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自利利他福慧圆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11

自利利他福慧圆
文/见肇法师

  古代丛林道场中,称出坡为“普请”,普请大众从事作务劳役之义,是丛林五堂功课之一。所以,出坡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劳动,而是透过劳动过程教育僧众,启发禅机、锻炼悟性,使之从中悟彻禅理,这就是所谓的“农禅”。普请制度于佛世已行,如《毗奈耶杂事》云:“佛总集僧众,或月八日,或月十五日,共为洒扫。”百丈怀海禅师更制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普请清规,可见出坡之重要,更显祖师大德教化的慈悲。

  修行必须动静相资,所谓“静中养成,动中磨炼”,藉由出坡一方面调身调心,有益健康;二方面藉事练心,长养慈悲、培养耐性及互助的精神。无始劫来习气已成垢、成结,欲除习气垢染,须事上渐修,藉出坡作务种种方便来加功用行,藉境磨心,不急不缓,潜移默化下日久功深,最后习气尽除,心得自在,道就现前。因此,出坡作务从来没有离开过修行。

  事实上,古德大多数从自己具体劳动中来参悟禅理,如滴水和尚十九岁时,从受业寺出来,四处参访善知识,力求一悟,后来到了曹源寺,仪山和尚命他担任烧洗澡水等杂务。有次,和尚洗澡水太烫,就叫滴水和尚提桶冷水来冲凉些。滴水和尚奉命提水来,把热水冲凉后,便顺手把剩下的水泼在地上,仪山和尚喝斥:“如此粗心,参上几十年也不会开悟。万物各有所用,无论多么卑微之物,都有自己一席之地,剩下来的水浇树不是很好吗?树有此需要,水也派上用场,禅师没有济物之心,自性心从何说起?”滴水和尚因此开悟,并说一偈:“曹源一滴,七十余年,受用不尽,盖天盖地,喝!”道向己求,莫从他觅,生活行住坐卧、出坡作务中,细心观照,处处无不是契机因缘。

  经云:“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不受一尘。”道场中担任执事,护持常住,乃至扫地、拔草、洗架房……都是广结佛缘、法缘、众生缘,有无量福报。更进一步,修一切善不执着善,行无行行,做无做做,回归清楚明白、寂然不动之心体,动静一如,定慧不二,如此,既能自利利他,亦能庄严无上菩提。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世间书与出世间书之区别
下一篇:佛法甚深,清净微妙。
 斯土斯愿
 心圆烦恼消
 君子有成人之美
 欣赏不忌妒
 去来自由
 以病为师
 心念善 善果自然来
 为人自肯乃方亲
 识苦能忍,成无上道
 香积法味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地藏王菩萨发了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好像永远也实现不了。这个问题,您怎么看待呢?[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找回自己[栏目:铁窗下的醒悟]
 放下的自在[栏目:智文法师·散文随笔]
 佛教的四大魅力(余秋雨)[栏目:其它]
 行脚礼诸祖道场(见月)[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第七十七 善生优陀夷大经[栏目:第二篇 中分五十经篇]
 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七章 唯识精义 5 十一善法[栏目:元音老人]
 若他人回报你的慈悲以冷漠、不关心甚至厌恶,何以我们收获的是安乐?[栏目:希阿荣博堪布问答]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斥妄显真第二[栏目:宋智明居士]
 《宝积经讲记》宝积经简介[栏目:开仁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