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答杨一尘问(二则)
 
{返回 太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06

答杨一尘问(二则)

  问一:儒道均言心性,不知佛经心性之别何在?

  答一:儒道之言心性,不易分清。佛家所谓心,即见、闻、觉、知等是;性即性理,法(物)各有其理。如以心言,同一心之理性则同其性,非其心之性则异其性。性者、内可以贯通,外可以分别,故性乃法法自尔。如火性属热,水性属湿。儒书天命之谓性之性,指人性而言,指人应有天然之人性,若无人性则非人矣。故曰“穷理尽性”,此性即为心思之所辨别也。夫所以能辨别一切事物者,即心思所辨别一切之理性,故理性遍于人同一切万物。儒家“存心养性”,只是养人之性,所谓人之性,孟子曰性善,即仁义礼智是也。若依佛法言,则在人类之性外更有万物之性,天道等众生之性,出世之菩萨等性。故佛说之性,不可限于儒家之性。至于明心见性之性,是明诸法究竟真实性,即遍通万法之性,非限于一类者也。不仅遍于万法,更是永久不变之真实性,此真实无为性,平时不能见者,以有无明在焉,无无明则可以见之。至于道家“修心炼性”,自佛法观之,乃与儒家之养性同是有为之性,乃欲保其人所禀之性及炼成之性耳。依佛法观所谓“天命之谓性”之性,即业报所成之性,此性随业而转变,以业报有尽时,受某种报则有某种性。此须于佛法能多研究,乃可以明其理也。

  问二:性是否即灵性,荀子、孟子之性如何?

  答二:灵者心也,明觉灵性之所在,即心之在也。荀子、孟子之性。均自人性而言,佛法则遍于一切法言。荀子云性恶,以人生不免有恶,而罪由人造,推本人性故云恶。而人性又本可为善,故孟子云性善。老子云:善人是不善人之师,不善人是恶人之资。不善指未琢磨,若经琢磨,则由不善而善矣。荀子言人性恶,亦可由人为而善,亦可由朴而恶也。(程心勉记)(见海刊二十六卷六七期合刊)


{返回 太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答余树东问(二则)
下一篇:答李子宽问
 唯物科学与唯识宗学
 佛说大乘稻秆经讲记
 答谈玄问(三则)
 重建汉阳归元寺藏经阁碑
 国俗观
 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书后
 阅陈撄宁孙女丹经注
 人生观的科学后序
 论火葬与国民之福利
 救西洋之乱即救世界之乱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入行论》之修行次第[栏目:索达吉堪布]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五一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三集]
 华雨集第一册 二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释题[栏目:印顺法师]
 新译佛国记 第八部分 师子国记游[栏目:新译佛国记]
 一块臭肉[栏目:觉世论丛]
 恭敬经典[栏目:佛门礼仪常识]
 准提法之护法金刚明王介绍(普光)[栏目:准提菩萨文集]
 劝亲故并有缘之人信佛[栏目:普陀遗珍·印光大师开示精编]
 浅说金刚般若法门[栏目:觉明法师]
 摄论师所传的《摄论》思想──以道基、道奘、灵润为中心(释仁宥)[栏目:摄论宗]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