四圣谛相。生死流转之苦,由惑业之集而来,灭苦由修道而来,令众生知舍前取后。又为令于根本见,善抉择故,而说二谛。于抉择根本见时,如不能差别二谛,则不能抉择。能闻二谛差别,纵未善为了达,亦属贤善因缘。若善了达,则于佛语,不致愚迷。

{返回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善达二谛,有何重要?
下一篇:[无遮]、[非遮]之义
 何者为生活潜意正因?
 内地习禅宗者所言,极似支那堪布大乘和尚之见,对宗祖达摩应如何理解?..
 修中观见,应依了义教,然吾人智浅...究竟何所适从?
 试言得止后修观之法应如何?
 施之差别?
 由何而决知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及此中心要?
 忍之差别?
 云何为唯名假立之业果?
 应於何时放缓?将何放缓?
 平等舍之修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放下自私自利才不受委屈[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觉音[栏目:南传佛教人物]
 持戒三心 节录[栏目:戒律学研究]
 人间无我[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