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日佛法之异点
 
{返回 太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07

中日佛法之异点

  ──十四年十一月在日本京都市政公所讲──

  现在将应南禅寺晚斋之请,不能与诸君详谈,谨将中日两国佛教异点,略举数条,并盼诸君指教!

  一,日本佛教初由朝鲜传来,旋即消灭。后经圣德太子之经营,渐次派遣贵国高僧留学敝国,而敝国之大乘各宗斯传贵国。中国佛教虽由汉明帝夜梦金人于前,而摩腾、竺法兰以后,传教之梵僧大都自动而来。内求与外来不同,此中日佛教之异点一。

  二、日本佛教,起初由圣德太子个人之深信与提倡,后又由大多数贵族之继承维持,并有出家而维持佛法者,在中国则与异也。中国佛教,纯由深山大泽之高僧住持,历朝佛法虽由当朝保护,出家住持佛法者,大都以隐逸为高。朝贵与野逸之不同,此中日两国佛教之异点二。

  三、日本佛教经圣德太子提倡之后,国民能领受佛法,并各自努力提倡;而中国由汉时排百家而尊儒,而以神仙惑世之道教亦同时成立。至佛法之到中国,初经五岳道士之排斥,继以三武、一宗之摧残,全国佛法几经绝续,而唐、宋后儒者排佛之风亦盛。在贵国自圣德太子而后,蒸蒸日上,维新初虽经神道教之妒诟,然于佛教之大体无损。承受与排毁之不同,此中日两国佛教之异点三。

  四、日本佛教自传来之后,一一皆能保存持久,如天台、真言均发扬光大,至今未衰。在中国、则以朝代之变更,国内之战争,有明德之帝主、则佛法兴,遇横暴之君王、则佛法毁;唐而后各宗之式微以此。保持与流变之不同,此中日两国佛教之异点四。

  五、一国有一国之国民性,而国民之性,寄于宗教学术。贵国固有之教为神道教,故贵国国民心理,近于神秘,而佛教密宗之能在贵国特放异彩,此为一大原因。而在敝国则人心趋重性理及自心之修养,古文化之诸子百家,与佛法之大小乘经论皆不甚融洽。逮唐朝慧能大师,直下明心之禅宗始兴。推原佛教之所自,流出于佛陀之大菩提心,禅宗在直下印证自心为与佛无二之觉心,一方既穷佛法之根核,一方又适应华人之心理,遂打入华人之心理深处,发舒为宋、明儒者之理学。故隋、唐后之佛教,当以禅宗为中心。密与禅中心之不同,此中日佛教之异点五。

  六、日本现存佛教之各宗派,大率由高祖传来如何,即保存与传受如何,故各宗派皆有独立之精神。此精神之目的,即在尊传来之祖,日本佛教,大都如是。中国佛教,对传来之祖,虽有相当之尊敬,而实际上则尤推重于释迦牟尼为唯一无二之所尊,以祖传之法亦出于释尊故。尊祖与重佛之不同,此中日佛教之异点六。

  七、日本佛教之能有进无退之原因,则在圣德太子宪法之制定,而政教一致,故能以佛法施诸朝野,充满全国。至中国治国之责,向为儒家所专有,佛教不但不愿加入,纵加入亦必与儒者冲突,故佛教徒率以闭门自修为职志。化群与修己之不同,此中日佛教之异点七。

  八、近代日本佛教,于古代所传保存无缺,适应现代由西洋来之新文化,渐变其古风而期普及民众。至近代中国佛教徒之努力者,在恢复隋、唐间佛教之古风,以隋、唐光明灿烂之古风复,则佛法之胜以彰,故为复古思潮之运动,校勘经论而从教理之整顿。适今与复古之不同,此中日佛教之异点八。

  前来八条,不仅说明而已,是希望中日两国之佛教徙,相互了解而取长去短,互谋东亚佛教进一步之发达。前来所举,挂一漏万,盼诸君纠正之!(满智记)(见海刊六卷十二期)


{返回 太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传教西洋之提议
下一篇:赞扬法华之特胜
 唯识三十论题前谈话
 唯物的宗教观观不到佛教
 编阅附言(五十七则)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发菩提心品第十一)
 大乘宗地图释序
 潮音草舍诗存外集(二)
 颠海心韵自叙
 全国教育会议提议案
 双溪摩诃讲园章程序
 向重庆记者谈话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一部 我们为什么受苦[栏目:西藏医心术]
 五百罗汉 207、无边身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问5:尊者,例如,仅仅通过观照“走”为走这样世俗的方法,能够体验究竟法吗?[栏目:马哈希尊者访谈 An Interview with Mahasi Sayadaw]
 密勒日巴大师歌集 第五篇 密勒日巴于绕马[栏目:密勒日巴]
 心要善、要诚[栏目:药师佛感应录]
 天台宗向日本、朝鲜的传播及其互动关系研究(董平)[栏目:天台宗文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九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相应13经 阿难经第一[栏目:相应部 54.入出息相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