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柒 把牛找回来!
 
{返回 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57

柒    把牛找回来!

禅的定义

现代人学佛、修行,接收到的杂讯太多了,因为加入太多的「知识」,干扰了我们对佛陀的认识。佛陀要教导我们的东西,几千年下来,传来传去,这个补充、那个补充,意见不同的再吵一架,剩下的是「你的、我的、他的」佛法,而不是当初佛陀要指导我们的,这样出入就很大了。以「禅」这个字为例,印度人的基本定义叫作「功德丛林」,意即一切功德从禅产生;禅修的意思,就是要我们赶快修这一切功德。但是传到中国来,「禅」的定义就变了,中国人对禅的定义是「菩提涅槃,妙明真心」,禅变成好像是一个很高贵的东西,至于怎么个高贵法却讲不出来,「禅是什么?」从来也没有真正的弄清楚过。

以禅的基本定义「菩提涅槃,妙明真心」来说,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你大概也只会重复说「就是菩提涅槃,妙明真心……」,那八个字是什么,你也不知道。这样子充其量只能说,你只是接受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它是什么」根本就不知道,「禅」对你来说,实质上没有意义。印度不是这样定义,它是功德丛林,一切功德出生的地方;功德怎么来?就从「静虑、思惟修」这个地方来。这样的定义,至少告诉你一个方向、做法,这样做,就会产生功德。虽然「那个」东西,没有办法表达出来,但至少是一个方法,从它的基本定义就可以看到。

禅传到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传到其他的地方也发生一样的状况。现在的「南传佛教」号称「原始佛教」,与中国佛教相较之下,的确比较贴近当时佛陀的思想,但经过东南亚民族的改造,其实也已经不是原来释迦佛时代那一群人所共同修学的东西。那么,我们现在要讲的禅,既不是南传也不是北传所讲的,而是当初印度人心里所谓的「禅」。

「禅」这一词,在印度原是指色界天天人的「心地定法」;换句话说,色界天天人的心性状况叫作「禅」。我们是欲界的人,欲界的心性是什么?这一点弄不清楚,那就没办法修了。看看周遭的人就可以明白欲界的心性——到处充满了斗争、忌妒、排挤……,尤其是同学和师兄弟之间,这种情况最明显,因为距离太近了,就会产生互相排挤的现象;这就是欲界,尤其是五浊恶世的人,这个部份特别严重。欲界的两大特色就是:一、身体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多欲望;二、心理上,也就是意根多妄想。欲望多、妄想多就是欲界众生的「心地定法」,欲界众生就是这个调调。

欲望、妄想愈少的人,在欲界的层次就愈高,而为了要区分,就把它划分成七层——欲望最多、嫉妒心最强、好斗争的,就是最底的第七层;第六层到第一层称为「天」(即六欲天,分别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欲望愈少的就愈往上。这个「天」来到中国,我们的定义也跟印度的不一样,原来人家是「水平」划分,那就好像是在一张纸上,把它划分成七个阶段,欲望最重、妄想最多的就是最下面一层,欲望愈少就愈往上;往上把它分成六个层次。可是来到我们这里,七个层次就好像是空中楼阁的那种天,那就变成「天上还有天,天上还有天……」,一共是六层天;你来看,就变成这样子了。你要了解,他其实只是层次的不同,欲界是这样的情况,色界也是这样的情况,但两者的心地定法不同。色界天人的心地定法就叫作禅,欲界的心地定法叫作妄想、欲望,两者的基本定义不一样。我们在修学的人,首先就是要把欲望和妄想除掉,所以要修禅;修禅的最起码条件,就是不要有欲望、妄想,因此印度人把「禅」定义为功德丛林。

假如带有很多欲望、妄想,这样修下来一定成魔;现代人大概不会修成牛魔王,可能会变成科学怪人,用心专注在一个地方,去发明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这种没有利益众生。你可能会说「他也不是要害人,只是不小心把毛毛虫变那么大,爬过去,楼房都被压倒了……。」酷斯拉(Godzilla)不就是这么来的?就是指那种状况。

欲望、妄想就是欲界的特色,我们必须想办法把它除掉。怎么除掉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由「欲界」进入「色界天」;「禅」就是色界天的心地定法,我们要先了解「修禅」是在修什么。

「禅」,欲界中人发心修行而证得的,称之为「修得」;色界中的人,生在色界就自然有的,称之为「生得」。欲界中的人,透过思惟而修得,所以称为「思惟修」。大家留意喔,禅是修来的,它是透过思惟、静虑而得的,可不是枯坐而已,等我们讲到正行时会告诉你怎么修,你就会知道为何中文翻成「静虑」、「思惟修」,它跟你用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所以进入这个道场修学,必须先把外面的杂讯、错误的观念通通放下,这里的指导是有依据、有出处的,不是你想、我想或自己想,那不一样。

我们都是欲界的人,当然,会进入到这里来修学,应该是欲望、妄想少一点的,那有可能你是「四天王天」,比土地公高一级;也有可能是「忉利天」或「夜摩天」的人,假如是「夜摩天」的人,晚上不用睡觉了;假如是「兜率天」的话,就是知足、欲望少;再往上一层「化乐天」,妄想就更少了,也因为妄想少,所以很快乐;假如是最上面一层「他化自在天」的人,他的欲望和妄想就几近于零,但不等于零。

「色界」就不一样,欲望、妄想等于零了,那就进入另外一种状况。既然「禅」是色界天人的心地定法,其心地特性就是没有欲望、妄想,可是福报尽了还是继续轮回。中国的民间故事常常这么描述,说「某个天女,因为犯了天条,所以被打入凡间来受惩罚……」,那种还会犯天条的天人,绝对不会是色界的天人,层次最高不会超过欲界的忉利天;比较多的是四天王天。所以阿修罗和释提桓因作战,也只是到忉利天而已,不会上到夜摩天去。所以,有状况的几乎都是在忉利天或以下的,意思就是说忉利天以下的欲望和妄想还很多,甚至瞋心、贪欲还很重。兜率天以上的,欲望就比较少,这部份你自己慢慢去了解,其他的经典讲得很详细,我们这里就不多谈,它讲的其实都是心性的问题。

禅是色界人的心地定法,因为色界天的天人没有欲望,也不起妄想,所以心体是寂静的;「寂静的境界」是就体来说的,在这个境界中无欲、无忧、无愁、无诤、无得、无失(通常我们用无欲、无想两个特性来简单代表);禅修到最后会到达「心一境性」的如如境,但那个境界是化境、虚幻的,所以才叫作色界天——它无欲、无想,但有形、有相,你要了解这个部份。在欲界中修禅,为的是要出离三界的牢缚,所以不能只停留在色界;因此中国人就不单是定义成「色界中的禅」而已,在「出离系缚」的前提下,禅宗把禅的体,定义为「菩提涅槃,妙明真心」,意即体是「寂静」的,但还包含有「审虑」的作用;「寂静」就是止息欲界一切的杂思妄念,你修学的时候,就要开始带着这个部份,它的本体是没有杂思、没有妄念的;「审虑」就是慧观明思法界一切万缘生灭之法,意即它是有作用的。

修行是为了要出三界的牢笼,不要修到色界就停留在那里,但也不是要你从色界再往上爬到无色界,这样只是禅修的功夫。我们到了正行的时候,会跟各位讲在哪个地方会开出所谓的旁门左道——修到这个地方,应该要进入里面修了,结果你就从那里过去了,所以叫左道嘛!从「旁门」开出去,又继续深入,那会有一堆的神通变化没错,但跟了生死无关。右边代表正确的,左边代表不正确的,旁门左道就是这个意思。假如你是修到心像「石头」一样如如不动,修到所谓的「顽空」、「野狐禅」或「枯木禅」,那就很麻烦了:像狐狸坐在那边望着月亮,动也不动,一坐就是五百年;或是像枯木一样,没有生命了。枯木逢春尚有生机,但是修成枯木禅,一枯下去就活不起来了,这是修禅的人要特别注意的。本体是寂静没有错,但它有作用,不能没有作用!禅修这一法,两者都可以并进,不可以偏概全。

当今行者想要到达「无上正觉」,一定要经过禅修一途,虽然法门有很多,但是不管修什么法们,每一个法门的体,都是离不开「禅」,所以才有「禅修而出生一切行法,一切行法总云修禅」的说法。不管修什么,通通叫作修禅,尤其是你要修到正行的时候,那个「止法转过观法」,最起码要修到初禅;纵使初禅不入,至少止法也要完成。修到初禅算六十分及格,修到止法只能算四十分,四十分应该是要死当的,但你连续补考两次,就勉强让你通过,意思是你下学期的成绩不能这么差,否则就会被当掉了。真正来讲,最好是修到初禅,也就是要完成数、随、止、观、还、凈;至于二禅、三禅,你说「我不喜欢用功」也无所谓。一个修道人要有一点道气,假如没达到初禅,最起码也要有止法的基础,其实止法才到一半而已,以六十分来讲,照讲只有三十分,我们加几分给你,算四十好啦!

禅修前行总说

从修法中看,禅定的名称,大概可分成七个:

(一)等引,梵名「三摩呬多」。

(二)等持,梵名「三摩地」。

(三)等至,梵名「三摩钵底」。

(四)静虑,梵名「驮那演那」。

(五)心一境性,梵名「质多医迦阿羯罗多」。

(六)止,梵名「奢摩他」。

(七)现法乐住,梵名「现法乐住」。

这七个阶段,它整个禅修的过程,心境可用宋朝郭庵的十牛图来说明:

第一个是「寻牛」。刚开始禅坐的情况,就好像牛跑掉了,爸爸叫你去找牛,可是你也不知道牛在哪里;出了门,究竟该往左还是往右去找。很多人刚开始禅坐很茫然,不知道到底要怎么修。其实很简单,你走出去就对了,站在门口问「牛在哪里?」其实你要找的那头牛不是别人,是你自己这头牛;别人的牛跟你无关,要把「你的牛」找出来。

找了很久的牛,终于看到牛的脚印,这个叫作「见迹」;这时候就是看到你心的痕迹。禅坐的时候,假使连呼吸都看不清楚,那是连影子都没看到。你要先看到牛的足迹,才会知道牛在哪里嘛;意思就是你呼吸的状况、息入息出的状况大概看到了。接着,你会朝那个方向再进一步,就会看到牛尾巴在那边摇,那就是「见牛」了。

牛尾巴看到了,就要赶快把整只牛拖出来,用绳子绑起来。可是这时候,不管你怎么拉,牛就是一动也不动;不但牛没有动,你「用力一拉」,牛头一转,你还翻了好几个跟斗。这时候叫作「调伏」,你要开始驾驭、调伏这头牛。禅坐的时候,常常数息数一数,心就跑掉了,你察觉到心跑掉了,想把心抓回来,可是反而被那颗跑掉的心给拖走了,这时就要不断地调伏。经过反复的调伏、奋斗以后,终于牛可以拉得动了,可以跟着你走了,那你就「得牛」了。牛愿意跟着你走,接着要能够爬到牛背上,才能算是真正的「牧牛」。坐上牛背以后,那就可以「骑牛归家」了。

回到家,把牛栓进牛棚,不用再找牛了,这时候就「忘牛存人」,可以悠闲地做你自己的事。再接下来是「人牛俱忘」、「返本还源」、「入廛垂手」。

这是宋朝郭庵禅师指导我们的一个方法,你不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形容心境也可以:譬如第一阶段的心像打棒球,球棒一挥,球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你要想办法去找球。第二阶段像刚开始练习回力球,打过去它要抽回来,可是这时候球老是控制不住,球拍也打不到球。第三个阶段是可以打回力球了,只是球出去,回来的时候常常接不住;心常常跑掉,一拉回来又开始打妄想。第四个阶段,球拉得回来,可以接住再打,只是打出去,球跑得很远再跑回来。第五个阶段有点像在运篮球,球一直在你掌心底下「呯、呯、呯」,距离就拉近了。我们只是举例,没有全部讲到,但是你可以用这个方法去看你的心,以及心是怎么调驭的。「心、息、身」三个是一体,虽然这个例子是就心来讲,其实息和身也都配合在里面。光是语言这样讲,你很难体会,所以才说你一定要参加共修,不然在家一个人坐,坐成枯木禅自己都不知道。为何修行一定要缘念道场、缘念善知识、缘念法门,因为一定要跟善知识一起共修,自己有什么状况才看得出来,否则有时候死守在某个地方都不知道。

三种禅

禅有三种,每一种里面又各有分项,我们列在下面提供大家参考:

一、世间禅——又分为:(一)根本味禅;(二)根本凈禅。

二、出世禅——又分为:(一)观禅;(二)练禅;(三)熏禅;(四)修禅。

三、出世间上上禅——依照《菩萨地持经》又分为九种大禅:(一)自性禅;(二)一切禅;(三)难禅;(四)一切门禅;(五)善人禅;(六)一切行禅;(七)除脑禅;(八)此世他世乐禅;(九)清净凈禅。

除了以上三种禅,另外,根据《俱舍论》,也有三种禅,又称为「三等至」:(一)味等至;(二)凈等至;(三)无漏等至。

以上这些都是禅修的「名相」及「修相」,以后有机会讲到时,我们再详细说明。

所谓「禅那者」是心定一境而观察、慎思、审别、思虑。「观察、慎思、审别、思虑」这部份都是实际禅修的东西,唯有在实修过程中才体会得到。我们讲禅修正行时会分两个部份来讲,一个叫作技术面,一个叫作工程面。第一阶段的技术面就是「数息」,就是你要能看到呼吸的状况;工程面就是所谓的「观察、慎思、审别、思虑」。寺院里禅坐叫坐香,起来走动的时候叫作跑香,坐香的时候是静态的,跑香的时候是动态的,坐香和跑香时的呼吸状况你都要很清楚;不只是注意鼻息,息入、息出的状况你要很清楚。一个是静,一个是动,动、静的呼吸状况有什么不同,在第一阶段数法的时候,你都要观照得很清楚——动静之间呼吸的长短、快慢,呼吸变化对身体的影响——这就是数、随、止三法在修行的;而这就是所谓的「观察、慎思、审别、思虑」。

禅修不是静静坐在那里就好了,呼吸的「一切相、种种相」都要弄得很清楚;呼吸的因和果都要很清楚,「呼吸是怎么来的?呼吸以后产生什么效果?」这些都要很清楚。外面有些禅坐不这么教,他跟你说「什么都不要想……」。告诉各位,什么都不要想就错了!《六祖坛经》上说:「……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它不是什么都不要想,但也不是要你乱想、妄想或推理,而是要对息入、息出的状况,看得清清楚楚、感觉得明明白白。假如对息入、息出都没有感觉,你的肺部就跟打铁店的鼓风机没两样,那有什么用?真正的作用就在这里——观察、慎思、审别、思虑;这才是你要成就的地方。

脑筋放空、一片空白,那不是禅。有些人因为投资被骗,不但数代累积来的几千万家产一夕之间全没了,而且还成了「老鼠会」的股东,那你看他空不空?坐在家里想哭也哭不出来,脑筋一片空白;那种空,不是禅。要怎么修?这里讲的「观察、慎思、审别、思虑」,你要先把这些观念建立起来,外面那些杂讯不要带进来;进到这里来,外面那些要通通放下。

禅是色界天人的「心德」,跟欲界的散乱、妄想、烦恼和占有之心不一样;「禅那」的体是寂静,并且具有审虑的作用。心德,就是实际存在的状况。假如欲界的人修得此禅定,死后一定生于色界:修到「初禅」就升到初禅天,修到「四禅」就升到四禅天;进入禅定以后,从这个基础上发「无漏智」来修。不管你是证一禅、二禅、三禅或四禅,四禅中的任何一禅都是修到禅定了,这时你再证得「无漏智心」,那就出三界了。这才是出离妙道的关键!所以想要成就大菩提,前提要先把我们在欲界生来就有的散心、妄念先除去,那才有可能。

所以不要一直想「我要出三界」,一定要先有禅定的基础才有可能,不一定要修到四禅天,但禅定的基础一定要有,否则你修什么都很难成就。我们这里会给你两个法,一个是按照次第来的,另一个是北传佛教的禅修方法;这两个基础,一个为「经」,一个是「纬」,经纬交织,让你自己得成就。

「一心考物」为禅,这是「色界天」的心德;「一境静念」为定,这是「无色界天」的心德。为什么讲「一心考物」呢?因为从鼻息的训练中,你会起观,「观」会产生化境;化境产生时,就是你「考物」的地方。因为有化境,所以有形相,色界天的天人有形有相。无色界的天人没有「色」,连形相都没有了,所以叫作「一境静念」;在那个境界中,「想」不起作用。无色界是「无相,有想」,它还有心念的存在,但「想」不起作用。各位因为还没有到达这个境界,现在体会不到,只能先从文字上去区别。

欲界的众生因为没有禅定的心德,所以烦恼、散心、妄念都很多。「四禅八定」是世间法、佛法、外道和圣人所共通的法;佛、菩萨、阿罗汉所证的「无漏定」是出世间法,这个心体是三界内所没有的。所以你要学什么,一定要先弄清楚,但是禅定的基础没有,要想从欲界直接横出三界,那不可能,因为障碍太多了。通常都是先修到「色界」,再从色界修出去,这样才比较快。问题是,色界里面也有很多跟欲界类似的情况,常常你劝人家学佛,他怎么样也不愿学,因为他没有学佛的因;色界的人也一样,不是他人不好,是因为他本来就是修外道法上去的,这时候你要劝他发「无漏智」,很难;那就跟你在欲界碰到的情况一样,叫他学佛,他会回答你「智慧一斤值多少钱?」或是讲「觉悟又不能赚钱……」,那就变成这样了。

进入色界以后,要横出三界就快了,否则不可能。念佛人常讲「横出三界」,但你要知道,它的前提是要念到「一心不乱」才有可能。其实,「一心不乱」本身就是禅定。透过正式的科班训练,要到达禅定很快,假如不经过科班训练,而是用压抑的方法达到一心不乱,那种会很辛苦。

所以想要修得「禅」,一定要先远离欲界的散乱、烦恼;想要修得「定」,一定要先断「色界」的烦恼及牢笼;想要修得「无漏诸定」,一定要断绝无色界的烦恼——这样的讲法是「次第」的讲法,其实不一定要如此,因为他这个讲法是总说,意思是无色界的烦恼断了,色界、欲界的烦恼也都断了;实际上,要得无漏定,只要离开欲界的散乱、烦恼就可以横出了,不一定要到无色界以后才修无漏定;这个修法有次第、有圆融,所以把它叫作「行布圆融」——「禅」、「定」、「无漏定」三个当中,「禅」是修行的起步,不论是通称、总称或简称,都把它叫作「禅」,是诸定的根本,天眼、天耳等通力也是依于此;而且禅具有审虑的作用,所以观念、真理也一定是依禅而来,是修道的重要关键。因此,「澄净心念」,这是世间禅的定义;「扫除心念,绝诸妄想,清净作用,用而无失」,这是出世间禅的定义。差别就在这里,只要没有烦恼、妄想,要进入色界没有问题;然后把心念通通扫除掉,使它的清净发挥作用,用而无失,那就是出世间禅了。


{返回 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捌 无尽的超越
下一篇: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陆 毗卢遮那七支坐法
 华严禅行法--《禅修正行》第十集
 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 七 迦楼罗王众——安..
 耳根圆通章 第四集
 耳根圆通章 第二十六集
 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十四、不要以为自己懂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十二 陀罗尼总持法
 净眼看世间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二 - 一 总说法门——自在出入,游戏神..
 华严经经首 第二十五集
 耳根圆通章 第十七集
 华严经经首 第二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慧灯之光三 如何自受菩萨戒[栏目:慈诚罗珠堪布]
 No Ajahn Chah《012》[栏目:何来阿姜查 No Ajahn Chah]
 小资学佛者[栏目:清远法师]
 正念的奇迹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的正念[栏目:一行禅师]
 相应72经 车经[栏目:相应部 1.诸天相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