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苦口说菩提 禅七开示录(十三)――第六日 大堂开示
 
{返回 性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82

苦口说菩提

禅七开示录(十三)――第六日 大堂开示

开  示:性广法师

纪录整理:李素卿

时  间:2006.07.28晚间

地  点:佛教弘誓学院禅堂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晚安!

       今天还愉快吗?

       刚刚大家在修慈心禅的时候,身心有没有感受到轻安愉悦的感觉?慈悲的心是净善之心,能令人心生喜乐,心的喜乐又能带动身体的轻安乐受。就修定的层次而言,慈心禅的定力可以到达第三禅,色界三禅的乐受微妙遍满,散布全身,是所有乐受中的顶点,在《阿含经》中称三禅的禅悦之乐为「离喜妙乐」。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精勤不懈,透过自己的亲身经验,去品尝、印证经典中所说的种种定慧的殊胜境界。

       在禅堂里,由于作息规律,环境清静,一切都很如法,禅修者不容易对外境生起强烈的贪瞋痴恶念;但是,没有了外界的障碍,却还有自身引起的烦恼。比如对于身体的疼痛,目前的修行困境等逆缘,常常容易起恶念,生烦恼,并以此为懈怠,不能用功的借口。比如有同学说:「我观不起来,是因为我的四大相太粗糙,严重地干扰了我的禅修,以致于心生热恼。」我跟他说:「错了!身心交感,相由心生,是因为你对于眼前不顺利的境界心生瞋恼,所以四大相才会是粗糙的!」       

       大家要知道,有时修行的许多障碍,多是因为不正思惟,不善护念自己的心意所导致的结果。对初学者而言,禅观的所缘境模糊不清,修行的进度停滞缓慢,都是常有的事。「有因有缘集世间」,所有的困难与挫折,反应的是过去没有累积净善因缘的结果,但并不表示我们永远都是如此;「有因有缘灭世间」,只要不再增长恶业因缘,精勤勇猛,一心累积善法因缘,则修行终将会成功的。所以,恒心向前,不问快慢,无论遇到任何逆境,只要心念都能保持平稳,就能感受到因平等持心所生起的轻安乐;修行,也绝对不像你们想象的那样悲惨凄苦,一点喜乐都没有的。

       而且,禅修过程中身心所产生的许多困境,有许多是我们面对现前的逆境、疼痛生起瞋恼排斥的心,以致于再返回来干扰我们的用功,禅修是一种途径,我们要用它来为自己所制造出来的苦找出解决之道。

再论四大

       在进入今天的主题:「慈心观」之前,再补充一些修持「四界分别观」的重点。有些同学很有进步,可喜可贺;有些同学则修得不很顺利,也不要气馁。我们一再勉励各位,修道的路程本来就是起起伏伏的,最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心念是否都能够保持安静平稳:面对顺境不起贪心,面对逆境不起瞋念。如果能够随时护念自己的心,则这条修道之路常常时,恒恒时,都会非常的平稳;反之,如果顺利就欣喜若狂,张扬无状,稍遇逆境就灰心丧意,颓废忧伤,若是如此,则顺利就成为他造作贪业的因缘,挫折就成为他造作瞋业的因缘,那么何时才能顺向清静的道果呢!所以,一定要培养出一种不论得失都能安然顺处的能力,这是一种能保护我们安然度过整个修道过程的好品德。

       前面曾经提过,修「四界分别观」之所以会觉得所缘模糊,修起来比较吃力,主要是因为禅修者的正念、正定力不够。所以有些同学会很疑惑地来问我:「师父!你昨天不是说,念力不好的话,不一定要观四大吗?」我听后连忙安慰他说:「对!对!对!你出堂之后就可以不用修这个所缘了。」但是,为什么却要你们现在就练习观察四大,让大家修得这么吃力呢?你们不觉得我也教得很辛苦吗?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互相给对方压力呢?这是因为修四界分别观有很大的益处,所以不管有多辛苦,我都要倾力教授;同样的,不管你们学得多吃力,也都要勉力学习。

一、观慧之学是佛法不共世间法的特色

       理由何在呢?首先,四界分别观是使我们能破除「我执」的一个重要关键,也是佛法不共世间法的慧学特色。有情众生因无明而妄执于「我」,因「我」而有「我所有」的爱染,因此而恋着不舍,无能出离。而这个为之而颠倒梦想,流转生死的「我」,又是甚么呢?佛陀要我们不存任何预设立场与意识形态的,如其本然而实际的相状来观察它──如实观察,也只有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得出解决方法──离苦之道才会是正确的。问题的征结既然在于「我执」──对自我与我所有的执着,所以应该如实正观于「我」。当我们不存任何臆想地实观时,首先会发现,「我」并不是固定和唯一的,它会变化,它是物质与精神,即色与心的合成体。

       既然问题出在于根深柢固的「我执」──对于「我」的执取、执着,则「我」又是那些成份的组合体呢?简说为心色二法,再开为五蕴合和。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等五类的聚合体。众生多在五蕴中执着有「我」,或是「即蕴计我」,如在色中,在受、想、行、识中执着为我,或是「离蕴计我」,此即「神我见」,执着于超越五蕴之外的形上神我、大我。所以佛陀要我们远离颠倒梦想,透过定力的扶持,依于正慧,如实正观世间之集与灭而不起有无等常见,断见,在中道的正见中离于二边而顺向解脱。因应众生的诸多计执烦恼,观察诸法而生起的无我慧,有许多的观慧阶段,而入智慧之门的第一步,就是觉知、正观于色法,因为五蕴的第一个就是「色蕴」,我们必需透过正观之慧,藉由对于色蕴──色法的观察,亲自印证色法──诸法的无常、空、无我相。

       现在我们教大家的,就是迈入正智解脱的第一个重要课程,也是佛法不共世间的殊胜之处,所以无论大家如何辛苦,都要努力的学习,否则大费周章地办一次禅修,却只教禅定不教观慧,却不能彰显佛法不共世间的解脱正道,那不是太可惜了吗!

二、如实观照色身之四大相

       再者,无论同学使用「安般念」或其他方法,在禅修的过程中,因着念力的增强与身心的安定,自然会有四大的增盛相现起。如果没有学过「四界分别观」,因为不知道色身中的种种自然生理现象,则对于其间的过程与变化,就会有不必要的痴心妄想或犹疑恐惧等等负面的情绪和思维出现。如果学习过「四界分别观」,像拣豆子一样,对于四大相的一一特性能一一分别,了然明白,则面对禅修过程中,色身所生起的种种反应,就能心情稳定,不会有过多不必要的幻想与情绪。

       尤其是与心念交感所现起的色身四大相,如果没有缘起的正见正观为引导,很多修行人常被它所迷惑,乃至于错执认为有一神秘的外在力量在主导或控制。所以,只有能够如实知见「究竟色」,了知心色如何互相交感,互为因果,缘生无自性,才能破除我人对于色法的执着。乃至进一步,受、想、行、识蕴亦如是观察,才能究竟断除对于幻我假相的执着。

       要如何着手呢?「四界分别观」是重要的第一步,是佛法不共世间法的重要分水岭。首先要能透过禅修,观察到四大的一一相,了知四大如何相生相斥,以及所造色如何依靠四大而现起;必须先看到色聚,然后再辨识每一种色聚里的每一究竟色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进而破除对色法的三种密集(即相续、组合,与作用密集)的执着与幻相,以断除对色法的爱着。为了到达此一目的,禅修者非得熟悉四大的观法不可,你们现在的修学虽然浅尝即止,但这些经验却有助于你们日后对四大的了解。

三、以心念平衡四大有益于健康

       还有,四大的平衡与否,除了和意念的善恶有关之外,也和业力、时节(火界)与食物有关,因此,当我们四大失调时,不仅要留意情绪、思惟和业果方面的因素,也要把环境和食物上的影响列入考量。在这诸多因素中,透过心意对四大加强作意,的确也是平衡四大的要素之一,所以,我们虽然不强调以「四界分别观」的禅修法门来治病,但也肯定透过心念来平衡四大,确实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总而言之,生病不全因为过去的业障所致,然而,如果我们对于色法不了解,内心就会对色法的种种变化相产生许多不如实的幻想与邪见,所以「四界分别观」的修学是非常重要。

四、观慧力从持续不间断的努力修行而获得

       也许有同学担心自己实际上观不到四大,而是用幻想的方式在禅修,其实,这两者无关;你是因为定力、念力羸弱才观察不到,而不是因为幻想而观察不到。再者,你们也不能说:「那等我有了观察的定力,再来修它。」这种想法是错的,是透过修持所培养出来的定力,才能观察得到,而不是坐在那边空想有了定力,才去观察;禅观力是透过修持才能得到的,不是从不劳而获的空想而得到的。所以,不要怕困难,从现在就开始修,才能累积未来观得到的因缘。请各位务必坦然面对自己的心态,若有偏颇,立刻调整,如果真能如此,那么我们教得再辛苦,都是值得的。

五、循序渐进地观察四大

       另外需要再一次强调的是,因为大家是初学,所以我们有时会特别提醒一定要按照顺序来观察四大。比如说:我们会要求最好能够从头到脚,再从脚到头,做遍身的移动观察;或是从右到左,再从左到右,做对称的移动观察。其实,如果你们念力、定力够强的话,根本不必这样做,而在一念的瞬间,就能不遗漏的遍满全身观察。但因为你们是初学,不知如何控制心力的强度,也不能同时观察全身而不遗漏,若不按步就班地循身作观,久而久之,或许会产生不协调的状况,导致诸界失去平衡,乃至于影响到身体的健康,所以才会要你们这样做。我们绝不会随便给学员出馊主意,而是从带领同学禅修中,累积出来的教学经验,这些建议对初学者很有用,请大家一定要切实遵守,以免错走冤枉路,徒然浪费了宝贵的修行时间。

       平心而论,「四界分别观」对初学者来讲是不容易修的,你们当然可以等定力成就后再来修。比如说,可以修安般念一直修到四禅,之后再以四禅的定力来修「四界分别观」;那时观察色身四大,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不会像现在的模糊一片,困顿难安。因此,你们也许会反问:「既然这样,那我们现在不是白忙一场吗?」但问题是,你们以为今天修,明天就可以修得四禅定吗?要知道,那种禅定境界,是要花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培育出来的呀!在这段蕴酿磨练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透过修学四大,了解身心交感的诸多特性,那么当我们觉察到自己有一种遇到逆境就会焦躁、不耐烦的个性,或是不能专注,经常心有旁骛地被其它事物分散注意力,等等负面情续的产生时,就把注意力转移回来观身,觉察到这些负面情绪将带给身体很大的负担与伤害,乃至于使四大失调,健康受损的后果。有了这些正观身心交感的能力与经验,这时你就会非常谨慎与重视,而且会非常小心的护念自己的心意,调整它使它平和安稳。心念如果不容易调柔,则可以转移来调整四大,使之趋向平衡。色法消长与变化的速度比心法慢,情绪波动对身体造成的影响,在心念已经转变之后,色身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而若是已经成为习惯的负面情绪,对身体伤害的程度与时间就更大更长。

       我们修持「四界分别观」,透过对色身四大的观察,可以有平衡和减轻负面影响的功效。所以,无论传授它是多么辛劳,也一定要教会大家这个殊胜的法门,就算是我们对大家的供养。

耐心之善德在修道中的重要性

       事实上,如果想轻松的话,教「安般念」就好了,「安般念」不但容易教也容易学,纵然观不到人中的鼻息,还可以数息,所以学生的疑惑比较少,无论如何都可以乖乖地坐在蒲团上用功。乃至于出现头痛和胸闷等禅病,或是因为心念的不正当运作而产生的四大不平衡时,也并不一定会想到真正的原因何在。但是修四界分别观,虽然开始的时候复杂一点,困难一点,但对于未来的修行道路,却有很大的助益,不但可以帮助我们觉察身体状况的好坏,如果是因为不正当的心念所引起的,也比较容易心生警惕而避免再产生或增长恶心念。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禅修所缘,除了能依此获得无我的智慧之外,在修持的过程中,也可以帮助我们透过平衡四大来保护自己的心念与色身。所以,不管过程有多么辛苦,我们一定要教,你们也一定要学。

       还有要注意的一点,有时候「四界分别观」修得不顺利,也不全是因为定力弱或方法难,而是因为自己的个性出了问题,比如遇事容易急躁、焦虑或动辄犹疑不安等习性,都会使修行变得更加困难。但就算是如此,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知道了,要改善就有希望了。

       我们一再提到,明显粗糙的相,觉知就好,不要停留太久,因为明显粗糙的相对于定力的增长没有帮助。反之,模糊微弱的相才值得我们耐住性子,细细观察,因为它才能培育我们的定力和耐心。在漫长的生死道路中,修道并不容易,再没有甚么比得上「耐心」的重要了!不只声闻道如此,菩萨道更是马虎、急躁不得。一心想要求得无上庄严圆满的佛果功德,但却又没有耐心、毅力去备办一切度生因缘,才会有「三生取办」、「一生圆证」、「即生成佛」的速成法门出现。这其中所反映的是不要耕耘只想收获的心态,这是急功近利的众生心,不是纯一满净的佛法。

       成佛是什么?佛陀那么崇高伟大,以祂自己的定慧力,是有能力证得解脱的,但是因为不忍众生苦的大慈悲心,使祂愿意常在生死轮回中利益众生。祂不关心自己如何离苦得乐,而是以众生的苦难为缘念的对象,希望和无量众生缔结清净解脱的法缘;祂耐着性子,一生又一生,一生又一生,不厌其烦地培养自己的波罗蜜,直到度生的时节终于因圆果满。成佛的圣者之所以崇高、伟大,值得尊敬,是因为祂们以无比的耐心和毅力来圆满无量的功德。

       如果想要快快得解脱,可以修声闻行嘛!《阿含经》里面就清清楚楚的写着:「不用七年,乃至一年,乃至是只要一日一夜,一日一夜立心正住于四念处者,必得斯陀洹果,乃至得究竟智。修四念处,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暮行如是,朝必得升进。」可见得声闻果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就证得的。而如果是要求成佛果,则要行菩萨道,要在无边的时劫中,对无量无边的众生累积无量无边的善法因缘;无论有缘或无缘,也无论喜欢或厌恶,菩萨行者都要破除人我、自他的界限,以平等心慈悲地对待一切众生,令他们皆能离苦得乐。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会进一步解说菩萨道的伟大殊胜之处,并以慈心禅做为五乘通向菩萨道的修行所缘境,这是非常重要的。

       不过,无论如何,声闻道的禅观之学,也是菩萨共学的基础,如果没有耐心,又要如何修行呢?如果在这四事具备,环境良好的禅堂中,都无法耐心地学习观四大,那出堂之后怎么办呢?你们会持之以恒的修安般念吗?我想是不大可能的,修「四界分别观」没有耐心的人,也不可能修安般念时会有耐心的。因为不耐烦是一种业习,如果没有认真对治,则不管是处于何种情境,只要遇境逢缘,它都是会发作的。这一点在入堂之初,就已经提醒过大家了,你们现在就是用业习来跟自身的四大相应嘛!但是,为什么以前是因惑造业,由业感果,无止息的在惑业苦的循环中流转,而现在却能知苦而不会白白的受苦呢?因为现在是透过禅修的力量,学习观苦而不与苦相应,只中一支毒箭──身苦之毒箭,不中第二支──心苦之毒箭。换言之,就是视我们现在的身心为过去因所召感的异熟果,异熟果纵然呈现的是不大好的情况,是苦果,但它属于非善非恶的中性状态。异熟苦果虽然是不善不恶的中性,但是我们的心念却有行善造恶的可能,心念若不善加守护,就会对异熟苦果起无明怨憎之心,进而耽溺造恶,并且有增长广大的可能。所以,在观察自身四大的时候,无论面对的是粗糙相还是轻安相,都要防护自心,不使贪瞋烦恼滋长广大,无论面对的是修行的顺境与逆境,既不必追悔过去,也毋须幻想未来,都要防护自心,善自珍摄,不使厌倦焦躁、不耐烦或激动、张狂等不善心念增长广大。

       接下来,向大家讲解四护卫禅。

浅说「四护卫禅」

       传统的禅修法门,以「五门禅」为主,「五门禅」又称为「五停心观」。我们今天所学的「慈心观」,属于「五门禅」之一;五门中除了慈心之外,还包括不净观、数息观、界分别观和缘起观。这五种禅法,因为有「净治惑障」与「顺向解脱」的功德妙用,所以流传广远,修习者众。

       在阿含经中,佛陀也教导弟子们学习几种护卫自己修行的禅修法门,又如《清净道论》,也整理出几种「护卫禅法」,其中比较值得说明,而且也陆续在前面课程中提过的方法,包括佛随念、不净观、死随念和慈心禅。

一、佛随念

       比较完整的「佛随念」的修学内容是:首先要有四禅的定力,我们可以用「安般念」或「白遍处」来培育四禅的定力。接着,在禅定中忆念、观想一尊最能激起敬意的佛像,这时定力使佛像在定心中出现;这时不是纯粹的观佛像,而是要忆念、思惟佛陀的功德,包括阿罗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等等圣者的具体功德内容。在开始时,可先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功德,作为禅修的所缘,专注一段时间之后,佛相可能会消失,果真如此,不要去找它,不需再使相现前,只需继续专心忆念佛陀的功德即可。这是论典中教导的「佛随念」的修法,可是,初学者做不到时,怎么办?总不能动不动都要等到四禅才起修呀!所以,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忆念、思惟、观想,慢慢培养禅观力才行。

       虽然在这次的禅修没有特别教大家修持「佛随念」的方法,主要是考虑同学的定力能力,但是我们在诵念经文或禅修开示中,就时常提醒同学们忆念佛陀的慈悲与善德,禅定与智慧,以及祂利益众生,为我们指出古仙人道的恩德。修「佛随念」要到圆满,必须有四禅以上的定力,如果禅修者在过去生中,曾经见过释迦佛陀,那么藉此定力,可以在禅定中见到佛陀的相貌。而若是初学者,因为定力薄弱,则只能藉由观想、思维,来忆念佛陀的五分功德法身。所以,依同学目前的能力而修学,就是利用晨诵与大堂开示的时间,在遇境逢缘中,提醒思惟、感恩佛陀的智德、恩德与断德,依此忆念而心生欢喜、感恩,愿意向佛学习。

       「佛随念」是以忆念引导我们迈向解脱的导师──佛陀为主,然而在修行中,也需要有好的环境助缘与同行的道友,尤其是在这佛陀已经入灭的时代。在修行生涯中,如果有榜样可以学习,有善友相互为伴,相互鼓励与提醒,则精进力便很容易生起;反之,如果我们举目所见,皆是懒散萎靡,威仪不端的道友,则我们的自我要求也会随之降低。在禅修期间尤其显著,在禅堂打坐时,我们有时也会因为身体的疲倦或疼痛而不想继续正身危坐,摄心正念。这时如果张开眼睛,看到其他人都坐得非常端正庄严,则我们的精神也会为之一振,生起习学效法的心,而能继续持续下去。如果放眼望去,大家都坐得东倒西歪,则我们也会觉得理所当然地移动身体,懈怠散心下来了。

       还有,禅堂整体的修道气氛也很重要,我们在禅修的第三天开始,鼓励大家尽可能的连香坐禅。有同学就告诉我,有时候一支坐香的时间结束了,身体虽然不疲倦,但却不想再用功,想到外面经行、闲逛一下;这时如果很多同学继续留在禅堂用功,他也会心生欢喜鼓舞,跟着留下来加香用功;但如果这时禅堂只剩小猫两三只,他就一定会到外面去「散心」一下。

       因此,为了使自己保有一个清明的心志,不容易退转、堕落;我们应当时常忆念佛陀的诸多功德,敦促自己起而效法。也为了相互护念彼此的道心,大家一起来营造禅堂的修道气氛。尤其是当我们的心暗钝不明,不知所向时,更需要如此。这是效法典范,勤求精进的「佛随念」的本意,只不过后来却慢慢演变成望佛保佑、求佛加持的念佛法门,然而求佛护念的同时,自己也必须精进奋发才行。

二、不净观

        至于不净观呢?比较粗糙的方法是去「征求」一具死尸,如果有佛教徒很想成就修行者修不净观,可能他会乐意的把自己的尸体捐出来。找到尸体之后,可以把它开膛剖腹,剥皮析骨,观看内身三十二分的种种不净;再进而观看它脓胀腐烂的所有过程,藉此对治我人贪爱色欲的淫欲、情欲心。听起来有些恐怖恶心罢?觉得恶心,倒尽胃口,就不会再生无谓的贪爱了。这种方法在现代实行起来有困难,不但尸体不容易取得,到坟场去找一具,又容易犯上刑法遗弃毁损尸体罪刑,而且腐烂过程中的尸臭,也会引起旁人的抗议,所以要找到荒山野外,修行不净观的适当地点是很困难的。

       其实这种修法太笨拙,如果我们的禅定力足够深厚,就可以用定力在附近观取尸体;比如我们住处方圆几里之内如果有坟墓,就以四禅的禅定光明取得地下的尸相,直接观察坟内尸体败坏的过程,不必大费周章地去挖人家的坟,找尸体来修。

三、死随念

       接着说明「死随念」。

       当证得不净观而入于初禅之后,便可以轻易地转修「死随念」。简而言之,就是:先观想自己成为一具死尸,若腐烂相出现,就专注于它,然后观想:「我必然会死亡,我的生命确实无常」或「我生命的终点即是死亡」,这是修习死随念的方法。

       我们之所以不能精进用功,多数是一种偷安茍且的心态,认为还有大把的时间供挥霍,才不肯把握时间,精进修道。所以要常常忆念、思维:生命危粹,年命不永,无常大患,促尔现前。如此则能心生警惕,珍惜光阴,努力用功。

       而在禅堂中,应当如何在遇境逢缘中,以警惕心做为修道的助缘呢?记得在禅修的第二天,我们曾提醒各位,当身体因久坐而疼痛时,当感觉自己好像快要被强烈的痛苦与困顿击垮时,那时便应该提醒自己:如果这就是临终时的痛苦,那时我若生起瞋恼心,与疼痛纠缠不清,不就有可能堕落到恶趣吗!我应该藉疼痛因缘,练习静心观察,安然耐处,增长自己遇事不乱,不随恶念起舞的能力。

       还有,我们也曾经要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是在医院,被五花大绑地捆在病床上,身上插着鼻管、胃管、导尿管、气切管……,那时纵然身体疼痛麻痒,也是动弹不得,哪能像现在要动就动,要抓痒就抓痒。我们在此时想那时,趁此因缘,透过禅修的静定力,学习随境顺处,安然不动的能耐。以上这些例子与提醒,都可以做为修「死随念」的方便。

       我们要如何运用这四种护卫呢?首先,当一个人的贪欲非常强时,他是无法修行的,因此,他要修不净观来加以对治,尤其是男女的情欲、淫欲,众生对于色欲的爱染是非常强烈而难以断除的,可以用不净观来对治,以消除欲念。其次,当一个禅修者退失道心,懈怠堕落,向外攀缘时,他要修「死随念」;人之所以不肯用功,大部份是因为认为死期尚远,心存侥幸的缘故,所以要修「死随念」来警惕自己,激励自己的道心。再次,他可以念佛功德,生起勇猛的效法之心

修慈心观之利益

一、外部利益

       最后,我们要解说「慈心观」,对于禅修者而言,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禅修所缘。为什么呢?首先,先说外在的利益。人生在世,其实处处充满危险,你们不觉得吗?例如,我们可能会遇到恶人,也可能碰到恶鬼,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在佛陀时代,比丘们大部份在旷野中修行,有时候就会碰到很凶暴的罗剎和恶鬼,无缘无故,无冤无仇的就会加害于人。

       例如,舍利弗尊者的经历:尊者有一次在旷野中禅修,一个夜叉飞从他的头顶飞行经过,无端起了瞋心,恶意地在尊者的头顶狠狠地敲了一下。要知道,那股力道是会把一般人的头壳打碎的;但是,那时舍利弗尊者摄心正念,住于甚深的禅定之中,所以并未感到痛苦。当时也在不远处的目犍连尊者看到了整个过程,觉得这个夜叉好凶喔!他向前问说:「朋友,你还好吗?有没有哪里觉得不舒服呢?」舍利弗答说:「我很好!吾友!只是觉得头有一点痛!」于是目犍连尊者便说:「哎呀!赞叹大德,太不可思议了!尊者的神通力太伟大了!刚才有个夜叉在你头上用力打了一下。那个重击的力量足以劈开一座山峰,足以打倒一只大象。但尊者您只是淡淡地说:『我很好,只是有一点头痛。』」接着舍利弗尊者答说:「赞叹尊者目犍连!你的定力是如此之深,神通是如此广大,能够看见所有的夜叉,至于我,则连甚么泥怪也看不到。」

       这时世尊以天耳听见两为尊者之间的对话,便赞叹舍利弗的无瞋之心:

       心意不动如盘石,不因贪婪而执着,不为瞋恚而忿怒,痛苦岂能何之如,降临于此清净心!

       你们看,连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都免不了遇上恶夜叉,受一无妄之灾,幸好他的正定正观力强,慈悲心深重,才能如此镇定的,安然地面对恶鬼神的无理取闹。这类的故事在经典中多有记载,所以,我们要学习慈心观,不但要对异类众生发散慈心,使自己的修行于生活不受干扰;而在人群中与人相处时,也要常常对人散发慈悲心,除了能增长护念众生的善德,别人也比较不容易对我们起恶念,或是莫名其妙的想伤害我们。

二、对治内心瞋恼,善待自己

       以上就外在利益来谈修持慈心观的重要,不过,修慈心禅最重要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心中时常生起恶念,恃己凌他,动辄看每一个人都不顺眼。我们修过四大就知道,恶念会产生不好的身受,会有粗糙的四大相,会让人不舒服,非常难受,这些我们都已经用自己的经验印证过了。而无论是轻软的四大相,还是粗糙的四大相,都是有因有缘的,除了业生、时节生,和食生色聚外,还有心生色聚;而在今生的修行中,对于心念所生之色聚,我们要负全部的责任。当我们的心起恶念时,硬、粗、重、热恼、粘着、束缚等等粗糙的四大相就会应心而生起,于是我们终于知道:不可以起恶念。但是「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我们还是常常对人起恶念,为了对治这种粗恶心行,这是佛陀要我们修习慈心观的重要原因。

       也许有人会说:「要修慈心观,那祝福自己就好了。」祝福自己不能得慈心观的正禅定,我们可以藉此让自己感觉快乐、舒服一点,但这对禅定的增进没有帮助;因为慈心观要心有取相,依此才能入于禅定。

       尽管如此,我们在一开始还是要对自己修慈心,这不是为了达到安止定或近行定,而是因为培育对自己的慈心之后,身心会轻安柔软,就比较能够以己度他情,也较能以愉悦之心祝福众生。《阿含经》说到「自通之法」:了解到众生和自己一样,都希望得到祝福,受人尊重,身处安乐;不喜欢受到伤害,不愿意死亡。如此一来,我们的心就会变得比较柔软、和善、宽容,而且愿意给人欢喜。瞋恚的心和带有恶意的心,往往会使自己不舒服。所以,我们常常提醒同学:就算你真的不肯宽恕别人,不肯祝福别人,那至少也要善待自己吧!用善心对待别人,能使自己的身心平宁安和,也是善待自己的方法。切记:不要用别人的恶来惩罚自己!对于别人的恶,气恼瞋恚,对方还没有接收到,就已经先伤害自己了。

三、论典中说修慈心之功德

       南传佛教很重要的一部论书《清净道论》中,曾列举修慈心的几种功德,如安眠:不会辗转反侧,不做恶梦,而能如在定中的入眠;安寤:不会疲惫不堪,而能迅速的清醒;能见吉祥之梦,为人与非人爱敬,诸天守护,不为火烧或中毒或刀伤,颜色光彩,心得迅速入定,临终不昏迷等等利益。

       要将四种护卫禅修习得圆满,必须具备四禅的定力,同样的,修慈心观的时候,标准的做法是:以四禅的定力取一个所缘来修习,这时心念中会浮现这个所缘的影像相,然后入三禅,以禅定的光明照向所缘,向他散播慈心。当能成功地完成慈心观的修学时,便能够轻易地转修「佛随念」。

「慈心观」修习要领

       前面曾提到,必须具备四禅的定力,才能圆满修习四种护卫禅法;既然如此,那现在修慈心观,因为大家都没有四禅的定力,所以只能「咬牙切齿」忍着身体的疼痛或内心的热恼,坐在蒲团上「勉强」散播慈心,「假装」自己很慈悲喽?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在修慈心观啊?这样自己与他人真能得到慈心的利益吗?初学者要怎么修慈心观呢?

       我们的建议是:

       第一,当身体太疼痛时,心情也会受影响,此时不要修慈心观。因为自己没有能力快乐平安,也就不能散播出慈心,最好等到疼痛解除,身体轻软相显现,这时才有能力生欢喜、祝福的心,也才能将之散播给他人。平时我们禅修,要求同学不要随意移动身体,否则念力容易散失,但在带着大家修慈心观的时候,就允许同学先移动身体,解除疼痛僵硬,使心念亦能柔软慈和,才能有效地生起慈心。

       第二,在修的时候,先对自己修。使自己先欢喜愉悦,才能真正地祝福别人,对人散布慈心。

       第三,对自己修完慈心之后,再开始取外相,以一个你意愿祝福的对象,藉此培育对人的慈心。此时所缘相清晰地呈现在定心中,当能达到三禅的定力,这个阶段才算完成。接着,将心念转出,意欲祝福较多的众生,乃至扩充到无量无边的众生,都是我们祝福于关怀的对象。到此,慈心观的修学,才算圆满了「慈无量心」的殊胜特德。这些过程,对于初学者是有些困难,所以刚才那一支香的引领,只是用文字提示,让你们依文起观,体会慈心在禅修中生起与应用的基本要领。

       「慈心观」的极至是慈悲心的扩充,等念冤亲,无所隔阂,直至无量无边的「慈无量心」,这是人天殊胜的善德,也是生发菩提心,愿行菩萨道的大乘佛法心要。他的最终目的是对无量众生的关怀与救济,但是,禅观修行的起点,则是先对一个一个具体的众生起慈心,而不是动辄不着边际地泛说无量。所以,纵然有四禅的定力,刚开始也是以一个一个所缘,切实地修持。比如说,先取父亲或母亲的影像,而且是快乐微笑的影像,然后对这影像起慈心,散播祝福;当能够极专注地安住于该影像时,这影像会很清楚地映现在你的定心之中。对初学者而言,虽然不能生起定中影像,但是这个散播慈心的动作要做得毫不犹豫,如此也能有自他得利的效益。千万不要起疑心,因为定力不强,再稍有犹豫迟疑,则五盖中的疑盖现前,那就失败了;所以切记要断疑生信,起坚定的胜解意,这时就会产生令人惊喜的禅定经验。

       第四,慈心禅不但要对人、对恶道的众生修,也要对天神修。所以,今后无论走到里,也无论在那里是暂住一天或常住一年,都要日日修行慈心观,护念一切众生,也祝福所有天神。如此则所到之处,都能诸神护佑,宅舍平安,一切安稳,光明吉祥。

       说到这里,要跟各位讲一个记载在《清净道论》中的故事,每次带禅修,我都很喜欢转述这个故事。大意是:有一位尊者以「慈心观」做为主要的禅修所缘,他并且受持「平等住」之法,也就是游行诸地,居住每个寺院、兰若,都不超过四个月,以断除对于安定住所的安逸恋着之心。有一次他游行到一个寺院住下来,住满四个月之后,便依例整理行囊,打算明日启程前往他方。在离开的前一晚,他在静坐中忽然听到树林中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就发问是谁在哭泣?原来是住在树林中的一群树神们在哭泣,他再问原因,树神们回答:「尊者啊!您有所不知,在您未来之前,我们原本是天天打架吵闹的呀!您来住此地之后,不但天天修慈心禅,还把慈心发送给我们,所以我们这四个月来都和平安乐,没有吵架,所有非人都得以互相慈爱;现在您要走了,我们又会开始吵架争斗,说粗恶的语言了,所以才会哭泣!」

       尊者是一个非常慈悲的人,听了之后觉得不忍心,觉得若能因为他住在此处,让诸非人们相安而住,是非常好的。于是就为此破例再住四个月,让这些树神们能平安吉祥。之后,四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尊者临行的前一晚,这些树神们又哭了,尊者就再答应住四个月。就这样,四个月又四个月,尊者每一次都不忍心看到他们哭泣,因此一直住下来,直到他在此涅槃。………

       大家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感想呀?这位修慈心的尊者,走到一个地方,连凶恶好斗的非人众生都被他普覆一切的慈心所感动,尊者走到哪里,就把平安喜乐带到哪里,真是令人赞叹!反观我们,就像一句话说的:「我来,不是要带给你们平安,而是要让你们起斗争的!」我们走到哪里,就把不平安与斗争带到哪里,当别人听到我们要来,不但没有欢喜,还引起厌恶与嗔恨!这二者真是天壤之别呀!

       再次提醒,除了恶鬼、罗剎之外,慈心也要送给天神喔!当我们的定力越来越强时,就会知道慈心观益己利人的功德有多大了!所以请大家回去以后,天天都要拨一点时间修慈心观。

修「慈心观」应避免之对象

       修习慈心观虽然可以得到很多利益,但是在开始修习的阶段,由于定力不足,平等舍的心不够,因此在某些对象会造成失败,乃至于染着,这就要特别留意暂时不对之修慈心观。这些对象包括:

       一、对极亲爱的对象,有可能修慈心失败。因为太关心对方,一修慈心,贪染心竟然随之而来,则会导致禅修的失败。

       例如,有一次禅修,其中一位学员对自己的儿子修慈心禅,结果修到痛哭流涕。小参时问她怎么了,她说:「我以儿子为所缘,在修慈心观时,联想到他大学联考没考好,自己一个人在家里,而我又跑来禅修,不知道他饭吃了没?自己一个人在家过得好不好?我越想越担忧,越想越难过,以致于伤感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师父!我是不是太慈悲了?」我说:「不是太慈悲,是太悲哀了!」这位同学禅修时,因为对儿子有贪爱的染着,起了妄想,以致于引起贪忧的烦恼心,这是修慈心观失败。

       当然,有时候我们听闻佛法或修慈心观时掉眼泪,未必全是染污心而起,有可能是一份感动与法喜的情绪在涌动。如果无法观察心法的内容来判断它,也可以观察色法的四大相:如果是粗糙、浊重而令人难受、颤栗的,就代表是恶心;反之,如果是轻软而令人觉得舒服、愉悦的,就有可能是美善的心念,或是在较好的正念状态中。

       二、对无好恶感的人,也可能修慈心失败。对他没有特别贪瞋感情的中性者,有时因为我们的慈心不够,向这些对象修慈心时,会有倦怠、呵欠的情形,这是因为对众生没有慈悲的热诚,也会导致禅修失败。

       三、很厌恶瞋恼的对象。比如常和你作对,引起你排斥厌恶的人,因为在初修阶段,不容易对这些对象起慈心,可能一想到他们,就怒火中烧,怎么可能会心甘情愿地祝福他们呢?所以,对这些人修慈心观,也会失败。

       四、异性。欲界众生容易对异性起贪染心,所以,初学者最好以同性对象修慈心。不过,即使是同性,如果对方会引起你的贪染心,也不要以之为禅修对象。

       五、亡者。有些人觉得慈心观的效益很大,所以想对已没有故的亲人修慈心,如亡故的父母亲等,但这样做是不能入禅定,也不能得利益的。因为我们不知道他现在的长相如何,而过去生的影象,在现在的时空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无法给他慈心的利益,禅修者也不能得禅定。在《清净道论》中就记载一个实例:有一位比丘,以他师父为所缘而修慈心观。但他不知道对方已经去逝了,因此久修不成,无法证入三禅功德。他觉得很奇怪,后来才知道师父已经去逝了。等到他换另外一个尚且活着的人修,不多久就成功地证得三禅。

       所以如果真的想要对逝去的亲人修慈心,可以有几个方法:第一,尽量培养定力,修天眼通,就可以像目犍连尊者一样,去寻找自己亡故的母亲投生之趣向,与此时所生之形象为何,然后取他们现在的影像来修,就一定会成功。第二,我们可以行种种善,如布施、持戒等,然后以此功德回向给亡故的亲友,藉以表达对他们的怀念与感恩。

以上简单说明五门禅与四种护卫的禅法内容,有些项目在这个课程中有教导大家实修,有些则限于时间与学员的程度,无法一一详细的教导与演练;就是实修的功课,也是初阶,并浅尝即止。虽然如此,但是在这七天里,所学的法门有时也已经胜过自己摸索,或独修一种方法多了许多。意思是,如果只执着一个法门,坚持一定要把它修到圆满的程度,才愿意换另一个法门的话,那对于整个佛法的修道次第会感觉很茫然,也无法在许多困境出现的时候,以确当的方法来护卫道心。这个禅修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兼顾,定学与慧学的均衡,并且展现修道在次第与技巧上的完整。所以,虽然禅修的进境是浅尝即止,但却更重视全面而不偏颇的正见以启发正确的修行。希望大家都能获得法益,并且对佛陀的所有教法,能生起欢喜踊跃的善法欲与学习心。


{返回 性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萨心行 禅七开示录(十四)――第七日 晨诵
下一篇:次第升进 禅七开示录(十二)――第六日 晨诵
 安禅制毒龙 禅七开示录(七)――第三日 大堂开示
 人闲心意闹 禅七开示录(三)――第一日 大堂开示
 覆清泉居士谈禅观修学
 阿含定慧二学之“综合说”与“分别论”
 四念处禅观(三)
 古仙人道 禅七开示录(二)――第一日 晨诵
 医药用途的动物实验——儒家观点之伦理探索
 受如水上泡 禅七开示录(九)――第四日 大堂开示
 冥契经验的宗教对话——“宗教的灵修传统”综合座谈引言
 燃灯引路 禅七开示录(一)――入堂日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敬塔功德概述[栏目:造塔功德文集]
 曹洞禅法[栏目:温金玉教授]
 宇宙万有本体论(13)[栏目:慧律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