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论“阿鞞跋致”
 
{返回 张秉全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83

论“阿鞞跋致”

梵语阿鞞跋致,亦名阿惟越致,此云不退转。不退之义有三:一位不退,断见思惑。不退转于凡地。《妙宗钞》说,别教菩萨从初住位中断见惑,二至七住位中断思惑,则永不退失超凡之位。二行不退,断尘沙惑。不退转于度生之行。《妙宗钞》说:别教菩萨从八住已去至十行中,伏断尘沙惑,则永不退失菩萨之行。三念不退,破无明惑。永不退转于中道正念。所谓心心流入萨婆若海是也。《妙宗钞》说,别教菩萨从初地已去破无明惑,则永不失于中道正念。此约别教而言。若则圆教,初信断见惑,二至七信断思惑,证位不退。八信至十信,断尘沙惑,证行不退。初住已去,破无明惑,证念不退。这是据通途教道来论判的。

一切众生宿世之中,何尝未遇佛法,必然也进行过修学,冀脱生死之苦。之所以尚在三界中,轮回难脱者,殆由于见思二惑,非一生能断,再经受生,难免忘失。由阿赖耶识是无记之故,顿忘前修,从悟入悟者万中无有一个二个,从悟入迷者则十居其九。往往今生修行佛法甚好,未断惑业,即便下世,迷本所修,来世享受人天福报,在享福中又造新业,因业招报,第三世又招堕落苦报。所以有漏人天福报,称第三世佛冤者,即是此种情况也。佛大慈大悲,深悯众生自力断惑了生死之难,于是开一特别法门,可以不断惑业,顿脱三界樊笼,即是净土念佛法门是也,净业行人只要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即可仗弥陀弘誓摄受之力,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圆证三不退。只此一生,即证阿鞞。生死自了。藕益大师《弥陀要解》云:“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或者疑曰:既然念佛之人,是带业往生的,则不断见思惑可知。如是,则连位不退尚无资格,更何况能圆证三不退耶!。答:经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念佛往生之者,仗弥陀愿力摄持,与佛同寿,故得不历异生,圆证三种不退。此唯约不须再经受生而说,非初始往生时即实证三不退也。是故纵五逆十恶,临终十念往生者,若从尚未断惑而言,诚然是凡夫,非是入同生性之菩萨。(以无明未破故)若从不历异生,只此一生,决可证自位不退至行不退至念不退来说,则亦得称为圆证三不退也。故极乐行人之阶位,很难以通途教道衡量、论判,所谓“教网所不能收,刹海所不能例”是也。《要解》说:“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指不能以通途教道来衡量)一切俱是(指也不违背通途教道证果历程)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若明白了极乐净土这种特别、殊胜之处,则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万牛莫挽,任何法门亦不会引转矣。


{返回 张秉全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略释
下一篇:学习《四十八愿》摘记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法华经品题略解—妙音菩萨本事品第二十四
 二谛圆融,说法正印
 法华经品题略解—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彻悟禅师语录卷上4
 《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二
 《佛顶文句》摘要卷第十
 彻悟禅师语录卷下2
 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心要,境要,法门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禅观入门 九、禅的诗偈与要诀 秋雨闲语[栏目:宋智明居士]
 假如没有读书[栏目:淡定的人生从舍得开始]
 香灰要如何处理[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六]
 可以观想父母的头顶上也有金刚萨埵佛,降甘露帮他们消除业障?[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柒贰 念佛是谁[栏目:老和尚的禅机之饮水思源]
 高僧大德智慧语录[栏目:佛教格言]
 上师与弟子之关系(朗钦加布仁波切)[栏目:择师知见]
 华雨集第四册 三 中国佛教琐谈 二 死[栏目:印顺法师]
 五百罗汉 144、修道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一一五 警告者本生谭[栏目:第一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