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柒 把牛找回来!
 
{返回 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92

柒    把牛找回来!

禅的定义

现代人学佛、修行,接收到的杂讯太多了,因为加入太多的「知识」,干扰了我们对佛陀的认识。佛陀要教导我们的东西,几千年下来,传来传去,这个补充、那个补充,意见不同的再吵一架,剩下的是「你的、我的、他的」佛法,而不是当初佛陀要指导我们的,这样出入就很大了。以「禅」这个字为例,印度人的基本定义叫作「功德丛林」,意即一切功德从禅产生;禅修的意思,就是要我们赶快修这一切功德。但是传到中国来,「禅」的定义就变了,中国人对禅的定义是「菩提涅槃,妙明真心」,禅变成好像是一个很高贵的东西,至于怎么个高贵法却讲不出来,「禅是什么?」从来也没有真正的弄清楚过。

以禅的基本定义「菩提涅槃,妙明真心」来说,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你大概也只会重复说「就是菩提涅槃,妙明真心……」,那八个字是什么,你也不知道。这样子充其量只能说,你只是接受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它是什么」根本就不知道,「禅」对你来说,实质上没有意义。印度不是这样定义,它是功德丛林,一切功德出生的地方;功德怎么来?就从「静虑、思惟修」这个地方来。这样的定义,至少告诉你一个方向、做法,这样做,就会产生功德。虽然「那个」东西,没有办法表达出来,但至少是一个方法,从它的基本定义就可以看到。

禅传到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传到其他的地方也发生一样的状况。现在的「南传佛教」号称「原始佛教」,与中国佛教相较之下,的确比较贴近当时佛陀的思想,但经过东南亚民族的改造,其实也已经不是原来释迦佛时代那一群人所共同修学的东西。那么,我们现在要讲的禅,既不是南传也不是北传所讲的,而是当初印度人心里所谓的「禅」。

「禅」这一词,在印度原是指色界天天人的「心地定法」;换句话说,色界天天人的心性状况叫作「禅」。我们是欲界的人,欲界的心性是什么?这一点弄不清楚,那就没办法修了。看看周遭的人就可以明白欲界的心性——到处充满了斗争、忌妒、排挤……,尤其是同学和师兄弟之间,这种情况最明显,因为距离太近了,就会产生互相排挤的现象;这就是欲界,尤其是五浊恶世的人,这个部份特别严重。欲界的两大特色就是:一、身体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多欲望;二、心理上,也就是意根多妄想。欲望多、妄想多就是欲界众生的「心地定法」,欲界众生就是这个调调。

欲望、妄想愈少的人,在欲界的层次就愈高,而为了要区分,就把它划分成七层——欲望最多、嫉妒心最强、好斗争的,就是最底的第七层;第六层到第一层称为「天」(即六欲天,分别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欲望愈少的就愈往上。这个「天」来到中国,我们的定义也跟印度的不一样,原来人家是「水平」划分,那就好像是在一张纸上,把它划分成七个阶段,欲望最重、妄想最多的就是最下面一层,欲望愈少就愈往上;往上把它分成六个层次。可是来到我们这里,七个层次就好像是空中楼阁的那种天,那就变成「天上还有天,天上还有天……」,一共是六层天;你来看,就变成这样子了。你要了解,他其实只是层次的不同,欲界是这样的情况,色界也是这样的情况,但两者的心地定法不同。色界天人的心地定法就叫作禅,欲界的心地定法叫作妄想、欲望,两者的基本定义不一样。我们在修学的人,首先就是要把欲望和妄想除掉,所以要修禅;修禅的最起码条件,就是不要有欲望、妄想,因此印度人把「禅」定义为功德丛林。

假如带有很多欲望、妄想,这样修下来一定成魔;现代人大概不会修成牛魔王,可能会变成科学怪人,用心专注在一个地方,去发明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这种没有利益众生。你可能会说「他也不是要害人,只是不小心把毛毛虫变那么大,爬过去,楼房都被压倒了……。」酷斯拉(Godzilla)不就是这么来的?就是指那种状况。

欲望、妄想就是欲界的特色,我们必须想办法把它除掉。怎么除掉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由「欲界」进入「色界天」;「禅」就是色界天的心地定法,我们要先了解「修禅」是在修什么。

「禅」,欲界中人发心修行而证得的,称之为「修得」;色界中的人,生在色界就自然有的,称之为「生得」。欲界中的人,透过思惟而修得,所以称为「思惟修」。大家留意喔,禅是修来的,它是透过思惟、静虑而得的,可不是枯坐而已,等我们讲到正行时会告诉你怎么修,你就会知道为何中文翻成「静虑」、「思惟修」,它跟你用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所以进入这个道场修学,必须先把外面的杂讯、错误的观念通通放下,这里的指导是有依据、有出处的,不是你想、我想或自己想,那不一样。

我们都是欲界的人,当然,会进入到这里来修学,应该是欲望、妄想少一点的,那有可能你是「四天王天」,比土地公高一级;也有可能是「忉利天」或「夜摩天」的人,假如是「夜摩天」的人,晚上不用睡觉了;假如是「兜率天」的话,就是知足、欲望少;再往上一层「化乐天」,妄想就更少了,也因为妄想少,所以很快乐;假如是最上面一层「他化自在天」的人,他的欲望和妄想就几近于零,但不等于零。

「色界」就不一样,欲望、妄想等于零了,那就进入另外一种状况。既然「禅」是色界天人的心地定法,其心地特性就是没有欲望、妄想,可是福报尽了还是继续轮回。中国的民间故事常常这么描述,说「某个天女,因为犯了天条,所以被打入凡间来受惩罚……」,那种还会犯天条的天人,绝对不会是色界的天人,层次最高不会超过欲界的忉利天;比较多的是四天王天。所以阿修罗和释提桓因作战,也只是到忉利天而已,不会上到夜摩天去。所以,有状况的几乎都是在忉利天或以下的,意思就是说忉利天以下的欲望和妄想还很多,甚至瞋心、贪欲还很重。兜率天以上的,欲望就比较少,这部份你自己慢慢去了解,其他的经典讲得很详细,我们这里就不多谈,它讲的其实都是心性的问题。

禅是色界人的心地定法,因为色界天的天人没有欲望,也不起妄想,所以心体是寂静的;「寂静的境界」是就体来说的,在这个境界中无欲、无忧、无愁、无诤、无得、无失(通常我们用无欲、无想两个特性来简单代表);禅修到最后会到达「心一境性」的如如境,但那个境界是化境、虚幻的,所以才叫作色界天——它无欲、无想,但有形、有相,你要了解这个部份。在欲界中修禅,为的是要出离三界的牢缚,所以不能只停留在色界;因此中国人就不单是定义成「色界中的禅」而已,在「出离系缚」的前提下,禅宗把禅的体,定义为「菩提涅槃,妙明真心」,意即体是「寂静」的,但还包含有「审虑」的作用;「寂静」就是止息欲界一切的杂思妄念,你修学的时候,就要开始带着这个部份,它的本体是没有杂思、没有妄念的;「审虑」就是慧观明思法界一切万缘生灭之法,意即它是有作用的。

修行是为了要出三界的牢笼,不要修到色界就停留在那里,但也不是要你从色界再往上爬到无色界,这样只是禅修的功夫。我们到了正行的时候,会跟各位讲在哪个地方会开出所谓的旁门左道——修到这个地方,应该要进入里面修了,结果你就从那里过去了,所以叫左道嘛!从「旁门」开出去,又继续深入,那会有一堆的神通变化没错,但跟了生死无关。右边代表正确的,左边代表不正确的,旁门左道就是这个意思。假如你是修到心像「石头」一样如如不动,修到所谓的「顽空」、「野狐禅」或「枯木禅」,那就很麻烦了:像狐狸坐在那边望着月亮,动也不动,一坐就是五百年;或是像枯木一样,没有生命了。枯木逢春尚有生机,但是修成枯木禅,一枯下去就活不起来了,这是修禅的人要特别注意的。本体是寂静没有错,但它有作用,不能没有作用!禅修这一法,两者都可以并进,不可以偏概全。

当今行者想要到达「无上正觉」,一定要经过禅修一途,虽然法门有很多,但是不管修什么法们,每一个法门的体,都是离不开「禅」,所以才有「禅修而出生一切行法,一切行法总云修禅」的说法。不管修什么,通通叫作修禅,尤其是你要修到正行的时候,那个「止法转过观法」,最起码要修到初禅;纵使初禅不入,至少止法也要完成。修到初禅算六十分及格,修到止法只能算四十分,四十分应该是要死当的,但你连续补考两次,就勉强让你通过,意思是你下学期的成绩不能这么差,否则就会被当掉了。真正来讲,最好是修到初禅,也就是要完成数、随、止、观、还、凈;至于二禅、三禅,你说「我不喜欢用功」也无所谓。一个修道人要有一点道气,假如没达到初禅,最起码也要有止法的基础,其实止法才到一半而已,以六十分来讲,照讲只有三十分,我们加几分给你,算四十好啦!

禅修前行总说

从修法中看,禅定的名称,大概可分成七个:

(一)等引,梵名「三摩呬多」。

(二)等持,梵名「三摩地」。

(三)等至,梵名「三摩钵底」。

(四)静虑,梵名「驮那演那」。

(五)心一境性,梵名「质多医迦阿羯罗多」。

(六)止,梵名「奢摩他」。

(七)现法乐住,梵名「现法乐住」。

这七个阶段,它整个禅修的过程,心境可用宋朝郭庵的十牛图来说明:

第一个是「寻牛」。刚开始禅坐的情况,就好像牛跑掉了,爸爸叫你去找牛,可是你也不知道牛在哪里;出了门,究竟该往左还是往右去找。很多人刚开始禅坐很茫然,不知道到底要怎么修。其实很简单,你走出去就对了,站在门口问「牛在哪里?」其实你要找的那头牛不是别人,是你自己这头牛;别人的牛跟你无关,要把「你的牛」找出来。

找了很久的牛,终于看到牛的脚印,这个叫作「见迹」;这时候就是看到你心的痕迹。禅坐的时候,假使连呼吸都看不清楚,那是连影子都没看到。你要先看到牛的足迹,才会知道牛在哪里嘛;意思就是你呼吸的状况、息入息出的状况大概看到了。接着,你会朝那个方向再进一步,就会看到牛尾巴在那边摇,那就是「见牛」了。

牛尾巴看到了,就要赶快把整只牛拖出来,用绳子绑起来。可是这时候,不管你怎么拉,牛就是一动也不动;不但牛没有动,你「用力一拉」,牛头一转,你还翻了好几个跟斗。这时候叫作「调伏」,你要开始驾驭、调伏这头牛。禅坐的时候,常常数息数一数,心就跑掉了,你察觉到心跑掉了,想把心抓回来,可是反而被那颗跑掉的心给拖走了,这时就要不断地调伏。经过反复的调伏、奋斗以后,终于牛可以拉得动了,可以跟着你走了,那你就「得牛」了。牛愿意跟着你走,接着要能够爬到牛背上,才能算是真正的「牧牛」。坐上牛背以后,那就可以「骑牛归家」了。

回到家,把牛栓进牛棚,不用再找牛了,这时候就「忘牛存人」,可以悠闲地做你自己的事。再接下来是「人牛俱忘」、「返本还源」、「入廛垂手」。

这是宋朝郭庵禅师指导我们的一个方法,你不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形容心境也可以:譬如第一阶段的心像打棒球,球棒一挥,球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你要想办法去找球。第二阶段像刚开始练习回力球,打过去它要抽回来,可是这时候球老是控制不住,球拍也打不到球。第三个阶段是可以打回力球了,只是球出去,回来的时候常常接不住;心常常跑掉,一拉回来又开始打妄想。第四个阶段,球拉得回来,可以接住再打,只是打出去,球跑得很远再跑回来。第五个阶段有点像在运篮球,球一直在你掌心底下「呯、呯、呯」,距离就拉近了。我们只是举例,没有全部讲到,但是你可以用这个方法去看你的心,以及心是怎么调驭的。「心、息、身」三个是一体,虽然这个例子是就心来讲,其实息和身也都配合在里面。光是语言这样讲,你很难体会,所以才说你一定要参加共修,不然在家一个人坐,坐成枯木禅自己都不知道。为何修行一定要缘念道场、缘念善知识、缘念法门,因为一定要跟善知识一起共修,自己有什么状况才看得出来,否则有时候死守在某个地方都不知道。

三种禅

禅有三种,每一种里面又各有分项,我们列在下面提供大家参考:

一、世间禅——又分为:(一)根本味禅;(二)根本凈禅。

二、出世禅——又分为:(一)观禅;(二)练禅;(三)熏禅;(四)修禅。

三、出世间上上禅——依照《菩萨地持经》又分为九种大禅:(一)自性禅;(二)一切禅;(三)难禅;(四)一切门禅;(五)善人禅;(六)一切行禅;(七)除脑禅;(八)此世他世乐禅;(九)清净凈禅。

除了以上三种禅,另外,根据《俱舍论》,也有三种禅,又称为「三等至」:(一)味等至;(二)凈等至;(三)无漏等至。

以上这些都是禅修的「名相」及「修相」,以后有机会讲到时,我们再详细说明。

所谓「禅那者」是心定一境而观察、慎思、审别、思虑。「观察、慎思、审别、思虑」这部份都是实际禅修的东西,唯有在实修过程中才体会得到。我们讲禅修正行时会分两个部份来讲,一个叫作技术面,一个叫作工程面。第一阶段的技术面就是「数息」,就是你要能看到呼吸的状况;工程面就是所谓的「观察、慎思、审别、思虑」。寺院里禅坐叫坐香,起来走动的时候叫作跑香,坐香的时候是静态的,跑香的时候是动态的,坐香和跑香时的呼吸状况你都要很清楚;不只是注意鼻息,息入、息出的状况你要很清楚。一个是静,一个是动,动、静的呼吸状况有什么不同,在第一阶段数法的时候,你都要观照得很清楚——动静之间呼吸的长短、快慢,呼吸变化对身体的影响——这就是数、随、止三法在修行的;而这就是所谓的「观察、慎思、审别、思虑」。

禅修不是静静坐在那里就好了,呼吸的「一切相、种种相」都要弄得很清楚;呼吸的因和果都要很清楚,「呼吸是怎么来的?呼吸以后产生什么效果?」这些都要很清楚。外面有些禅坐不这么教,他跟你说「什么都不要想……」。告诉各位,什么都不要想就错了!《六祖坛经》上说:「……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它不是什么都不要想,但也不是要你乱想、妄想或推理,而是要对息入、息出的状况,看得清清楚楚、感觉得明明白白。假如对息入、息出都没有感觉,你的肺部就跟打铁店的鼓风机没两样,那有什么用?真正的作用就在这里——观察、慎思、审别、思虑;这才是你要成就的地方。

脑筋放空、一片空白,那不是禅。有些人因为投资被骗,不但数代累积来的几千万家产一夕之间全没了,而且还成了「老鼠会」的股东,那你看他空不空?坐在家里想哭也哭不出来,脑筋一片空白;那种空,不是禅。要怎么修?这里讲的「观察、慎思、审别、思虑」,你要先把这些观念建立起来,外面那些杂讯不要带进来;进到这里来,外面那些要通通放下。

禅是色界天人的「心德」,跟欲界的散乱、妄想、烦恼和占有之心不一样;「禅那」的体是寂静,并且具有审虑的作用。心德,就是实际存在的状况。假如欲界的人修得此禅定,死后一定生于色界:修到「初禅」就升到初禅天,修到「四禅」就升到四禅天;进入禅定以后,从这个基础上发「无漏智」来修。不管你是证一禅、二禅、三禅或四禅,四禅中的任何一禅都是修到禅定了,这时你再证得「无漏智心」,那就出三界了。这才是出离妙道的关键!所以想要成就大菩提,前提要先把我们在欲界生来就有的散心、妄念先除去,那才有可能。

所以不要一直想「我要出三界」,一定要先有禅定的基础才有可能,不一定要修到四禅天,但禅定的基础一定要有,否则你修什么都很难成就。我们这里会给你两个法,一个是按照次第来的,另一个是北传佛教的禅修方法;这两个基础,一个为「经」,一个是「纬」,经纬交织,让你自己得成就。

「一心考物」为禅,这是「色界天」的心德;「一境静念」为定,这是「无色界天」的心德。为什么讲「一心考物」呢?因为从鼻息的训练中,你会起观,「观」会产生化境;化境产生时,就是你「考物」的地方。因为有化境,所以有形相,色界天的天人有形有相。无色界的天人没有「色」,连形相都没有了,所以叫作「一境静念」;在那个境界中,「想」不起作用。无色界是「无相,有想」,它还有心念的存在,但「想」不起作用。各位因为还没有到达这个境界,现在体会不到,只能先从文字上去区别。

欲界的众生因为没有禅定的心德,所以烦恼、散心、妄念都很多。「四禅八定」是世间法、佛法、外道和圣人所共通的法;佛、菩萨、阿罗汉所证的「无漏定」是出世间法,这个心体是三界内所没有的。所以你要学什么,一定要先弄清楚,但是禅定的基础没有,要想从欲界直接横出三界,那不可能,因为障碍太多了。通常都是先修到「色界」,再从色界修出去,这样才比较快。问题是,色界里面也有很多跟欲界类似的情况,常常你劝人家学佛,他怎么样也不愿学,因为他没有学佛的因;色界的人也一样,不是他人不好,是因为他本来就是修外道法上去的,这时候你要劝他发「无漏智」,很难;那就跟你在欲界碰到的情况一样,叫他学佛,他会回答你「智慧一斤值多少钱?」或是讲「觉悟又不能赚钱……」,那就变成这样了。

进入色界以后,要横出三界就快了,否则不可能。念佛人常讲「横出三界」,但你要知道,它的前提是要念到「一心不乱」才有可能。其实,「一心不乱」本身就是禅定。透过正式的科班训练,要到达禅定很快,假如不经过科班训练,而是用压抑的方法达到一心不乱,那种会很辛苦。

所以想要修得「禅」,一定要先远离欲界的散乱、烦恼;想要修得「定」,一定要先断「色界」的烦恼及牢笼;想要修得「无漏诸定」,一定要断绝无色界的烦恼——这样的讲法是「次第」的讲法,其实不一定要如此,因为他这个讲法是总说,意思是无色界的烦恼断了,色界、欲界的烦恼也都断了;实际上,要得无漏定,只要离开欲界的散乱、烦恼就可以横出了,不一定要到无色界以后才修无漏定;这个修法有次第、有圆融,所以把它叫作「行布圆融」——「禅」、「定」、「无漏定」三个当中,「禅」是修行的起步,不论是通称、总称或简称,都把它叫作「禅」,是诸定的根本,天眼、天耳等通力也是依于此;而且禅具有审虑的作用,所以观念、真理也一定是依禅而来,是修道的重要关键。因此,「澄净心念」,这是世间禅的定义;「扫除心念,绝诸妄想,清净作用,用而无失」,这是出世间禅的定义。差别就在这里,只要没有烦恼、妄想,要进入色界没有问题;然后把心念通通扫除掉,使它的清净发挥作用,用而无失,那就是出世间禅了。


{返回 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捌 无尽的超越
下一篇: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陆 毗卢遮那七支坐法
 耳根圆通章 第二十二集
 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六、生命是总体的存在
 耳根圆通章 第二集
 地藏经 北美福慧寺开示 第10讲
 普贤行愿品 昆明开示 第五集 (2011年七月)
 华严经经首 第二十八集
 耳根圆通章 第十六集
 华严经经首 第十集
 普贤行愿品 昆明开示 第八集 (2011年元月)
 地藏经 马来西亚槟城开示 第三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持明前贤修规·老顽解脱行迹——印圆双运欢喜妙音 第六讲[栏目:阿秋喇嘛传记·讲记]
 觉受不等于证悟[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018 通玄百问(通玄 问 万松 答)[栏目:03 文集]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四划之一[栏目: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认识「业」[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
 印光大师说故事 65、鬼来索命 念佛即去[栏目:灵岩故事]
 《妙法莲华经》题解[栏目:张秉全居士]
 The Dhammapada - Chapter XIX. The Just.[栏目:The Dhammapada and The Sutta Nipata]
 第二章 第五节 本超因果(无异熟、无受报轮回)、轮涅无二[栏目: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
 四八 智云咒文本生谭[栏目:第一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