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讲义
 
{返回 谛闲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88

讲义

释普贤行愿品题及大愿王义(在永嘉城讲)

山僧今日受吴璧华居士之请。讲普贤菩萨行愿品题。因时迫不及详谈。故略而说之。但将菩萨行愿。印入听众八识田中。为将来成佛之种子耳。此品从华严经中来。原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初七字为经题。大方广佛华严为别题。经为通题。

初释别题。

大方广三字。是一经之体。理经也。佛是教经。华严是行经。初言大方广是理经者。理即众生之心。亦即十方诸佛之心。生心佛心无二心故。

「大」以当体得名。是绝待的。非对待的。何为对待。如一杯而比一室。一室比一社会。一社会比一国。一国比一四天下乃至虚空之大。是有所较量。为对待大。至若绝待大。以常为义。常则竖穷三际。则横满十方。是为自心之体。原来是大。非对小而言大。譬问人心安在。则曰心在体内。是误以妄想作心。不知吾人之心体。包含太虚。量穷法界。实是无穷无边。心体既离过绝非。故称不可说不可说。

「方」以就相得名。轨持为义。轨则轨生物解。持则任持自性。非对圆之方。是直指十方之方。乃自心之相大。亦竖穷横者也。

「广」以从用得名。包博为义。包则广容。博则普。如一念止恶。能绝三途苦因。一念行善。便为人天妙用。故知自心之用大。心体既竖穷横。心相亦竖穷横。其作用亦复如是。

大方广三字。已将自心和盘托出。唯从略说。若广说者。何止于此。可参观大乘起信论体相用。便了然也。

「佛」以就人得名。觉照为义。觉则悟大夜之重昏。照则朗万法之幽邃。吾人在迷故不觉。若觉自心如是大。如是方。如是广。不向外求。一念之下。识得自心。名为自觉。是理即大方广。若将大方广对人宣说。令人入于耳根。名为觉他。是名字即大方广。从兹念念返照。是观行即大方广。观行功深。任连脱四住烦恼。是相似即大方广。豁破一品无明。乃至四十一品。是分证即大方广。了二种生死。穷无明源。究竟证得大方广。三字受用。即证菩提。是究竟即大方广。

「华」以从喻得名。感果严身为义。感果则万行圆成。如桃李华。先华后果。严身则众德体。如金玉华。但有严身义。故华者喻因也。非仅仅为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凡一切行门。皆从众生中修。所谓诸佛解脱。当于众生中求。十方众生有苦。即自心苦。我有一分乐。与得众生一分乐。譬见穷人。以同体大悲故。为怜愍故。我以财施。愿与法界众生。同登极乐净土。即如诸佛如来一切福慧。都从此修。诸佛如来所修六度。亦不外是福是慧。福足慧足。称两足尊。

「严」以功用得名。资庄为义。资则资广大之体用。庄则庄真应之佛身。(因为能严果为所严。)即因果之总相。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又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吾人有善根者。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即召阿弥陀佛之万德庄严自身。此即福慧双修法门。

初释大方广佛华严别题竟。次释通题。「经」者路也。弥陀经乃出生死大路。大方广佛华严经。乃明心见性之路也。华严会上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十位。皆从自心修福修慧。循序渐进。华严经中渐渐放大接人。以十一卷经为众生开发信门。四十一卷经为众生开发解门。七卷经为众生开发行门。二十一卷经为众生开发证门。一部经不出信解行证四门。此乃能诠之教。其次所诠之义。亦有四分。四分者。一举果劝乐生信分。二修因契果生解分。三托法进修成行分。四依人证入成德分。

上释经题竟。次释(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不思议)者言非思想言论所及也。譬眼见耳闻舌味鼻嗅手捉足奔。皆为吾人心可思惟。口可言说。此之谓可思议。若心不可思。口不能言者。是为不思议。

(解脱)谓此心自在。解除一切尘累。譬眼不见色尘。耳不闻声尘。鼻不嗅香尘。舌不尝味尘。手足不接触尘。六根对于六尘离却。用回光反照。本性当体显现。是为解脱。

(境界)即眼之所见。耳之所闻。一切境界。悉是自心所现。我识所变。若论竖穷横。是心之自相。即我识依他起故。变成无边剎海。虽云极大。皆为境界。

普贤菩萨欲人人入此(不思议解脱境界)故发十大行愿。使人人明知大方广佛华严。常然在我自心。若不入此境界。不得称普贤行愿。愿本是行。行即是愿。对自己进修曰行。望他人同行曰愿。

所谓十种行愿者。一为礼敬诸佛。二为称赞如来。三为广修供养。四为忏悔业障。五为随喜功德。六为请转*轮。七为请佛住世。八为常随佛学。九为恒顺众生。十为普皆回向。此十大愿王。皆称性起。故一一都云。尽十方。法界。极微尘数。约横论也。又一一皆云。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此十大愿终无有尽。约竖论也。

第一大愿。「礼敬诸佛。」普贤菩萨。自己礼敬诸佛。是为行。希望大众各各礼敬诸佛。是为愿与行。二而一一而二也。礼敬诸佛者。即俗称拜佛。普贤菩萨拜佛。欲人人皆如彼拜佛。普贤菩萨所礼敬者。尽法界虚空诸佛。皆是当人自心之佛。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自觉我身跟前有诸佛。诸佛前皆有我身。是故一一尘剎中皆有佛。一一佛前皆有普贤。一一普贤皆悉合掌礼拜。则一普贤之身。入一切普贤身内。一切普贤。皆摄归一普贤身内。盖以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大经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诸」者不一之称。此界彼界。十方三世一切佛。故谓之诸佛。过去佛为已成之佛。未来佛即在目前。现在我们大众。人人皆是。何以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

「礼敬」者。由心恭恭敬敬。运于身口。而行礼拜。不然。谓之慢拜。身虽拜跪。口虽持名。而心则重重妄想。是名为礼拜。实则功德微少。普贤行愿。除我慢障。必起敬意。统身语业。以身业敬者。为显佛有天眼通故。以语业敬者。显佛有天耳通故。以意业敬者。显佛有他心通故。常修礼敬。一心不乱。五体着地。深入法性。离能所相。即说偈曰「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阿弥陀佛影现中。我身影现弥陀前。头面接足归命礼。」是则内佛外佛。同一实相。随一一礼。若佛若礼。重重无尽。

上言法界即我自心。我心即法界。我欲礼敬诸佛。须先放下万念。清清净净。在一拜中。一面观想一面念。「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世尊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又「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士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及十方法界常住诸佛。」经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吾人心中忆佛名为修慧。身跪口念。名为修福。福慧双修。则礼敬之事毕矣。普贤如是礼敬。即为普贤行愿。普贤不在外求。而在各人心中求。普贤乃众生心中之普贤。众生乃普贤心中之众生。普贤心。释迦心。众生心。菩萨心。无二无别。以心体同故。行普贤。愿亦普贤。行非普贤。愿亦非普贤。推言之。心向诸佛如来。我心即诸佛如来。心不向诸佛如来。我心即非诸佛如来。何以故。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普贤礼敬诸佛。是普贤行。是普贤愿。我礼敬诸佛是我行。是我愿。

或曰拜佛谁不能拜。双手合掌。两足着地。何难之有。殊不知无心拜佛。状若舂米。拜如不拜。微有利益。必也内存至诚。使身口意三业统一。如此拜佛。则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山僧从前最喜拜佛。因庚申年六十三岁患痰湿入筋络病。不能久立跪拜。但作观想礼佛。后因体力渐衰。或起立为难。不行跪拜。而行坐拜。心中观想。若对西方三圣。恭恭敬敬。与跪拜无异。即如吾人旅行在舟车中。或病卧床榻上。不能身向西拜。皆堪作观拜跪。如对西方佛前而礼敬之。此皆拜佛法门。依此实行。功德无量。否则。粗心慢拜。功德即少。何以故。我心恭敬。则佛心显。不恭敬则妄想多。妄想乃众生心。非佛心也。

第二大愿。「称赞如来。」「称」谓称述。「赞」即赞扬。称述圣德。赞扬其美。又称扬赞叹之谓也。「如」者。如如不动。妙道圆融。即自心不生不灭之体。湛然寂照。古今而不变。

「来」者。去来也。即谓如如不动之体。无去无来。能去能来。「如来」即佛。佛为通号。意取三觉圆备义。如来亦通号也。谓后佛出世。如同先佛再来故。义翻为觉。觉者不迷之谓。言宇宙万物。本来不迷。如柳绿花红。鸦啼雀噪。皆宇宙真理之所显现。唯众生不能觉迷耳。若一旦转迷成觉。即能见宇宙之真理与万法。无不与我妙合。盖宇宙万法为法身如来。万法妙合之我。为报身如来。即宇宙之真理为法身。其感得者为报身。而感得此真理应众生之机根。出现于世以示说者。为应身如来。此法身报身应身三者谓之如来。三身同一真理。不过以其体为法身。以其相为报身。以其用为应身。即大方广之体相用也。释迦如来。能应用其所感得之真理。而现三身。随机说法。本为应身。因说法而现千丈卢舍那如来报身。在华严会上。现毗卢遮那如来法身。三身虽分而实一。盖离法身无报身。离报身无应身。见法各异。而其所归一也。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具三身。而众生一身。亦当具足三身。何以故。有正缘了三因故。正因即法身。如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具佛性。如来常住而不变易。即法身也。缘因即应身。如劝大众念佛。拜佛。听经。功行圆满。即应身也。了因即报身。如大众听经。句句入耳了解。即报身也。

上述正缘了三因之果。次重。重宣如来三身之义。金刚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又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是为法身如来。佛顶经云。性真常中求于去来了不可得。转*轮经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佛顶经云。明极即如来。是为报身如来。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佛顶经云。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是为应身如来。已上列举如来名义。今说当体如来。即诸佛与众生。同为清净法身。清净法身。原系自性天真佛。以人人悉具佛性。即心即佛。是心作佛故。又行种种功德及礼拜。庄严清净法身。至若报身。其受用有二。一为自受用报身。二为他受用报身。介绍报身者。则为应身。入九法界。各各差别。分身度脱。地藏经云。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或现天帝身。或现梵王身。或现转轮王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国王身。或现宰辅身。或现官属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乃至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独现其前。称赞法报应三身如来偈曰。「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又赞法身如来云。「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赞报身如来偈云。「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赞应身如来偈云。「堂堂黄金相。巍巍不动尊。天上与人间。无不咸恭敬。」此即具前礼敬之中。以身业礼。以口业赞。以意业敬。是则名为三业供养。法身如来如遮那。报身如来如弥陀。应身如来如释迦等。皆以德彰名。我之称扬赞叹。即颂如来之万德洪名。但释家赞佛偈甚多。不胜枚举。亦视赞者之功行何如耳。或唱或念。其功德都不可思议。兹姑举一方便法门。无论男女老幼。人人能赞。即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是。念弥陀虽为称赞弥陀。即对十方世界诸佛。我能以一念赞尽。何以故。十方世界一切净土。总摄于西方极乐净土。念西方佛。即念十方佛也。

第三大愿。「广修供养。」所供之境。有竖有横。竖则指过去现未三世一切佛。横则言尽法界虚空十方一切佛。普贤菩萨修行。无论三世十方一切诸佛。悉皆供养。愿亦如是。至所供养者。究竟何物。不外乎财供养与法供养。

初释「财供养。」人以自己无金钱。即不能行此供养。然外财供养用金钱。而内财供养不用金钱。法华经云。用身口意三业恭敬供养。即礼拜赞叹供养。是为竖供养。若出门随时随处供养。为横供养也。至于外财供养。有财当施。有财若不施。是名悭贪。为生死根。吾人悭贪之心一起。即反对慈悲。则背宇宙布施之妙用矣。修行者。具大慈悲心。故随缘施舍。尽心供养。即一香一华。亦称理成就。有偈曰。「愿此香华云。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菩萨二乘僧。」供养过去佛若释迦如来。供养未来佛若弥勒如来。唯现在无佛时代。从何供养。即十六观经云。「孝顺父母。奉侍师长。」愿吾人对于生我父育我母。必孝必顺。对于师长。服劳奉养。至如女子之嫁也。对于公婆。克尽妇道。殷勤侍奉。是皆供养现在佛也。倘不供养家中活佛。将供养何人。近佛不拜。遑论远佛。是皆吾人所当注意者也。即如现前大众。当体有成佛性。特未修耳。修则迟早必定成佛。人人皆是未来诸佛。知此则彼此谦恭。道德相尚。乃真实共和平等。无结内排外。贵自贱他。不为名利臣奴。不随潮流胥溺。故佛法最适于今日之共和时代。但修行之人。不仅对人类而礼敬之供养之。即牛羊犬豕等众生。亦以戒杀放生为重。何以故。一切众生具佛性故。当来必定成佛故。即恭敬供养未来诸佛故。如是供养。缘慈悲心。起慈悲心。可拔一切业障根本。随地随时。修此供养。是名广修供养。

次释「法供养」如法师说正法以转迷启悟为主旨。众生在迷。法师本慈悲心。为开众生觉路。故用法布施。即以法供养法界也。然法师既能以法供养。非法师亦可修此供养。即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万德洪名。逢人即劝。逢人即念。亦乃法供养也。凡广修供养者。对于财法二施。均由小至大。先劝一家。由一家及他家。从一方及十方。其实普贤缘性起修。一字一句。周法界。知佛法者。无待赘述。

第四大愿。「忏悔业障。」业障不忏悔。则广供不广供。赞叹不赞叹。礼敬不礼敬。皆为业所障。如说八苦。从苦入苦。在睡眠中。梦想颠倒。早起则妄想愈多。殆被业障所牵身。总之善业少而恶业多。恶业何来。皆从心造。心能止恶。心能修善。吾人所以行善恶者。皆以身与口与意三者之故。谓之身业口业意业。此三业正。则善自然而修。恶自然而止。此三业不谨。则恶事乃成。所谓成恶事者。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即杀生偷盗邪淫是。皆由身所成之恶事也。口四者。即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是。皆由口所作之恶事也。意三者。悭贪瞋恚邪见是。此由贪瞋痴三毒而成。为一切恶业之本也。由三业而造出十恶。止此十恶。而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悭贪。不瞋恚。不邪见之十戒。是为十善。吾人作恶当堕恶道。行善则功德无量。当生善道。殊不知善业障心。难出三界。如作上品五逆十恶者。感地狱道身。作中品五逆十恶者。感畜生道身。作下品五逆十恶者。感饿鬼道身。行下品十善者。感修罗道身。行中品十善者。感人道身。单修上品十善。得生四天王及利天宫。修上品十善兼坐未到定。得生欲界空居四天。色界四禅。共十八天。初禅三天。难逃火灾。二禅三天。未离水灾。三禅三天。犹遭风灾。四禅九天。无云福生广果三天。凡夫住处。修禅者得生其中。无想天外道所居。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五天。第三果居处。未得四果。尚有分段生死。以上十八天。离欲粗散。未出色笼。故名色界。上来三途是恶业。欲界六天是善业。色无色界是不动业。此三种业。皆能障心。均不免为生死牢笼。所以云三界皆苦。无一可乐。若要竖出三界。实难之难。是故劝他念佛不肯念。求生净土不肯求。头出头没。生生死死。轮回六趣。无有尽期。古德云。万般皆是苦。唯有业随身。或言我一生皆行善事。何业障之有。独不知无始以来。从身语意所生一切业障。诚难述。故行愿品云。若此恶业有体相。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吾人既有业障。必当早求忏悔。忏者忏其前愆。悔者悔其后过。然忏悔之法亦多端矣。念南无阿弥陀佛。亦忏悔之最好法门。经云。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又云。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故人能念佛持咒则业障自除。事理自然明了。若生从糊涂来。死随糊涂去。如何是好。但生者已生。死时当求正念分明。欲求正念分明。须要至诚恳切。用身语意三业忏悔。盖因自己一切业障。从三业来。亦当从三业去也。奉劝大众。信得真。愿得切。老实念佛。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无论利根钝根。业轻业重。但肯信愿持名。无不往生极乐。故古德偈云。六欲诸天受五衰。三禅尚自有三灾。纵饶修到非非想。不及西方归去来。不我欺也。

第五大愿。「随喜功德。」此四字扼要在德之一字。德作得释。即从功行上心得也。凡人一生所作事。不自检点。都糊涂自了。急宜摄心仔细思之。从六根门头参透。功过孰多。得失孰多。较量过后。痛下警察悔改工夫始可。不尔。便从糊涂生来。从糊涂死去。一生不明因果。忽略功德。从身口意积成种种罪业。举足动步。莫非是罪。信口胡言。莫非是辜。此之谓可怜愍者。所以菩萨随喜而作功德。功德分二种说(一)世间法。为有漏功德。如慈善业。造桥修路斋僧建寺等。庆悦赞叹。不生烦恼是。(二)出世间法。为无漏功德。了生脱死。广修六度是。但世间功德为有漏。出世功德为无漏。倘能随喜而修。以世间一切功德。回向无上菩提。亦可转有漏为无漏矣。是故遇诸公益事。有力则助力。无功则赞叹。切实量力。随喜而修。世上有何嫉。更有何争斗哉。有等颠倒凡夫。对诸功德。非唯不随喜。且心生破坏。此因业障深重。当代念佛为之忏悔也。现今提倡净土法门。亦是了生脱死功德。对善信者。从而策励之。对未信者。从而称扬之。亦为普贤菩萨随喜之功德。所以随喜净土法门。称扬弥陀功德。古德云。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将六字出乾坤。我能随喜净土功德。此即先德所谓见贤思齐者也。

第六大愿。「请转*轮。」凡夫肉眼。所见甚近。不能见远。初见道位须陀洹。能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仅见一四天下。二果修道位斯陀含。能断欲界九品思中前六品尽。得见小千世界。三果修道位阿那含。能断欲残思尽。进断上八地思。则见中千世界。无学道位阿罗汉。能断见思俱尽。始见三千大千世界。初地菩萨。能断一品无明。则见百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地菩萨。能断十品无明。则见千千万三千大千世界。普贤位同等觉。则见十方世界。夫所见之眼界有差别。则所转之*轮有不同也。说法如转轮。不信佛法。心无主宰。胡思乱想。曷能去恶向善。转凡成圣。作随喜功德哉。

譬若谷然。入舂去壳。方成白米。米之洁白。虽本生成。然非辗转。不能出现。吾佛说法。一句一句。皆从心中露出。大众闻法。一句一句入耳。皆转入心中。而成妙法矣。现时释迦已成佛。弥勒未降世。究从何请。即山僧到此说法。因诸大居士之请。对大众说十大愿王。以了无边生死之苦。我代佛说法。即转*轮也。诸大居士之请。即请转*轮也。大众当深信无上清净心。在闻法时。始显然出现。为来日随喜而生功德。今日之请转*轮。诚有无量之功德也。

第七大愿。「请佛住世。」凡夫徒执佛说涅槃经后。即入灭。以为佛已舍世。曷能请佛住世。不知请佛住世。即请自己佛。是心作佛。即心即佛也。夫众生心净。见佛常住。众生心垢。见佛舍命。是故佛之常住与否。皆众生心之净染相应。吾人若念念在佛。即时时请佛住世。勤修六字。则净念相继。吾佛则常然显现。

第八大愿。「常随佛学。」吾佛广说法要。普度众生。先觉也。众生闻法。广修佛事。以了生死。后觉也。凡夫若无普度大力量。当善治一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与孔圣大学之道亦相融合。为入世法所不可缺焉。夫自利然后能利他。当诚心托佛。从因至果。引得心智。随之而学。常常如在。始终不变。即常随佛学之大旨也。

第九大愿。「恒顺众生。」此我佛利他行也。发大悲心。下菩提种。以饶益有情。利乐众生。当从恒顺两字下着手工夫。旷观十法界。佛占其一。众生占其九。地狱饿鬼畜生。皆因六根门头。造业堕落。乃三恶道之众生也。天道着乐。人道苦恼。修罗瞋恚。乃三善道之众生。声闻是自了众生。缘觉是孤调众生。菩萨是大道心众生也。对此九界众生。当嗟叹之。怜愍之。饶益之。成就之。以佛心广修佛行。无一非布施之事业。无一非恒顺之心情。遇乞丐也。体其挨寒受饿。即量力施财。遇临杀之畜生也。悲其恋命怕死。即实行买放。盖佛心即大悲心也。为菩提之根本。树无根则枝叶不茂。心不悲。则度生不切。一切众生。是我福田。宜恒顺之。至于家中父母兄弟。可不孝顺爱敬乎。推言之。于社会因不顺而肇争端。于国家因不顺而兴兵祸。苟能人人顺悦。则可享真正共和之幸福矣。

第十大愿。「普皆回向。」此事最易明了。譬如我今日说法一句。是一念好心功德。作一好事。是一好事功德。即非自己功德。要皆回向于大众。回向可分三种。(一)回自向他。凡作一切事。悉当回向尽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二)回因向果。将自己日日所念佛为众生回向极乐净土。(三)回事向理。吾人将所作事。应行放下。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世出世间。一切诸事。皆是因缘所生之法。当体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谛。即假是俗谛。即中是中谛。总之所作功德。即非功德。昔达摩见梁武帝。帝问以朕所作佛事。究竟有何功德。师曰。无。帝骇然。自念一生造寺四百八十。斋僧无算。何以无功德。师曰。是为有漏功德。帝曰。何谓无漏功德。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周法界。是为无漏功德。所以帝所作佛事。是无功德。是故大众念佛。或随喜功德。恒顺众生。皆应回向法界。但贫僧深痛女众。恒以念佛作幽冥路上镪贯。是由一念贪心。便为生死根本。深为可愍者。当知念佛首重了生脱死。求生西方。为此生最难得之事。古德云。得人身如掌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正与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之意符合。深愿大众当速悔改。切勿以念佛作金钱想。以上说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竟。是导华严海众。归到极乐。今大众既明了透澈。我且以普贤行愿。为我行愿。即以礼敬诸佛回向。以称赞如来回向。以广修供养回向。以忏悔业障回向。以随喜功德回向。以请转*轮回向。以请佛住世回向。以常随佛学回向。以恒顺众生回向。是为普皆回向。回向是一件极紧要事。所作功德。无论巨细。乃至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譬如投少水于大海之中。量即同海。所以为一己所积功德。其功有限。若回向于法界众生。则其德即无边际。是为回自向他也。若将所作功德。如念佛。持咒。礼拜。诵经。及一切慈善功德。均可回向西方。与一切众生。同成佛道。即是回(因向)果也。须知所作善事。无论世间出世间。若大若小。一一无非因缘所生。即空假中三谛之理。所谓全理成事。全事即理。故一一事。不须着相。自然理事圆融。理既竖穷横。事亦如之。故须回事向理也。

释佛说阿弥陀经总题(在世界佛教居士林讲)

初科要

直以法显

提大纲 

曲以喻况

总论通别 行

大科 总释名题 释名 理

 

别释通别 

须显体 

正出体

演正义 须明宗

正明宗

须论用

正论用

别解文义(未讲) 示意

略判

○讲说佛经。例须分科。分科者。即标示章段。以便逐次解释也。讲此经题。大科分二。初提大纲。

略开悟修之宗。二广示总别之旨。初又分二。初直以法显。二曲以喻况。今初

夫所谓悟者。悟天然之性德也。悟后起修。修此净土法门。何以须悟。能悟天然之性德。则讲者听者。能听所听。自然互相融契。机教相扣矣。性德者何。即我人现前一念心性也。天然性德。不从外来。乃我人本有。不悟本有。所以向外驰求。徒劳辛苦。今使先悟一念心性。人人本有。个个不无。所谓性。不变之体也。心随缘之能也。不变之体。本具随缘之能。随缘之能。不离不变之体。设若有体无能。与木石何异。有能无体。则似旋火轮。不得休息。是故体与能。不可离间者也。云何有不变之体。起随缘之能。我人性体。本不变动。六根随六尘之缘。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曰尝。在身曰觉。在意曰知。是则以心随缘。故起见闻觉知之功能。而其本性。未尝变动。若欲识其不变之性体。则须北斗南面看。诸善人当听法之时。试急回光返照自心。收摄六根。照住当下一念。知六根随缘之能全从体起。于本体现功能。还从功能见本体。一念回光。便同本得六根虽终日随缘。本体则终日不变。既不落过现未来。亦不在内外中间。此所以楞严有七处征心。龙树列四性(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推检。智者用四运(未起。欲起。正起。起己。)观心也。初直以法显竟。

○次曲以喻况

法理难明。须用譬喻委细比况。自易明晓。今试以虚空随四大(地水火风)之缘。而空性不变之理以况之。虚空随地大之缘。塞空成地。地性坚硬。而虚空无硬。故掘地成空。空性原未变也。虚空虽能随水大之缘。水湿而空不湿。虚空虽能随火大之缘。火热而空不热。虚空虽能随风大之缘。风动而空不动。地水火风。有坚湿热动诸相。而虚空无相。无相。故其体不变。不拒诸相发挥。故其能随缘。终日不变。终日随缘。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我人不变之性。随六尘之缘。起见闻觉知之能。而其体本无生灭。亦犹虚空随四大之缘。成坚湿热动之相。而其性本不转变也。以上喻法所明。无非欲令人悟得本有性德。然后全性起修。专修净土法门而已。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入道。其中最直捷。至圆顿者。惟净土法门为第一。净土经典。句句真诠。其中最简要。最易明者。惟此佛说阿弥陀经为第一。佛说阿弥陀经中所发挥者。惟信愿持名(持名即是行)为最要。经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又云。「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是故信愿行三者。为修净业者最紧要义。信当如何信法。信自己不变之性体。具随缘之功能。所以弥陀乃自性之弥陀。净土乃唯心之净土。自性弥陀。不变之理体也。唯心净土。随缘之功能也。(心随染缘。则成秽土。心随净缘。则成净土。故云心净则佛土净。)弥陀既为当人本具。真佛屋里坐。何须向外求。极乐虽在西方。何尝离于方寸。于此能真实谛信。直下承当。不生上慢退却之心。如此方名真信。(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之义。本止约理一边说。听者幸勿误会。至下明宗中广列六即义以明之。庶无执理废事之患)信真则愿切。愿切则行修。以自己之信愿行。契弥陀之大愿海。如磁引针。如葵向日。殆有不期然而然者。是诚出生死之坦途。证菩提之捷径也。明云栖莲池大师云。「灵明洞澈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向无背。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澄浊而清。反背而向。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议者。其惟佛说阿弥陀经欤。」我人一念心。灵而不昧。明而不暗。洞而不壅。澈而不滞。故能随种种缘。具种种能。即此灵明洞澈之心。便是湛寂常恒之性。湛者不动。寂者无生。常者不变迁。恒者无去来。所以此性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存。竖穷三际。(过去未来现在)横遍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不间圣凡。故非清浊。不落方隅。故无向背。大哉真体。乃天然之性德也。悟此天然之性德。由性德而起修德。因有浊清反背之功用。当知全性起修修不离性。全修在性性不离修。性修不二。体用一如。不必三祇修福慧。只将六字出乾坤。此所以弥陀经念佛法门。至圆至妙。不可得而思议者也。略开悟修之宗。大略如此。

研究佛说阿弥陀经初步。可阅徐槐庭居士疏钞撷。(莲池大师弥陀疏钞。文富义畅。徐居士撷其要义。以便初学。)欲求深造。当阅灵益大师弥陀要解。有志斯道者。其注意焉。

○二广示总别之旨。又分二科。初总释名题二别解文义。初又分二。初七番共解。二五重各说。今初。

凡讲经须依家法。宗师承。则渊源有自。庶无妄谈般若之咎。今说此经。遵天台家法。总释名题。例立五重玄义。释此五重。有通有别。通则七番共解。所谓七番者。一标章。二生起。三引证。四观心。五料简。六开合。七会异。

一标章。即分科也。所谓标其章段。详解以便。先标五重之名。

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所以须标章者。令易忆持。起念心故。

二生起。生起者。五重次第。相生而起也。一经有一经之名。名为假名。由假名而求实体。故次之以显体。既识其体。依体起修。修因必获果。故体后须明宗。修因证果。大用乃彰。故宗而论用。用有小大偏圆权实顿渐之不同。故终须判教相。使不相混滥也。所以须明生起者。令不杂乱起定心故。

三引证。引金口诚言。以为证明。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此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乃本师释迦牟尼佛。亲为尊者舍利弗说。故此经定名佛说阿弥陀经。正报摄于依报。依正不二。即寂光真体也。信愿持名为修证之宗。离苦得乐为往生之用。经有明文。寻之可见。所以须引经文作证明者。起信心故。

四观心。佛说一切法。不离一切心。所以闻法。须句句消归自己。今闻佛说阿弥陀经之名字。即须约之观心。佛者觉也。迷者为众生。觉者即是佛。佛不在外。即此一念心是。此心能不被境界所转。当体历历明明。觉理之智。即自性天真佛也。说者悦也。此一念心。不为尘欲所蔽。故喜悦轻安也。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此一念心。亘古亘今。不迁不变。即自心之无量寿也。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即自心之无量光也。此约释名而论观心也。了达实相。观心体也。修因证果。观心宗也。断惑证真。观心用也。分别浅深。观心教相也。约五重以观心释。大意如此。所以须明观心者即闻即行起精进心故。

五料简。即问答也。问答以释疑。疑破暗消。慧心朗曜。起慧心故。

六开合。若有众生。迷心重者。合色开心。如五蕴是也。迷色重者。开色合心。如十二处是也。心色俱迷。则心色俱开。如十八界是也。心色俱不迷。则心色俱不开也。所以明开合以识广略者。亦是起慧心故。

七会异。会通异名。使正确其观念。而得四悉檀利益也。当知净土法门。圆顿直捷。能收一切法门。一切法门。了生死。证菩提。与净土法门。理无二致。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也。知此。是为得世界悉檀欢喜益。)闻此净土法门。宗旨明白。依报正报。能念所念。一一了然。而心生庆悦。是为得为人悉檀生善益。仗此一句弥陀。现前由散心而入于一心。破除烦恼。将来则离娑婆而生于极乐。永脱苦轮。是为得对治悉檀破恶益。了得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悟第一义。克证无生。是为得第一义悉檀入理益。欲求得四悉利益。故须列五重玄义。以释名故。得欢喜益。以显体故。得第一义益。以明宗故。得为人生善益。以论用故。得对治破恶益。分别利益。须判教相也。所以释此会异一科者。亦是起慧心故。

因此标章生起乃至会异之七番。起信、进、念、定、慧、之五心。由此五心。成于五根。起五种力。破五种障。(信破疑障。精进破懈怠障。念破迷障。定破散乱障。慧破愚痴障。)修七觉支。(择、进、喜、念、舍、除、定、)行八正道。(正见、语、业、精进、思惟、命、念、定、)入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如此则虽钝根能证罗汉。大乘能证无上菩提。释题须列七番共解者。良有以也。七番共解竟。

次五章各说。自分五科。初释名。名有通别。释此通别。又分二科。初总论。次别释。初总论通别中。约教行理三者以明之。

释此经题。有通有别。初总论通别者。此佛说阿弥陀经。名异众典。是为教别。同名为经。是教通。依教起行。为行不同。是为行别。门门入理。是为行通。理即事故。种种差别。是为理别。事即理故。理体无二。是为理通。约教行理总论通别竟。

○次别释通别。又二。初别名。二通名。初中又分二。初简定。二正说。今初。

诸经立名。不出七种。所谓「单三。复三。具足一。」单三者。单法、单人、单喻也。复三者。人法、人喻、法喻也。具足一者。人法喻合为一题也。次更表释以明之。

单人为题。例如无量寿经等。

单三 单法为题。例如大品般若经。大涅槃经等。

单喻为题。例如璎珞经等。

法喻为题。例如妙法莲华经等。

复三 人法为题。例如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文殊问般若经等。

人喻为题。例如胜鬘师子吼经等。

具足一。人法喻三合为一题。例如大方广佛华严经等。

今此佛说阿弥陀经。七种立题之中。属单人为题之一种。首先佛字乃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与弥陀。皆极果人也。故此一经。单人为目。此经征经文。应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今鸠摩罗什法师译。定名佛说阿弥陀经者。盖欲令人慕果修因。故以两土果人为名也。释迦世尊。为娑婆世界之果人。阿弥陀佛。为极乐世界之果人。能说是释迦。所说为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依正庄严之事。(题名止云弥陀者。弥陀是正报。既有正报。任运摄得依报故。)如经所明。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及诸菩萨。不可称说。此三乘圣人为正报。如经数处明极乐世界。成就功德庄严。七宝楼阁。八德池沼。行树罗网。鸟语花光。种种妙境。为依报。正报为习果。依报为报果。极乐世界。正报妙。依报妙。习果胜。报果胜。为令众生。慕极乐果。修净土因。故以二土果人为名也。简定竟。

○次正说。又分三。初释佛字。次释说字。三释阿弥陀。今初。

今此以下。正释名题。今经以两土果人为名。今先释此土果人。第一佛字。即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此经为释迦牟尼佛金口亲宣。非弟子天仙化人等说。故首冠以佛说二字。释迦牟尼佛。尘点劫前早成正觉。从法身之一体。现应化之多身。由兜率而降王宫。作迦维卫国之太子。厌生老病死诸苦。出家苦行。成道转*轮。种种事迹。学佛者易于闻见。兹不多赘。今止详说佛字。佛为十号之一。(如来、应供、正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举此一名。十义法尔具足。故略称佛也。佛字何义。梵语佛陀。华言觉者。即究竟觉悟之人也。大地众生。皆具佛性。本觉也。以无始无明所蔽。迷真逐妄。遂成不觉。以不觉故。名为众生。若能觉悟。众生便是佛。喻如离波无水。即波是水也。由本觉理。起始觉智。以始觉智。契本觉理。是名自觉。自既觉悟。还须说法普度众生。使不觉者同归于觉。是名觉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圆。万德备。故名为佛。例须约四教六即以明之。性德修德。方能完全显了。繁故略之。释佛字竟。

○次释说字。

佛既非专为自觉。并须觉他。故现三轮不思议化。身现神通。意鉴机缘。口说妙法。使一切众生。悉获度脱。佛为能说。法为所说。即今经题第一佛字。佛为能说。阿弥陀佛净土法门为所说。能所合称。故名佛说阿弥陀经。何名为说。说者悦所怀也。称性宣扬。无边妙义。以己所怀。教化他人。使人人得利益。则能说能听。莫不庆悦。今释迦世尊。说此弥陀净土法门。使人闻之。生欢喜心。真实行去。得大受用。而不但闻法者。自生庆喜。即释迦弥陀。十方诸佛。莫不欢喜赞叹。众生获益。诸佛欢喜。此说法之本旨也。说字竟。

○三释阿弥陀

阿弥陀三字。乃是梵语华言无量光。亦云无量寿。据经云。「彼佛何故号阿弥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虽他义尚多。(按无量寿经含十三义。谓无量寿。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无对光。炎王光。清净光。欢喜光。智慧光。不断光。难思光。无称光。超日月光。)不出光寿。故今经但云光寿。十方诸佛。寿量光明。悉皆无量。何以彼佛独名阿弥陀。当知一摄一切。一切摄一。举一名而万德备。故持念一句弥陀名号。与执持诸佛名号。其功德等无差别。阿弥陀佛。因地之中。发四十八种大愿。愿愿庄严国土。愿愿接引众生。若有众生。称彼佛名号。求生彼国者。决定得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是故念佛。须专念阿弥陀佛。又复应知。阿弥陀佛。即我人本具不生不灭之真觉妙心是也。此心量竖穷三际。故云无量寿。横遍十方。故云无量光。无量光寿一念具足。故吾人念佛。念来念去。还是念自己。所谓求人不如求己。但愿人之肯求耳。如何求法。则须回光返照自心。收摄六根。精勤一念。专念阿弥陀佛。以上所说。佛说阿弥陀别名已竟。

○次释通名。即经字也。

经字义理众多。如法华玄义所明。有有翻五义。无翻五义。各具法本行本义本。种种诸义。说不可尽。简要言之。经径也。修行之路径也。佛说阿弥陀经。即教人修行之路径是。古德云。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五重玄义第一释名竟。

○次显体又分二初须显体

一经有一经之名。既有能诠之名。必具所诠之体。名是假名。体是实体。假名是傍。实体是正。所以贵在识名而达体。诸佛说法。譬如指月示人。智者因指见月。愚者执指以为月。非但失月。亦且失指因指与月。明暗二相。体不同故。研究佛经。听闻佛法者。亦复如是。贵在语言文字之间。识达其体。若执着语言文字。如狂狮逐块。有何益乎。是故今此经。既立二土果人为名。复须由二土果人。而识寂光真理之体也。

○二正出体

今此佛说阿弥陀经。以寂光真理为体。阿弥陀佛。究竟实相。证清净法身。居寂光净土也。真理者何。即前所说湛寂常恒。灵明洞澈。非浊非清。无向无背。大哉不可思议之自性是也。所谓湛寂常恒者。即照而寂也。灵明洞澈者。即寂而照也。即照即寂。即寂即照。寂照不二。故云不可思议。此不可思议之自性。即大哉真体。寂光之理也。可见寂光真理。不离当人自性。故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古德云。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尽大地是沙门一卷经。开大地之眼。看大地之经。能如是。则只语片言。皆归实相。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具眼光方为知音者矣。理虽玄妙。只要穷究心源。识得自性。则湛寂常恒。灵明洞澈之真体。现现成成。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第恐我人不达。舍近而求远耳。然则弥陀不离自性。净土近在方寸。我人合于此一念上捞摸寂光真理之体。自易显现也。

○三明宗。又分二。初须明宗

宗。宗要也。乃修心之轨道。会体之枢机。体非宗不会。故体后须明宗。前须显体。所以令悟天然之性德也。今明宗者。由性德而起修德。谓之全性起修。由修德而显(性德)。谓之全修在性。性德本具。喻如古镜本有光明。然欲显此光明。要赖磨刮之功。修德喻如磨刮之功。我人心性。虽灵明洞澈。湛寂常恒。祇因被蕴界根尘所污。不得现前受用。故须赖修德之功。除去烦恼。以显自性。修德之功圆满性德之理方能显露。故悟体以后。须明修行之宗要。

○次正明宗

今经以信愿持名为宗。宗中须备修因克果之义。今止云信愿持名为宗者。举因则果在其中。作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二义。不相离故。既能信愿持名。将来必生极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理无或爽者。云何信。一信自己本具佛性。本能成佛。佛眼观之。大地众生皆佛也。释迦弥陀。是过去佛。苦恼众生。是未来佛。众生不迷即是佛。可见众生与佛。祗在迷悟之义。若能信得自心是佛。依佛修行。将来必定成佛。是谓信自。二信释迦及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劝人往生。其语真实不虚。弥陀四十八愿。接引众生。愿无虚发。能如是信。名为信他。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故修净业者。先须以信为本。既具真信。次当发愿。愿我临命终时。蒙佛接引。故今念佛诵经。乃至一毫之善。皆回向西方。正助双修。精勤不退。如是发愿。则临命终时。必能如愿以偿。华严普贤行愿品云。「惟有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乘自己之愿船。泛弥陀之愿海。自然感应道交。径登不退矣。复须发宏誓大愿。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剎。既能具真信。发大愿。复须行为根本。若何行法。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对此一句佛号拳拳服膺。深体弥陀是我人本具天然之性德。六根归一。自然性德现前。故须精勤三业。专持六字。持、抱也。身持故。端身合掌。口持故。佛声朗朗。意持故。但有佛念。如是则必有显真性。息妄想。离苦海。生极乐之一日。兹更略释念佛方法。未念以前。放下乱想。闭目澄虑。然后缘想身坐莲华上。又想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在我面前。然后检束身心。专念佛号。念佛时。此一念自不思议自性本体中流出。不在快与多。贵在时时能返照自心。方能字句分明。不昏不散。念而不念。念到不念自念。念空真念。外不见世界。内不见身心。因而从念佛之事。契寂光之理。心口一如。事理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能如是则所谓往生极乐。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离生此。而自性弥陀之体。与唯心净土之能。至是乃无余蕴矣。然所谓自性唯心者。约性德说。虽人人本有。个个不无。约修德说。唯佛乃能究尽。恐有不明性修之旨。谬增上慢之愆。故约六即义以明之。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故弥陀不出自性。净土不离方寸。此约性德边说。理即佛也。闻弥陀之名。解心性之义。名字即佛也。既解名义。全性起修。观行即佛也。念佛念至相应一心。相似即佛也。豁破无明分证即佛也。去尽无明。究显自性。究竟即佛也。约性则全事成理。六而常即。约修则全理成事。即而常六。以知即故。不生退却之心。方能直下承当。以知六故。不生上慢之心。方能向上不退。是故莲池大师说。自性之真体。灵明洞澈。湛寂常恒。非清浊。无背向。约今佛说阿弥陀经而起修。则须澄浊使清。返背使向。有此澄浊返背之功。方能达见自性本体。可知性不离修。修不离性。故悟体之后。须明修行之宗要。修净业者。其知之哉。

○四论用又分二初须论用

从体而起修。因修而显体。修德之功究竟。而性具之大用现前。故明宗后。须论用也。

○次正论用

今经以离苦得乐为用。依此净土法门。念佛力用。离娑婆苦。得安养乐也。从古以来。因念佛而往生者。瑞迹昭昭。不克烦说。原夫诸佛菩萨。化度众生。若无众生。则诸佛菩萨之大悲心。无发挥之余地。诸佛菩萨。行遂于众生界中。故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依信佛言。修行净业。方为法王之忠臣。慈父之孝子。诸上善人。欲离娑婆二种生死苦。(分段生死。变易生死)而登极乐三不退地(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者。其知所勉矣。

○五判教相

教者。圣人被下之言。相者。分别同异之致。广开教网。非修净者所须。故今略判。以存其概。今此佛说阿弥陀经。约五时。判属第三方等。约五味。判属第三生酥。约十二部经。系属无问自说部。约四教四门。判属圆教妙有法门。既明圣人之言教。必须加以真实之修持。解行相资。教观合一。目足并运。入清凉池。方不负如来说此法门之本意。普望大众。老实念佛。(五重玄义已完。)释题竟。

释法华经安乐行中六句偈颂(为觉明法师请求讲释)

法华经云。如来亦尔。为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宝藏。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解曰。此六句文。初句合譬。前文以转轮圣王譬如佛。今以法合譬。谓佛所以称如来者。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如彼轮王。故云亦尔。亦尔者。亦复如是也。如来所以为诸法之王者。由于未成佛已前。在于因地行菩萨道之时。于六度中先修忍辱一度。认真行道。忍诸有情。所忍之境。且如人有骂詈他。捶打他。乃至割截他的身肉手足。皆悉能忍。不生一念瞋怒之心。是名生忍也。次则如雪山之冻饿。日餐一麻一麦。以忍力故能耐其饥。寒风袭体。冰雪沾身。以忍力故能受其冻。乃至芦穿其膝。鹊巢其头。以忍力故不动不摇。是名法忍也。忍为定因。因忍得定。由定发慧。以智慧心。了达诸法。体本无生。上乘生法二种。所忍之境。以智眼观之。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当体寂然。了无去来之相。无去即无灭。无来即无生。从此历一切境。不见有生灭之相。当情即得无生法忍矣。以无生法忍现前。力量最大。故曰大力。从无生法忍。发陀罗尼。名为无生法。智即名中道智也。由智证理。亲证万法唯心。心含万法。是故举凡世间法。出世间法。皆我自心之所出。用之不竭。取之莫穷。故称智慧宝藏。直至得成无上菩提。见诸众生。受诸苦恼。佛于自心中。智慧宝藏流出大慈悲心。谓无缘慈同体悲。故称曰大。慈与众生乐。悲拔众生苦。无乐不与。有苦皆拔。故慈称无缘。悲称同体。以此大慈悲心。如来因地所修忍辱之法。果上所证菩提之道。故曰如法化世。

释法华经方便品四句偈(为某居士请求讲释)

经云。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解曰。佛知一切法缘生无性。无性之性。即是实性。亦名实相。以性相不二故。既知无性。不妨缘起无碍而成相。此即不变随缘。故假言说。以显一乘之道。此前二句意也。法住法位。世间相常。此二句。正显一乘之正义。法住之法。即上无性之诸法。以各住自分之境。故曰法住。试看森罗万象。日月星辰。莫不各有所住。法位之法。即指真如理性。安闲自在。故称为位。世间相。即上法住之法。常住。即指法位之法。以道眼观之。一

切诸法。本住真如法位。是故世间一切诸相。从来不生。今亦无灭。故云世间相常住也。须知不变随缘。举真如之全体而成万法。随缘不变。指一切诸法当体是真如。故曰。法住法位。世间相常。此佛说一乘之正义也。


{返回 谛闲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特著 人生之目的
下一篇: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要述
 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讲义
 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法语
 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谛公老法师 年谱
 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新疏
 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大佛顶首楞严经五重玄义辑略
 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论说
 谛闲大师遗集 第一编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义
 谛闲大师遗集 第三编 始终心要解略钞
 谛闲大师遗集 第三编 教观纲宗讲录
 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题辞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认养[栏目:生活的情趣·迷悟之间]
 小驴送礼物[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21.嘎希美女——六国争相下聘,毅然出家证圣[栏目:藏传百业经故事集]
 自在的走过——临终关怀1[栏目:佛法生活·嘎玛仁波切]
 基本佛经选集一 序 1[栏目:佛法与内观系列]
 放下得自在[栏目:禅林衲子心]
 杂阿含经卷第十九(五一七)[栏目:杂阿含经]
 圣者言教 第二十六课(五)不善业之杀业[栏目:圣者言教]
 为什么不能在当下深入禅定?(德宝法师)[栏目:禅定]
 明证法师·开示问答[栏目:明证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