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不肯承当
 
{返回 公案100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08
不肯承当
  
  药山惟俨问高沙弥:「听说长安很热闹?」高沙弥说:「长安是很热闹,但我的心很平静祥和。」药山问他:「你这个境界是从看佛经得到的,还是向老师请教以后得到的?」高沙弥说:「都不是。」药山又问:「很多人跟你一样,不看佛经也不向老师请益,为什么他们得不到?」高沙弥答:「不是他们得不到,而是他们不肯承当。」
  
  本则讲的是身处闹市仍能保持平静祥和的心,这是来自观念上的认知以及修行禅定的功夫。如果仅有认知,并不易达到这个境地;如果仅靠定功,出定一久也不易把握维持。唯有从观念上时时提醒自己勉励自己,同时在内心的训练上经常注意心中的平静与安定,二者相辅相成,就能恒常处于心平气和的状态。
  
  高沙弥这位小和尚已有这么深厚的功夫,实属不易。药山问他是从经中看到的还是哪一位善知识教他的,他说都不是。药山又问:「很多人都跟你一样,不看佛经也没有老师教,为什么达不到你这样的程度?」他回说:「只因他们不肯承当。」也就是说,他是能够承担,所以自悟自证不假外求。承担是内心的功夫,随时随地把生命投注在内心的平静状态以及平日所吸收的观念上。佛经和老师对他一定有所启示和教导,但这都已变成他自己内在生命的一部分,所以他已独立自主,他的境界已不等于来自佛经或老师,否则仅是知识性的观念而已。如系来自佛经及老师,很可能知识止于知识,教训归于教训,跟他内在的生命,无法结为一体。那对于他的旧观念、老习惯的改善,并不能产生决定性的功能。
  
  有些知识份子,看过不少佛书佛经,也有能力讲解佛经和祖师的论典,并且自以为能够助人明心见性,但他们自己的身、口、意三类行为,所谓七情六欲,都与一般人没有两样,比如高傲、自负、要面子、斗胜负、论人臧否、计较金钱、两舌、恶口、酗酒、耽淫,甚至搞婚外情。照道理他们既然懂得佛理,应该不至于如此,可见他们具备的知识学问和内心世界的人格修养,并不相应,这便是不肯承担,不肯把佛经和老师的教示从内心加以体验、实践。高沙弥已能做到如此,所以在任何情况下,他的心都是平静祥和的。

{返回 公案100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如虫御木
下一篇:众生心里出
 有无皆是
 秦时轹钻
 师姑原是女人作
 不被境惑
 一棺两尸
 龙潭吹烛
 脚跟犹未点地
 离此壳漏子
 吃粥洗钵
 一粥一饭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回家的路[栏目:菩提洲·佛子心语]
 永恒的佛陀 The Timeless Buddha[栏目:宁静的森林水池 A Still Forest Pool]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栏目:白云禅师]
 死不起[栏目:生活的层次·迷悟之间]
 佛教是怎么教人学会感恩的?[栏目: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药师经释义 第十二、诸佛甚深行处分[栏目:法界法师]
 三届:达摩禅法及其修证(妙华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探索梦的奥秘[栏目:丹增嘉措仁波切]
 第一篇:初修导引 壹、初机释疑 三、密法授受[栏目:智敏慧华上师开示录·圆觉心法指归]
 《六祖坛经》第六讲[栏目:崇慈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