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人菩萨行的历史足履(释昭慧)
 
{返回 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01
释昭慧教授:《人菩萨行的历史足履》 (第六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印顺长老与人菩萨行」学术研讨会文章)
 
人菩萨行的历史足履
 
 
释昭慧(玄奘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暨应用伦理研究中心主任)
 
新书序文
 
  自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之后,印顺导师在「人生佛教」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人间佛教」的主张。在台湾,佛光、法鼓与慈济等三大教团,各自定义并阐述「人间佛教」,而且发为具体行动,弘法利生而卓然有成,深受社会的肯定与敬重;许多印顺导师的弟子门生与私淑艾者,也从戒律、修行、义理或社会关怀的各种层面,为「人间佛教」建构理论,阐述义蕴,并且实践笃行。在海峡彼岸,中国佛教协会故会长赵朴初老居士,同样是大力推展「人间佛教」,并且贯彻而为中国佛教发展的既定方针。「人间佛教」显然已成海峡两岸的佛教显学。
 
   也有许多宗派徒裔或是独善隐修人士,强烈反对「人间佛教」的主张。民国九十一年,笔者发表了一部题为《世纪新声》的新书,汇总驳斥了此诸言论。
 
   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应现代禅教团创始人李元松老师之邀,在现代禅中观书院演讲,讲题是李老师所建议的「印顺导师思想真义」。其后笔者将此讲记题为〈一部游心法海的「对话史」〉,但只发表了两期(不到全文的一半),就因《弘誓双月刊》稿挤,以及自己事忙无暇润稿,而将连载中断。
 
** ** ** ** ** ** **
 
   翌(九十二)年十月十八日,笔者应中国人民大学宣方教授之邀,以〈当代台湾佛教的荣景与隐忧〉为题,用较为宏观的视角,评述佛教(特别是「人间佛教」)在台湾的发展情况。该文后经整理发表,由于篇幅太大,因此依演讲与答问的内容而分 作上、下两篇。复于九十四年九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张新鹰副所长 之邀,于承德所举行的「人间佛教的思想与实践」研讨会上,发表了〈当代台湾「人 间佛教」发展之回顾与前瞻〉,该文可说是延续人大演讲内容,对台湾佛教(特别是 台湾的「人间佛教」)所作的进一步评议。
 
      在此期间,笔者又曾撰为两篇专论:〈当代台湾佛教现象的两个悖论〉、〈千山竞 秀、万壑争幽——人间佛教的菩萨身手〉,这主要是针对「人间佛教欠缺神圣性」的 质疑,所提出的回应。此中的重要观点,后来大都被纳入于〈当代台湾「人间佛教」 发展之回顾与前瞻〉一文之中。
 
   以上诸文,可说是继《世纪新声》出版之后,针对质疑与反对「人间佛教」的观 点,作了更为全面、深刻与细腻的回应。因此笔者将它们类集而为本书上编「台湾佛 教与人间佛教」,当作是《世纪新声》的续集。
 
** ** ** ** ** ** **
 
   本书中编是「活水源头」,可说是拙著专书《活水源头》(民国九十二年出版)的 续集,收录与印顺导师其人、其事、其学相关的几篇讲记、序文与论辩文字。在导师 圆寂周年将它们汇总发表,聊表对导师的无尽追思与深挚感恩!
 
   「人间佛教」最能激发人心的,莫过于在平凡中呈现其伟大的菩萨典范。太虚大 师与印顺导师,都重视「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的「人菩萨行」。在《世纪新声》 自序中,笔者曾经点出:大乘佛弟子之间的「入世与出世之争」,最常卡在「凡夫有 没有资格行菩萨道」的焦点上。为了证明「人菩萨行」之可行性,笔者曾在该篇序文 之中,直接就着与自己有缘的几位师友,勾勒出一些「具烦恼身,行菩萨道」的菩萨 图像。
 
   延续这样的信念,本书题为《人菩萨行的历史足履》,并将下编题为「菩萨典范」, 拟将近数年来,谈述几位当代高僧大德之菩萨典范的拙著诸文,全部收录进来。讵料 本书美编明一法师于排版之时,发现页数过多,书本可能太厚,因此临时决定抽掉这 一单元中,论议慈济与证严法师之数篇拙著,俟诸其他文集出版之时,再行编入。
 
** ** ** ** ** ** **
 
   「人间佛教」在海峡两岸,确已被许多不良人士,当作一块「腐化庸俗的遮羞布」, 为识者之所深忧。然而吾人不妨逆向思考:即使没有「人间佛教」,这些人依然会取 用遮羞布。而「佛教」,就是比「人间佛教」更大的一块遮羞布!
 
   因此笔者认为,「挂羊头卖狗肉」的人间佛教,可以予以道德谴责,但不宜因噎 废食而排斥人间佛教。毕竟「人间佛教」与「人菩萨行」,还是振兴佛法与利济众生人菩萨行的历史足履  3的重要法门。
 
   本书偶而会一如往昔,出现对批印(批判印顺导师)人士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的 反驳,但那必然是因为,论敌批判导师时,出现了极不礼貌的态度与言词,激发了笔 者的「劣根性」!细心读者会发现,本书在行文之间,已多了一些温厚的同情,感情 的召唤。原因是,渐近「知天命」之年,笔者终于发现,人性有许多时候,不是「理」 字就搞得懂的。在意见相左之时,人们往往需要更多的体贴与尊重,而未必是滔滔雄 辩。
 
   在一个异宗教之间都能友善对话的时代,佛弟子没有理由不能求同存异,相互尊 重。因此本书总体而言,是以较诸过往之拙著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人间佛教」 内外的种种言诤,并且明确地主张:即使异论者对佛教只有「感情的认同」,这依然 是一种对佛教的善意表现;在票票等值的时代,这也是佛教总体社会力的展现!并且 当事人可能会由此而良性发展成「正见增上」的善根。「人间佛教」理应容有「千山 竞秀,万壑争鸣」的雅量,这才符合佛陀、龙树到印顺导师一脉相承的「缘起性空」 义,也才是菩萨行者「人无我」且「法无我」的智慧体现!
 
   是为序。
 
 
九十五年五月一日 于尊悔楼

{返回 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观修持与人间关怀(释性广)
下一篇:诸部论师的思想与风格(释悟殷)
 当代南传佛教国家佛门女性解放运动之考察(宣方)
 试论「菩萨僧团」——以「人菩萨行」为出发之立论(郭铠铭)
 「三乘究竟」与「一乘究竟」(释昭慧)
 试论长安佛教之「社会佛教」特征——以隋唐时期为中心(王亚荣)
 人间佛教的居士菩提之路(黄崧修)
 新世纪人间佛教与佛教文化建设(杨曾文)
 印顺导师「人间佛教」之菩萨观及道次第初探(吕胜强)
 陈若曦佛教小说中女性形象与主题意识(丁敏)
 听见历史的涛音——《印顺导师传》的出版与写作过程(潘煊)
 从太虚大师到印顺法师:一个思想史角度的观察(侯坤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私用寺物 罪报极重 (唐 惠澄)[栏目:释门法戒录]
 新山放生开示[栏目:传喜法师]
 附:吉祥经[栏目:说吉话祥]
 杂阿含经卷第九(二五一)[栏目:杂阿含经]
 布施 Real Charity[栏目: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What Buddhists Believe?]
 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第七章 生死之超越[栏目:陈兵教授]
 远方来的天使[栏目:日常的佛心]
 踏上心灵幽静 第1章 我是否好好爱过 真诚的灵性之旅:与心联结的道路[栏目:杰克·康菲尔德]
 因为我生病,找大仙看,结果叫我供仙堂。因我那时没有学佛,不懂,现在请师父看我应该怎么处理?[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最高的价值——智慧(侯秋东)[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