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谛公老法师 年谱
 
{返回 谛闲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207

年谱

谛公老法师年谱(逸山辑录宝静编述)

传天台教观第四十三祖中兴四明观宗讲寺卓三老法师。讳古虚。字谛闲。浙江黄岩人朱氏第三子。父度润公。母王氏。生于清咸丰八年。岁次戊午。正月初六日丑时诞生。父母见师。生有异征。甚钟爱之。

师二岁至八岁。即咸丰九年至同治四年。师在襁褓中。即殊常儿。及能步行。秉性庄凝。不妄举动。常喜独坐嬉戏。见沙门来。必欣然亲之。

师九岁。即同治五年。受学于乡塾。质越童。幼怀贞敏。授之书。读二三遍。辄能成诵。不乐跳顽。唯以勤学为务。

师十岁至十五岁。即同治六年至十一年。在总角时。即能好善事佛。间尝爱阅诸浅显善书。故于髫龄时。即晓仁爱。知礼节。温和谦让。举止老成。舍之父老。皆爱敬之。继以严父逝世。家道未丰。故逮入学之年。即废学辍读矣。

师十六岁。即同治十二年。谨奉母命。从舅氏佐理药业。正务之外。尝研阅医书。辨药性。究脉理。别病状。每喜静坐。以己脉为试。于闲静中甚有所得。某日见一中年人。来求医于舅氏。师素稔其健壮。然以微疾。终竟不起。因知人命无常。深为惊异。便询舅氏曰。医药何以不能治命。舅氏曰。医只治病。安能医命。师默然。遂欲弃治病之学而深讨于医命之学。

师十七岁至十九岁。即同治十三年。至光绪二年。自设药铺于海门直街。公平交易。复自兼理方脉。若贫乏者。则施医施药。不取分钱。倘有酬谢。不论多寡。皆转施寒苦。如是者数年。而违逆境缘踵至。药业中落。最后老母见背。师于是益觉世相无常。人命危脆。时厌家狱之苦逼。辄向人曰。药虽多。医虽良。但疗身而不疗心。治病而不治命。何况业火炎炎。境风浩浩。非世法所能济于万一。乃决意出家。越明年。遂往白云山落发矣。

师二十岁。即光绪三年。发愿遁入海临县白云山。就成道大师剃染。不数日兄长追至。逼令还家。怏怏不安。

师二十二岁。光绪五年。长兄没。乃复入白云山。读习功课。居一载余。

师二十四岁。光绪七年。即入天台山国清寺。受具足大戒。圆戒后。即在寺中坐香摄心参究话头念佛是谁。晓夜精勤。不休不息。至入冬打七。适有施主加七。凡连十个七。某日午方坐定。止静之三板刚过。忽觉身心脱落。依正俱空。只一剎那间。即闻开静之声。私问邻单曰。今日不坐香耶。邻单曰。顷一支大板香纔毕。云何不坐香。乃恍然有所悟。由此功夫。日有进境。真如剥茧相似。而遍叩班首首座。答语皆不契。夙识某师(师曾语其名。今忘之)在茅蓬中。距国清不远。圆满后数日。即交新年。特往叩问。一见即问此番打七何所得耶。曰。无所得也。曰。然则放参钱谁任耶。遂邀午斋。饭毕。师乃具仪作礼。长跪自陈。当蒙逐一征诘。加以印证焉。

师二十六岁。光绪九年春。即至平湖福臻寺。依止敏曦老法师。听讲法华。奉命充为侍者。然以初次听讲。犹茫然不知所云。幸维那授虚法师。授与法华会议。而开卷即如物故。遂竟夜废寝。潜心钻研。终而复始。反复穷究十余日。昼则听讲。夜则阅注。忽然玄解顿开。阅全经如观指掌。每以所悟就虚师求证。虚师惊异。叹为希有。时法华仅听半卷。至五千退席。暨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段经文。师即领一心三观。一境三谛之妙旨。然此文为全经之纲维。一代时教之总枢。最难解说。而虚师以相契之深。遂称于敏公。命师复讲小座。敏公不许。授师再四力请。始勉强应允。师就座后。刚一开口。便见文义联翩。滚滚不绝。如连环不可解。如贯珠不可杂。明显若悬镜。流利如通川。于是同列震惊。敏公叹为法门龙象。又师复讲小座时。敏公退座归寮。寮在楼上。登梯甫半。直听至小座竟。招入寮房。询以所得。则自亦莫知其何以便能信口讲演。滔滔不绝也。自后每遇难复之小座。皆命师复讲矣。

师二十七岁。光绪十年。至上海龙华寺。听晓柔法师讲法华。遂讲偏座。然师至是。用心益精。虽求讲解。而复重观心。若得一言。必先翻覆抑扬。探讨频仍。穷其奥旨。然后会文入观。以融其心。决不泛泛而轻易看过也。

师二十八岁。光绪十一年。复至龙华。听大海法师讲楞严。又讲偏座。圆经后。诸同学又坚邀至杭州六通寺开大座。讲法华。一日讲至舍利弗授记品。寂然入定。默不一言。约一小时之久。众咸叹为希有。继而出定。辩才无碍。答难析疑。如瓶泻千里。云迭万重。卷舒自在。莫之能御也。时师以年龄尚轻。不愿多升大座。受人礼拜。又以代佛宏扬。引为己责。深虑慧多定少。难免障道。故经期毕。即回国清潜修。

师二十九岁。光绪十二年。融法师为龙华方丈。一再命师出山为助。任库房事。然一面办事。一面听经。甚惬福慧双修。自他兼利也。复承端融祖。授记付法。传持天台教观第四十三世。并嘱永续法焰。莫作最后断佛种人。师唯唯受教。本年夏。听瑞芳法师讲禅林宝训。

师三十岁。光绪十三年。听大海法师。讲弥陀疏钞。

师三十一岁。光绪十四年。辞库房职。留寺阅藏。

师三十二岁。光绪十五年夏。在龙华讲法华。听众二千余指。经期毕。遁入镇江金山江天寺。弃教参禅。连住二年。历任知客等职。外理众事。行菩萨道。内修禅观。穷彻心源。由是内外合攻。正助兼修。理观之增明。佛法之进步。却如朝曦东升。长浪乘风。日进月盛。莫之能御矣。

师三十五岁。光绪十八年。至宁波慈溪芦山圣果寺掩关。是年金山同参数十人。跟踪至寺。要求讲经。遂在关中讲法华。是年冬。龙华住持。为欲明春寺中开讲楞严。因亲到关前。伏地请求。于来春出关讲经。不允则不起。于是不得已而允之。

师三十六岁。光绪十九年。出关赴龙华讲楞严。听众云集。法雨普被。皆获饱饫醍醐。满饮甘露。师于忙中抽闲。复着楞严经序指味疏。斯疏初成。秘而不出。曾阅华山法师跋云。卓三(师别号也)法师承佛陇真传。为台宗冢嫡。久居讲席。素淹斯经。观此序关节诚多。虑初学阶梯未便。于是运大悲心。出妙手眼。其始也。编科目以分列章句。训字义以贯穿文脉。其久也。提宏纲以标其旨趣。繇名相而剖入玄微。言虽简矣。而处处指归。辞甚明焉。而班班可考。真乃婆心热语。血笔肝文耳。时师宏经海上。斯稿初成。慎厚为怀。秘而不出。近侍者潜取钞录。顿使洛阳纸贵云云。观此跋语。则知师之用心。疏之微妙。思过半矣。其冬躬自上天台山真觉寺。请敏公老法师下山。讲四教仪集注。

师三十七岁。光绪二十年。复辅助敏公老人。讲四教仪集注于龙华。然是书乃大藏之纲宗。台教之骨髓。傥能酣醉仪文。谙娴集注。便可以洞悉度生法药。了知教门旨趣矣。虽以时丁末法。黠慧浇漓。仪文文约而义丰。固难措瞩。而注集虽详。犹不足以研入。故有汇补辅宏记。以注释之。惜乎记虽出。而未登梨枣。诸学佛人。欲觅而不获。欲而无书。师为报恩计。煞废苦心。编科参梓。详提章节。有条有理。阅三年刻成。师自序云。我太祖敏公老人。演集注于龙华讲堂。众集二千余指。有是记者仅五六人。尚是嘉庆间聚珍之本。宝逾龙藏。珍而秘之。余诸同志。欲觅而不获。欲而无书。闲虽朽钝。受润有年。原欲念报祖恩。亟令绣梓。自愧赋性愚蒙。欠谙应。安心澹泊。乏术点金。弗获已。掩颜吐舌。敢告檀那。且喜法缘有在。一举克遂。奈旧本蔓延。句读未明。若不少为疏调。初学披读唯艰。迩来赴讲不暇。虽间以澄神游涉。频续频荒。其间行列编科。分眉分目。颇遂陋志。云云。

师三十八岁。光绪二十一年夏。受天童寺请。讲法华经。听众五百余人。其秋讲楞严经于慈豁金仙寺。听众二百余人。均极一时之盛。

师三十九岁。光绪二十二年。讲弥陀疏钞于杭州弥陀寺。其秋台郡兜率寺住持妙端。请师于彼寺开期传戒。戒弟子百余众。

师四十岁。光绪二十三年。温州头陀寺讲弥陀疏钞。

师四十一岁。光绪二十四年。普陀普济寺。讲弥陀便蒙钞。及生无生论。听众千数百人。皆席地而坐。师以度生心切。效如来有叩必应。特航海而至普陀说法。唯除二时讲经临众外。余皆闭户潜修。故时人谓师于普陀掩关者。盖以此也。

师四十二岁。光绪二十五年。杭州昭庆寺讲楞严经。

师四十三岁。光绪二十六年。在温州头陀寺闭关三年。教观并进。定慧双融。晓夜淬砺。唯勤唯精。深得法益。

师四十六岁。光绪二十九年。出关。因法兄授公嘱托。重起宏规。担任头陀住持。讲楞严经。其秋又讲弥陀要解。梵网合注。

师四十七岁。光绪三十年。朝五台。入都请龙藏。迨藏经运回温州。刚登岸。适雷电交作。大雨将及。恐藏经污损。遂虔诚祝祷。以冀龙天护佑。一面又多雇工人起运。历数小时。始达本寺。迨全藏刚进大殿。而大雨即倾盆骤作矣。时观者塞途。咸称感应不虚。

师四十八岁。光绪三十一年。头陀寺讲法华经。

师四十九岁。光绪三十二年。奉旨传戒。戒子五百余人。戒毕。退头陀主席。夏于天台华顶寺讲弥陀疏钞。及梵网经。完期复主打生死七。秋于慈豁宝庆寺讲弥陀疏钞。

师五十岁。光绪三十三年。上海龙华寺讲楞严经。进山之日。晨间观音殿香灯梦文殊菩萨率百千眷属。腾云而至。少顷法师到寺。于是法众异口同音。称赞不已。叹为希有也。

师五十一岁。光绪三十四年。南京毗卢寺讲法华经。夏于宁波七塔寺讲四教仪集注。

师五十二岁。宣统元年。复于毗卢寺讲梵网戒心地品。其冬禅堂结制起七。请师领众。昼夜开示。而不漏一支香。师之为道。可谓勤矣。

师五十三岁。宣统二年。南京毗卢寺讲楞严。江苏创办全省佛教师范僧学校师为校长兼总监督。招集各省英俊笃实之僧徒。分班讲解。开我佛教史中古未有之新纪元。后因受式师之请。住持于绍兴戒珠寺。兼上海龙华寺主席。

师五十四岁。宣统三年。苏州邓尉山圣天寺讲楞严。时遭大旱。师为祷雨。遂感大注甘霖。阖邑人士。腾欢无量。感德靡已。其秋于金仙寺。讲弥陀便蒙钞。

师五十五岁。民国元年。上海诸名宿。在留云寺创办佛学社。请师主讲首演圆觉经。次百法明门论。及相宗八要等。师复编有八识规矩颂讲义。其中开列八识心所多寡之不同。造业善恶强弱之不一。分别皎然。尤于三量三境三性三受。条分缕释。详而不紊。加以天台教义。阶位历然。其冬受沈知事请。住持宁波观宗寺。遂为中兴观宗之始祖。盖观宗寺。乃延庆寺之观堂旧址。创于宋元丰中。四明五世孙介然法师。按照观无量寿佛经修观行法。于延庆寺东北隅隙地。架屋六十余楹。中有宝阁。环以十六观室。命名曰十六观堂。既而兴废靡常。至清干嘉间。重修殿宇。增建僧寮。方始独立门庭。别设方丈。无如僧侣徒骛应酬。殿宇渐就荒芜。四明道场。不绝如缕。自师受任住持后。仰体四明大师遗意。以三观为宗。说法为用。遂改称观宗讲寺也。

师五十六岁。民国二年春。南京香林寺讲裴相国菩提心文。并主静七。夏杭州灵隐寺讲楞严经。秋观宗寺讲法华。开始创设观宗研究社。为本寺长年习教之所也。

师五十七岁。民国三年夏。再讲法华于观宗。自任研究社主讲。

师五十八岁。民国四年春。本寺讲圆觉经。时以日人订约。要求加入传教自由一条。前大总统袁。为地方民教计。不允所请。佥议自兴佛教。先从畿辅。创立第一大乘讲习会。举师为主讲。飞电敦促。师年虽垂迈。为维护国权。发扬大法故。振锡北上。开演楞严。自名公巨卿。各国公使。蒙藏喇嘛。以及都人善信。莫不欢跃赴会。争先恐后。无虑数十万指。颂祷之声。震动天地。内务部长朱公。拟订寺庙管理条例。悉以咨师而行。又前大总统赠匾。名曰宏阐南宗。饬地方官。敬谨悬之寺中。以志景仰。至若中外人物。同席听法。诚大化东流。数千年来希有之盛事也。尤可特书者。筹备帝制。举国风靡。师具慧眼。但云僧人唯知奉持佛法。不知有君主民主。超然象外。迄未尝以当局眷注之隆。一言劝进。足证师之定慧宏深。非趋炎附势。随波逐流者。所能望其肩背也。

师五十九岁。民国五年。扬州福缘寺讲楞严。观宗大殿。新造落成。遂开期传戒。弟子数百人。景况颇盛。

师六十岁。民国六年。正月师六秩大庆。阖寺大众。与师建普利水陆。以祝遐龄。当地缙绅送匾。额曰畅演宗风。诸山赠匾。额曰与佛齐年。并悬本寺方丈。以志庆祝。夏于本寺讲净土十要。秋又温州头陀寺传戒。

师六十一岁。民国七年。北京发起讲经会。公推徐文君主其事。公请师开讲圆觉经。及大乘止观。故于是年春。徐君南下至观宗。迎师航海北上。仁山虚二师从焉。既至北平。日则手撰讲义。夜则登座宣讲。蒋竹庄君。黄少希君等。从旁记录讲义以外之语。即亲闻记是也。讲圆觉。凡三阅月始毕。以观宗电促催回。止观未讲。然圆觉经。乃师终身奉为日课。历数十年之久。今出其心得。依天台家法而阐扬之。如二十五轮。用摩诃止观。圆接别别接通之说。多发前人所未发。至抉剔迷妄。指导修途。恳切独到之处。精心圆妙。非独与圭疏钞。足以互相发明。即天台教观。亦因之而益显矣。如江君序中云。大师秉止观之法印。彻佛祖之心源。慨大法之沉冥。悯众生之苦恼。于是缵灵之遗志。演畅宗风。继圭之弘文。别出手眼。长途跋涉而振锡于上都。暑汗纷披而焦音于法座。讲演(历两)阅(月之)久。成圆觉讲义。数十万言。其间一科一判一句一味一色一香。莫不从无上法王大陀罗尼门中自在流出。且以士夫积垢之深也。研教乘者。则除烦恼之障。或犹易于所知。不得意者。则拒妄念之生。又如以石压草。大师曰所知本非障。道在不执而已矣。妄念不必除。道在不为所转而已矣。毗笈摩药。拔诸惑箭。真济世之医王也。然而恶缘既众。尘事方殷。三学不易齐修。四依又难恒值。大师复恻然愍之。而教以念佛法门。其始也。以净念治其染念。其继也以一念冥其杂念。尘想销融。则不止之妙止也。佛号分明。则不观之妙观也。如是念兹在兹。至于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空有双超。理智一如。则即空即假即中。不知不觉而入平等本际。圆满十方。神通大光明藏。于不二境现诸净土。岂非不思议解脱也哉。凡此所谈。无非妙谛。则又大师于讲义外。称性发挥。应机开示者也。妙煦。与蒋子显觉。黄子显琛。日侍讲席。耳不停听。手不停书。录成两卷。亦不下数十万言。盛矣哉。此法会也。如大火聚。近之则立化根尘。如清凉池。入之则顿除热恼。吾知护法筵者。上则有天龙八部。沾法雨者。下逮于鬼畜三途。盖法音冥契乎佛心。斯佛力弥于法界。理无或爽。信而有征。感应道交。千载一时矣。云云。观此序。则知师法缘之盛。行化之广。演讲之劳。诠埋之微。应机之巧。度生之切矣。又是时师在京都讲经。都城隍白公。降乩于西城沙锅琉璃胡同武进钱宅。自言每夕到场听讲。欲有叩询。嘱商之于师。可否到坛一次。师允之。约期前往。白公先言部下饿鬼之苦。问救济之法。师言。是年七月。观宗将设盂兰盆会。夜则施食。如以观力拔济。能远及北方否。白公喜谢。言师观力。必可及也。继言关圣亦愿有所叩问。虑神力过大。恐扶乩者不能胜任。特令白公传语。谓此后。师不论在何处讲经。必当到场拥护云云。最后为周将军叩问。俱详显感利冥录。徐君等所记也。是年秋。讲毕将归。蒯叶二公。为师饯行。捐资请设观宗学舍。为培养讲师之所。师归而筹备之。初为诸生发轫。即讲始终心要略解。然是书乃法门之妙钥。实相之神符。师尝谓人曰。诸君欲登清净法殿。入妙庄严域者。宜先熟此为阶梯也。又是年当道执政颁匾。额曰阐扬台宗。法众济济。容膝不暇。各地人士。由是皈依者。奚啻万数也。

师六十二岁。民国八年。观宗学舍。正式开办。师为主讲。演教观纲宗。及十不二门指要钞。

师六十三岁。民国九年。于学社讲法华玄义。玄义乃台宗之要钥。佛化之宏纲。为智者大师称性发挥。师于是典。酣醉多年。深领法华玄旨。故为诸生讲之。莫不饱餐法味。法喜充满也。

师六十四岁。民国十年春。观宗讲楞严。秋浙江省督军卢公。省长张公坐镇东南。目击时局陵夷。人心日下。各界开祈祷大会。仰师道德。再三敦请。为讲仁王护国般若经于海潮寺。时法筵拥挤。道俗。军政长官。地方绅耆。莫不欢跃争趋。而卢公于未讲前。命令全省。屠禁三日。以表至诚。当时法音洪宣。震动天地。盛德往向。万众倾心。诚不减于鹫岭之胜。

师六十五岁。民国十一年。受上海净土庵请。讲弥陀经。复于芜湖讲法华经。后受南园居士请。讲大乘止观。而出述记。然是典为南岳大师所著。诠假有真空之奥。明体达用之方。若网得纲。殊条一贯。义括始终而不繁。理析毫芒而不琐。盖东土撰述所未有也。唯以去圣时遥。至道失传。南岳心法。久湮海外。今虽得自国外。而措意者稀。遂使正大圆行。亡其宗要。后进之流。障深者莫辨夫津梁。慧浅者罕窥其旨趣。或仿徨于广漠。或蹉跎于歧途。修者不知病。病者不知治。感圣哲之深慈。惜法门之湮没。所以俯仰今古而长叹也。唯久晦必明。因缘辐辏。赖南园居士。申启请之诚。蒙观宗老人。秉显扬之愿。既悉檀而具四。复妙谛而融三。遂使法炬重辉。修途斯朗。金在握。智眼能开。复繇江君胜观。徐子明德等。怀铅记录。综合裁缀。演绎贯穿。幽深者。曲折而明之。微妙者。譬喻以形之。由师鉴定改正。命名曰述记。由是人人知要。法法归心。共遵觉路而行。各护藏衣之宝。皆仗师敷弘宣扬之功也。

师六十六岁。民国十二年。上海讲弥陀经水忏。

师六十七岁。民国十三年。观宗讲梁皇忏。后有随闻录流通于世。盖是忏乃梁武帝为度郗氏夫人蟒身之难。故求志公等涉藏文。撰此忏法。自昔以来。未有讲与注者。师观年来。水火刀兵。饥馑瘟疫。相继滋蔓。民不聊生。国无宁日。自非忏悔。何堪设想。故特发大慈悲。宣扬忏法。幸仗宝法师编辑。方志梵君等记录。遂成巨帙讲义。由是使礼忏者。得见是录。惭愧恐惧之心。希圣希贤之念。如渴如饥。油然而生。从兹改往修来。返迷归悟。譬如摩尼宝珠。堕于圊厕。直下取出。屡次洗濯。俾复本净。待至净极。则悬于高幢。必能随意雨宝。受用无尽。然此种大事因缘。若非师乘愿再来。现身说法。何能致此。其夏于绍兴戒珠寺。讲始终心要。由骆季和居士记录。遂成略钞一册。师云。是着虽非疏钞体裁。洵为讲演材料。若能切实用心。则法门之妙钥。实相之神符。亦奚尝离于是耶。

师六十八岁。民国十四年。温州头陀寺讲妙宗钞。其秋在观宗密藏室。撰申义疏。注释水忏。然水忏乃唐悟达国师着。盖取三昧水洗冤业为义。故命曰水忏。唯以时至近代。世道浇漓。礼诵虽多。研详实寡。对症良方。沉埋应赴。深可痛惜。是故师之悲心益切。举笔注疏。始从七月二十一日。至八月初二日搁笔。由是俾礼诵者。即妄念而返真念。荡三细于乌有。即事忏而达理忏。洗六根而清净。莫不从师之申义疏而受益。以至超凡入圣。转迷归悟也。

师六十九岁。民国十五年。天台山万年寺由师募资重兴。焕然一新。适修葺竣工。即请师开期传戒。弟子四百余人。又往海门西方寺讲水忏。该寺亦由师重修。又名挂单舍。为朝礼天台。经过寄宿故。夏上海居士林讲水忏。净土庵讲皇忏。觉园讲念佛三昧宝王论。其冬复着宝王论疏。师以斯论。乃唐飞锡法师撰。初从念未来佛速成三昧。终至万善同归。皆成三昧。凡共二十门。悉是应机之妙法。末世之伽陀。故运大悲心。出妙手眼。发挥净土之妙谛。俾作苦海之津梁。其中资粮具足。一心不乱。离娑婆于剎那。到莲池于片刻。生则决定生。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不动步而归安养。非思量而成正觉。去而实不去等。凡是事理。靡不周详。均由师之亲证三昧而宣说也。

师七十岁。民国十六年。其夏于观宗讲金刚经。并着新疏行于世。是经为师日持之常诵。约数十年之久。今以己心所得。始为本寺法众演讲。俾直下了悟。顿断疑网。继而举笔载书。显三实相以融之。用三般若以临之。荡三执而显三空。起三观而破三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无上至宝。平等普与。其秋杭州功德林经理锺康侯居士等。组织讲经会于菩提寺。本拟乞师讲观音经。师恐被机不普。乃以病却。坚不肯行。后易讲普贤行愿品。遂欣然允可。至开经日。听众如云拥。竟无插足余地。日常万指围绕。皆觉津津有味。得未曾有。是品亦为师终身之日课。作净土之指南。历四十余年之持诵。未曾暂辍。初于光绪八年。师初听法华经。至法师品即拟立愿。终身奉持全经。定为日课。然以经文广多。未能每日讽诵。心颇踌。后由同学赠以是品。初展读。至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势力。悉皆退失。(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有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遂欢喜无量。决意持此品为日课也讲毕旋甬。一经月余。每日持诵。觉得当时所讲词句。俨然犹在唇吻间。至腊月初。乃取清凉疏。圭钞。首尾详阅一过。始知当时所讲。若华岳之一尘耳。唯以疏太约。而钞过丰。至今又历千余年矣。时愈远而根愈钝。人非昔比。所以久置高阁。阅者几希。师为求丰约适宜。遂于十五日拈毫起草。采摭疏中精要言词。按科疏释。至二十三日毕工。由是使诸学佛者。各得愿王。引导其前。直趋乐邦。有所依凭矣。又是年正月。为师七秩大庆。典礼隆然。兹不赘辞。唯将弟子黄庆澜等。所献七秩寿诗。敬录于后。以志景仰。诗云。

神岳应台宿。地灵孕无始。迭殊崔嵬。去天不盈咫。冈峦若拱揖。盘纡八百里。郁葱日夕佳。环绕三江水。澄流东入海。浩汗荡瑕滓。渟峙萃精英。蔚然多开士。粤有寒拾者。偕隐昔居此。丰干乃饶舌。为屈闾丘屣。名高不可没。焜耀释氏史。揽景怀前贤。寂寞千余祀。气郁久必宣。天意若张弛。云谁继厥踪。卓哉谛公是。繄昔髫龀岁。聪颖悟玄理。猛发离尘心。身家土苴耳。迨其学礼年。瞻望失怙恃。遂受菩萨戒。慧门许芳轨。敏祖付衣。薪火相嬗递。上报罔极恩。超脱三界里。下济众生苦。法语惊痴鄙。游历遍南北。开示宏佛旨。敷座不遑暖。飞锡无定止。讵厌驰驱劳。宣教何能已。说法散花雨。析理证月指。听众咸感化。心悦投五体。闲来富述作。不羡雕虫技。潜研得妙解。操觚书万纸。圆诠醒世惘。实义正浇诡。读者豁然悟。觉路平如砥。嗟哉世道衰。忽使天地否。杀机不可遏。突皆虎豕。我师大慈悲。低眉不忍视。发愿挽狂澜。祸变庶有。爰创弘法社。学者如风起。爰长师范校。时雨培桃李。爰凿解脱池。微生免刀匕。爰组功德林。蔬食戒华侈。凡此慈善事。卓荦皆堪纪。仁心弥宙合。福德无伦比。迎韶越二日。春景丽如绮。适届古稀年。优游曳杖履。纯嘏自天锡。期颐宜可企。献诗颂清风。挥毫愧下俚。

师七十一岁。民国十七年。上海南园讲念佛三昧宝王论。圆通寺讲普贤行愿品。其冬着观经疏钞演义。师云。从受具后。即奉此经为日课。历四十余年矣。始由天台圣祖疏于前。继从四明尊者钞于后。唯以历五百余年。末法人根益钝。恒以不得门径。辄兴望洋之叹。是故师将四十余年所心得。和盘托出。将疏中科释移注文下。钞中过详者。略加删定。俾初学者。得易于入手。遂命名曰疏钞演义也。又述教观纲宗讲录。将观宗宏法社研究社。二社合并为宏法研究社者。亦在是年也。

师七十二岁。民国十八年。上海南园及苏州灵鹫寺。讲彻悟语录。其夏受哈尔滨极乐寺住持虚法师请。至彼为得戒本师。当授比丘戒之日。相连百余坛。由下午四时升座。至次日上午十时始毕。诸执事皆轮班休歇。两阇黎亦屡退座。疲不能支。而师以高年。趺坐坛上。历十八小时之久。不起于座。亦不饮食便利。吉林齐斐章君。以乞戒在旁。目其事。屡以见告。啧啧称异焉。至秋旋归。道经大连。蒙潘对凫老居士。殷勤劝请。乞讲普门品。以结法缘。师以宏法利生。本衲僧应尽义务。遂允之。复以北地。向乏讲经机会。今初开风气。惟恐南北语音迥异。听者未甚明晰。获益者微。故复出讲义。俾彼目耳闻。不致空过。获益较广。然当此途中。既无经书参考。并无余方借镜。但从心田流出。滔滔不竭。经五日脱稿。命名曰普门品讲义也。其冬于上海玉佛寺。讲十六观经。听众千数百人。

师七十三岁。民国十九年。苏州西园戒幢寺。讲指味疏。其夏于观宗讲指味疏。其秋于上海净业社讲金刚。又于绍兴讲始终心要。其冬于湖州讲心经。听众皆数千余指。

师七十四岁。民国二十年。上海玉佛寺。讲楞严经。为最后之极唱。自春至夏。凡四阅月。听众万余指。亦从来所未有。讲毕。复应无锡居士之请。讲省庵祖师劝发菩提心文。然后返甬。本定于苏州灵鹫寺。宁波育王寺。再讲观无量寿佛经。不意返驾数日。精神疲乏。无力践约。乃婉言谢却。息心休养。每日唯佛是念唯净土是归。虽无若何痛苦。而精神日衰。自知不久。乃函电交驰。催宝静法师由滇粤回寺。以预付末后大事也。

师七十五岁。民国廿一年。五月十九日。即将观宗全权。付托宝法师。命为住持。永作教观双弘之地。仍兼宏法研究社主讲。是日师升座付法。矍铄异常。私幸师之形寿。可以常住。永作人天眼目。孰知越二三日。即复疲软如初。延至七月初二日午前。忽向西合掌。良久云。佛来接引。老人将从此辞。旋唤侍者。用香汤沐浴更衣。续索楮笔写偈云。我经念佛。净土现前。真实受用。愿各勉旃。写毕。又嘱本寺全体僧众。齐集大殿。念佛迎请佛至。师即手指颐使。趺坐莲龛。适见皈依弟子方志梵在侧。以所念念珠。从容付还之。至午后一时三刻。目张而视。视而复闭。于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含笑。坐化而逝。面作金色。光洁莹净。顶中暖气如火。逾时不散。全寺缁素。叹为希有瑞象。咸皆忍泪合掌。恭送西方。师涅槃后。停龛寺中百余日。宝法师集众念佛。无间辍。至十月十五日。开吊传供。各界惠临参观者。不下万余人。声震全甬。十六日辰时举龛。恭送至慈溪五磊山入塔。道路观者。见灵龛来。或遥向作礼。或远为焚香。或称扬赞叹。或默然哀悼。街衢充塞。道路拥挤。长幼男女。人山人海。诚不啻数十万众也。此皆师法化道德。深入人心。有以感之也。然其法身常住。真智常寂。生尚不生。灭何曾灭。所以现涅槃相。为令众生。作难遭之想。生希有之心耳。

谛闲大师碑铭

大师讳古虚。字谛闲。号卓三。浙江黄岩朱氏第三子。父度润。母王氏。 师九岁入塾。聪慧异常未几。父病殁。家贫。奉母命随舅氏习药业。舅氏精岐黄。一日有壮者就诊。 师素稔其康健。忽以微疾不起。因知人命无常。问舅氏曰。药能医命乎。舅氏曰。药祗治病。安能医命。 师大悟。遂有出世之志。年十八。随俗授室。有儿女。自设药肆于黄岩北门。兼理方脉。所业多未如愿。妻子相继病亡。慈母亦见背。时 师年二十。乃遁入临海县之白云山。就成道师剃度。不数日。兄踵至。逼令还家。逾二岁。兄亦殁。仍复入山。二十四岁。受具于天台国清寺。得戒后。在寺参究念佛是谁。精勤不息。会冬日打七。某午方坐定。止静三板。方越耳际。忽觉身心脱落。一剎那即闻开静之声。私问邻单曰。今日不坐香耶。邻曰。顷一支大板香才毕。云何不坐。乃自知在定境中固应尔尔。年二十六。至平湖福臻寺敏曦老法师座下。听讲法华经。敏公命充侍者。初听讲茫然。不知所谓。维那授虚法师以法华会义示之。开卷了然。如故物。遂竟夕不寐。潜心研究。旬余。玄解顿开。每以所悟就正于虚师。

虚师为之惊叹。时大座宣讲法华。仅及半卷。至五千退席。暨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

出现于世一段。为全经之纲领。虚师请于敏公。以 师复讲小座。敏公不许。坚请再四。始勉允之。 师就座。一启口即滔滔不绝。敏公方退座归寮。登楼甫半。驻足听之。至小座竟。亟招 师入寮。询以所得。 师亦不自知其故。年二十八。遂升大座于杭州六通寺。开讲法华。某日讲至舍利弗授记品。寂然入定。默不一言。逾时出定。则舌灿莲花。辩才无碍。一世说法利生。其端实肇于此。 师自审年齿未尊。不愿多升大座。受众礼拜。讲毕。即回国清寺掩关。翌年。端融祖为上海龙华寺方丈。命 师出关相助。任库房事。 师在寺。一方供职。一方听瑞芳法师讲禅林宝训。大海法师讲弥陀疏钞。旋由融祖授记付法。传持天台教观第四十三世。年三十一。辞库房职。留寺阅藏。越岁。在龙华开讲法华。听众至二千余人。期满。即往金山江天寺参禅。留二年。至慈溪芦山圣果寺掩关。而金山同参数十人追踪叩关。启请指示。乃在关中讲法华。逾年出关。至龙华寺讲楞严经。旋复掩关于永嘉头陀寺三年。出关年四十六。即为头陀住持。越岁。朝五台。入都请龙藏。三年退席。专力宏教。年五十三。又住持绍兴戒珠寺。兼上海龙华寺主席。民国纪元。最后住持于宁波观宗寺。寺为宋延庆寺观堂旧址。元丰中。四明五世孙介然法师。按照观无量寿佛经。建十六观堂。以修观行。故名观宗。自宋迄清。兴废靡常。自 师任住持。遵四明遗法。以三观为宗。说法为用。改称观宗讲寺。募建大殿天王殿及念佛堂禅堂藏经阁。规模焕然。蔚为东南名剎。民国四年。孙毓筠承政府之命。于北平设讲经会。延 师讲楞严经。士大夫及都城四众。赴会听讲者。虽列广座。为之不容。 师自二十八岁初升大座。以后江浙各丛林之礼聘讲经者。岁无虚席。至是年已五十有八。始为士大夫宣讲。其教化乃普被南北焉。时国内有毁庙兴学之议。地方庙产。多生纠葛。内务总长朱启钤拟订寺庙管理条例。咨询于 师。而着为令。总统袁世凯题额赠 师。曰宏阐南宗。都中筹安会正筹备帝制。授意各界劝进。且及方外。 师语人曰。僧人惟知奉持佛法。不知有民主君主。讲经期满。即振锡南归。民国六年冬。北平复设讲经会。请 师开讲圆觉经。七年春。都人士公推徐文蔚南下。迎 师航海北上。既抵北平。日则手编讲义。夜则升座宣说。显觉得亲近吾 师。实在此时。 师称性而谈。于讲义外多所发挥。遂约江妙煦黄显琛二子。每夕各为笔记。归妙煦整理。翌日。呈 师印正。 师讶然曰。余昨夕尚有尔许言说。实不自知也。其始咸以为吾 师奖进学人。故作斯语。厥后历次呈。都如是云云。因切问曰。 师自身说法。果不自知欤。 师曰。然。觉显等皆以为异。 师乃举昔时讲法华至舍利弗授记品。忽焉入定故事。详见告。乃恍然于 师之讲经。深得语言三昧。与专恃记诵者不同。笔记编定。 师特锡名亲闻记。先是。 师以振兴佛法。首在造就人材。故于民元前二年。就南京僧师范学堂监督。招青年僧徒。分班讲授。解行并进。会光复军兴。相机中止。遂就观宗寺设研究社。以竟其志。至是讲毕将归。为叶恭绰蒯寿枢二居士言及之。二君慨任巨资。专备培养讲师之用。 师归而筹备。于民国八年成立观宗学舍。自任主讲。罗致学僧。授以台宗大小诸部。由是人材蔚起。至今法徒分座四方者。不下数十人。十七年。改并为宏法研究社。承传弗替。民国十年。浙省当局。目击时艰。人心日下。延 师讲仁王护国经于海潮寺。军民长官。地方绅耆。皆列席肃听。其盛况亦前所未有也。东省哈尔滨地居边远。伊古以来。罕见沙门迹。比年关外善信。创建极乐寺。 师门虚实为住持。民国十八年就寺传戒。请 师为得戒和尚。维时吾 师寿已七旬有二。间关跋涉。不惮烦劳。及期授比丘戒。赓续百余坛。自下午四时升座。至翌日上午十时圆满。诸执事皆更番休息。两阿阇黎亦迭经退席。似疲乏不能支者。惟 师趺坐坛中。历十八小时有余。端然不动。亦不饮食便利。见者咸肃然称奇。而不知 师之常在定中也。夫大教兴替。会有其时。然得人则兴。古今一辙。 师生于末法时代。一人精修。化及天下。微特天台一宗。赖以中兴。于全体佛教。亦有扶衰起敝之功。因缘时节。夫岂偶然。且弘扬自宗。排斥他宗。历代大师。亦不免蹈此积习。而我 师虽宗天台。对于他宗。绝无门户之见。有非古人所能及者。至若 师之密行。尤非浅学所知。就其可见者言之。则日诵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圆觉经、观无量寿佛经、念佛万、以为常课。朔望加诵梵网经菩萨大戒。终身无少间。自行化他。老而弥笃。民国二十年。犹应上海玉佛寺之请。开讲楞严。高年矍铄。自春徂夏。凡四阅月。绝未请人代座。已而复应无锡

居士之请。为讲省庵祖师劝发菩提心文。然后返甬。壬申夏五月。自知尘缘垂尽。往生不远。电促弟子宝静回寺。付以法。命为观宗住持。兼宏法研究社主讲。七月初二日上午。忽向空合掌。良久云。佛来接引。老僧将从此辞。唤侍者香汤沐浴更衣。索楮笔写偈云。我经念佛。净土现前。真实受用。愿各勉旃。写毕。命全寺僧众念佛。趺坐莲龛。含笑而逝。 师生于戊午年正月初六日丑时。圆寂于壬申年七月初二日未时。世寿七十有五。僧腊五十有五。于是年冬。塔于慈溪五磊山之旁。举龛之日。远近来会者数千人。遗着有大佛顶首楞严经序指味疏一卷、圆觉经讲义二卷、金刚经新疏一卷、普贤行愿品辑要疏一卷、观经疏钞演义一卷、始终心要解一卷。观世音普门品讲义一卷、二玄略本一卷。念佛三昧宝王论义疏一卷、水忏申义疏一卷、八识规矩颂讲义一卷、皆已刊行于世。铭曰。

宋明以来。禅净盛行。余宗衰敝。惟是天台。一脉相传。至今弗替。前有慈云。后有灵。我师继起。如象如龙。说法利生。四十八年。示寂伊迩。犹讲楞严。自南自北。结集法会。百数十所。若经若论。尘说剎说。二十余部。振兴大教。首重育才。弘法社启。义学朋来。法乳流衍。光光相望。分主讲席。于十方。

教宗法华。行在弥陀。应化事毕。离此娑婆。岁次玄。鹑尾之辰。安详坐逝。

高谢天人。五磊之山。密藏之居。色身如幻。果证无余。皈依四众。十余万人。无边悲仰。泐此贞。

仁和叶尔恺柏皋氏法名观澄篆额

弟子蒋维乔竹庄氏法名显觉敬撰

江阴庄庆祥翔声氏法名了于谨书

※ ※ ※ ※ ※ ※ ※

补遗

徐蔚如

谨按 师至北平讲经凡两次。初与月霞法师同讲。而听众每当讲未毕。辄纷纷散去。师乃明告听众。若再如是。我亦不复讲矣。众遂不敢散。既而月霞师病。 师遂独讲三月而毕。是为第一次由孙毓筠君。承政府命主持之。 师既南归。都人士渴仰者众。民六年冬。发起讲经会。公推文主其事。公请开讲圆觉经。及大乘止观。七年春文南下。至观宗迎师。航海北上。仁山虚二师从焉。既到北平。日则手撰讲义。夜则升座宣讲。蒋竹庄黄幼希诸弟子。从旁纪录讲义以外之语。即亲闻记是也。讲圆觉凡三月始毕。观宗屡电催归。遂不及更讲大乘止观矣。阅若干年。乃于上海觉园开讲。偿宿诺也。

是时都城隍白公。降乩于西城沙锅琉璃胡同武进钱宅。自言每夕到场听讲。欲有所叩询。嘱商之于师。可否到坛一次。师允之。约期前往。白公先言部下饿鬼之苦。问救济之法。师言是年七月。观宗将设盂兰盆会。夜则施食。如以观力拔济。能远及北方否。白公喜谢。言师之观力。必可及也。继言关圣亦愿有所叩问。虑神力过大。扶乩者。不能胜任。特令白公传语。谓此后师不论在何处讲经。必当到场拥护云云。最后为周将军叩问。俱详显感利冥录。等所记也。(行状误为四年事)是年秋。讲毕将归。蒯叶两公。为师饯行。捐资请设观宗学舍。为培养讲师之所。师归而筹备。次年成立。即民国八年也。

哈尔滨在吉林。为中东路局所在处。从古中土沙门足迹所不到也。近十余年来。关外善信创建极乐寺。延虚法师为住持。民国十八年就寺传戒。请 师为得戒和尚。授比丘戒之日。相连百余坛。由下午四时升座。至次日上午十时始毕。诸执事皆轮班休歇。两阿阇黎亦屡退座。疲不能支。而师以高年趺坐坛上。历十八小时有余。不起于座。亦不饮食便利。吉林齐斐章君。以乞戒在旁。目其事。屡以见告。啧啧称异焉。

师在北平时。曾告曰。讲经全视修持之深浅。如专恃记忆。纵将全藏背诵如流。亦无益也。因自言某年。(曾举其年今忘之)在龙华听讲法华。殊无所得。其年秋到国清寺。切实参究。入冬打七。适有施主加七。凡连打十个七。某日午方坐定。即闻开静之声。私问单曰。今日不坐香耶。邻云。顷一枝大板香纔毕。何言不坐香也。乃悟以入定故。只似一霎。由此日有进境。真如剥茧相似。而遍叩班首首座。答语皆不契。夙识某师(师曾言其名。今忘之。请向老辈问之。必有知者。)在茅蓬中。距国清不远。圆满数日。即交新年放参。特往叩问。一见即问此番打七。何所得耶。曰无所得也。曰然则放参钱谁任耶。遂邀午斋。饭毕乃具仪作礼。长跪自陈。当蒙逐一征诘。加以印证。是年三月至嘉兴楞严寺曦公座下听讲。第三日小座覆讲。曦公退座归寮。寮在楼上。登梯甫半。直听至小座竟。招入寮房。询以所得。则自亦莫知其故。何以便能信口讲演。滔滔不绝也。自是日起。遂恒令代座矣。

师以涅槃经扶律谈常。为佛门要典。本宗与法华并重。二祖有玄义有疏。宋孤山智圆法师撰记以释之。释玄义者。名发源机要。释疏者名三德指归。自明清以来。三德指归久亡。其玄义及疏暨发源机要。虽已入藏。亦无流通之本。世罕知者。近幸三德指归。得自海外。亟应会刻。民十一年师手撰募启。命文任编校。而命佛曦师司刻事。规定体例授。有疑则亲为决定焉。以经疏记会合。凡百余卷之多。请以五年成书。师不许。限以三年刻成。师欣然许。拟俟梵天寺落成后。在寺开讲。乃以因缘未熟。有愿莫偿。此则最为可惜者也。菩萨戒弟子徐显瑞补述。


{返回 谛闲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下一篇: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法语
 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妙法莲华经五重玄义辑略
 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六波罗蜜法门
 谛闲大师遗集 第一编 观经疏钞演义
 谛闲大师遗集 第三编 省庵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录要
 谛闲大师遗集 第一编 大佛顶首楞严经序指味疏
 谛闲大师遗集 第一编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附亲闻记
 谛闲法师法语集(2)
 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开示
 谛闲大师遗集 第三编 念佛三昧宝王论义疏
 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题辞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戒淫断欲圣典汇编(海涛法师选辑)[栏目:经典汇编]
 忠烈祠•如来使•磨镜台——在“慧思大师与南岳佛教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栏目:王雷泉教授]
 流浪者群歌 佛陀的十大弟子 第五章 罗侯罗尊者[栏目:流浪者群歌]
 The Spread of the Dhamma[栏目:The Buddha, His Life and Teaching]
 曹洞宗禅诗[栏目:禅宗·曹洞宗]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