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随念三宝经释 第6课
 
{返回 随念三宝经释·圆春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05

随念三宝经释 无尽吉祥妙音

(第6课)

全知麦彭仁波切造  益西彭措堪布译  圆春法师讲解

顶礼大恩至尊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顶礼浩瀚前译三根本!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虚空般无边无际的众生得到究竟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请大家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发起菩提心之后,我们今天一起来共同学习弘扬大圆满的太阳——文殊大幻化全知麦彭仁波切所撰的《随念三宝经释——无尽吉祥妙音》。

  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这部《无尽吉祥妙音》的“名义”,今天我们学习本经四部分(名义、译礼、正文和末义)当中的第二部分——译礼:

【顶礼一切智智尊!】

这是藏文翻译的时侯译师作的顶礼句。按照藏王赤尔巴金钦定的译经规则,我们在翻译经藏前要顶礼佛菩萨。因为经藏几乎都是佛菩萨的问答,这样子翻译的时侯就顶礼佛菩萨。藏王赤尔巴金他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他要求译经的时侯必须要有不同的顶礼句:翻译经藏的时侯要顶礼一切佛菩萨,这是因为佛菩萨就是在经典当中作为问答者;翻译律藏的时侯,要顶礼一切智智尊——佛陀,因为以佛陀的全知智慧才能够完全无碍的照彻一切因果关系,制定符合于因果缘起的戒律,其他乃至十地菩萨都无法了知其中的因果奥秒;翻译论藏的时侯,要顶礼文殊菩萨,因为文殊菩萨是智慧的总集,以他才能够来决断论藏的法义。所以翻译三藏之前都要顶礼不同的对境。

本经就是顶礼一切智智尊,这部经按照上师的认定它可能是赤尔巴金时代之前翻译的,所以我们前面说顶礼一切智智尊应当归属于律藏的。但是这儿不能这样子的直接的归属,所以依此认定这个翻译是赤尔巴金时代之前。这部经典顶礼一切智智尊的意义在哪里呢?最主要我们要根据上师的讲记来说明一下。本经当中所说的三宝的功德,只有佛陀才能无余的了达,其它的乃至于十地菩萨都有无明不透达的地方,所以译师在翻译之前顶礼一切智智尊,也是为了求得佛陀的加持,使自己在译经的过程当中能够准确无误的表达佛陀的本意,能够契合佛的本心,能够依此而无误地能够翻译本经所宣说的法义,所以要顶礼一切智智尊,这是依靠佛经当中所说的三宝功德不可思议的缘故,唯有一切智智尊佛陀才能够了达。就象律藏当中讲因果的时侯,也只有佛陀才能够全知无碍,所以这儿顶礼一切智智尊。     
    【向对于以如所有法与尽所有法所摄的一切所知法之相无乱无障而遍知的佛陀,译师译前致以敬礼。 】

所要了知的法就是“如所有法”和“尽所有法”。如所有法是从甚深法性的角度,尽有法是从广大显现的角度,这两个侧面就函摄了一切所知法。一切所知法的体相,由于具足甚深广大,能知的智慧也必须没有错乱、没有障碍而能够遍知的。没有遍知智慧就无法对这么深广的一切所知法产生了知。因为一切所知法它太深了太广了,而我们能知的智慧乃至于十地菩萨他都有一分不到的地方,他会有很多不了知的地方。有无明、有障碍,他就没办法无乱无障地全知遍知这一切。只有佛陀他完全远离了一切障碍,他开显了遍知的智慧。虽然所知宽广,但是佛的智慧是圆满无碍的智慧,把全宇宙、全法界的一切所知全部了然无碍的照彻,这是佛陀的智慧不可思议才能够做得到的。

其他的菩萨就做不到这一点。三宝的功德也是这样子的,三宝的功德甚深广大不可思议,我们只能依靠信心来信受,不能依靠自已的境界去揣测。我们一旦依靠自已的境界去揣测的话,其实我们都是井底之蛙,我们揣测的都是狭小的一个境界。井底之蛙能够知道什么呢?是无法了知多少的。而这种广大如海的境界是我们想都想不到的。就象井底之蛙假如去到大海以后,就会吓得头破血流,就觉得:天啊!这么大想都想不到!心里面承受不了。这不是我们的境界,哪怕是十地菩萨也是只能靠信受佛语来了知三宝的功德。所以,这些三宝的功德是我们从凡夫地乃至到菩萨十地菩萨都要学习的、都要去了解的。

上师在讲记当中引用《宝性论》讲到:十地菩萨见如来藏还象盲人见色法一样,或者就象产房内婴儿不见日轮一样的,没办法去了知佛陀的如来法身。佛陀的法身没办法见得到,那他凭什么时候完全了解佛宝的功德呢?佛宝的功德有多大呢?这不是一般人能够知道的。不仅一般人就是连十地菩萨都不能说他能够知道佛的功德究竟有多大。就象在《入中论》当中月称菩萨就讲到:妙翅鸟王——金翅鸟,它能够飞到虚空当中,飞了飞了以后它就回来了,是什么原因呢?不是它飞完了虚空的边际,虚空是无边无际的,它没办法飞完,它回来的原因是因为它的力量不够,它飞到中途它的力量穷尽了它就回来了。十地菩萨来了知佛陀的功德也是这样子,十地菩萨都在赞叹佛陀的功德有多大,但是,都没有完全能够把佛陀的功德一五一十的了知,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最后说出了自己能够知道的那一分。虽然讲了无量佛陀的功德,十地菩萨宣说了不可思议,但是仍然无法揣测佛陀无边无际的功德。

我们大家都知道,《普贤行愿品》当中,在后面回向有一个偈诵:“若人诵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萨提道”。你看诵持《普贤行愿品》,受持《普贤行愿品》,宣说《普贤行愿品》,这个果报我们能知道吗?不知道;阿罗汉能知道吗?不知道;一地菩萨能知道吗?不知道;十地菩萨能知道吗?仍然不知道;只有佛陀才能够知道诵持《普贤行愿品》、受持《普照贤行愿品》、演说《普贤行愿品》的功德究竟有多大。可想而知,法宝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也不是我们一般人甚至十地菩萨的能够了达无碍的。

法宝也是这样子,僧宝也是如此的。在佛经当中讲到:僧宝是特殊的福田。甚至佛陀他都觉得他有时侯从福田的一些侧面他比不上僧宝。所以要满一个世间的愿的话,佛陀都说尽量地去供养僧宝,依靠僧宝的加持得到即生的愿望实现。这是从僧宝上面一些特殊不共的功德,所以这些也是不可思议,这只是佛陀才知道僧宝的功德有多么神奇不可思议。

我们要随念三宝的时侯,他的功德需要谁来给我们宣说呢?只能靠佛。我们要靠佛就要顶礼,恭敬,赞叹佛陀,祈祷佛陀能够让我们生起了知。所以译师在翻译之前首先顶礼,这样子的话他翻译顺利,我们后面这些随学者也要这样一去恭敬顶礼佛陀,希望我产能够真正的如理如实的随念三宝,这就是要对佛陀来生起依止。

下面所说的这些文句都是佛陀所宣说的,对于佛陀从遍知海当中流现出的法界微妙章句,我们就是有极大的信心去受持它。这些都是一个一个我们所不能知道的最深的奥秘,这当中字字句句当中都有这些奥义存在,所以千万不要把它看成平淡的字句。

 下面在本经的四大科判当中属于第三个科判:正文部分。

【甲三、正文分三:① 随念佛陀功德 ② 随念圣法功德 ③ 随念僧伽功德】

正文部分分了三个部分:随念佛陀功德;随念对法功德;随念僧伽功德。

首先我们要学的是随念佛陀的功德。为什么首先要宣说导师佛陀的功德?因为这是显示导师佛陀是三宝的源头。有了佛陀出现在世间,才有导师圆满;有了导师圆满以后才依靠导师而施设了一切教法;有了教法以后才会有随学者按照佛的教化去修行,勤修圣道,成就僧宝。所以三宝的源泉总的来说就是佛陀,佛陀存在流现了三宝,首先要从源头上面来学习——随念佛陀的功德。

佛陀何其伟大,我们能了知以后,他的教法的伟大,僧宝的伟大也就容易了达。如果佛陀的伟大我们不知道,那其它的伟大我们也就无从了知了。有时侯作了三宝的弟子我们要想一想:我们依止的三宝是以佛陀为源头展开的,那其他的外道也是以他的祖师而展开的。首先要去比较,佛陀和其它外道的祖师这两者他们的功德是怎么样子的?我们看到这一点以后就会了知到:世间一个科学家是多么可怜的人啊,我们居然还对他所做的一切那么有信心。然后艺术家、哲学家、还思想家、军事家、谋略家,世间上面的这些歌星,影星,这些企业家。他们从自身上面就是一个可怜人,我们还对他们还有极大的信心,还去追星,还去做粉丝,自己真正是把自已的命运都粉碎了,变得一丝一丝都拉坏了,这样子的一个破碎的生命。我们居然没有看到这些,而还去生起信心。其实这些人都是没有任何好果报的,他们走的时侯面对死亡的时侯,眼睛吓得突出,暴出双眼,这就是看到他的恐惧,他们没有办法面对生死,所以面对轮回面对生死地能为力的。对于面对生死面对轮回无能为力的这些人,我们居然把他当成是一个羡慕的对境,追求的对境。很多人就想成就成他那样子。这就是我们价值判断上面有了问题。

所以,我们要追求什么东西,首先看一看这当中的源头怎么样:三宝的源头是佛陀,我们了解的佛陀确实是方方面面太难想象了、不可思议以后,你就知道三宝的依止真正是不幸中的万幸——我们在轮回当中是很不幸的,但遇到了三宝却是不幸中的万幸。假如我们在轮回当众生的时候,还要去依止前面所说的世间轮回当中的科学家、歌星、艺术家,还有思想家,还有所谓的企业家、成功人士、政治家等等,这些其实都毫无意义。甚至有些人要去依止一些修仙的、修道的,还有修什么瑜伽的、修其他的气功的,这些去依止的话,这真的是我们从源头上一看,他们走的那天是如何惨的。这样你就知道你是如何惨的,这就是不幸当中的不幸——你在轮回当中已经很可怜了,你还去依止一个不幸的源头,这样,你就从不幸走向不幸。

这点就是我们首先要做一个比较的,假如我们看一个世间的哲学的书,哪个哲学家说他完全透达无碍,已经成为一个永远的彻觉者呢?没有看到。尼采是自杀而死的,其他的哲学家也在迷茫当中,这些宇宙人生的奥秘他们能知道吗?不知道。所以他们走的时候留着遗憾、留着无知而走,这样我们看到,源头上面仍然是一个无知的源头,就不要去碰它。所以要依止上象佛陀这样不可思议的源头,那我们就上了正路了!

这当中分了三个科判: 略说差别基导师功德 ② 广说差别因与果 ③ 摄义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科判:略说差别基导师功德——导师佛陀是三宝源头。

【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谓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

这一段我们要认识的总体的内容,就是讲到佛陀的十大名号。这十大名号都是指一个——佛陀薄伽梵,同一个所指用了十个名称。这是从不同的功德的侧面,让我们认识佛陀。这就给我们做一个归类:“佛薄伽梵”是总结;从自利圆满的角度宣说,就叫做“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这五个名号是从自利圆满的角度讲到我们导师的功德;从他利圆满的角度,我们也给它安立:“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这些都是从他自身上面具有的利他圆满的四个角度而安立了四个名称。

其实这些名称不安立,他也具有这种功德。只不过安了这种名称以后,便于我们这些众生能够依名而解义,去认识他名副其实的功德。假如他没有这个功德,你安立这些名称,那也是毫无意义的。也是就说(虚名无实),19:15(这个词要不要去掉,跟后面的“有名无实”好象反了),有名无实,是毫无意义的。但是佛他是首先有了这些功德,我们给他安立了一个很相应的、最合意义的名称。所以要认识这些名称,就是要认识他的功德;认识功德以后才知道这个名称是什么意义。每一个名号其实都是让我们认识他的意义的。

如果对这十大名号我们都有一个通盘的了解,有一个最完美的了知,就等于是真正能够了解佛陀。如果我们对这十大名号一点都不知道,问“如来”是什么意思,“应供”是什么意思,我们一点都不知道的话,你就对“如来”确实是缺乏了知。虽然是三宝弟子,对于你的导师,你却不知道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要对名号生起了知。我们看全知的原文来如何开显这其中的意义的。

【所谓“如是佛陀薄伽梵”,即是共称的名号,成立彼为无上导师。此又包括自利圆满与他利圆满,前者如下:】

“共称的名号”就是“如是佛陀薄伽梵”,佛陀薄伽梵是一个共称,就是我们人间共称他叫做佛陀,也叫做薄伽梵。这就是要成立他为无上导师,大家称他为佛,他又是导师。他为什么是导师呢?就要通过自利圆满和他利圆满来成立。假如自利不圆满,自己都没办法解脱,还想让人解脱,这是不可能的。在《维摩诘经》当中说:“自己还在束缚当中,还去解决别人的束缚,这是不可能的。”

首先他是自利上面圆满的,自利圆满之后假如没有利他圆满,他也无法救渡我们,他也没办法实现一个圆满导师的角色。所以这个角色必须要具足自他二利圆满。自利圆满,其实就是要以断证圆满为因,来成就圆满的他利。如果没有断一切障碍,还有障碍就没办法去利他。他没有证德,没有这种功德,他也无法利他。所以,利他圆满是以自利圆满为基础的——要从断证圆满的法身当中流现出报化二身,这样才能任运不断地去利益一切有情。这就是他利圆满。

“前者如下”就是指自利圆满。自利和他利有一个前后,前者就是指自利圆满,后者就是指他利圆满。

【诸法实相如实彻悟,即是如来,亦有自己无误彻悟真如后令他趣入彻悟之义。 】

“如”就是真如的意义。“来”就是现前的意义。如来就是现前真如的意义。虽然动词在后面,但在梵文当中或者在藏语当中都是动词在后面,名词在前面。其实就是真如现前或者说现前真如。现前真如就叫做如来。

我们说如来佛祖、如来佛,很多人都知道《西游记》当中有一个如来佛,但是如来是什么意思,大家都不知道。《西游记》当中讲到孙悟空再厉害,他也不能够超过如来佛的手掌心。这个“如来”是什么意思呢?大家从今天起就要知道:哦,“如”就是真如,“来”就是现前,“乘如实之道而来”就叫做“如来”。诸法实相真如从本就有的,是如如存在的。就象每个众生都是有这样的心的本性。我们每一个众生在这个世界上面,都是有一个一如无二如的这样的如如真如妙心。这不是一个有为造作的生灭之法。它——本初如是后亦尔——永远都是如此的。

对于真实如如、本来如此的一个法,我们现在由于客尘障蔽而不得现前。假如哪一天我们通过修行,远离了一切客尘烦恼,远离了一切执着分别,如如的状态就能够朗然现前。朗然现前的时候,达到圆满这就叫做如来。所以就是要开悟,要成就,要能够了达诸法实相,要能够究竟诸法实相。我们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这就是因为佛他全然地远离一切客尘,自己开悟,自己完全解放,自己实现了真如现前的最圆满的境界。所以,他是一个如来。

另外还有一个解释:这样了达诸法实相以后,自己开解了,就也能够帮他人开解,让别人如是开悟,如是通达无碍。这就是乘如实之道而来,乘真如之道而来,这样子渡化众生。这里也有从利他的一个侧面稍微透露一点,但是主要还是在自利的侧面。他是从何而来的呢?他就是从真如的那个地方来。他现前了真如,才来世间度化众生的。所以,佛陀来到这个世间,他凭什么来这个世界,就是因为他现前了真如。如果他没有现前真如的话,他没办法像这样子来度化我们,这是他一个侧面的功德。

【“应供”,藏译为“灭敌者”,所谓敌,譬如世间共称掠夺吉祥并给予不悦意,此处则以一切过患根源的烦恼为敌,并称断尽烦恼及其习气者,为“灭敌者”。】

“应供”其实是汉译,按照藏译来说是“灭敌者”。敌就是敌人,灭就是消灭。消灭敌人的人,就是应供。其实,应供和灭敌者是从两个侧面来反映:能够灭敌的人才值得供养。如果一个人是胜利者,我们大家就能够庆祝他的凯旋归来。假如一个人是失败者,凭什么要去这样恭敬他呢?除了可怜他以外,没办法说是应当庆贺他,应当恭敬他、供养他。所以,灭敌者显示佛陀是一个胜利者。这个胜利者不是在其他地方来胜利,他是从烦恼和习气的敌人上面胜利。他唯一以烦恼作为敌人,也就是说解决烦恼的一个英雄,他在烦恼魔上面完全胜利了,他胜利了一切的烦恼以及他的习气。

我们前面在学引文的时候讲到,一切世间都是受着烦恼的折磨,我们每个人都是欲罢不能,在烦恼当中痛苦不堪,我们在贪嗔痴的煎熬当中一天到晚的起着烦恼的念头。在这种煎熬当中过着轮回的苦日子,有些人不知道这种苦日子是苦,这也是一种最为可怜的状态。

整个世间都是烦恼的市场,都是烦恼的天地,没有多少人能够灭除烦恼。而且,甚至我们大家都是有这种奴性。什么叫做奴性呢?就是甘于屈服烦恼,被烦恼奴役了无量劫以来,我们大家很放心、很顺从地依靠烦恼去活动。贪嗔痴是我们大家很顺服的,我们没有觉得起贪嗔痴有什么问题,这就是我们的奴性存在。我们本来是被它统治的一个奴隶,但是,我们竟然没有想要起义的那一天,没有想反抗的那一天,这就是完全的可怜,永远没希望。

在这个世界上面,最大的敌人是谁呢?不是外在的人啊。外在的人再厉害,他最多能够伤害我们一时,或者伤害我们一世。而烦恼呢,就是伤害我们生生世世,它不仅能够伤害我们的色身,而且把我们的法身慧命等一切毁尽了。它不仅仅是让我们断命,甚至他要把我们扔到地狱当中去,其他一个人他能把你扔到地狱里面去吗?他没这种能力,但是烦恼一起来,嗔心一起来的时候,一下子把你扔到地狱的火焰里面去,日日夜夜,一个大劫、一个大劫过去了,你还在火焰当中,一会儿烧成焦了,一会儿又烧成灰了。这就是我们烦恼的力量。

所以,烦恼是一切过患之源,是一切生死的冤家,是我们的根本对头,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去降服他,我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假如我们没有降服他,我们永远都是奴隶。所以,世间的英雄都不叫英雄,因为他向外去征服的时候都是通过强权、通过暴力去胜服他人;同时他的行为也表现了他被烦恼所控制了。他是被烦恼支配着他去打仗、去胜服敌人的,他是受烦恼所控制的,是烦恼的傀儡,所以,最厉害的就是这烦恼,烦恼一出现,我们所有的快乐就无法有,我们所有的灾祸都会依它而出现的。

在《入行论》当中就讲到,即使是天人在虚空当中变出密密麻麻的天兵天将,还有人间所有的人,都密集在一起,想来与你作对,这样一看起来的话,就等于是你与整个世界作对了。你的敌人是整个世界,你就是在和一个世界做斗争,这样是一个很恐怖的事情。但是,再怎么恐怖,整个世界来和你作对都没有一个烦恼和你作对,能够掀翻你生命的力量(31:18)看起来恐怖。也就是说,一个烦恼比天兵天将,比整个世界与你作对还要厉害.你只需要一个嗔恨心生起来,你就会被送到地狱当中无量大劫,没有任何出来的希望,你看这个力量多么恐怖,这个命运多么悲惨呢!

这个问题,历史以来,从无量的生命当中去看,没有几个人能够把这件事情弄清楚的,没有几个人能解决这个敌人。这个敌人是一切轮回的因缘,是一切痛苦的因缘,它是一切过患的根源,把我们所有的吉祥抢夺了,把我们所有的痛苦带来。我们现在所有的苦就是因为这个烦恼,我们现在哪个地方不如意也是由于我们以前有烦恼,而我们现在控制不住烦恼,它的力量其实太强大了,我们都是在它的奴役之下。而佛陀是一个超世的英雄,他征服了自己,他使自己成为了一个能够真正降服一切烦恼以及他习气的这样子的大雄世尊,他是真正的最伟大的英雄,所以叫做“大雄”。他有大力量,能够掀翻整个烦恼的巢穴,能够把整个烦恼完全彻底地消尽无余。在他的世界当中,烦恼的影子都找不到,所以他真正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灭尽了一切烦恼。

其实,灭敌者也是对我们每一个学修佛法的人要看到的。我们学修佛法的人,往往是觉得有神通的人伟大;有口才的人厉害;大家都羡慕有境界的人、有禅定的人。我们没有羡慕一个烦恼淡薄的人,没有羡慕一个烦恼减少的人,没有在看到一个不起烦恼的人的时候,从内心当中生起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们大家在面对着佛法的时候失去了判断的智慧。

假如一个人他很有贪心,他有嗔恨,他对佛法无法有圆融见解的时候,我们很多人只要看到他有神通,我们还是觉得他是成就者,只要他有禅定功夫,只要他有口才,我们大家都会相信他。其实我们大家都搞错了,最主要的功德,就像阿底峡尊者所说的“殊胜的悉地是烦恼减少,殊胜的成就是少欲知足啊。”最殊胜的成就是什么呢?就是要少欲知足,这就是看到他们无烦无恼、无忧无虑,没有任何的希求,这就是因为他解决了内心的焦渴。内心有烦恼的人,永远都是一个不知足的、干渴的状态,一直在欲望,不得实现的时候眼睛到处在张望着哪个地方是还可以扑捉的,这就是烦恼所在。

假如要想求得什么大的悉地的话,不是说是修持气脉明点能够在空中飞啊,能够在石头上留下手印、脚印啊,能够有他心通啊,能够有这些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烦恼能够减少。所以,能够显发其他的成就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就是烦恼能够减少。

佛陀的名号就显示了,佛陀他就是这样做,而且他做圆满了,所以他是我们的导师,应该值得我们供养。为什么值得供养呢?普天之下都败在烦恼的手下,都是惨败的人,只有佛陀一人是完全胜服的人,你说这个人值不值得我们去依止呢?值不值得我们去供养呢?我们前面在学《净水如意宝》的时候,引用了《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教证,里面讲到“应当供养”的时候,讲了供养的功德、福德很大,就是从烦恼的这个角度越来越少、越来越少,越来越圆满,所以功德越来越大,应当值得供养。

你供养一百个恶人,不如去供养一个善人。供养一千个善人,不如去供养一个持五戒的人。这是因为恶人全部都是烦恼,一点都不知道控制,所以现在的人很张扬烦恼,说这是人的天性,这样不加控制,那么这种人没有什么值得供养的。虽然我们觉得要去供养一个善人,但是假如这个善人没有用五戒去约束的话,他的烦恼还没有一个方便善巧去制止它,所以持五戒的人超过了一千个善人。持五戒的人也是凡夫人,他也有烦恼啊,所以他不如一个须陀洹,所以,一万个持五戒的凡夫人,还不如一个须陀洹的初果。一百个须陀洹,不如一个斯陀含。一千万个斯陀含不如一个阿那含,一亿个阿那含不如一个阿罗汉,十亿个阿罗汉不如一个辟支佛,百亿辟支佛不如三世诸佛,千亿三世诸佛不如一个无念无住无修无住的人。为什么?其实就是灭尽了烦恼。把一切的烦恼全部断尽了。归到最终,其实佛陀就是依靠无念无住无修无证而彻断一切烦恼的。只不过《四十二章经》讲功德的时候,给我们归到:确实成就这一切功德的最根本的就是要靠般若。佛陀依靠般若降伏了一切烦恼,降伏其心自净其意,做得最为圆满。所以值得我们供养。

  在认识修行的功德的时候,不要在烦恼上建立功德。我们自己有烦恼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是有过患的。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贪心很大的时候有一点点口才,有一点点辩才,或者有一点点的多闻,就觉得了不起了。如果我们的闻思和断除烦恼没有联系起来,我们的闻思也是有问题的。那就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有些人闻思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烦恼,那就看到自己仍然很可怜。应当要认识这当中给我们教化的地方,给我们指示佛陀他最值得供养的就是他没有烦恼,所以应当供养。佛陀在因地的时候所行的善法,威仪、戒律、十善根力……这些都是修行达到圆满。证得涅槃的时候他的一切的烦恼都断尽无余,使得祂的身体是极为清净无染的;他的语言是清净无染的;他的内心的念头是清净无染的。《华智仁波切传记》当中讲过,有些成就者说:华智仁波切的根识是最为清净的,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感受清净,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没有烦恼,没有烦恼的人和你在一起是一个极大的享受。你最应当供养的就是这样子没有烦恼的人。

所以降伏烦恼是天下最大的一件事情,这种人是天下最大的英雄。这一点能做到的话,所有生死的过患全部都会远离,他才是一个幸福的人。我们千万不要觉着自己的烦恼淡薄减少的时候还不把它当回事,其实这就是修行的效果,你有没有烦恼减少呢?有没有觉得内心清净呢?这就是你在集资净障的过程中有没有证道之相。佛陀由于他内在已经灭尽烦恼敌。所以应当受一切人天的恭敬供养。

正因为如此,在《大乘庄严经论》当中讲到菩萨所做的事业就是在誓愿要断烦恼上面精进不息——恒时事情做,杀贼为无上。“恒时”就是时间是一个常时恒长的;所做的事情是誓愿精勤努力;努力做什么呢?在所有事业当中最无上的事业就是要杀贼,杀什么贼呢?要杀自他一切众生的烦恼贼。所以我们在所有的事业当中要抓住根本。在闻思的时候就是要为了断烦恼而闻思,修行的时候就是要为了断烦恼而修行,千万不要带着烦恼去闻思修。而是要为了解决烦恼而闻思修。佛陀就是一个圆满的示现,所以他值得我们供养。当哪一天我们某个道友他已经做到了断尽一切烦恼及其习气,那就值得我们供养,他就是我们的一个皈依处。所以,皈依的对境就是一个没有烦恼的、解决了烦恼的大雄大力大世尊,称为灭敌者。

“正等觉”,梵语“布达”主要是证徳之义,可以理解为觉醒,如莲花盛开,故此处也以从无名睡眠之中觉醒,并于所知智慧广大,犹如解脱沉溺的莲花盛开一般,是表示证悟之相之义。

  前面是从“断德——断除烦恼”来讲,下面是从“证德圆满”来讲。佛陀证悟的功德已经达到了正等觉的功德,所以是证德圆满。这个功德有两个侧面:觉醒和盛开。如梦觉醒,如花开敷。这就是佛陀的证悟之相。如梦醒觉,做梦时在梦中被迷惑、在里面无法醒来。梦就比喻无明,一切众生都在无明的大梦当中沉睡不醒。我们所见到所听到所想的一切都是无明的境界。我们不知道见闻觉知的真相是什么,自己的境界自己看不清,就是有无明。对于一切万法,不要说很久远,就是三年前某一天的事情现在根本记不起来;又比如十公里外的地方也已经看不清楚了。我们的境界很狭小,所知很大而智慧很小。佛陀的心已经完全打开了,智慧彻底打开的时候,此时一切所知法了然于心。就想整个世界在自己的心里面完全看的明明白白,这就是他完全开敷、盛开的智慧。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如同从无明睡眠当中觉醒,另外一个所知智慧广大就犹如解脱沉溺的莲花盛开一般,这就是佛陀的证悟,他已经可以开显一切所知。

从无明当中觉醒就是完全证悟一切真如法性,能够如如的证达一切。从莲花开敷的角度来说,他完全证悟了广大一切万法的真相,这就是佛陀的觉悟智慧。在汉地经常说:如梦醒觉,如花开敷。这就是佛陀的正等觉。

  下面从声明学的方面来解释,但这是梵语和藏语当中存在的词学,我们只是在字面上过一下。

因此藏语为了突出声力,将不同诸义集于一处,译为“桑杰”,其前加“三”等,成为真正圆满。

  其实这当中就是要表达佛陀的证德已经达到究竟意义。要想简别佛陀证悟的功德是最彻底最圆满的。第一个简别是简别“非圆满”而成为“圆满”。第二个简别是简别“非清净”而称为“真正”,就是真正圆满。下面在词学所含的意义方面进一步的在“真正”和“圆满”上面认识导师佛的功德。

即是:仅“布达”之义也可以用于缘觉、第十地菩萨,故为有别于此,称为圆满;此音也可具有如魔王幻化佛形或十地智慧各自究竟之义,故为简别,又称真正。

  “圆满”不同于缘觉和第十地菩萨的证德。因为缘觉和十地菩萨都没有达到真正的圆满。真正就是比喻,圆满也可以用在魔王幻化的佛形。魔王幻化了一个佛陀,他也有三十二相,看起来很圆满。或者圆满了也可以表示十地智慧他在各自智慧究竟的方面,在某方面达到了圆满。但他不是达到真正圆满。所以圆满前面加一个真正,才能够完全的表达佛陀的正等觉,是一个确实如来藏全分显露的超凡最极圆满的功德,不仅超凡还超越了一地到十地菩萨,成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真正独尊最圆满的正等觉。

总之,证德智慧并非不清净与不圆满,而是获得无上究竟之义,故称正等觉。

  “称为正等觉”是因为他证悟的功德、智慧已经简别了不是不清净,也简别了不是不圆满,而是达到了清净和圆满——无上正等正觉。获得了无上究竟的意义,故称为是正等觉。

 【如是“如来”是成为诸法真如中密意一味的自性,对此从所断无余断除的角度,称为“灭敌者”,从所证无余证悟的角度,称为“正等觉”,这也是从不同反体分析,以一本体故,需要能表示其余。】

  这儿作了一个归纳。“如来”是成为诸法真如中密意一味的自性。诸法都是一个密意:一如无二如,法法皆如。就像我们汉地常说的“青青翠竹尽是法身,芸芸黄花无非般若”。法身般若的真如一体,万法一如。以此法界外无比有一法,是故一切法无不是法界。在《辨法法性论》当中就讲了这样子的意义。因为一切万法终究去分析的时候,就象《入行论-智慧品》当中讲到,一切万法其实就是般若的本性。这是法法的本性,不是某一个法特有的。你的身体、你的内心,每一个侧面都是真如;一切外在的山河大地、人文事物,也都是真如。所以,诸法在真实、如如的本性上面是完全无二的,尽大地一切众生都是真如本性,这就是“如来”的意义。

所以学习万法的时候,假如能够学习一法就能够变通万法,这一法是什么呢?就是诸法无我。依靠诸法无我的空性,我们就能够变通一切万法,这是在佛经当中佛陀给我们开示的。所以般若就是万法的根本,这个法门就叫做根本法门。一切诸法在真如当中密意是一味的。我们在汉地经常会说“一真法界”,这整个世界就是一真法界,法法都是一真法界的本性。既然是这样,一证悟、一现前的时候就看到万法都是真如。一成佛的时候,看到天尽一切众生都是佛,这就是因为在真如当中,万法的密意都是一味的自性。

这在禅师开悟的时候,像虚云老和尚,他的开悟的偈颂当中说“春到花开处处修,山河大地是如来。”山河大地全部是如来觉性的显现。一旦证悟,就看到,原来法法都是真如,都是如来。还有禅师开悟的时候,也说“山河及大地,尽如法王生。”每个地方都是真如法王的法身境界。本来是如此的、不假造作的,这是我们每一个众生都要实现的,一切众生都应当在这上面来追求。所以我们要学法就是要学如来,就是要学我们现前真如的那一天。我们假如真有这么一天,才是我们最为幸福的一天。假如这一天没有出现,我们就还没有了达宇宙人生的真实,还是活在虚妄当中。没有现前如来的一个生命就是客尘当中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如来显示这一个侧面,而这个侧面就是佛陀他朗然现前的真如本性,所以就称他叫如来。

后面的功德都是从如来的这些侧面来给我们安立的,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说“对此,从所断无余断除的角度,从所证无余证悟的角度。”其实断、证都是如来不同的侧面。如来要现前他必须断除一切障碍,才能使真如的密意能够现前。然后,他也在证悟这种如如的真如本性的时候,自然会开显这种正等觉的觉证智慧。所以它是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反体来分析这一个本体,既然在这一个本体上面具足这一切意义,就需要去表示其余的。既然有这些侧面,就需要把它表达出来,你才能够圆满的理解它,所以如来他具足了灭敌者、正等觉等等这些侧面,所以需要把它表达出来,否则我们对如来还是失之偏颇,就对他不能全分的了解。

“能”就是“可以表达出来”,这就是他本身具足的,所以是可以表示出来的。灭敌者和正等觉都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示佛陀的圆满。如来就是讲他真如现前;而真如要现前,所断要断尽,所证要圆满,这样才叫如来。其实灭敌者所断断尽的时候就是如来,一旦所断断尽成为灭敌者的时候,也能够把所证全部证悟,因为断、证是同时的,只要断一分障碍就现一分法身,所以是断证不二,这两者都是同时的。所以灭敌者能够知道的同时,我们也知道另外一个侧面,就是正等觉。正等觉也是一样的,没有灭敌者就没有正等觉;没有如来,也没有灭敌者,这些其实都是一个本体,从不同的角度来给我们开显的。

下面再从因果的反体来安立“明行圆满”和“善逝”的名号。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返回 随念三宝经释·圆春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随念三宝经释 第5课
下一篇:随念三宝经释 第7课
 随念三宝经释 第9课
 随念三宝经释 第1课
 随念三宝经释 第11课
 随念三宝经释 第8课
 随念三宝经释 第3课
 随念三宝经释 第6课
 随念三宝经释 第7课
 随念三宝经释 第4课
 随念三宝经释 第2课
 随念三宝经释 第13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家逻辑通论 第十三章 探幽发微 阐发宏富[栏目:郑伟宏教授]
 何必太过执着[栏目:看开]
 自觉手册(二)[栏目:正念动中禅]
 西藏佛教的萨嘉派[栏目:历史源流]
 学佛不可挖苦人[栏目:观念·圣开法师]
 明发菩提心(道绰)[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人命在几间[栏目:人生的阶梯·星云大师]
 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五讲 建造幸福美满的家庭[栏目:慧净法师]
 二〇〇八年戒七体会(释果成 比丘)[栏目: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
 无价的智慧[栏目:开悟·证严法师的生活禅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