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真知道就做得到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36

真知道就做得到
文/见襟法师   

  佛陀在《四十二章经》中曾说:“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只要信受,必能得到法益。但在这当中,却衍生出一个问题:有些人虽然觉得佛法很好,但只是在研究佛学,而不是学佛。就像有些学者讲经说法头头是道,但平日作为却背道而驰,如此一来,纵使经论讲得再好也无法得到解脱;倘若观念偏差了,拿佛法来图利,即所谓“贩卖如来”,更造了恶业。了解这个道理后,知道佛法要落实在修行中,而不是挂在嘴巴上。

  南朝梁武帝时,有位云光法师在南京设坛讲经,感得天人散花,花落地后变成石头,于是此处即被称做“雨花台”。照理来说,说法能感得天人散花,必定很有修行,但云光法师只是在法上通达,有缘起性空的知见,却没有实证。以为功夫到家、嗜吃牛肉的他,竟边吃牛肉边讲缘起性空,不知解行并重,结果死时业障现前,作不了主,随业流转成了一条牛,后来幸遇志公和尚开示才得解脱。

  由此可知,修行要对自己负责,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真知道就一定做得到,既知缘起性空就不要吃牛肉,那才是真正的空,如果还执着要去吃,那就不是空了。一念之差断送法身慧命,于六道中枉受轮回之苦,就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学道之人应深自警惕!

  如何知行合一呢?可以透过<达磨二入四行观>的修持,从理入或行入来努力。所谓理入者,即是要藉教悟宗,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直指本具的清净心,也就是当下这念心,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保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念分明,处处作主,这是一个绝对的“知”;倘若难以契悟,亦可从行入,所谓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及称法行,藉由这些方便加功用行,时节因缘到了,自然也能契悟。所以理入、行入看似不同,实际上却是殊途同归,兼顾二者自然就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王阳明在龙场驿开悟时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心之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曰格物。”契悟到这念良知,修行就找到一个入处,但不是就此停下,而是要悟后起修,就像古德所说:“以始觉之智照本觉之理。”所谓照空、照假、照中,无非是要去除心中的妄想与执着,因为没有妄想执着的这念心就是本具的菩提心,就是我们的真生命!所以既然“知”就一定能“行”,“知”并不妨碍“行”,“行”到最高的境界亦不离开这念“知”,是以知行合一,这一生修行才不会走远路,更不会走错路。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识苦能忍,成无上道
下一篇:善知识的重要性
 共修的力量
 真心不变的朋友
 智慧欢喜结善缘
 修行──从心出发
 自信归自性
 生命的源泉──禅
 速度、广度与深度
 所谓“珠不自珠,宝不自宝”,
 信心为根,直证菩提
 作主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二众修学的差异[栏目:白云禅师]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0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二十五、什么叫经?[栏目:基础佛学常识100问]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眼与境识虽同在,彼此全无“生”价值;故若因果同时,他生依然不成[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海涛法师)[栏目:佛教与经济]
 在昙花开的那一夜[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第一部 心是主要的因素[栏目:西藏医心术]
 放生仪轨(海涛法师)[栏目:显密放生仪轨汇集大全]
 无处藏身的狐狸[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