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消业成道
 
{返回 妙离世间·嘎玛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82

消业成道

我们会发觉,所有的因果报应,都与众生息息相关。因为对众生造了恶业,才会有所谓的冤亲债主。真正形成冤亲、债主的业力,造作者是谁呢?实际上就是我们自己。正因为有众生作为对境,我们才会造作罪业,所以现在要消除这些业力,也要依靠众生的力量和因缘,要对众生慈悲、无私地付出。所以说,消除业力要依靠众生,我们是靠众生来救度自己啊!

一般众生是不怕造因的,只担心受到什么果报,所以拼命在为果报而造作善恶业。有时,也会因为累积福报,而在身体或心灵上得到一些短暂的快乐。然而,我们毕竟不是一个成就者,对于佛法的理解,特别是对空性的体悟,是少之又少,大都只停留在文字上的认知而已。在没能破除对「法有我」和「人有我」的执着时,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主地在累积资粮。所以,事实上我们一直是掺杂着贪、瞋、痴等烦恼执着在行善、造善业。以这样的心识所累积的福报,称为有漏的福报。

因执着产生出来的福报,也会因为执着而慢慢地消失。为了不让它消失,发菩提心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是为了利益所有的众生来听闻、思考、修行佛法,最后将功德全都回向给众生,然后再对自己的所求发愿,这样的力量便很大。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对菩提心那么看重,为什么要常常强调菩提心的缘故。因为我们在造恶业时,如果没有众生为对象,是造不了恶业的。同样的,行善业,若没有众生为对象,也行不成善业。我们要常常将功德以菩提心回向给所有众生,如此一来,善业才会存在得久一点,累积得多一点,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菩萨之心,就一定是为别人付出。很多人认为菩提心只是付出给别人,所以每次付出时,都觉得自己很委屈。其实,我们是反过来依靠众生的能力,藉以消除自己的业力。有了众生的力量,我们才有办法清净自己的业力。如果我们有这个观念的话,要行菩萨道就比较容易了,也不会认为行菩萨道是过于慈悲众生了。

如果我们一直存着「我都是在为众生付出的心态」,慢慢的,就会以为全世界只有自己最好,只有自己常常在付出帮助众生,自己最稀有难得,到最后会认为所有的众生,都有欠自己的部分。这种心态不知不觉会使慈悲心麻木,到最后就会导致傲慢的增长。修行人只要一傲慢,渐渐地就会变成「佛油子」,那时就很难让他回到老实修行的正道了。

所以,观察自己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常问自己,为什么要学佛?我为什么要做佛教徒?为什么要来听法?听法到底有什么用?我要怎么做才是真的在修行?多多思考这方面的问题,对于一个真正想做佛教徒的我们,可以有一些动力,有一些学习上的效果,相信并记住这些话,对大家会有非常好的帮助。


{返回 妙离世间·嘎玛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把握珍贵的百年一餐
下一篇:果报的种类
 寿命无常(二)
 心绝法缘八无暇
 十善业
 果报的种类
 思惟十圆满(一)
 暇满人身难得
 轮回之苦
 地狱道苦(二)
 思惟十圆满(三)
 阿修罗道之苦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中观四百论讲记(七十)[栏目:中观四百论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栏目:白话佛经]
 我发愿要上品上生,可否?[栏目:念佛实用问答·净宗法师]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三八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宗镜录 卷三十五[栏目:宗镜录·白话文]
 感悟人生 第三讲 佛教是一种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 六、生命教育 从心开始[栏目:学诚法师]
 呼风唤雨的农夫[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可以把其他人做为忏悔的见证者吗?[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宽见法师——闲笔文集(摘录)[栏目:宽见法师]
 佛教的财富观[栏目:圆觉之友·圆觉文教基金会]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