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十一 法界,本来寂灭
 
{返回 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19

十一   法界,本来寂灭

前面我们提过,第八的六相圆融是将前面综合以后再加以扩大,也就是第一重圆融。第九的成菩提则是一到七总合加八,再扩大一次、也就是再圆融一次,这是第二重圆融。这些从文字上、从理论上你看不出来,这是一种语言模式跟思惟模式的运作。假如套用宗教的专用术语,它叫作「佛菩萨的沟通模式」,所谓「唯佛与佛始能知之」。

为什么只有佛与佛才能知道呢?因为若没有觉悟,你感受不到!没有觉悟,你不会知道。要怎么觉悟?经典有经典的语言模式跟思惟模式,所以法相宗有法相宗的语言模式,法性宗有法性宗的语言模式,空宗有空宗的语言模式,性宗有性宗的语言模式,你通达哪个部分,自然就属于那个部分的人。例如说英文的,英文就是他的沟通方式;说中文的,中文就是他的沟通方式。你说哪一种语文,就是那一种语文的人,这是一种沟通的模式。当然,佛菩萨之间的沟通不是完全透过语言,语言只是其中之一。

其实语言是一种很笨拙、很难用的方式,你往往会被语言给局限住了。但人类就专长于这个,所以世界就大乱,没有人愿意真正的去了解对方,这是最麻烦的事,因为用语言以后会形成意识形态。假如不用语言,那多好啊!因为不会僵化,语言只能表达某一部分而已。譬如说这是黑色,大家就只看到黑色,忘了他是麦克风;说他是黑色麦克风,好像很对,可是你又没讲它是圆的。若是讲「黑色圆的麦克风」,那你就会想「麦克风有方的吗?」问题就是出在这儿,用了语言,它就会被「框」在那里了,沟通就会很差。当大家有共同的意识形态时,语言似乎还蛮好用的,可是对于新生命。新人进来时,就没办法适应。这点从小孩子身上最容易看出来,小孩子原来是海阔天空的,不是单一方向的。所以语言有它的局限性、僵化性。

透过这些语言模式跟思惟模式的训练以后,你会发现,我们真正要的是它的「模式」,而不是它的语言,也不是它的思惟。透过那个模式,你逐渐可以了解到《华严经》有它的语言模式,华严宗本身也有它的语言模式跟思惟模式。透过华严宗的语言模式来看华严宗的论文,那很不可思议,因为可以让你得以了解他背后整个的那个状态,这就是我们要跟各位谈的,但用语言很难表达清楚。这就像一位学者,即使穷毕生之力,要把《金师子章》讲清楚都不容易。他可能花个三年时间,把他所能掌握到的数据通通写下来;但过十年后,他可能发现那个太小儿科了,应该再加几个,后面加的这几个又成为一本新书;之后再过几年,他又会增加一本新书。为什么?因为随着自己生命的提升,他对经文切入的深度跟角度会不同。现在我要给你的就是那个模式,这就是你要学的!

上面提到括六相,这个六相圆融是透过金师子让我们了解,从金师子来看,金子是本体,师子是相;若从金子有金性来看,金子又成了相,金性才是本体;若从金性与空性来讲,金性又成为相,空性才是本体;再从空性、佛性、法性都是本体的立场来看,空性又变成相了;假如还有一个本体可说,那这个可说的本体,又变成师子,后面的「那个」才是。

讲六相圆融的时候,把金子、师子的本体跟相,及色空的部分拟出来就扩大了。这时候的师子,讲的是缘起法界的森罗万象。现在讲到这里就成菩提了,它又更扩大了,这个扩大是把你导引至一个方向——「谓见师子之时,即见一切有为之法,更不待坏」,当见到师子、见到相的时候,即见一切有为诸法;人、事、时、地、物都是有为法,它各别分开,而从各别分开来讲,那叫作「各住自位」,即是坏相,所以更不待坏,六相就圆融了。这个地方,它六相是一组一组各自分开。总相归总相,别相归别相;同相归同相,异相归异相;成相归成相,坏相归坏相。前面是总相,后面是坏相。换句话说,它是把六句合并成一句,照讲应该是「谓见师子之时,即见总相,亦见一切有为之法,更不待别相;谓见师子之时,即见有为之法,更不待异相……。」

「更不待坏,本来寂灭」,「本来寂灭」是讲什么?就讲法界,整个法界的尘境;对立的时候,就是世界,当六相都齐的时候,就是法界了。

世界森罗万象,纷染竞起。竞起就是一直对立、一直出现。你看到的是差异、对立,但若从本来存在的状况来看的话,不管是动的也好、静的也好,他本来就是这样,没有为什么。你若用缘起的森罗万象来看世间,则色、空对立,三性竞起,这个时候他就是世界;但你若用六相圆融来看,这世间就转为法界,所以这里讲「本来寂灭」;六根对六尘境界,一切人事时地物,通通都是法界,不管你遇到什么皆是普贤境,一切动态的都是普贤行。所以我才跟各位讲,在生活中你提着正念,此是普贤境,此是普贤行,这不是有为法的极乐世界,这是无为法的一真法界。一般人讲的极乐世界是有为法,但你以六相圆融转化的世界,是无为法世界;娑婆也变极乐了,那是无为的极乐,这个要分清楚。

一般人争着要往生的那个极乐,是有为的极乐,因为可以往生嘛!只要有一个上帝在,他所有的国土都是有为的,不管到哪里去,都是有为的。你自己成立的、转化过来的那个六相圆融的法界,才是无为的极乐;这时,你已经透过象限转移,从第一世界到第二世界了。注意喔!这个境界已经完全展开了——师子是相,金子是本体;当金子变成「师子」,金性就是本体了;当金性又变成「师子」的时候,后面的空性就出来了;若用空性与后面的本体相比较时,空性又变成「师子」了;当本体又跟后面的「那个」相比时,本体又变「师子」了——这是一种扩大,但你要会运用啊!你所存在的世界,从本体来看的话,就叫法界。修行到这个阶段时,那个非常、无形又不可说的本体,已经现前了。你看到本体,就看到现象;你一看到现象,就看到本体。

那条路一定要走过,要把发菩提心当第一志愿、生命中的第一要素,人生中第一件重要的事务来做。

我出家前曾想要悬壶济世,就去学中医,练习针灸时,就去买一块猪肉来试插针。猪肉试了以后,改插自己的身体。试过一次以后,觉得「喔!原来是这个样子。」感觉好像还可以承受,再试一次!那时就会发现,在做生命觉受时,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经验,因为在整个过程里,你会发现,虽然本体、理论都知道,但实务却走不进去,总是有几个关卡卡在那里。证得本体,就好像拿到了博士毕业证书,可是,重点不是把那张文凭挂起来就没事了,而是那个博士的能力能不能拿出来用?现在你证的空性、证得本体后,生活中要怎么用,这才是关键。所以知道不算,做到才算!即使只是知道一点点都不要紧,但你要去做,懂一点就做一点,不要紧。就像新车子,最快不能超过一百公里,要开两万公里后才能开快。不要紧,慢慢来,那是一个约束,也是一种安全保障。

修行也一样,你可以慢慢来,但念佛、诵经、拜佛,这些正法行,一定要样样去做,不要以为那些是老太婆的修法。刚开始学,不管你年纪多大,无所谓,就一直去做。懂一点,做一点,有做就一定有进步。其实刚开始都在摸索,念佛、持咒、礼佛、诵经都是在摸索,重点是一定要去做。做了就算,不做不算,只要去做,慢慢就会到达经文所讲的这些阶段,不管是证空性或证本体,一旦得到了,就会很自然地用出来。假如没有实修基础,中间空了一段,证道也没用,因为用不出来,那就只能用嘴巴讲出来,嘴巴讲出来的都是毛病。因为从你的立场进去,你就只会走那个门,然后也一定从那个门出来;人家从侧门进去你就不知道了,但是,从你的立场来讲他是侧门,从他的立场才是正门,你的可能变成后门,那时候就会接不起来。但你若有实修的基础,这些都会圆融起来。

所以经文讲到这个地方,本体的部分要拿出来用,这时候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整个世界圆融了;六相圆融,你很清楚,法界森然整个就呈现了。此时,你就知道什么叫本来寂灭。所以僧肇讲「旋岚偃岳而常静」,排山倒海的狂风暴雨,也吹他不动。这意味什么?本来寂灭啊!他已经到达这里了,你知道吗?

僧肇成就的时候才二十一岁,人家怎么开悟的?我们的命都比他好啊,他从小被卖去当长工,刚好这个员外喜爱跟人品茗论道,便找他当书僮。僧肇就背著书跟在后面,论道时就在旁边听,人家讲什么他都记得。那个员外看书都是随便翻一翻,僧肇可是很认真地看。所以轮到员外讲话却又讲不出来时,僧肇就出来替他讲,当然很讨员外欢喜,二十岁就让他恢复自由。他卖身期满后就去出家,读一读《维摩诘经》就开悟了,一年就开悟了。各位要了解,平常有基础,才有可能这么快开悟。后来鸠摩罗什到中国,僧肇就陪着他,很快,有名的著作就出来了。所以各位要用心那!他是这样成就的。比起各位,他条件没有大家好。

各位,你要将修行当成人生的第一要务,其它都放下。你如果有这个观念,就是非常善根、上上根器的人。你若是还在犹豫是要赚钱第一?结婚第一?还是修行第一的话,请你先把观念弄清楚。当你决定要修行第一后,其它的通通要放下。说放下也不是马上通通都能放下,有的事可以马上割舍而不会有副作用,但有的确实需要一段时间去处理。那无妨,只要你把修行当做第一要务,那些问题一定都可以得到圆满处理;你若不把修行当第一要务,那些事情你就一定没办法处理,因为你会用大脑去处理。当你把修行当第一要务,其它事情就跟天龙八部讲:「啊!对不起!我已经要入佛门好好修行,其它的摊子就归你管了。」他就帮你弄得很圆满,不用担心。天龙八部都在等着你发愿,一发愿,他就来跟你报到了。

当你把修行当第一要务,这个状况要改变很快,很多智慧就会一直现前,虽然你可能不知道那是什么智,是法忍智、道种智或一切种智……名称可能不知道,但成长过程当中,都会兑现。随着你的奋斗,将来会在经典里头一一印证。

这地方就跟你讲「法界」的状况,法界里头有个现象,就是经文这里讲的「离诸取舍」,这已经告诉你,意识形态不起作用了;不只意识形态不起作用,这里的「离诸取舍」,已经是讲到绝对的放下,也就是第六识不起作用;不只第六识不起作用,连受也没有了,就剩下色;色是无明起作用,离诸取舍,其实讲的就是连无明的作用也没有了。换言之,到这边已经破无明,把色的第二念,转为相的第一念。只有到这里吗?也不是,这里面牵涉到一个很复杂的状况,其它的以后再讲。

「修行到破无明就证阿罗汉了」,通常我们只是很简单的这样讲。留意!当有人说你有成就时,究竟有没有破无明,这点要先确定,包括将来我跟你讲说「你开悟了!」,你要马上接着问「我破无明了没?」若只是这边开了,那边还没开,那并没有破无明,这叫世间开悟。

破我执无明、舍识用根,这时候是七信位,在小乘叫作证阿罗汉;再破法执无明,转识成智,就是所谓的证辟支佛;再经一分保衽功夫成熟后,才十信位完成,得根本智,入法身位,证佛位了;然后再经过七个阶段的训练,到达七住位,转「根本智」成「后得智」;伊舍那优婆夷就是这个七住位。后得智以后,开始进行自受用法乐智的转换跟成长,也就是从八住到十回向;登地以后,开始从自受用法乐智转为他受用法乐智。整个过程到七地位,佛的十号圆满会成就一、二个;到八地以后,会成就七、八个;而八地到十一地之间,最后等着十号圆满才叫作妙觉位。

所以不要有点成就,便觉得很了不起,更何况是尚未破无明的那种成就。从初果向开始都可以叫做成就,但是那个成就还在迷惑颠倒,那只是见道,尚未修道;要进入初果位才叫入流,入流才正式修行,前面都是资粮道。具备资粮道跟不具备相比,当然有成就;把变异念放下,将百分百的变异念变成百分之十的变异念跟百分之九十的善恶念,这也是成就;百分之九十的善恶念再净化、提升,染识本来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现在降到百分之十,凈识变成百分之九十,这也是成就,更进一步啊!然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凈识,转化为预流果,就是要入流之前的预流向,这初果向的时候,那就是第三种成就。

把凈识转入到最基础的五蕴轮转部分,能够看得清楚,证初果;初果进去以后,找到一个自己最基层的,那就证二果。这里面路途还长呢!要做的事情多了,从初果、二果、三果到四果向,等着破无明入四果位,那就是这个地方的离诸取舍。所以,离诸取舍不是你一直在这里用功就可以了,假若背后有广大境界的话,很快就进去了,否则单凭打坐要入,很累呀!没有资粮道、没有工程面,单凭技术面要一直超越,那就累了,那就叫作修小法。修大法的好处就在这里,因为它工程面架构得很广大。

那么,什么是大法?那就像盖房子,盖大房子和盖小房子都要用到钢筋混泥土,但大房子的架构气势宏伟。修行也是一样,不要一直用基础面的技术,它的成长跟规模就会有所局限,若工程面架构的够大、够广,一旦重要的部分架设完成,技术面只要轻轻一点就上去了。经文这地方「即于此路,流入萨婆若海」,就告诉我们有这种状况;就用这个方法——第一念「相」的地方,舍识用根——流入萨婆若海。你在第一念「相」的地方,舍识用根,他就会流入萨婆若海。这就像,不管是洗澡水的水管、地下水管或长江黄河的入海口,通通都流入萨婆若海了。就看你是哪一种?工程面愈大,所有的都囊括、都通通下去了;工程面愈小,那就只能一提起才一个、一提起才一个,这就是工程面的重要。所以在小乘的立场里头,你说有证悟,那只能针对某一个起作用,但在一佛乘的立场,就通通下去了,这就是关键。

小乘的修法有点像旧式小火车站,每班车进来时,轨道都要做切换,铁轨要移到靠站台这边,火车进来时才能靠站;假如轨道没有切换,那就跑到另外一个车道去了。当进站以后,他又要移出去,因为出站是从那边去。它就要这样移来移去。小乘就是像这样,几乎每个境界都要这样移。大乘就不用这样移来移去,它来是一条车道,去也是一条车道,它已经架设好在那边,到那里自然进去,全自动化,就变成这种状况。这就是要流入萨婆若海的状况,随着你工程面的大小、修行大小,会进到这个地方。

小乘则是没有前面的八个动作,它只有从奢摩他行法进入;而在奢摩他行法,要特别留意一点,那就是「置心一处」。因为在奢摩他行法里头,很容易进入禅定,当初禅天的境界出现时,若你的心就跟着境界跑了,那你的成就就在初禅天,不能出三界;从欲界到色界,四禅八定这样上去,若不能置心一处,心跟着境界出去了,你「那个境界」很可能就是初禅、二禅、三禅的色界天境界,要出三界就不可能。所以我们一直要求你「置心一处」,任何境界来都不要管。

当色界天境界来,你一迷进去,要从那里出三界大概就难了,那就要另外一个指导,不是我们现在讲的。我们现在讲的是置心一处,从欲界直接就出三界。你入到色界以后,有没有办法置心一处?我们到那里再看,那不一样。你现在在色界,也一样要置心一处才能出三界。所以我们讲的出三界,都是讲「横出三界」,因为一般你是直的「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样一直爬上去,这是纵向,我们讲的出三界是横向。置心一处就可以横向出去,你必须从这个地方来修学,出了三界以后的境界才有可能。小乘行者从奢摩他来,我们通常叫声闻乘行法,它的重点在于修置心一处的时候,如何指导你出三界,这个叫声闻。

一乘圆教不是这个样子,它有一个很庞大的工程面在后面,不是单一选择,那种转化过程是整个过去,一完成,每一个境界通通到萨婆若海;也就是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每一境界尘尘剎剎,不用管它,「即于此路,流入萨婆若海」,通通流入萨婆若海,这不可思议啊!声闻乘的成就也是解脱没错,但它可思可议,因为每一个都要自己去动手。一乘圆教,它不要动手,你本来就会过去的,就随你去了。从行者的立场,这个叫入法界,在因地的立场,那个世界就自然转为法界了,没有证不证,这就叫做成菩提。

《金师子章》讲的成菩提,其实就是《四十华严》的入法界。因为有这样的情况,所以叫道,「故名为道」。前面的部分,也就是行布教源的部分若不能穷彻,这个地方没有办法展开。当穷尽行布教源的时候——也就是每一个行法都通达,不是方法会了、成功就好,要练到成熟,熟到烂了;而且每个行法的每一个分解动作、每一个步骤都很熟练——这时你要融会贯通就很快。一旦融会贯通,来到这个地方就简单了。所以刚开始学的时候,前面要下很多功夫,不用急。假设我们都应该学十个法,但因为没人教,那我就通透、熟练一个法,把它练到熟烂了,你就法法通了。其它的法去试一下,就知道要领在哪里了。

记得我爸爸对各种乐器都很厉害,所有管乐他几乎都会,虽然他本身专长是黑管,但萨克斯、小喇叭,他也都能教人家。不但西乐通,中乐、鼓乐也会。他只通一个黑管,结果很多管乐他都会;这就是一法通,法法通。但前提是你必须把它熟烂了,自然的,相关的部分你就会通。修行也一样,你一定要通,不通不行,所以在做训练的时候,前面的分解动作要会,之后来到这里综合起来,要转就快了,每一个都可以进去。入法界的状况就是这样入的,我们讲的是象限转移,你怎么样从第一世界这种森罗万象的种种痛苦、无常、逼迫、苦恼,透过六相圆融转入第二世界,也就是转到一真法界里头去。其实讲到这边,我们可说是已经教完了,剩下的是你自己要去实践,只有透过实践,才能兑现从第一世界转到第二世界的这项改造工程。    

 


{返回 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十二 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 智慧→觉知
下一篇: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十 你会「挣扎」吗?!
 华严禅行法--《禅修前行》第八集
 华严经经首 第十五集
 华严禅行法--《禅修前行》第十集
 药师经行法 第三讲
 耳根圆通章 第八集
 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 十三 主风神众——无..
 地藏经 北京夕照寺开示 第十集
 遨游自性海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 五 主稼神众——物质作用转为心性..
 药师经行法 第六讲
 华严禅行法--《禅观》第二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受了菩萨戒还能饮酒吗?[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四关诗[栏目:瑜伽士陈健民上师文集]
 为什么多做施食烟供可遣除各种违缘、了结各种冤仇?如何观想?可中断吗?[栏目:丹真绒布仁波切]
 修行人练的是心灵[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以香供佛[栏目:宽运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完结轨理[栏目: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师在三轮处做礼拜的动作,我们跟上师一起做如法吗?此时该如何观想?[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五)[栏目:楞严经轻松学·超然法师]
 众集经第九[栏目:阿含典籍·长阿含经]
 我们佛家讲万法缘起、缘起摄诸法,缘起是个什么法?[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