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答谈玄问(三则)
 
{返回 太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48

答谈玄问(三则)

  问一:事相上的生佛,是否有增减?
  答一:理无增减,应已了知。今就事相上说,有一众生成佛,即众生界减少一众生,这从世俗世俗谛,应说有增减也。然在世俗胜义谛上,蕴处界等诸法唯识,一部分众生因有佛种性故而成佛,此亦成其本来的佛;若另有一部分无种性的不成佛,则故不增不减。又依胜义世俗谛,亦不增减,如天台宗佛分六即,众生亦然,盖众生乃众法合和而生义,佛亦众法合和而生故,亦名众生,在天台宗,众生称理即佛,佛亦称究竟众生,不过佛是清净五蕴等一众生所生耳。因此、无论居在何位,生佛之界限不能分离,此带相明性之说,故亦为从事相上明也。

  问二:法相宗的无种性,与法性宗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何融会?
  答二:法性宗,从胜义胜义说,佛性则一切诸法,平等平等,虽无情亦同以一真法界为体性。如天台宗,极主张无情皆有佛性;而此理在法相宗亦承认,如能显慧日中边论,谓“如以胜义真如性为佛性,则情与无情,皆有佛性”。然法相宗的种性,乃从种子起现行上说,有为性有差别故,此依护法义及本有义说;若依种子可新熏生义,无种性将来遇著新熏,亦可成佛,以诸佛极深悲愿为增上缘,能令受熏生种。如法华经所谓“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亦此义耳。

  问三:最初的佛及最后的佛,如何成就?
  答三:依胜义,生佛不增不减,即无最初最后可言。今且依世俗世俗言,最初佛以苦为师。因为众生,遭了苦痛,想出离苦而求解脱,碰尽种种难关;后来一碰碰著了真解脱门,依之修持乃成最初的佛。从是有此初佛为师,或授记,或教授,求成佛者便容易多了。至于最后成佛的,依法相说,因有无种性众生可度,故菩萨仍可度生成佛。其实菩萨虽发愿度尽众生,而未到众生度尽已皆成佛,因为已智悲圆满矣。最后成佛的菩萨,阙大悲愿所缘之境;其实亦如最初成佛的菩萨阙于真智慧所依之教。但阙于所缘之境,悲愿虽较难成,若能缘过去众生,强发悲愿,亦终可圆成耳。(谈玄记)(见正信二卷二期)
  附注 原题“佛理上的三个问题”,今改题。


{返回 太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答向鉴莹问(二则)
下一篇:大林答问(四则)
 人生之苦迫及其解脱
 从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以明孛经大旨──佛法要旨
 大乘渐教与进化论
 论宋明儒学
 学佛之简明标准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佛是我们的善友
 佛教教育系统各级课程表
 在缅京与达到那边僧王谈话
 缅甸青年之佛学方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出世解脱之善因 八关斋戒 十七[栏目:宽运法师]
 僧宝论10、修信为本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师僧 之三)[栏目:僧宝论·明贤法师]
 二、上师的教诲 学习给予[栏目:大师在喜马拉雅山]
 是劫还是缘[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修行者应该时时观察己过[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解脱庄严宝论概说[栏目:卡塔仁波切]
 弥勒信仰与“希望佛学”[栏目:陈坚教授]
 曾经在没学佛的时候对电影里饰演佛陀的演员说过些不敬的话,是否构成谤佛罪?[栏目:阿松仁波切·利乐问答]
 对于年纪大者,如何吃素最恰当?[栏目:放生健康·净空法师问答]
 毁坏佛像遭恶报(秦安)[栏目:勿谤三宝]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