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七十节课
 
{返回 大圆满前行广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6866

第七十节课

思考题

275、为什么说就算行善、造恶很微小,最终成熟的果报也不可思议?请引用教证、公案进行分析。

276、翳罗叶龙王的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明白这些对你有何帮助?

277、我们平时所造的业中,哪些是善、哪些是恶,这取决于什么?若是如此,那么能否单凭表面来判断一个人?为什么?

278、密宗中有双运、降伏,这些在显宗中有吗?这是佛陀的教言吗?请详细说明理由。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前面已介绍了,我们千万不能认为罪业微小就轻视它,不然,它成熟的果报相当严重。作为一个修行人,理当以智慧观察自己、摄持自己,否则,一旦不慎造了恶业,痛苦必定是自作自受,其他任何人都替代不了。

今天接着讲:同样,微不足道的善业,也能产生不可思议的果报,故不要认为仅仅一点点就不屑一顾。比如我们平时用转经轮、拿念珠,或者供一盏灯、一束鲜花、磕一个头,对佛塔、佛像转绕一匝……这样的善业看似微小,但实际上果报非常广大。

所以,善业和恶业的成熟率都相当高。不懂得这一因果规律的人,纵然再有才华、再有财富,也属于愚痴之列。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世间上,因果规律谁也抹杀不掉、推翻不了。即使你没有学过佛教,也应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它,这样,对自己的今生来世会有极大利益。

下面讲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乳轮王往昔变成一个穷人时,有一天,他看到别人办喜事,按照当地风俗,他拿一把豌豆准备向新娘投抛。途中正巧遇见德护如来前往城中,他生起极大的信心,将这把豌豆撒向佛陀,其中四粒落入佛的钵中,两粒触到佛的胸口。以此异熟果,他转生为南赡部洲的转轮王;以四粒豆落入佛钵中的果报,统治四大部洲八万年;两粒豆接触到佛的胸口,其中一粒的果报成为四大天王的主尊八万年,另一粒的果报在三十三天第三十七代帝释王朝中,与帝释天平起平坐,执掌国政。

我乳轮王,其实也叫顶生王,他的公案在《涅槃经》、《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大楼炭经》、《顶生王因缘经》中都有记载。刚才这个公案,记得《贤愚经》中也有类似的叙述[1]:往昔有位婆罗门的儿子在办喜事,他手中握了一大把豌豆,准备向新娘抛撒。路上刚好遇到弗沙如来,他生起无比的欢喜心,就将手中的豌豆撒向佛陀。结果四粒豌豆落入佛钵,一粒触到佛的头顶。以此因缘,他后世获得了无量福德。因为四粒豌豆落入佛钵,他成为统治四大部洲的国王;一粒豌豆触到佛陀头顶,后于四天王天和三十三天中享受快乐。

不过,《顶生王因缘经》中所讲的,与此略有差异。经中记载:以前有个商主的儿子,在街上遇到了毗婆尸佛,于是他对佛抛撒豌豆,结果四粒豌豆落入了佛钵;一粒豌豆碰到佛钵,发出响声而掉在地上。以四粒豌豆落入佛钵的因缘,他成为统治四大部洲的转轮王;一粒豌豆击钵振声方才堕地,令其转生至三十三天。这一粒豌豆若能落入钵中,他就可以成为天界之主,但由于最后掉在了地上,他只能统治人间而不能统领天界。[2]

这个商主的儿子,当时将豌豆供养佛陀后,生起了很大的欢喜心,就在佛面前发愿:“以此布施广大因,得佛世间自然智,愿我速越生死流,先佛未度者皆度。”意思是说,以此供养佛陀的广大因,愿我得到如来的自然智慧;愿我迅速超越轮回的生死流转;愿先佛未能救度的众生,依靠我的威力早日得度。这位商主之子,就是顶生王的前世,也是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因地。

所以,我们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如果身上有一点点钱财、一点点资具,在遇到僧众、寺院及真正的大成就者、修行人时,不要有吝啬心,而应以欢喜心、恭敬心进行供养。要知道,即便是一次微薄的供养,其果报也相当大。往昔阿育王的一位公主出生时,右手始终紧握着拳头,直至5岁才自动张开,此时掌中有一枚金币,随取随有、无穷无尽……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公主的前世,是阿育王皇宫里的一名仆女。她看到阿育王上供下施,积累广大善根,心中特别随喜,但苦于自己无钱修福,内心非常感伤。有一次,她在扫地时捡到一枚铜钱,便把握殊胜因缘,欢喜地将这仅有的铜钱供养了僧众。以此福德,她下一世马上变成了公主,受用财富也用之不尽。

因此,对于别人的微小善根,我们不要轻视,而应由衷随喜。但不懂因果的人,认为这是一种愚痴之举,前不久我给个别大学的学生开示时,对此就详详细细破斥过。现在很多高等大学,由于没有善恶因果的教育,大家都觉得看不见的东西就不存在,或者认为因果规律不合理。这种想法纯粹是邪见,我们理应想尽一切办法推翻,否则,就会给自他带来危害和不安。

你们在座的很多人,从小受过无神论、唯物论的教育,尤其是因果断灭论,当今可谓遍地开花、深入人心,以此邪见所引发的行为,全部都是颠倒、不如法的。其实善恶因果观在佛教正见中是最重要的一环,作为真正的佛教徒,务必要通过各种途径,先认识它是怎么安立的。若能依靠前辈大德的教言、历史上著名的经论,通达这一不为人知、深奥神秘的因果规律,就会明白无论是男女老少、贫富贵贱,谁都不能超出因果之网,一旦对此有所违越,势必无法逃脱它的惩罚;反之,倘若观想佛陀、对佛像生欢喜心,不要说用大量财富作供养,就算只朝其抛撒一朵鲜花,此善果也无法衡量,连帝释和转轮王的果报也难以比拟。

有些人认为,现今那些超级大国的总统、主席及联合国秘书长,肯定是前世积累了极大福报。其实这也不一定,或许他们前世只造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善业,但由于当时愿力强大、对境殊胜等原因,今生便有了身为人王的机会。

所以,我经常给大家强调:你们在日常生活中,理应养成不轻小善的习惯。比如,每天早上起来要供佛、顶礼;不管在哪里看见佛像,都要虔诚供养;平时在走路、坐车时,也在前方空中观想佛陀或上师、本尊,然后幻化出鲜花、山河大地等美妙供品,进行意幻供养;见到一个特别美丽的地方,有花、有森林、有清泉,口中要念“供养三宝”,内心也要想把这一切进行供养……如果能常常如此,日积月累下来,功德必定不可思议。

《大集经》中亦云:“若有真实生信心,是则能破三恶道;供养如来一香华,无量世受无上乐。”若对上师三宝生起真实的信心,以此力可破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若于佛像前供养一朵香花,以此微薄的供品,可在无量劫中享受天界的无上安乐。

现在有些富可敌国的人,拥有别墅、轿车,以及取之不完、用之不尽的财富。但他们前世也不一定行了很多善、积了很多福,有时候只是在佛像前供花、供香,便能轻易得到这些功德。所以,你们平时去寺院的话,对佛像作供养很重要!

然而,极个别的知识分子,觉得这种行为不理性,实际上,这只是他不懂佛教真理而已。如果他真的懂因果规律,那对别人所做的善事,哪怕仅仅念一句咒语,也不会随意轻视。我看到学院的有些道友,不管到哪里去,念珠都不离手,每次与人说话或做事,就在念珠上打个记号,完了以后,又拿起念珠继续念,此举确实令人赞叹。这样的习惯,如今在藏地保持得相当好。而汉地等其他地方,除了开法会时有人会念以外,平常的念诵非常罕见。即使大家有时间、有机会,却也没有这个习惯。

这一点,我们以后要尽量改过来,行持善法要随时随地,不一定非要专门时间。在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心都可以转向善法,行为也可以多多少少做些善事,因此不要轻视积少成多。如《贤愚经》云:“莫想诸善微,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出曜经》中也说:“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渧虽微,渐盈大器。”所以,我们作为修行人,理应从小的善行开始做起。

现在有些人渴望一步登天,很快就想获得成就。这种愿望固然美好,但现实与理想之间,还是有差距的。就像一个小学还没毕业的人,马上想获得博士后学位的话,除非他是俱生的天才,否则,恐怕无法达成所愿。所以,行持善法要从点点滴滴开始,不能违越它的轨道,若如此,久而久之必见成效。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也说:“无忧树种如芥子,每年果实成熟时,一枝亦增一由旬,善恶果增不可喻。”本来无忧树的种子比芥子还小,可树木在成长的过程中,每年树枝都会增长一由旬左右。同样,我们造恶行善也是如此,虽然刚开始只有一点点,但果报的增长程度却无法形容,就像我乳轮王前世供佛六粒豌豆,来世的人天福报无量无边;或者像有些人生一刹那的嗔心或杀一条生命,无数劫中都要在恶趣受苦。

所以,这些道理想起来之后,懂因果的人会如履薄冰,对造恶业有一种恐惧感。否则,倘若你不小心造了恶,甚至只是违犯了细微学处,也会导致无穷的后患。不过《毗奈耶经》中说,在造恶业的过程中,假如有惭愧心、后悔心,果报则不会很严重;但若以无所谓的轻毁心,肆无忌惮地造业,那果报就相当可怕了。

作者引用了一个翳罗叶龙王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此故事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有,《福盖正行所集经》中也有。可见,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所列举的公案,大多都出自于佛经和公认的论典。有些汉传佛教的人刚听这部法时,认为:“《前行》是密宗法,我不要学,师父也反对。我最好是学正统的禅宗或净土宗,如果是密宗,我可不敢接触!”其实,你对此不必害怕。你和你师父深恶痛绝、退避三舍的,应该是造恶业。而藏传佛教,没有一部违背汉传佛教的经论,它不是高压电线,也不是炸弹,不会害你的。不懂佛教道理的人,不需注意的地方非要注意,值得注意的地方却从不在乎。比如僧众的财产、诽谤别人的话题,这些都特别可怕,他却一点也不顾忌,而对藏传佛教的珍贵经论,却避之如洪水猛兽,这一点确实比较愚痴。

这部《前行》中每个公案的出处,这次我在传讲过程中,尽己所能地给大家作了介绍。其实,从头到尾学过《前行》的人就会知道,它里面的公案,不是在讲藏地的民俗习惯,而是在讲佛教徒不得不了解的故事。这些故事尽管在《大藏经》里也有,但很多人并不了知,而且没有时间去翻阅。因此,我们如今依靠传承上师的窍诀,懂得这些极为重要的道理,是很有必要的!

言归正传,佛经中记载[3]:从前,佛陀在鹿野苑[4]为大众说法。翳罗叶龙王得知后,很想前去亲近供养。但如果以龙族的身份去,可能会遇到很多天敌,于是他变成一个转轮王,众宝璎珞庄严其身,带着浩浩荡荡的军队、侍者,威风凛凛地来到佛陀面前。

正在听法的四众弟子,见此威势,纷纷议论:“这个国王是谁啊?这么了不起!”

佛陀说:“这并非人王。过一会儿,你们就知道了。”

此时,龙王来到佛陀足下顶礼。佛陀义正词严地呵责:“你不仅破坏了迦叶佛的教法,难道还要来毁坏我的教法吗?速速离开这里,现出原形再来。”

龙王说:“我面临着众多威胁,实在不敢以原形前来。”

于是佛陀让金刚手、大药叉神保护它。这时,一条遍布数由旬的巨蛇出现在人前,只见它有七个头,每个头都被一棵翳罗大树重重压着,树根部位昆虫弥漫、脓血交流,以此感受着巨大的痛苦。

翳罗叶龙王祈求佛陀救度,授记自己何时才能脱离恶趣。佛陀说:“以后人寿八万岁时,弥勒佛将出世,此佛会授记你脱此龙身的时间。”龙王听后,放声号哭,泪若河流。

阿难见此情景,就问佛陀此龙王的业因。佛陀讲述道:人寿两万岁时,他曾是迦叶佛教法中的一位比丘,多年都在山里修行,内心比较寂静。有一次,他入定时间太久,出定时午时已过[5],去城中化缘,遭到别人呵责,心生烦恼。他回到山里,一棵翳罗大树刮了他的法衣,他勃然大怒,无视学处而砍了那棵树[6]……

另有佛经中说[7],往昔他在坐禅时,旁边翳罗大树的树叶总打着他的额头。一次,他心情不好缺乏对治力,被打后就以嗔心扯下树叶,扔在地上,并对迦叶佛进行诽谤:“如来对有情制定戒律就可以了,对无情法还规定不能摧毁,这是什么道理?害得我白白受苦!”以此罪业所感,他如今成熟了这种恶果。佛陀把整个经历讲完后,告诉众弟子:“设经无量劫,彼业不能坏,果报成熟时,众生决定受。”

这个偈子的内容,我们务必要再三思维。《前行》在理论上没什么更深奥的,每个偈颂、每个道理一听就明白,但它的甚深涵义,大家不知思维过没有?比如,每天要观想的因果不虚,你是否深知这绝非一种传说或神话,而是活生生在我们生活中上演的。以前它已在无数人身上出现过,将来我们也难逃这种业报规律。现在有些特别愚痴的人,要么对世间一知半解,要么对出世间一无所知,一旦违背了佛陀的教言或学处,最终无论他承不承认,都要承受难忍的果报,诚如《诸法集要经》所云:“若违背佛言,彼为愚痴者,于无量苦恼,长时无解脱。”

因此,不管是在座亲聆佛法的四众道友,还是通过光盘、网络来接受佛法的佛友,希望你们对因果有坚定不移的正见,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在什么环境或场合中,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我千万不能造恶业,否则,将来是不会快乐的!”要知道,除非是菩萨为了度化众生而宁愿永劫受苦,否则,一般的人都希求快乐,喜欢痛苦的一个也没有。我们平时说大话倒可以,但真正牵涉到自己时,比如身体生病了,大多数人都希望尽快治好,中药、藏药、西药,什么药都愿意吃。

很多人常会说:“愿一切众生的痛苦成熟于我身。如果我生病对众生有利,但愿我生病;如果我死亡对众生有利,但愿我死亡;如果我痛苦对众生有利,但愿我遭受各种痛苦。”学《修心七要》的时候,讲是这样讲的,然而一旦你真的生病了,此时会不会想到众生?每个人都有自知之明,应该知道自己的境界。所以,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快乐,大家也一定要相信因果,对未来要有所考虑。

最近,我一直在强调修“共同加行”,你们平时不管独处还是在人群中,都应该经常思维:“善恶因果会不会是这样?”假如觉得不是这么一回事,那不承认也可以,毕竟言论是自由的。但如果你在众人面前辩论,就会发现任何智者都不能推翻这个真理,自己没有理由的话,想否认它,恐怕是说不过去的。

 

在一切善业恶业之中,是黑是白、是轻是重,关键要看人的起心动念。心是恶的话,行为再善也是恶业;心是善的话,行为再恶也是善法。举个例子来说:一棵大树,根若是药性,那树干和树叶肯定是药;如果根是毒,树叶和树干也必然是毒,因为毒性十足的树根绝长不出灵丹妙药的枝叶。同样,一个人若带有贪嗔的动机,居心不良、意乐不净,即使表面上所作所为是善业,实际上也只会变成不善;假设内心清清净净、纯正无瑕,纵然从外观看起来好像在造恶业,事实上也已经成了善举。

所以,我们是造善业还是造恶业,完全在于自己的起心动念。就像龙猛菩萨在《宝鬘论》中云:“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功德藏》中也说:“树根为药芽亦药,根为毒芽何用说?唯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

树根决定树叶的性质,《出曜经》中也讲过一个故事:从前,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有一棵苍翠茂密的大树,来园中游憩的人都喜欢在树下休息乘凉。可凡是在那里呆过的人,要么头痛欲裂,要么腰脊疼痛,要么甚至会在树下送命。后来,园丁发现这是一棵毒树,就把它的枝叶全部砍掉了。

可是隔不了多久,这棵树又生出新枝叶,长势比先前更为盎然,吸引了更多人来树下休息,也有更多人因此而感受痛苦。

园丁见此情景,经年累月不停地砍,但树仍然不断地抽芽、生枝……有个智者见到后,好心地提醒他:“当尽其根。”这一句话,让他当下恍然大悟。于是他从根本上下手,去掉了毒树的根,它就再也没有生枝长叶了。

由此可见,树根若是毒,枝叶也必定是毒。同样,心如果是恶,行为上装得再好,实则也是恶的循环,不可能有善果。因此,我们以后做任何事情时,应像前辈大德所讲的那样,先要观察自心有没有贪嗔痴烦恼。如果是在烦恼的驱使下行持,果报肯定不会好;倘若是以清净心、欢喜心、利他心摄持,表面上就算做的事不太如法,实际上也是功德无量。

所以,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心在善恶因果中占了重要的位置。鉴于这个原因,对没有自私自利、内心清净的菩萨而言,身语七种不善业有直接开许的时候,就像大悲商主杀短矛黑人、星宿婆罗门对婆罗门女行不净行一样。

下面简要地讲述这两则公案:

一、大悲商主杀短矛黑人

此公案,在汉地《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中均有详细描述。其实在接近密宗的一些经典中,对特殊的杀生和邪淫,是有方便开许的。

从前,燃灯佛住世时,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一名大悲商主,他和五百商人一起去大海取宝。途中,一个叫短矛黑人[8]、心狠手辣的强盗,混入五百商人的群体中,企图到时候杀人掠财。

当晚,大悲商主梦到海神告诉他:“短矛黑人准备杀这五百商人。这些商人全部是不退转菩萨,如果杀了他们,必将于无量劫身陷地狱,实在可怜!所以,你最好是能想个办法,让他不造这种恶业。”

大悲商主醒后,不禁思维:“如果我杀了短矛黑人,便可避免他堕入地狱。就算我因此而下堕地狱,也是甘心情愿的。[9]”这样三思之后,他以非凡的勇气,毅然决然地杀了那个强盗,救护了所有的商人。以此善念,大悲商主非但没有堕入恶趣,反而圆满了七万劫的资粮。

这一公案,表面上看是造了恶业,为什么呢?因为作为菩萨的他,亲手杀了一个人。但实际上,这完全是善法,因为大悲商主根本没有一点自私自利,而且从眼前来看,保护了五百商人的生身性命;从长远而言,把短矛黑人从地狱的痛苦中拯救出来,所以是伟大的善行。

这就是密宗中常讲的“降伏”,即以方便的大悲、特殊的智慧,在智悲双运的境界中,可以杀害恶业深重、恶趣为主的众生。因此,显宗也有对降伏的开许,跟密宗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极个别人对密宗一点都不了解,甚至觉得密宗有些行为不如法,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若是这样认为,那他对显宗的《大宝积经》,也值得重新审视了。

二、星宿婆罗门对婆罗门女行不净行

从前,星宿婆罗门[10]四十二亿年在林间持梵净行。一次,他去极乐城化缘,一位婆罗门女对他一见钟情,生起贪爱,非要与他成婚,否则就会欲绝身亡。刚开始他一直拒绝,不想毁坏多年的道行,但他走了七步以后,不由得对她心生悲悯,心想:“如果我没有接受她,她就会因我而死;若是接受了她,我就会犯戒堕于恶趣。算了,宁可我自己受苦,也不能让众生受苦。[11]”于是他和婆罗门女结成夫妻,十二年中一起生活。正是由于他大悲心强烈,此举不但没有构成罪业,反而圆满了四万劫的资粮。

因此,在大乘经典当中,有一些看似破戒或邪淫的行为,最后也都成了积累资粮的方便。故密宗有些大成就者娶空行母、行持双运,实际上在显宗中也是成立的。倘若你对此完全不认可,非要以别解脱戒来衡量,那这些公案就说不过去了。

此外,《华严经》中还有个妙德女,因贪爱修菩萨行的威德主太子(释尊前世),求为其妻,而生大功德,如经云:“虽以爱染心,供养彼佛子,二百五十劫,不堕三恶趣。”

《大乘庄严宝王经》中也说,除盖障菩萨去求六字大明咒的传承时,那位法师有妻有子,甚至袈裟也被不净粪所染。但是佛陀告诉他:对这位菩萨,千万不要生邪见。[12]

《大般若经》还记载,宣讲般若法门的法涌菩萨(即法胜菩萨),常与六万八千侍女共相娱乐。常啼菩萨去求般若法门时,对此也没有生起邪见。

这些菩萨虽示现为在家身份,但都是以大乘方便在利益众生。这种行持,绝不像世间人那样贪心特别强烈,在感情的罗网里逃不出来。而是在特殊情况下,身语表面上是罪业,实则皆为善法。诸如此类的方便行为,都是可以开许的。但若为了一己私欲,在贪嗔痴的驱使下行杀生、邪淫,这在何时何地对何人,也没有开许。

这个大家必须要明白!否则,现在有些人以密宗为借口作双运、降伏,但完全是自相的贪嗔,以嗔心杀害众生、以贪心与别人享乐,这样势必得不到善果。因为善与不善,关键是以心来决定,心善就会有乐果,心不善就会有苦果。佛经中也说:“又彼诸有情,造作善不善,于乐及非乐,决定当获得。”

其实,除了极其愚笨的人以外,每个人都爱自己,不可能对未来一点都不关心。那么,如果你真的爱自己,在没有达到最高境界之前,就千万不能以各种借口去造恶业——当然,假如你有一些境界,那就另当别论了。

总而言之,取舍因果相当重要。大家在学《前行》的过程中,若能打好这个基础,学习佛法才会稳固、长久,再过十年二十年,定会变成真正的修行人;反之,倘若这个基础没打好,两三年中自己吹得特别好听,别人也以为你修行特别厉害,可以在虚空中飞来飞去,但过了一段时间,你就会现出原形、退回原地了。这个原因虽说跟前世因缘也有关,但最关键的,还是你缺乏《前行》的基础。

因此,古往今来的很多修行人,若是非常重视《前行》,那一生的修行就不会退转,并且不容易生邪见,修法也会善始善终。否则,没有基础的修行,就如冰上建筑,遇到一点一滴的违缘,马上便毁坏无余了。所以在这方面,希望大家理当三思!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 《贤愚经》云:阿难白佛:“此顶生王,宿殖何福,而获如此无量大报?”佛告之曰:“乃往过去,不可计劫,时世有佛,号曰弗沙,与其徒众,游化世间。时婆罗门子,适欲娶妇。手把大豆,当用散妇,是其曩世,俗家之礼。于道值佛,心意欢喜,即持此豆,奉散于佛。四粒入钵,一粒住顶。由此因缘,受无极福。四粒入钵,王四天下。一粒在顶,受乐二天。”

[2] 《顶生王因缘经》云:“彼时四豆入于钵中,后感报应于四大洲统轮王位。其有一豆击钵振声方堕地者,后感报应能至三十三天。又复大王,而彼一豆若不堕地得置钵中,后必报应为天中主。由堕地故,但统人间不为天主。

[3] 详见《福盖正行所集经》卷11。

[4] 鹿野苑又叫仙人堕处,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昔日有五百仙人飞行空中,来到此处,乍见王宫婇女,一时萌发贪心,结果失去神通,全部堕在地上。之所以叫鹿野苑,是因鹿王代怀孕的母鹿舍身就死,感动了波罗奈国王大发慈悲,释放群鹿,并将广大树林布施给鹿群。佛陀初转*轮就选择了这个地方。藏文中的“鹿野苑”,也有这两种不同的意思。

[5] 一般出家人要过午不食。

[6] 也有说是故意撕碎了翳罗大树的几片树叶,随手扔掉。

[7]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云:过去于贤劫中人寿二万岁时,有佛出世,名曰迦叶波,十号具足,在婆罗痆斯施鹿林中依止而住。此龙于时于佛法中出家修行,善闲三藏具习定门,[醫-酉+口]寂静处,[醫-酉+口]罗树下,而作经行以自策励。于时[醫-酉+口]罗树叶打着其额,即便忍受。后于一时系心疲惓,从定而起策念经行。叶还打额极生痛苦,发瞋怒心即以两手,折其树叶掷之于地,作如是语:“迦叶波佛,无情物上见何过咎?而制学处,令受斯苦。”由彼猛毒瞋心毁戒,命终之后,堕此龙中。[醫-酉+口]罗大树生于头上,脓血流出,多有诸虫,蝇蛆唼食,臭秽非常。

[8] “黑人”是恶人之义,“短矛”是因他被大悲商主以短矛杀死,故因此而得名。

[9] 《大宝积经》云:大悲导师如是思惟:“我今当自杀之。我以杀此人故,虽百千劫堕恶道中受地狱苦,我能忍之。不令恶人害五百菩萨,作此恶缘受地狱苦。”

[10] 在《大宝积经》中,叫树提婆罗门。

[11] 《大宝积经》云:彼时梵志强自顿抴得离七步,离七步已生哀愍心,如是思惟:“我虽犯戒堕于恶道,我能堪忍地狱之苦。我今不忍见是女人受此苦恼,不令是人以我致死。”

[12] 《大乘庄严宝王经》云:佛言:“善男子,彼法师者难得值遇,能受持是六字大明陀罗尼,见彼法师同见如来无异,如见功德圣地,又如见福德之聚、如见珍宝之积、如见施愿如意摩尼珠、如见法藏、如见救世者。善男子,汝若见彼法师,不得生其轻慢疑虑之心。善男子,恐退失汝菩萨之地,反受沉沦。彼之法师戒行缺犯而有妻子,大小便利触污袈裟,无有威仪。”


{返回 大圆满前行广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六十九节课
下一篇: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七十一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六十七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九十七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六十一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九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五十四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八十五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八十七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九十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三十一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七节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百喻经 题解[栏目:百喻经·白话文]
 三乘佛法指要 第二篇 正修行 第四章 六波罗蜜多[栏目:卡卢仁波切]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手巾)[栏目:佛教的法器]
 大准提菩萨焚修悉地忏悔玄文[栏目:准提菩萨·行法仪轨]
 有人说“藏传佛教宁玛派僧人可以娶妻生子,且有密法的根据”,是这样吗?[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六祖坛经》第三讲[栏目:崇慈法师]
 义鹊怜孤[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人与人之间的道路有哪些[栏目:星云法师]
 梦中梦因果问答 52 我祖母临终时为什么能微笑?目前在什么境界?...[栏目:梦中梦因果问答-泰国高僧]
 每天都会想些乱七八糟的事,如何才能使心平静下来?[栏目:济群法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