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谈习惯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03

谈习惯
文/见谌法师   

  每个人都会有习惯,坏的习惯通常称为习气。但无论好、坏,都有一个共同特质,就是从执着开始。人一念无明,执着于贪求五欲之乐,习惯一养成,就像染色一样,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经上说:“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习气的形成,一方面来自内心的贪着,一方面受到外境的诱惑,有因有缘果自成。所谓“智者悟真,理将俗反”,能洞察习气的原因后加以改正,这是第二等人,后知后觉者。上等人则是习气未养成之前,即能觉知,此为先知先觉者。而下等人呢?则是随顺习气,放纵五欲。“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所以祖师说:“道不用求,但莫染污。”“莫染污”就是要习气反俗道而行。无染着心即是无所求心,能心无所求,则内不贪着、外不缘境,时时作主。

  学习和习惯,都有一个“习”字。“习”字最早的意思是──鸟数数飞,也就是鸟学习飞翔的会意字。所以,习气的养成一方面是来自学习,例如学习书法,先要临摹古人的笔法,同时也在养成自己的习惯,意思是学习书法的当下,便是在学古人的习惯。就书法来说,这是形成风格的重要原因。但是也要先放下自我的执着,如此才能将古人的笔法换成自己的笔法。而书法的终极目的,还是要从中形成自我的习惯用笔方法,最后将这个笔法也舍弃。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有好与不好的习惯;就佛法的角度来说,好或不好都是习气。要断除习气,即是从有为法入无为法的磨炼,学习的过程是有为法,而断除习气是无为法,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这个道理。经上说:“善觉摩诃萨,住平等忍,修行四摄,念念不去,心入无相,舍灭三界贪烦恼,于第一义谛而不二,为法性无为,缘理而灭一切相故,为智缘灭无相无为。”佛法的意义是要灭除烦恼,习气是烦恼根源,不执是入无为的要道。菩薩修行四摄是有为法,为舍三界烦恼,而入于法性无为,中谛不二。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生命学堂
下一篇:两头放下,方得中道
 巨人的肩膀
 出家与在家
 活在当下的意义
 缘起观于生活中的助益
 如何体达“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
 我作了一个梦
 开启幸运之钥
 真诚心
 妄情既不起 真心任遍知
 心静自然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三乘佛法指要 第二篇 正修行 第四章 六波罗蜜多[栏目:卡卢仁波切]
 永远的归宿[栏目:菩提洲·佛子心语]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五(一二一九)[栏目:杂阿含经]
 共同外前行是对治懈怠、拖延的强大力量[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传喜法师蒙山法会开示 2010年12月1日[栏目:传喜法师]
 难看的陶罐[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佛教戒律学 第十二章 规范会通论 第四节 从西方伦理学看佛教规范[栏目:佛教戒律学]
 藏传净土法 第九十三课[栏目:藏传净土法学习讲记]
 种善根不能掺杂我执我爱[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时事新闻[栏目:高处不胜寒·迷悟之间 ]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