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慈济‧文化‧修持
 
{返回 明日的佛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36

慈济‧文化‧修持

在此新旧年关之间,各地寺庙纷纷举办冬令救济,或以食米,或以财物,周济孤残贫病,这原是很有意义的善举,然而也因此引发了一些令人深省的感想。

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出家苦行,说法度众,其一贯的目的,便是利人救世,而大乘佛教更是推重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所以,若忘失了救世济人的悲愿,脱离了与乐拔苦的善行,便非佛教了。

然众生的生活,大致有两个层次,一为物质生活,二为精神生活,物质是基础,精神是核心。不可否认,对一般凡夫众生而言,必然先求其能安定物质生活的基础,才能要求他作精神生活的升华,儒家有所谓「衣食足然后知礼义」,佛家亦说到「身安而道隆」。所以大乘菩萨道,六度中以布施为第一要务,四摄中亦以布施为最初方便,而布施中更是以财物的布施,最为切实和便利。以上所说,我们不难确定:慈济工作为佛教救世济人的第一步骤。

然而仅止于此,那是不够的,因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众生,人除了需要衣食以维持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更需要以文化、哲学、宗教,作为他们精神的粮食。所以佛教利世救人的第二步骤便是要以文化、宗教来澄清他们的思想,来净化他们的感情,来抚慰他们的心灵,来升华他们的精神。文化的工作,不外乎以讲经说法、出版佛典、发行杂志等方式,透过各式大众传播的工具,而将佛学的智慧、佛教的慈悲、佛法的清凉和方便,传播出去,以作为他们净化生活,提升精神领域的指南。

在稳固了物质的基础,提升了精神的领域后,更进一步便是教人修行。因为众生的烦恼太多,因为众生的业障太重,光是说食数宝般地空谈佛理,那是无法净化身心,只有踏实的修持,众生才能尝受佛法解脱的真味,以完成佛教觉世济众的终极目的。修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方式:广义的修持,是以佛理作为生活上的指导,远离贪、瞋、痴,断除杀、盗、淫,守五戒,行十善,修福增慧;狭义的修持,是摄心修定,或参禅,或念佛,专心一意,克期取证,了却身心的罣碍,进入解脱自在的境界。

以上所论,慈济、文化、修持为佛教救世利人的三大要务,此三者应如环扣相连,循行无尽,不可有所偏废。若偏于慈济工作,则同于一般的慈善机关,只能成全身体的温饱,而无助于精神的开发。若偏于文化工作,则如同一般的文化教育,空谈理论,光有理想而无法实证解脱境界。若是偏于修持,而无佛理的基础,则盲修瞎炼同于旁门左道。若是偏于修持而无慈济的愿行,则是消极自利的小乘行者。

慈济是安定社会的基础,文化是净化社会的工具,而修行是超越世俗的羽翼,如今的社会风气,大致上仅推重佛教的慈悲心怀,故普遍的要求佛教界中多做慈济工作,这本是值得鼓励的,然而站在佛教本身的立场来说,除了积极推动慈济工作之外,亦当兼顾佛教文化的发扬及佛法修持的实证,否则便要失却佛法化世出俗的特点了。

(一九八三年三月十五日《人生》四期)


{返回 明日的佛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众需要佛法
下一篇:新闻媒体对佛教的报导
 当代佛教的冲击
 佛教的教团与教育制度
 善书与佛书
 明辨宗教书籍
 千里共婵娟
 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
 大学院校成立宗教学院
 癌与爱滋病的防范之道
 本土与外来的新宗教
 正视民间信仰问题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心怀一颗公正的心[栏目:心生菩提树·佛理小故事]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八集[栏目: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空法师]
 生死的桥梁——中有(传章)[栏目:其它法师]
 法华特论 第十四 提婆达多授记品---见宝塔品(中)[栏目:冯达庵居士]
 觉察与观照[栏目:黄国达居士]
 五百罗汉 042、献花授记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马祖道一禅法之探讨[栏目:向学法师]
 生命就在呼吸间[栏目:大安法师]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F 1169经:本经名曰“琴经”,主要以琴为喻,从而说明诸行无常。[栏目:界定法师]
 20世纪50年代中印佛教交流勾沉——以玄奘纪念堂为线索(圣凯法师)[栏目:玄奘研究]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