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70讲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27

《广论奢摩他70》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9-06-19

前面谈到依于安止(奢摩他),奢摩他是印度话音译,等持的音译是三摩地,义译的话是等持。第二项,依奢摩他离欲之理,如果得到安止以后,要走入世间道路,首先,当然是由欲界提升到初禅,如果了解欲界到初禅的道理,那从初静虑到二静虑、二静虑进步到第三静虑、第三静虑进步到第四静虑,就容易了解了。所以现在只要把欲界到初静虑这部份详细说明,其他者自然就容易了解了,此即是为何要进行这个大纲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因为我们是欲界的补特伽罗,当然主要的就是消除欲界的烦恼,所以,如果把欲界的烦恼去除的话,就已经可以了,就直接可以修出世间的道路,因此就要说明由欲界如何进步到初禅,下文就谈此大纲即第二项:依于奢摩他(安止)离欲之理,离开对于欲界所起的贪心,其道理方式如何来进行?「欲」是指欲界,贪心是欲界的烦恼,靠着奢摩他对于欲界贪心等等的烦恼怎么离开呢?方式是什么呢?

第二依奢摩他离开对于欲界贪心的道理何在呢?「唯修前说,具足明显无分别等众多殊胜正奢摩他(安止),全不修习二种胜观。」「唯修前说」是指前面所谈到的具足明显、无分别等等很多殊胜特色的安止,此意是指,此处所谈的安止并非他宗(对方)所说的安止,因为他宗所谈的安止也太容易了,自宗所谈的安止是非常纯粹、境界是很高级的。因此要说明纯粹高级的特色是具足明显、无分别等等,即自宗所谈的安止要非常明显、明晰,去缘取对境能够非常明晰、灵敏。就沉而言,粗分、细分的毛病都没有沾染到,所以非常灵敏,能够很清楚的抓住对境。掉举的毛病也没有,所以没有分别妄念。不仅这些特色,又有身心轻安之乐相伴随。已经得到此具有众多殊胜特色的安止,得此安止应当是运用此来修更进一步的道路世间道或出世间道,假设不修的话是不可以的。故言唯修前面的安止,全不修习二种胜观(世间的胜观、出世间的胜观),意指前面谈到的安止非常好,但是得到以后就不修后面的二种胜观,这不行的。

二种胜观(请看389页倒数第四行),「故当更修毗钵舍那,此复有二,一能暂伏烦恼现行,趣世间道毗钵舍那。二能永断烦恼种子,趣出世道毗钵舍那。」此处明白讲到世间道胜观与出世间道胜观,至于意义(请看390页第六行),其中世间毗钵舍那修粗静相…。其出世间毗钵舍那…。此中解释二种胜观个别的意思。

(请看394页倒数第二行)假设得到具足很多特色的安止,若全不修二种胜观(世间及出世间的胜观),会如何呢?「且不能降伏欲界所有现行烦恼,况能永断烦恼种子及所知障?」首先,暂时消灭欲界现行的烦恼都做不到,因为暂时消灭欲界现行的烦恼也要靠世间的胜观,所以观修毗钵舍那是非常有必要。假设没有胜观不要说永断烦恼种子,消灭所知障更做不到,即使连欲界的烦恼现前出现的部份暂时消灭都做不到。譬如,离开欲界得到初静虑心的时候,就是把欲界烦恼现前的部份暂时先灭掉,也就是得到初静虑的果位。得此果位也是要靠胜观,所以安止得到之后,不能说我有安止就足够了,后面都不用再学了,不可以,还要进一步修胜观。

因此,如果仅仅得到安止,要暂时消灭欲界烦恼现前出现的部份都还做不到呢!意即消灭它要靠胜观,所以得到安止之后,要进一步修胜观。如此解释会发生一个问题,「故欲离欲界欲得初静虑者,应依此止而修胜观。」前面谈到安止及胜观的功德利益时(336页),此中分六,一修习止观之胜利(好处功德利益),二显示此二摄一切定,三止观(本质)自性,四(理须双修)止观二者都要修才合道理,五次第决定,六各别学法(各别学习方式)。

第一项,止观的功德利益引了《解深密经》二段经文,在第二段的经文谈到功德利益,就是安止能够把烦恼现前的部份消灭,观是把烦恼种子的部份消灭,(337页第六行)《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说,前者为观所断,后者为止所断。前者指种子,后者指烦恼现前出现的部份。《解深密经》的经文一模一样,「众生为相(烦恼现行)缚,及为粗重(种子)缚,要勤修止观」,表示止是断掉前面相缚,观能断掉粗重所缚。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不是在止观的利益就讲到止可断现行的部份,观可断种子的部份。此处又谈到修止不修观没有用,因为连烦恼现前的部分都不能灭掉,即使灭掉(烦恼现前)的部份都还要靠观,如此不是前后矛盾吗?因此,这里要断诤论。故问,「前说修奢摩他(指前面功德利益所说),能伏烦恼现行岂不相违?」

回答此问题前,我们先解释说明其意。胜观分成二种,世间道路的胜观及出世间道路的胜观,但是,世间胜观其实不能算是正式的胜观(毗钵舍那),其实只能算入安止的部份,在许多大论里都是如此的主张,为什么把它列入安止呢?因为了解的能力还没有那么高级、深入,还没有认识到对境万法的实相。在世间胜观的部份,其实都还是晕头转向。譬如观察下方的世界比较粗糙,上方的世界比较好、比较寂静,不是又一头栽入上面的世界,所以,这个分析并没有彻底究竟了解对境,因此,不能算是正式的胜观,只能列入安止,很多大论是这种想法,因此《解深密经》也是这样的想法。

《解深密经》谈到止能够灭除烦恼现行的部份,观能够连根灭除种子的部份,这样的解释刚刚好一样。看看至尊仁波切的解释,「答:无有过失,」(394页最后一行)。前面跟后面的说法并没有相违背,因为前面《解深密经》引文的说法,「前依世间的毗钵舍那,悉皆摄为奢摩他而说,」(把世间的胜观列入安止)。现在这里谈到的,是依二种毗钵舍那,依世间的胜观及出世间的胜观来说明,即此处所讲的胜观是指这二种胜观。此二种类型的胜观前面都须先得到安止,是以这种情况来解释。可是前面《解深密经》引文,许多大论的说法,却把世间的胜观直接列入安止的部份,以此方式来做解释的,因此,二边比较起来并无违背。

把烦恼灭除要依靠二种胜观,即依于世间胜观的道路及依于出世间的胜观将之灭除的二种情况。因此,在此加以解释,故言「此依二种毗钵舍那前行初禅近分所摄奢摩他说。」此处是把二种胜观分开,此二种胜观前面还有一个安止。

「能引离欲毗钵舍那略有二种,谓由谛行相及由粗静相离欲之理,此说由其后道离欲。」要把欲界贪心灭掉的胜观二种都可以,一种是出世间的胜观,由真谛的行相,一种是世间的胜观–由粗静行相离开对于欲界的贪心,此处所说的方式是由世间的道路来离开对于欲界的贪念之心。

「修此之身,」是指能够把此道路做为实修的修行者,「谓未少得无我正见诸外道众,及正法中具足无我见者二所共修。」第一种是根本就没有得到无我见地,这是外道。第二种是学习佛法的人即使学习无我见地,但觉此法太高深离我太遥远了,要证悟也实在太困难,所以,也没办法去运用,在此时要运用它去对付烦恼,恐怕用世间的道路还比较方便、比较有必要,在此情况下显然就要学习世间的道路。此是说明修世间道路的行者有此二种类型。

之后,依于此道路如何把烦恼现行的部份灭掉,引「如《声闻地》云?为离欲界欲勤修观行,诸瑜伽师由七作意,方能获得离欲界欲。何等为七,谓了相、胜解、远离、摄乐、观察、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作意。此即表示出世间的道路(无我见地)太困难,不是可以马上运用、证悟,所以要先修世间的道路,世间的道路如何修呢?要透过七种作意的禅修,就可以把欲界的烦恼现前出现的部份灭掉。(加行究竟果作意之前的六项,每一项都要加「作意」一词)

前面的六种作意当作能成立的因,最后一项当成所要成就的果,从字面上的意义就很容易明白,加行究竟果作意,字面上已直接阐述果了。最后作意是证离欲(离开欲界贪欲之心)根本定(初静虑的正行)时所有作意,即所修果,前六作意是能修因。

如此就产生一个问题,在六种作意的段落逐渐逐渐去对付烦恼,到第七个果作意之时,把烦恼消除掉,可是又没有观修无我,是世间的道路,那是观修什么把烦恼逐渐的灭除呢?

「若此非由修无我义而断烦恼,为抉择修习何义而断烦恼耶?」,这个问题主要是要认定要断除的烦恼是什么?意即表示对方还没有认明清楚所要断除的烦恼是什么?因为要断除烦恼就要先界定、认明清楚所要断除的烦恼是什么。譬如,若要断除的烦恼是我执,那要运用的对治法当然是观修无我。现在要先明白了解所要断除的烦恼到底是什么?「为抉择修习何义而断烦恼耶?」此问题就要先界定清楚,所要断除的烦恼是什么,要先明白清楚。

「虽由此道亦伏欲界余惑现行,然唯说名离欲界欲。故主要者,谓由修习欲贪对治而断烦恼,其欲贪者此为贪欲五种欲尘,」也就是要先灭除对五妙欲色声香味触的贪心,那要怎么灭除呢?「故能对治,是于欲尘多观过患。」好好观修五妙欲的过患就能灭除五妙欲的贪心。因此,主要要断除的是对于五妙欲的贪念,以及陪伴一起粗分的掉举、粗分的沉。依奢摩他离欲之理,由词句上可以了解离开欲界贪欲之理,主要要断除的是五妙欲的贪心,当然附带的其它的一些烦恼也会去除。至于我执根本就不可能断掉,我执连一点点都不可能摇动。了解所要断除的是五妙欲的贪心,那当然知道不用观修无我见地,也可以做到。

界定清楚所要断除的,能对治者,是于欲尘多观过患,「违贪欲相而善修习,」世俗人把五妙欲看成非常好,可以带来快乐;而修世间道要观修五妙欲之过患,执取的方式不一样。「由此能于欲界离欲世俗人把五妙欲看成是好的,可以带来快乐;而现在是于欲尘多观过患,内心要多去看到五妙欲是有过失、是不好。认识它是有过失、不好的心,当然就能够把认为它是好的、可以带来快乐的心去除掉,因为此二者执取的方式相反之故。但是,如果仅仅只是了解欲界是不好的,初静虑是好的,或想想此理,就能够把欲界的烦恼消除吗?当然不是,故下文谈到。

「此虽无倒了解诸欲过失及初静虑功德,而有坚固了相定解,若先未得正奢摩他,随久观修此二德失,然终不能断除烦恼。」就算已经很正确、明白的了解欲界的贪欲是完全不好的,即初静虑天多么好、多么寂静,应该去那里,就算有这种渴求之心,假设没有先得到安止,我只是再三想欲界不好,要离开它,初静虑非常好,无论我如何想,也不会达成,因为没有得到安止。

在没有得到安止的情况之下,我们会胡思乱想、妄念很多,内心的力量是完全分散的,所以,内心的力量不够。因此,要禅修欲界是不好的,初静虑是好的,就要先得到安止,因为得到安止之时,内心的威力全部集中,运用此内心再去观修,威力就非常强大,以此方式去观修就能断掉欲界的贪念之心,所以,要先得到一个安止。

「又虽已得正奢摩他,若无明了观察,随修几久,亦定不能断除烦恼。」已经得到奢摩他之后,还要常常观修个别的性相(欲界多么糟糕、不好,上界多么好、多么有功德),再三观修二边的行相,如果这个不做,当然就不能断除烦恼。「故须双修止观方能断除,此一切伏断烦恼共同建立(共同的模式)。」所以,此方式是断除烦恼共同的模式、理论。

得到安止以后,要进一步修了相作意,此时开始准备要把烦恼灭掉,了相作意及胜解作意是拔除的对治方式,从远离作意开始一直到加行究竟作意是能够断除的对治方式,以这种方式逐渐把烦恼灭掉,这是断烦恼的共同建立,亦即一切的模式都以此方式来进行。共同的模式,是指走粗静相道的方式,从了相作意开始,观修的方式都是从粗糙及寂静的行相来观察分析,胜解作意、远离作意等的观修方式都是一模一样。

以下就六种作意一项一项个别说明,「如是别思上下诸地功德过失善了其相,时为闻成,时为思成,故此作意闻思间杂。」在了相作意时(别思上下诸功德过失),还不能运用修所成慧,因为修所成慧是在胜观得到时产生,而了相作意所用的观察慧是闻所成慧及思所成慧,所以,在别思上下诸功德过失之前要先得到安止,并配合闻所成慧、思所成慧间杂而修,此为第一个了相作意。

「由如是修超过闻思,唯有修相一向胜解粗静之义,是名胜解作意。」此时所配合的是修所成慧(修相),一向胜解粗静相道的观修,此时是胜解作意,即得到胜观。但世间道路所谈的胜观是真正的胜观吗?宗大师为断此诤论,分别引用三段经文来说明:(一)《声闻地》云「于所缘相修奢摩他毗钵舍那。」(二)第六作意时亦云「修奢摩他毗钵舍那。」(三)初作意时说缘义等六事,此于余处毗钵舍那中亦多宣说是故此等虽非修习无我正见,然是毗钵舍那亦不相违。」修世间道路所用的胜观,当然不是观修无我的胜观,但不能说不是胜观,引用《声闻地》说明它仍应是胜观。

「故此诸作意之时,是由双修止观而断烦恼,修习之理,谓若分辨粗静之义数数观察,即是修习毗钵舍那。观察之后于粗静义一趣安住,即是修习正奢摩他。」在了相作意之时是随顺的观,胜解作意时是正式的观,故是由双修止观断除烦恼,到了远离作意,就是正式的止观双运,就能够逐渐的灭除烦恼,观修的方式如何进行呢?要分辨粗静之义,下方世界是粗糙,上方世界是寂静,由此数数观察(再三思惟),粗糙的各种原因及寂静的各种原因,此观修方式即是修胜观,之后,列举出很多下方世界粗糙的原因,经由再三思惟之后得到一个成效,就是非常坚决确定,下方世界果然粗糙、不好;然后一心专一安住在所得到的结论上,此即是观修安止。

上方世界寂静的功德是好的,是我要追求的目标,再三思惟其原因,待原因思惟清楚明白,内心非常坚决确定,然后一心专注在此坚决确定的意义上,此即是安止,一般的止观双运的禅修方式都是如此。譬如,空性的止观双修方式,内心缘取空性,将一切万法无谛实成立的原因再三思惟,即是修胜观。然后,非常的坚决确定,万法纯粹是谛实不成立,对此意义一心专注安放其上,即是止,这就是止观双运结合一起的观修方式。

「如是所修初二作意(了相及胜解作意)是为厌坏对治。如是辗转修习止观,由修习故,若时生起欲界上品烦恼对治,是名远离作意。」在远离作意时就能消灭掉欲界上品的三种烦恼,因为有三种上品的烦恼所以有三个无间道,断掉现前的部份有三个解脱道。

「又由间杂熏修止观,若能伏断中品烦恼,是名摄乐作意。」中品的烦恼有三种,到了摄乐作意又能够去灭掉它,因此又有三个无间道、三个解脱道。

观察作意,并没有特别断除什么烦恼,因为上品的三种烦恼及中品的三种烦恼都已经灭除了,因此,会产生一个疑问,我是不是把所有烦恼全部灭掉了?大概我已经没有烦恼了。所以,为了去除此疑问之故,其次,因为想着已经灭掉一切烦恼,难免会产生傲慢之心,也为了去除傲慢之心的缘故,因此,就有进行测验的观察,即观察作意。

「次若观见能障善行欲界烦恼,住定出定皆不现行,不应粗寻便谓我今已断烦恼。当更审察(仔细分析观察),为我实于诸欲尚未离欲而不行耶,抑由离欲而不行耶,作是念已,为醒觉故,随于一种可爱境界攀缘思惟,若见贪欲仍可生起,为断彼故喜乐修习,是名为观察作意,由此能舍未断谓断诸增上慢。次更如前于粗静义别别观察,于观察后安住一趣,由善熏修此二事(止观)故,若时生起欲界下品烦恼对治,是名加行究竟作意。」

到加行究竟作意把欲界下品的烦恼断掉,欲界下品的烦恼也分成三种,所以有三种无间道形成对治的力量,但是解脱道只有二种,因为第三个解脱道就是加行究竟果作意,此部份不一样。前面断除上品烦恼时是远离作意,中品烦恼时是摄乐作意,都各有三个无间道,三个解脱道,到了观察作意就没有特别要断除的。加行究竟作意有三个无间道,去对付下品的三个烦恼,但只有二个解脱道,因为把下下品的烦恼灭掉的解脱道就变成第七个加行究竟果作意。「第三、第四、第六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加行究竟作意)是能伏断烦恼的对治。」

「如是若断软品烦恼(断掉现前细分烦恼),即是摧坏一切欲界烦恼现行,暂无少分而能现起,然非毕竟永害种子(不是连根彻底断掉),由此能离无所有处以下诸欲(用此世间的道路,粗静相道的观修方式,能断除无所有处以下欲界的现行烦恼),然尚不能灭除有顶(天)现行烦恼(因为有顶天之上已经没有其它世界,所以就不可以用粗静相道的观修方式),何况能得永度生死?(有顶天烦恼都不能灭掉,要脱离生死轮回,就更不可能。)

「然依静虑亦能获得五种神通,」可是透过安止好好的观修,就算没有脱离轮回,还是可以得到五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但是得不到第六种神通,因为得到第六种神通就是阿罗汉(脱离轮回者),「恐繁不录,如《声闻地》,极广宣说,应当了知。」内容很多就不再说明,在《声闻地》有详细说明,看一看就会了解。

「现在无修此等根本静虑之理,故亦无有错误引导,」现在在外道的情况来看,就算得到初静虑、二静虑者,然后妥善的去讲解初静虑、二静虑如何观修,这种情况根本就没有。譬如,内道弟子去学外道,能够敎其如何修初静虑、二静虑,并且自己也得此果位的引导者(外道老师)根本就没有,所以也不会产生错误的引导。现在看外面有些人说他得到初静虑、二静虑,这些都不算的,都还没有达到标准呢!「然于此等若真了解,则于余定亦断歧途最为利益。」可是就算没有真正得到初静虑、二静虑这些果位者的详细解释,但是经文大论都有开示过,故若从经文作解释说明,则对于断除走入岔路的危险很有帮助。

前面讲这么多复杂的世间道修行方式,可是最后还是要得到胜观,特别是无我胜观才能脱离轮回,所以出世间的道路非常重要。「如是四种静虑(色界)、四无色定(无色界)及五种神通与外道共,唯得此定非但不能脱离生死,反于生死而为系缚,故于奢摩他不应喜足,更当寻求真无我见毗钵舍那(要学习出世间的胜观)。」

「纵未广知修初静虑等根本定法,然于前说修奢摩他,或名作意法定当了知。就算不知道初静虑、二静虑如何禅修没有关系,比较重要的是要了解安止如何得到,这个一定要学习。后引诸多根据,「此是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等所说九种住心,中观》《修次之所建立,如前已引。又庄严经论及无著菩萨,于菩萨地》《大乘对法》《摄抉择分解彼意趣。又摄抉择分于止观二法,指声闻地,故声闻地解释最广。又此诸义,中观》《修次论慧度教授论亦曾宣说。又辨中边论说,由八断行断五过理,修奢摩他法,今善观彼等诸心要义,略示一二全无杜撰。」引经说明安止的观修非常重要,一定要了解。

没有把安止观修的内容好好了解,会有何毛病呢?「现在修静虑者,且无此等之名。又有一类先学论时,虽知其名,然未善其义,后修行时,见无所须弃而修余。又有众多略得止品所摄正定,便谓已得空三摩地,或得内外所共第九住心定,便谓已得无上瑜伽具众德相圆满次第,及谓已得根本后得合杂无间无分别智。皆是未能善解之相。」

这些都是没有妥善了解安止所形成的毛病。如果把安止成就的方式好好的了解,就不会被他人用很美妙的名称骗得一楞一楞的。有些人会教导打坐、参禅、无相的禅修、无缘取、空性的意义、空性的禅修,很多很好听的名称,结果被骗得晕头转向,产生错乱。把安止的禅修误解成得空性的胜观,实际上修安止时,有时会达到分别妄念全部都没有出现,但是内心没有分别跟空性是完全不一样,可是把它混杂在一起,然后用美妙的名称,把大家骗得一楞一楞。假设把安止禅修的方式好好的了解,就不会晕头转向了。

「若于上说(安止的禅修)善得定解,则不因其假说修无所缘、无相了义、美妙名称而生误解。若能实知此定之义(能够妥善的了解安止的意义),便能了知歧非歧途(正确或错误的道路),故于此诸定量教说修三摩地次第,应当善巧。」因此对于大论所谈三摩地的禅修方式,一定要好好的专心学习。

后面有九个颂文,是宗大师根据大论典,解释安止禅修的方式完毕后,内心非常高兴喜悦写下的词句,最后二句是回向发愿文,「慈尊无着论所说修止法.安止是根据广大行来讲,而广大行是根据慈氏弥勒、无着的论典来讲述说明安止如何成就。讲说完毕之后,回向发愿希望佛陀的教法能长久安住。

此偈颂有很多内涵,我在香港有讲,你们可以听。

奢摩他圆满。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9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7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7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0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0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4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3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7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3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6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祈愿上师加持入心间[栏目:达真堪布]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四十六集[栏目: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空法师]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7)[栏目:慧律法师]
 【法】第六篇 四圣谛 第四、灭苦之道圣谛 (奢摩他) 八圣道 8.正定-禅那[栏目:约翰·布列特文集]
 6.什么是佛道[栏目:星云法语·成功人生]
 佛说阿弥陀经图解 - 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栏目:佛说阿弥陀经图解]
 可以用神通来指引自己的修行吗?[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般若正观略讲[栏目:南怀瑾居士]
 虐待动物,十倍偿报[栏目:心念与命运·第2册]
 持平常心(楼宇烈)[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