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慈济‧文化‧修持
 
{返回 明日的佛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94

慈济‧文化‧修持

在此新旧年关之间,各地寺庙纷纷举办冬令救济,或以食米,或以财物,周济孤残贫病,这原是很有意义的善举,然而也因此引发了一些令人深省的感想。

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出家苦行,说法度众,其一贯的目的,便是利人救世,而大乘佛教更是推重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所以,若忘失了救世济人的悲愿,脱离了与乐拔苦的善行,便非佛教了。

然众生的生活,大致有两个层次,一为物质生活,二为精神生活,物质是基础,精神是核心。不可否认,对一般凡夫众生而言,必然先求其能安定物质生活的基础,才能要求他作精神生活的升华,儒家有所谓「衣食足然后知礼义」,佛家亦说到「身安而道隆」。所以大乘菩萨道,六度中以布施为第一要务,四摄中亦以布施为最初方便,而布施中更是以财物的布施,最为切实和便利。以上所说,我们不难确定:慈济工作为佛教救世济人的第一步骤。

然而仅止于此,那是不够的,因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众生,人除了需要衣食以维持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更需要以文化、哲学、宗教,作为他们精神的粮食。所以佛教利世救人的第二步骤便是要以文化、宗教来澄清他们的思想,来净化他们的感情,来抚慰他们的心灵,来升华他们的精神。文化的工作,不外乎以讲经说法、出版佛典、发行杂志等方式,透过各式大众传播的工具,而将佛学的智慧、佛教的慈悲、佛法的清凉和方便,传播出去,以作为他们净化生活,提升精神领域的指南。

在稳固了物质的基础,提升了精神的领域后,更进一步便是教人修行。因为众生的烦恼太多,因为众生的业障太重,光是说食数宝般地空谈佛理,那是无法净化身心,只有踏实的修持,众生才能尝受佛法解脱的真味,以完成佛教觉世济众的终极目的。修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方式:广义的修持,是以佛理作为生活上的指导,远离贪、瞋、痴,断除杀、盗、淫,守五戒,行十善,修福增慧;狭义的修持,是摄心修定,或参禅,或念佛,专心一意,克期取证,了却身心的罣碍,进入解脱自在的境界。

以上所论,慈济、文化、修持为佛教救世利人的三大要务,此三者应如环扣相连,循行无尽,不可有所偏废。若偏于慈济工作,则同于一般的慈善机关,只能成全身体的温饱,而无助于精神的开发。若偏于文化工作,则如同一般的文化教育,空谈理论,光有理想而无法实证解脱境界。若是偏于修持,而无佛理的基础,则盲修瞎炼同于旁门左道。若是偏于修持而无慈济的愿行,则是消极自利的小乘行者。

慈济是安定社会的基础,文化是净化社会的工具,而修行是超越世俗的羽翼,如今的社会风气,大致上仅推重佛教的慈悲心怀,故普遍的要求佛教界中多做慈济工作,这本是值得鼓励的,然而站在佛教本身的立场来说,除了积极推动慈济工作之外,亦当兼顾佛教文化的发扬及佛法修持的实证,否则便要失却佛法化世出俗的特点了。

(一九八三年三月十五日《人生》四期)


{返回 明日的佛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众需要佛法
下一篇:新闻媒体对佛教的报导
 慈济‧文化‧修持
 迈向明日的佛教
 不可「安乐死」
 庄严的佛事
 佛法与外道
 大众需要佛法
 推展佛教福利事业
 佛教的教团与教育制度
 七月斋僧的目的何在
 出家无家处处家──勉新出家菩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学问答(八)唯识[栏目:疑问解答]
 83.质多罗居士的不必相信佛陀所说[栏目:阿含经故事选·原始佛教圣典故事选编]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六卷[栏目: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五百罗汉 045、莎底比丘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衮却格西实际圆满的修法与数量[栏目:衮却格西]
 参禅要把心参死[栏目:妙祥法师]
 赶不走的驴子[栏目:日常的佛心]
 什么都不和人争,那这样不是很苦吗?社会不是要有竞争才有进步吗?[栏目:空海(惟传)法师·答疑录]
 基因即是业力(星云大师)[栏目:因果原理]
 以戒为基、以禅为本,加强道风建设,彰显佛教本色(真明法师)[栏目: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专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