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出坡有感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15

出坡有感
文/见綦法师   

  佛陀为末世众生开演的修行主轴──教理、禅定、福德三者不可偏废,如鼎三足,方能在菩提道上信心坚固而不动摇。“教理”,不外就是佛法,即佛陀为众生开示世出世间的道理,如果不明白,修行又怎会有方向?盲修瞎练与无知无所差别,所以八正道中以正见为第一,是通往解脱的第一步。“禅定”,古德云:“一心不动入诸禅,了境无生名般若,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也。”没有定力,就无从慧观;没有慧观,又怎能透视诸法无常的道理?所以禅定居于关键性的地位。

  既然已有教理与禅定,佛陀开示“福德”的目的何在?不外是修行上的资粮。在成就出世间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善因缘,要到达解脱的彼岸就如水中捞月。举例来说,如果我们想研究教理,但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与资源,必然会事倍功半;同样的道理,要成就禅定的功德,如果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不足,无法好好用功,禅定力要从何而生?因此佛陀开示福德的重要性,不仅要修福,更要惜福,修行这条路才能平坦顺畅,才能早日成就道业。

  只要能利益众生,就是修福德的好方法。科技发达的现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来愈淡薄,愈无法体会团体之间彼此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也难以生起知恩、感恩、报恩的心;而出坡作务就是在道场中重要的修福德方式,也能让人深刻体会“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的道理,这正是心灵成长的契机。其次,虽然只是完成一个小小的坡务,却是维护道场、利益众人的重要关键,无形之中也增加了自己的信心。因在一次又一次的出坡作务中,能渐渐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功德、福报具足,自然智慧增长、烦恼减少。

  《云居山志》记载:有一次,慈觉禅师欲至云居山参访,前一晚先挂单于瑶田庄,半夜梦到护法神来告诉他:“过去世时,慈觉禅师曾在本山发心出坡搬过一担土,所以此生在云居也只有一粥饭的因缘。”慈觉禅师醒了之后不以为意,隔天上山已是午后,没想到用过晚粥后,因寮区内有人相诤,故全数人被赶出寺院,这样的结果正如护法神所说的一样,令慈觉禅师非常讶异。数十年后,慈觉禅师得法于卧龙先禅师,正好云居山出缺住持一位,而该县太守有意让慈觉禅师担任。禅师心想:“昔日护法神的梦这次总该不灵了。”于是上山前一晚又先在麦洲庄挂单,不料当夜即圆寂。

  由这个公案可以再次印证因果业报毫厘不差,也点出了福德的重要性,少了福德的善因缘,即便要弘扬佛法、利益人天,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就事相而言,出坡作务为我们累积福德资粮,成就世出世间的善因缘;在理上,也要勤于耕耘心田,时时提起觉性,收摄心念于当下,契悟三轮体空的道理,如此精进用功,就称得上是福慧双修,真正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在菩提道上必定是愈走愈光明。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孝道之实践与重要性
下一篇:广学多闻菩萨行
 科技发展与心灵净化
 自信与修行
 建造大法船 航向心灵故乡
 《论语》“颜渊问仁”新思
 法门无量誓愿学
 安住当下
 现代教育的妙药──禅修
 于持戒中照见觉性
 烦恼不去,自在不来
 您累了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40 要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栏目:本性法师]
 如何因应崭新的21世纪 如何保护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环境?[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心灵成长]
 四三五 散乱本生谭[栏目:第九篇]
 如来藏之研究 第二章 如来藏思想探源[栏目:印顺法师]
 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最为殊胜[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成就佛果观一切清净是否说明众生也已成佛?[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学佛人如何看待附体、神通、感应和瑞相[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九]
 第九选 五蕴断--攀缘四识住[栏目:杂阿含经二十选]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8[栏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10 平衡五根[栏目:毗婆舍那实修法要]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