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论 第六讲(第2品)
 
{返回 入菩萨行论讲记·雪歌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49

《入菩萨行论 六》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4/12/05

在菩提道次第日常修行简轨第二十六页《菩提道次第摄颂》中讲到:「修持圣道众相具足身,未得之前道业难有成,应学彼之一切具足因,罪堕污垢所染此三门。尤以净除业障为切要,恒使具足四力而依止。

《道次第》里面开示了很多的善巧方便,说这些修持的道,主要是讲到如果你是一位想要修持上士道(大乘道),圆具显密无错谬教法这条道的行者,若没有一个具相的身,也就是没有一个顺缘具足的身依,就很难以在这一条道上生起体悟、证悟,要进展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说「修持圣道众相具足身,未得之前道业难有成」。所以,我们要依止具足能够成就我们这条道的证悟的这些因,最重要就是要净化身语意三门的染垢,因为我们现在这个凡夫的身躯是很粗重的一个身躯,往往在行善时很快就会觉得疲惫,心也是如此,在做善行时,常常会觉得使不上力,就是因为我们的三门被这些罪堕所沾染了的关系,在这一条道上的证悟就没办法进展。所以,我们尤其要以净除业障为切要,要以四力对治法来做忏悔,这是很重要的。要让我们的身语意三门能够得以清净,这样我们的身躯能够具足这些顺缘。

我们应该依着四力对治法来忏悔。寂天菩萨在第二品〈忏悔品〉中讲到他自己也是透过四力对治法来忏悔。我们也可以透过念诵来了解里面的意思,依此来忏悔。

四力对治法当中,我们已经讲过前三个,也就是依止力、追悔力和现行对治力。第四十三页讲到对治遍行力,意思也就是说我们要实际以对治法来对治我们的罪业,这些对治法也不是只要知道就好了,而是要很殷重的去依着这些对治法,所谓的殷重对治法,也就是我们要非常殷重的去实修这些对治法,用这些对治法来对治。这个依止,就像我们要去依止善知识等等,要实际去做,就像瞋恚的正对治就是慈心,除此之外,我们要去思惟瞋恚的过患,还要实际去对治瞋恚,如果你造了瞋恚,有了罪过,就要实际去对治这些罪过。那就透过称佛名号、顶礼等等这些净化的工作,也就是要实际去做,这是很重要的,只有知道并不是重点,实际去做才是重点。

《入行论》就讲到对治遍行力,从四十三页「寻常病恼之所怖」到四十五页「云何坦然安乐住」之间,都是在讲现行对治力,我们可以依文来做念诵,念诵时也不是只要知道这些词句的意思而已,而是要实际去实修。在《广论》和《略论》当中,宗喀巴大师也讲了相同的话。他说:我们听闻佛法、了解佛法,并不是为了要求得知识而已,而是为了要实修。也就是在听闻、了解之后,要依自己的能力所及,实际去实修我们所懂得的佛法,这才是重点。

在这里面你们或许可能会觉得奇怪,寂天菩萨为什么没有直接讲到有哪些对治法,事实上他是会说到的,可是,这里的重点是要让我们知道,在你了解对治法之后,就要去实修它。如果了解了对治法而不去实修,那才是最恶劣的,我们对这一点要很小心。寂天菩萨写到的这一个阶段,是鼓励我们要去实修的意思。我们大概都会知道对治法有哪些,只是我们不做而已,所以,他在这里鼓励我们要去实修、实际去做。当我们知道了而不想做的时候,就念一念寂天菩萨鼓励我们的词句,自己会得到鼓励。

接着要讲遮止罪业力,也就是我们自己要自我许诺不再犯先前所造过的罪业,这样就可以将罪恶之流将它截断。我们看第一个偈颂(癸四、遮止罪业 力…寅一、受用等不可保信不应贪着):

昔所受用皆坏灭,所存于我今何有?而我于彼起贪着,违越上师教示言。

这里就讲到我们心中要如何对先前所造过的罪业生起追悔心,就讲到这一点,我们要去思惟「昔所受用皆坏灭」我们以前因为贪着的关系,所以去造作种种罪业,去享受了这些罪业之后,如今「所存于我今何有?」剩下的给我是什么?什么也没有留下来,以前所做的这些,对我而言都没有什么意义,那我为什么要为了贪着而去违越上师、佛对我的教言呢?这一句是要我们生起追悔、懊悔的心。

请看文(寅二、于亲眷不应贪着):

今我身命尚存时,乃至亲友皆远离,独行茕茕迷所往,从于不善众苦生。

在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思惟以前为了自己本身或是为了亲友而造作过种种罪业,这些完全都是因为贪爱而的关系,所以造作的种种罪业,也因为贪爱的关系,我们会去区分这是我的、我家、我的亲人、我的中心。我和我所等等,所有一切都围绕在「我」上面,好像我是最重要的,我变成最重要,所以把他人摆在一边,因此就会分自和他,就对亲己这一方产生贪爱,不亲己的一方产生瞋恚,于是就产生亲疏贪瞋之别,也因为这样子而去造作罪业。以前由贪发起而造作的一切罪业全部都是错的,错在我们都是执这一切为常。当我们死亡的时候,我们是独自一个人去面对死亡,既然如此,以前又何必为了这些亲或非亲而去造作那些业呢?

我们看甲曹杰这一本注解,在根本颂前面都有一个科判,在根本颂的后面还有他的注解,仁波切说他在解释时,除了书上的注解之外,有时还会做另外的解说,我们如果能够多了解是很好的。仁波切说:我们学习辩经时,一个经典可以用二十几种不同的解释方法,那就是很厉害的。它的意思是,佛法是很多的角度都可以用的。所以我们在学习时,要去看很多的尊者他们所写的论典,我们就看,根本经典是一个,他解释的时候,我们要看很多解释它的论典,我们看了之后,谁是比较正确的,或者是看的当中,我们也可以学习到,它有那么多的方法可以解释一部经典,就这样子我们看了很多的论典之后,自己也会慢慢的打开智慧,自己还会有另外一个自己的解释,这算是好的,会越解释越棒的。

在法王出生地青海有很多很大的寺庙,也有师父对于经典的通达比三大寺还厉害的,他们没有去过三大寺,他们本身都是在自己的寺里学的,这样的寺庙很多。其中一个寺庙叫做容波衮切,是很有名的,那个寺庙当中也有人到三大寺去学习,得到了拉然巴格西后,就回到自己的寺庙。容波衮切寺里有一位老和尚,以前也去过三大寺,另外还有一个比较年轻的,也到三大寺学了十七年,得到拉然巴格西后,就回去自己的寺庙。那个时候这位老和尚就问这位年轻的拉然巴格西:「《现观庄严论》最前面礼敬的四句,你能够有几种解释?」他说会四种不一样的解释。老和尚就说:「那你拉然巴的程度还不够,还没有那么通达。」以前一些很通达的师父们都能够用很多的角度去解释。所以,大家在看甲曹杰所解释的论典时,不可以绑住一个解释,认为一定只能按照他解释的意义,这种不可以的,我 们一定要很多的角度可以用的。可以想想看: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怎么想?感受上面就有学一点,当然也要如法,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不对了,反而越解释就会越乱、越糟糕。

这两个偈颂主要的意思是讲,我们先前所造过的罪业全无意义,现在对自己所造过的这些罪业生起无比追悔、懊悔的心。又讲到我们去造作这些罪业是源自于什么原因?原来是源自于我们贪爱己方而瞋恚他方之故,我们颠倒而行,我们执无常为常的关系,所以我们去造作这些罪业,现在对自己所造过的这些罪业生起无比的懊悔心而求忏悔。

请看文(丑二、日夜勤修脱罪之道 广论P.142+3):

任何亲友及非亲,谁能定令脱彼苦,我心夙夜常不宁,恒念此理无暂舍。

我们在造作罪业的时候,一个是透过我们的心思,透过我们的意门所造作的罪业,另一个是透过我们的身语所造作的罪业,现在对这两者所造作的罪业,通通发起忏悔心。透过意所造作的罪业就是思业,另外身语所造作的罪业就是思已业,所以一个是思业,一个是思已业(想了之后造作的业)。可以说我们身语意三门的业,就摄于这两个当中。我们既然透过身语意三门造作了思业和思已业,将来一定会感受它们所带来的痛苦,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脱离,所以说「我心夙夜常不宁」,因为不善业一定会引生恶果的。由意所造作的不善业,一定会感受什么?将来的领受等流以及造作等流,还会感受增上果。所以,此处对自己所造作的罪业产生无比忏悔、懊悔的心,而生起想要解脱将来感受这些苦果的心,这样生起来的心要日以继夜不间断的生起来。

我们说从不善业会生起苦的果报,当我们在思惟业果道理的时候,我们应该要先思惟善业的业果道理,还是要先思惟不善业的业果道理?应该要先思惟不善业的业果道理。噶当巴的格西曾经讲过:「当我们要实修佛法的时候,要从业果开始着手来实修,而且是要从黑业果的道理来思惟、实修。」做不到的时候,从哪里开始?先把自己弄干净了,先思惟遮止黑业(恶业),才能去修白业(善业)。刚刚提到《菩提道次第摄颂》讲到凡夫的四力对治,和这里是一样的道理。

(密续)像金刚灌顶等等往往都没有讲其背后的危险,都是一直讲它的好处,大家就跟着一直跑,那就完蛋了。这个戒没有守会有什么果报,那个戒没有守会有什么果报,都没有提到,那就很危险了。所以先了解清楚它哪个地方有危险,就比较安全。《百业经》和《百缘经》都要常常去看。

我们要去追悔自己透过身语所造过的罪业,这些身语的罪业根源是我们的意,也就是源自于我们恶的等起、恶的意乐,所以,我们要对自己身语所造作过的这些罪业生起懊悔心,对于引生身语罪业的根源(恶的意乐)也要生起懊悔心,所以,以这个作为有法,我们要对所有这些罪业,将来将会引生苦的果报,这一点生起很猛利的懊悔心。懊悔的对象不是只有果的部分、只有一个部分,它是包括整个根本的因、后来的因以及由因生出来的果。整个因与果都是懊悔的对象,这样的懊悔是要很强烈的。我们懊悔并没有到这样的程度,只是轻轻的一声「对不起」而已,完全没有想到它的因根本在哪里,以及它的果在哪里会出现,这样的懊悔是不够强烈的。所以懊悔的对象是整个,从根本的因开始到果,很完整的。

接着请看(子二…丑一、所忏之事):

我由无知愚昧故,造作众多自性罪,及彼俱有诸罪业,凡其所作一切罪。

我们所追悔的对境是这些罪业,这些罪业并不是我们明知故作的,而是因为我们无知的关系,而去造作。我们如果知道哪个恶业会产生哪个大的恶果的话,就一定不会去做的嘛!可是,偏偏我们却因为无知的关系而去造作。就好像我们对一件事情的量要生起来之前,首先要先生起伺察识,再生起比量,然后生起再决识,最后才能确定,生起那个量。所以如果我们明明知道这个恶业做下去会感生什么样子的大苦果的话,就绝对不会去做的。现在原因出在我们无知的关系,而去造作了自性罪的恶业。这里的「俱有」应该翻为遮(制)罪,遮(制)罪就是由佛、上师、僧团所制订的规定,如果违犯了这个规定,就沾染了这些罪业,如果没有违犯的话,那 就没有,所以这种罪这就称为遮(制)罪。一般的罪业分为这两类,一个是自性罪,不需要去规定,只要犯了就是有罪,另一个是要加以规范的,也就是遮(制)罪。我们现在就是因为无知的关系,所以去造作了遮制罪和自性罪,「凡其所作一切罪」就包括了这两种罪。

在伺察识之前,一定已经先生起了信心。伺察识的时候,快要到比量了,比量之前先伺察识,伺察识之前,心已经相信了。比如说他相信了“有法声音是无常,所作性故”(就这样子的一个论式)。这个人已经有信心,声音是无常这个上面信心已经够了,他有信心,他相信,但是伺察识跟比量还没有。比如说他很想了解无常,他相信了,但是还不确定是无常,那个“有法声音是无常”还没有那么确定。心里有相信它是无常,声音确实是无常,但是还没有生出来这样的证量。

比如说我们有没有了解声音是无常?没有,我们还没有了解声音是无常(这人家会笑我们,哈!哈!哈!),如果我们已经了解的话,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了,无常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了解它的程度是这样子,比如说金刚杵,你们一看到会不会想到它是金刚杵?会想。你们会不会一看到就想到它是无常?不会。对!这就是不了解。这是因为大家执常的心还很重,这个要把它破掉,才算是了解无常。如果你们了解声音是无常的话,只要一听到声音,就会想到它是无常,我们都不会。比如说有的时候,声音很难了解是无常,录音带里面声音也可以一直放很久;有的时候人了圆寂了,他的名字还在。

刚刚讲的,那个时候他有信心知道那是无常,但是,他还不了解声音是无常,他的心中还没有生起「声音是无常」的伺察心。我们是什么时候了解呢,要等到比量出来,才开始算是了解。以因果业报来说,什么时候能生起比量的心,就算是了解因果业报。如果因果业报了解的话,当然就不可能不相信因果业报了。我们的情况,因果业报有没有了解?完全没有了解。我们好像对因果业报的伺察心还没有到,甚至连信心的程度都还没有到。信心的程度到了,一上去就是伺察心,再上去就比量,因为我们不了解或者是不相信因果业报,所以,就一直去造作恶业。

请看文(丑二、忏罪之法):

今对依怙圣目前,合掌思惟诸苦怖,数数皈命恭敬礼,一切诸罪皆忏悔。

当我们要做忏悔的时候,应该要在如理遵循业果道理的圣者之前来做忏悔,因为我们自己本身对业果的建立、业果的道理有所错误,所以我们也不可以在对业果道理有错误的人之前求忏悔,一定要在如理遵守、无错谬者之前求忏悔。在求忏悔的时候,自己要去思惟业果的道理外,还要发起猛利的追悔心及生起害怕、畏惧苦果的恐惧心,数数来求皈命恭敬礼。

请看文(子三、启请导师誓愿遮止罪业):

恳祈一切大导师,许我发露忏诸罪,此是不善不应为,从今我誓不再造。

我们要在导师,就是引导者、救渡者之前,祈请他们能够摄受我们(垂摄受之意)这些对业果的道理有所错谬者,没有遵循祂们的教言,何者该为,何者不该为,在祂们面前发露忏悔所造作的罪业,现在要随着祂们的教言而行,祈请能够得到祂们的摄受,祂们的教言所教导的哪一种不善是不该做的,我们从此以后都不再造。

这对我们而言,说实在是有点困难,就是今天我们用四力对治法来发露忏悔自己所造作的罪恶。可是明天,我们自自然然又去造作这些罪恶,然后心里又觉得好像是有点欺瞒了这些忏悔的对境,然后又再忏悔说我不做了,后天却自自然然又去做。虽然我们都是这个样子,就是说不造了,可是却一再的再犯。虽然是这个样子,可是你的心不可以就因此而退缩。有时候我们会自己给自己找一个借口,会说:(就是四力忏悔的最后一个)「我尔后不再造,我会尽力去做到这一点。」这样也是不应该的,我们的心力应该要非常坚强,心想我虽然明天不见得会做,可是有可能有在几个月或几年后会再犯的这种现象。虽然会有这种现象,可是,要下定很强的决心:「我未来绝对不再做!」虽然还是会犯,可是,你还是要讲:「我绝对不要再犯!」就像一个小孩在很凶的妈妈面前一样,妈妈一打他,他就说:「我以后不会再做了!」虽然以后还是会做,妈妈当时还是会很开心称赞小孩很乖。这样对消除障碍还是会有帮助,慢慢力量就会增加,慢慢就会有改变,而不是在第一次就有改变了,这不可能。

大家也可以想:「我们生生世世都做过四力对治,也有做过恶业,都断断续续的做,我们看不到而已。」上辈子、下辈子我们看不到而已,一定都有做的,下辈子一定会做,它是看不到而已,所以不用怕这辈子会再犯怎么办,而产生退却之心,第四个遮止力的心不可以退缩,它是一个消除障碍的方法,它也有这样的好处,我们的心力越强,它(罪业)会消除掉,下次会不会再犯这没有关系,我们下辈子一定会做啊!(哈!哈!哈!)无论我们的遮止力是多么强,下辈子一定会做的,这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一定会做的。所以这辈子我们看得到原因而已,看到了,这辈子知道了,所以好像很不好意思,就产生了退缩的心。这是现前看得到或看不到的差别而已,我们不可以因此产生退缩的心。但是,也不可以有此毛病,好像明天做也没有关系。

我们要圆具四力对治法来做忏悔,这就是第二品〈忏悔品〉,在这第二品里面,就讲到有礼拜、供养、忏悔等等。我们现在从今天讲的地方开始念下来(45页):

昔所受用皆坏灭,所存于我今何有?而我于彼起贪着,违越上师教示言。
今我身命尚存时,乃至亲友皆远离,独行茕茕迷所往,从于不善众苦生。
任何亲友及非亲,谁能定令脱彼苦,我心夙夜常不宁,恒念此理无暂舍。
我由无知愚昧故,造作众多自性罪,及彼俱有诸罪业,凡其所作一切罪。
今对依怙圣目前,合掌思惟诸苦怖,数数皈命恭敬礼,一切诸罪皆忏悔。
恳祈一切大导师,许我发露忏诸罪,此是不善不应为,从今我誓不再造。

问题:仁波切上个星期说过,在忏悔的时候,最好将以前所造恶业的对象、时间、地点都要讲得越详细越好,可是,我们如果只知道造了一个恶业,不记得详细的细节了,应该要怎么办呢?我们回向时,可以学诸佛菩萨的回向方式来回向,这里可不可以以这种方式套用呢?

回答:应该也是可以的,但是不可以懒惰,好像我不用想,就用诸佛菩萨的。主要是我们业上面的懊悔心,想得越细,懊悔心就会越强,也可以说懊悔心的对象整个都想得清清楚楚,消除的力量也就会越强。

大家有时参加八关斋戒,能将第一品、第二品、第三品这样念下来的话,那是很好的,因为在八关斋戒主要是一天里面,要常常提醒自己持守菩提心,同时也是在佛菩萨面前提醒自己的菩萨戒。第一品、第二品、第三品里面讲的就是菩萨戒的部分,可以照着这三品来念,很多三大寺的修行者都是每天念念一次这三品的。法王常常在传菩萨戒的时候,最圆满、最大型的传菩萨戒的法时,也是要念入行论的第一品、第二品和第三品,大概要念两次,比较短的时候就念〈普贤行愿品〉的七支供养。

在我们做忏悔、礼拜、供养等等来积聚资粮之后,进一步就可以受菩萨戒,所以必须要具足这些资粮,也就是要具足受菩萨戒的这些顺缘。在你积聚资粮的整个过程,以随喜为最容易的,也是最快的、最好的积聚资粮的方式。所以第四品开始就讲(庚二…子一、随喜增上生因果之善):

一切有情恶趣苦,能令解脱诸善根,令受苦者安乐住,我心欣悦常随喜。

这一个随喜,然后再来(子二、随喜唯解脱因果之善):

成菩提因积诸善,我心于彼亦随喜,有情脱离生死苦,决定解脱我随喜。

这边是随喜解脱的因,也随喜增上生的因,也随喜增上生的果报,也就是我们的身依及在身依上所感受的一切安乐,我们也加以随喜。当我们先前做忏悔的时候,要去忏悔罪业的因和罪业的果,随喜的时候也是一样,要去随喜善业的因和善业的果。你如果只有随喜因的话,那就不圆满,只有随喜果的话,也是不圆满的。

再来讲到我们可以去随喜增上生的果,也就是这个行善的人身。如果所随喜的对象是在家众的话,我们可以随喜他有一个美好的家庭,或是随喜他的家人都非常的和乐,或随喜他们是一个很富裕的家庭,可以做这样的随喜。可是,有时候我们要很小心,因为你去随喜这些财或者这些色法时,很容易会和贪混着在一起。如果我们不懂得随喜而落入贪那一方面去的话,可能会对于我们世间所说的人身很快乐这一点也变成得不到。

一般世间,我们会说这个家庭很快乐,世间的也有一个好处嘛!我们不用说跟佛法有关系的,一般世间它也有一个快乐,它真正的那个快乐不是从贪心做出来的,真正的快乐是从心平的、随喜的中间得到的。贪的部分一直增加,不快乐的事情就常常会出现。我们不知道随喜,把随喜变成贪心的话,从佛法的角度看,整个随喜都是放入贪心的部分,放了之后,不会走佛法的方向,不走这个方向的话,它是一个过失,所以我们就变成得不到一般世间的快乐。

一般世间的快乐,我们学佛的人也可以接受的,也可以得到的,我们不需要越学越苦,好像越学越跟一般的人无法相处,哪我们也可以相处啊。因为,他们真正的快乐都是从随喜、心平中间才有快乐的,贪心增加了一点点就有问题了,就心不平那些就出现。所以这个中间,随喜的部分我们也可以得到,这个中间,我们可以跟他们相处,我们可以把他们拉出来学佛。所以我们不可以随喜都放在贪心的部分,也不可以贪心的部分放在随喜上面,这样子放的话也不对的。

问题:…

回答:随喜的对象?随喜跟贪心有差别、有分别。那个分别我们不清楚,所以我们心里有随喜出现的时候,自己会觉得:「这是贪心,不可以生起来。」就把它压掉。那有的时候贪心的部分起来了,也不知道它是贪心,把它认为是随喜,这样是不对的。也听不懂?

译者问:仁波切的意思是不是说…

仁波切:可以解释好几种哦!哈!哈!哈!(开玩笑。)

译者问:仁波切的意思是不是说,世界上的人,他们一切的快乐,我们是要去随喜他们快乐这一点的就好了,可是不要沾染贪欲的这种欣爱,去看待他们的快乐,对不对?

仁波切:不是!不是!他们的快乐从哪里来?他们的快乐从随喜心出来的,他们的快乐不是从贪心出来的,我们要分辨他们的快乐从哪里来,他们接触世间的东西时,他们的快乐从哪里来?他们的快乐不是贪心出来的。

译者问:他们的快乐是从过去世善业的果报,所以他们现在享受快乐嘛!对不对?

仁波切:这是当然,对的。

译者问:那我们去随喜他这一点就好了?我们不要生起贪欲的心去看待他们的快乐,对不对?不要用者种心态…

仁波切:对!对!对!不过我讲的是,他们心中快乐的部分,我们也可以生出来像这样子的一个快乐,但是我们贪的那些部分,我们不可以生出来。

译者问:世界上的人,他们如果说心中很快乐,我们也可以像他们那样的心中很快乐?

仁波切:对!对!对!

译者问:可是我们心中很快乐是不沾染的这一点,对不对?

仁波切:我讲的是,真正他们的快乐是他们随喜一些东西上面,一些财物、名声等,随喜的那个部分给他们快乐的,不是他们贪心给他们快乐的。贪心的话,就会产生苦,所以他们的心,我们也要分类,我们也是一样。他们遇到世间吃的、喝的、穿的等等外境时,他们也会有快乐,那个部分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就是当我们看到他们感受到快乐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快乐。但是,我们自己要把随喜和贪分清楚。所以,一个是他们感受到快乐,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快乐;一个是我们看到他们快乐时,我们可以随喜。

台北有一个师姐,她的同事当中有一群是学佛的,其他则不是学佛的,他们的老板就跟他们说:「那一群人怪怪的。」这样是不对的。可能那一群学佛的人,对那些没有学佛的人,就有要远离他们一点的态度,分别得很厉害。我们不可以分别众生,就随喜上面我们看一看的时候,刚刚《入菩萨行论》这里就讲出来,讲到三善道因的部分和果的部分都要随喜,就这个意思。那我们是“要投胎在三善道”在因的部分就一直随喜,而对果的部分却不理不睬,这样也是不对的,所以整个因跟果都要随喜。

这里讲到「成菩提因积诸善,我心于彼亦随喜」,我们要去随喜这些积聚菩提的因,就是对于小乘的声闻、独觉等还处于有学位的行者所积造的这些善因,我们要去随喜他们能成就小乘菩提或成就解脱果位的这些善因,我们要加以随喜,另外「有情脱离生死苦,决定解脱我随喜。」还要去随喜有情脱离生死苦而决定解脱的善。

声闻和独觉众去忏悔罪障、积聚资粮、学习这整条道,都是为了他的一己之私而做的,当我们去随喜声闻、独觉众所积聚的善根时,不可以为了我们的一己之私而做随喜,而是为了一切有情能够从整个生死轮回中解脱而去随喜,所以这有一点差别。仁波切更正补充:不是!声闻跟独觉在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当中是属于因的部分,无学道就是解脱(果的部分)。在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这四个阶段的时候,他们所修的都是我爱执,主要的是他们的我爱执就这样生出来,动机是自爱执的修行,他们也有想要自己解脱、出离轮回的心。他们属于「自己」(自爱执)的那个部分,我们不用随喜;而想要轮回出离的心,我们可以去随喜的。我们随喜的心是一个,但是随喜的时候,这个部分跟刚刚说的一样,我们在随喜一般世间法时,贪的部分就不随喜,出离的部分则是我们可以接受的。这里也是一样,缘觉和声闻修行的善根,因为他们有出离心才会这样做,所以出离心所造作出来的整个因果是我们可以随喜的,而「自己」(自爱执)的那个部分却是我们不要的。

译者问:您说世界上的人,他们快乐的这一点我们来随喜。可是他们的快乐可能是因为贪的关系,所以有那些快乐,对不对? 他贪的那一点我们不要去随喜,就像说声闻为了他个人求解脱,解脱那一点我们随喜,他为了个人这一点我们不要随喜,是不是这样?

仁波切:对!

问题:最近却觉得随喜很难修,以前觉得随喜是最好修的,后来我发现以前随喜的事,都是事不关己的,所以我说:好随喜 哦!好随喜哦!好像就很好修,诸佛菩萨的功德等等我都可以随喜。可是,如果今天对方做的事情是跟我有关系的,可能是我执着的东西,他们得到了,而我没有得到,我觉得我生起的是嫉妒心,而不是随喜心,没有办法去随喜。有时看到人家日子过得很好、很有钱,可能产生的是羡慕的心,而不是随喜心。就是贪心、随喜心很难去区分,那我在想说,我想我们最容易生起的很可能是羡慕的心、贪心、嫉妒心,那有没有什么方法,既然我们最容易生起的是这样子的不好的心,那在这个基础上面,要如何把它们转成随喜呢?

回答:我们随喜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一个有情。一切有情都跟我一样想要离苦得乐,一点点差别也没有。为什么会把「我」看得那么重要呢?都是想要离苦得乐的缘故,想要做得到,这个念头就一直很强。对方的有情也想要离苦得乐,这和我是一模一样的,我们都平等的,我需要、他也需要。在替他人想之前,要先常常去思考自己和他人平等的想法。不管是吃的、穿的或喝的东西上面,都可以常常这样去思考。比如说我坐在法座上,希望宗可师以后也跟我一样在法座上要传法,不可以只想着:「我永远在法座上,他永远在下面。」这不可以呀!像这样子看到每一个众生时,都可以想着:「我所需要的,他也需要。我需要多么好,他也需要多么好。」要常常这样去想。比如说我有一个好东西时,心里要想到有许多众生得不到这样的东西,如果他们能得到的话,那是多么的好。常常这样去想,替他人着想的想法就会慢慢增加。比如说我们觉得自己很精进、开开心心的在学佛,别人有这样子的话有多么的好,这样子的话,替他人着想的心就会慢慢增加。如果觉得我们很棒,外面的人都就完全没有什么学到,他们跟我们中间好像很有距离的样子,他们永远不可能像我们一样,就是跟他们有距离的想法增加的话,就不对的。学佛、穿的、或者是用的,我学的、我修的好像都没有替他人想,自己就增加了跟他人的距离,好像不理他人的样子,这样的想法一直增加的话,我们学佛的方向就不对了。

所以替他人着想的想法,离苦得乐的心是平等的,这要常常想。我们得到的乐,是因为随喜的缘故,他也是平等,所以他得到这个乐,是他很需要的,慢慢的心里也会想,他得到的时候,心里就会想,哦,这很棒,这是一定要,现在得到了,哦那么好,就这第二个心里就慢慢会接受。比如说,声闻、缘觉修行那么好,随喜的时候,他们修行这么好,是他们需要的,他们做的那么好,就是他们想离苦得乐的,该做的都做到了,这很棒,就随喜。好像不可以「这是我要的」,这不是随喜的,好像贪心就放在这上面,他们修行那么好,这上面我就生贪心出来,「这是我要的」,这时候好像就不是随喜,它有一点点增加自己的贪心。

佛陀上面也可以有贪心,灭谛、道谛上面也可以有贪心,贪心其实在哪里都会出现的。我们去看随喜的对象,有情离苦得乐的心永远在、从无始以来就一直存在的,好像那种感受是很可恶的、不断的,完全不停的。有情都需要离苦得乐,这是我们要了解的,这样慢慢就会有正确的随喜的心。就随喜和贪心来说,在随喜的时候,我们看它的因从哪里来,所得到的是什么果,能这样想的话,应该就不会有贪心了。贪心生出来的时候,会觉得那个对象是心永远在的,这样子的一个误会。贪心是不正确的想法,贪心生出来的时候,那个对象的好处是自己独立存在的、实在的,贪心的想法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们对贪心跟随喜分别的话,我们随喜的心是它的因从哪里来,它得什么果,就这样子想的话,应该不会有贪心。

问题:我看到以后,现量所生起的是羡慕、嫉妒、贪心,我可不可以在察觉到羡慕、嫉妒、贪心之后,再慢慢去思考得到这个果报的因和果,然后再慢慢将它转为随喜呢?

回答:可以这样慢慢修的。

问题:刚刚提到随喜有两种状况,他人可以领受的快乐,我也可以领受,那这一分是在随喜的时候?

回答:是。

问题:那这个随喜,是说我也可以有这一分快乐,是在随喜自己的部分吗?是不是?

回答:对。

问题:后面那一个说,他人的快乐我也可以去随喜,是看到他人好的地方去随喜,所以是随喜他人的部分吗?

回答:对的。

问题:所以它是分成两份,一份是随喜自己,一份是随喜它人的?是这样吗?

回答:没有!没有!我刚刚讲的没有这样的分类,刚刚我讲的,法炬师她想法讲出来的时候,我讲的好像不是这样子,我讲的是一般的世间人,他们心里感受到什样的快乐,我们心里也可以生出来,感受同样的快乐,我们也可以接受这种的快乐,快乐的部分啰。他们的快乐的部分,主要是他们心里随喜一些好的东西,这个部分只是给他们快乐而已;贪心的部分不是给他们快乐。所以,我们也可以像他们一样,有这样的快乐感受,这是一个部分。那我们看到他们得到快乐时,也可以去随喜,随喜他们的快乐一定有它的善因,现在就得到这样的快乐,所以我们可以随喜,这是另一个部分。这跟刚刚他们讲的不一样。

问题:昨天去放生的时候,渔夫捕到很多鱼,因此他们很快乐,那这样子的话,我们要随喜的是他的哪一分呢?在这一方面, 他等于是一种杀生,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可能有一些同事做了对学校的小朋友有很多帮助的事情,我们很随喜他,可是,他在做这些件事情的背后,很明显的表现出来,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你去给他随喜「你好棒哦!」然后他就「对啊!我就是这样,很厉害!」那我们要怎么去随喜他呢?怎么取舍呢?

回答:第一个我听不清楚,你讲的是?

学员:渔夫去捕鱼,捕到很多鱼,收获很多,他会很开心,我们要随喜他这个吗?这样不是在杀生吗?那在做坏事欸!

回答:对!他们觉得是一定会抓到那些鱼嘛!我们下面放生的时候,他们上面一直叫好,他们觉得是,我们走的话,好像五分钟以后,他们可以抓那些鱼,所以他们一直叫,心里是开心的叫。我们不可以说开心就永远是正确的,不是这样子说的。我刚刚说的是一般看到好的东西,在这个上面生起的快乐,那个部分我们是可以分类,我们可以接受的。好像有开心,都是我们可以接受的,这样不是。有的开心整个都是刚刚讲的,就好像他们觉得是可以抓那些鱼,这种开心我们永远不能随喜的。随喜是他该得到的正确的快乐,才是我们应该去随喜的;他不该得到的,我们就不用去随喜。

第二个问题,学校的老师照顾小朋友,照顾了之后,人家赞叹他,他就傲慢了,傲慢的当中就开心,是不是?

学员:会变成他是为了博得别人的赞美而做的。

回答:那个上面我们要不要随喜,是不是这样子?他帮助到学生,在学生的部分就得到了该要的,这一方面是我们可以随喜的。那个人的做法来说,他好像做的都是不对的,他的动机不对,他做的时候,我今天早上讲的,不是替他人的做法,他外表好像是替他人做的,真正的是为了自己。这里也可以分类:1. 帮助到别人的部分,2.为了自己的名声去帮别人的部分。帮别人的部分,我们可以随喜,为了自己名声的部分,可以删掉。应该我们几乎也是会有这样的想法吧!我们一般人的想法,看到这样子的时候,哦,他帮助到,随喜啊!很好啊!那为了自己的时候,我们马上会远一点了,这应该也可以分类。

问题:那个老师的动机如果不纯的话,我们可以去随喜他帮助别人的心,到底是要在他面前夸赞他的随喜,还是内心所生起随喜心呢?

回答:主要是内心,外面我们开口讲出来的随喜,有的时候是骗人,自己心里就看一看,开口讲出来的时候,看自己心识方向转到哪里。我去年至美国时,他们一些人就说:「哦!你那么庄严啰,你怎么样。」好像就这样子互相赞叹,我觉得有一点点可能骗人,哈!哈!哈!可能真正的随喜也有,这样子也可以说嘛!真正随喜当中,该说的啊!这是该说的。对他也很好,对自己也可以说是随喜动机所做出来的,随喜的心讲出来,当然它是一个善行,它不是一个恶行、恶业。有的时候随喜的心不讲出来,讲出来不好意思。讲出来我会比他矮一点?这样子想就自己不对。一个真正好的东西,或者是有一个功德,就马上说:「你这部分很棒哦!」这样子可以说。


{返回 入菩萨行论讲记·雪歌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 第五讲(第2品)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 第七讲(第3品)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讲(第9品)
 入菩萨行论 第一讲(第1品)
 入菩萨行论 第十八讲(第5品)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讲(第6品)
 入菩萨行论 第九讲(第4品)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二讲(第6品)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六讲(第7~8品)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讲(第7~8品)
 入菩萨行论 第四讲(第2品)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一讲(第9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和尚 虚云长老传奇 第三章:魂归何方兮[栏目:大和尚·虚云长老传奇]
 如何在生活中修持前行法[栏目:慈成加参仁波切]
 妙宝菩提心2[栏目:妙宝菩提心·嘎玛仁波切]
 上天竺观音大士殿重建碑[栏目:太虚法师]
 相应124经 葛波经[栏目:相应部 22.蕴相应]
 五百罗汉 437、那罗德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玄奘与印度佛学——从玄奘在印所著的三论说起(吕澄)[栏目:玄奘研究]
 生命的节奏[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三集[栏目: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空法师]
 The Man Born Blind[栏目:The Gospel Of Buddha]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