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90~99)
 
{返回 傅味琴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56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28-4)(总第90)

◎ 傅味琴 讲于 2002.3.9

傲慢的学生易动瞋恨心,文殊菩萨是诸佛之师,
还做释迦佛的弟子呢!

提要:

  ■ 已发心者要经常为他说法,令其安住菩提心中
   ■ 起了烦恼,还能帮助他;心肠谄曲的人,连佛都度不了
   ■ 成佛的基础就是菩提心,修好菩提心才叫无上乘
   ■ 傲慢的学生易动瞋恨心,文殊菩萨是诸佛之师,还做释迦佛的弟子呢!
   ■ 慈悲心不是无上心,菩提心的力量最大,能消除众生的业障罪障
   ■ 我们以释迦佛的佛法去度众生,就能度众生成佛

已发心者要经常为他说法,令其安住菩提心中

“已发心者令安住”,安住就是不要退。凡夫众生发了心经常要退心,好人人人想做,有做好人的机会,高兴了;碰到冷风冷雨,就想“咱们回家吧。”刮风也要退心,下雨也要退心,头疼也要退心,连打个喷嚏,也说我有点伤风感冒,也要退心。(众笑)所以修行成就不难,难在不能常继:维持时间不长,难以继续下去。那就应该“常继方便应当说”,要使众生菩提心能够继续下去,要有方便善巧,这个方便就是常常跟他说法,令众生安住在修行上。

起了烦恼,还能帮助他;
心肠谄曲的人,连佛都度不了

最最难度的众生就是心肠谄曲的人,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对于退心的人来说,他知道大家会劝他不要退心,所以他表面上没什么,一会儿人不见了,这叫不告而别。对这种人连佛都度不了,众生不要佛度,不要菩萨度,不要善知识度,这有什么办法?只要他心肠不谄曲,菩提心还能保留,起了烦恼了,这是有办法的。要帮助他,令他安住于菩提心,安住于修行。

成佛的基础就是菩提心,修好菩提心才叫无上乘

修行最要紧的是先修一颗菩提心,把基础打好。我们法流是成佛的法流,是佛乘,成佛的基础就是菩提心。以前阿底峡尊者到西藏,讲来讲去讲菩提心,后来大家才明白菩提心最重要,修好菩提心才叫无上乘,发无上心就是发菩提心嘛。无上乘不是看表面,恭敬时两只手举在顶上,看见人却动瞋恨心,那是胡闹。

傲慢的学生易动瞋恨心,文殊菩萨是
诸佛之师,还做释迦佛的弟子呢!

我们女众班刚开始办学的时候,在我印象中有一个是以无上乘自居,极为傲慢,经常动瞋恨心。还说:“如果不让我退学,我就要捣乱。”还没有办退学,她已经开始捣乱了。发菩提心的人应该是:你能发心当老师很好,我来当你学生,因为老师必须要有学生啊,就算老师难免也有过错,我仍然当你学生,演场戏。老师没有学生作为锻炼,老师的能力咋培养起来呢?文殊菩萨是诸佛之师,还做释迦佛的弟子呢!

慈悲心不是无上心,菩提心的力量最大,
能消除众生的业障罪障

有人说:“傅老师的慈悲心,我怎么也学不像。”因为你没有修好菩提心。慈悲心可不是无上心,只有菩提心才是无上心。妈妈也有慈悲心,有时候冒起火来,对子女也会失去慈悲心。只有菩提心力量最大,大到能使你成佛。有的业障罪障很难消除,可是在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里说:极大的业障、罪障,只有菩提心能消除,力量大到这样。

我们是释迦佛的佛法去度众生,就能度众生成佛

“有魔障者即除魔障,最后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对众生负责任一直要负责到众生成佛。如果是声闻乘,以出离生死为目的,那么度众生一直要度到他出离生死,度到彼岸;如果是大乘的话,度众生一直要度到他成佛。你即使自己没有成佛,可是释迦佛成佛了,他有经验,我们是以释迦佛的佛法去度众生,就能度众生成佛。你当师的,即使自己没有大成就,你可以启发学生,鼓励学生依释迦佛的教导去修行。

发菩提心能除魔障,起了世俗心,
他还会修行吗?

提要:
   ■ 发菩提心能除魔障,起了世俗心,他还会修行吗?
   ■ 到末法后期,五欲泛滥,佛法就度不了众生了
   ■ 佛教有修行的前途,只要众生有需要,就有你个人的前途
   ■ 得了魔加持,魔障就产生,有了正法,魔就钻不了空子

发菩提心能除魔障,
起了世俗心,他还会修行吗?

“有魔障者,即除魔障”,魔障可厉害了。别的都不讲,讲一个普遍存在,也容易懂的现象,修行人世俗心一起来,修行的意志就要动摇,这就是魔障。世俗上人都追求五欲,你看世间上的杂志封面上大都是女人,内容极少数是比较严肃的,大都是讲究吃喝玩乐、饮食男女,如果起了世俗心,他会修行吗?听法都听不进去了!瞋恨心起来了尽是斗争。

到末法后期,五欲泛滥,佛法就度不了众生了

以前我在上海教禅定时,有个“人才学校”请我办班。开头一期,就听到些反映,有个学生说,“老师有什么功法就拿出来,讲啊讲啊讲不完的讲,叫我们不要斗争,不要喝酒,男女感情不能太贪爱。我这个人就是讲究刀光剑影,要我不喝酒、没女人,简直是要我的命。”所以到末法后期五欲泛滥,佛法就度不了众生了。

佛教有修行的前途,
只要众生有需要,就有你个人的前途

其实从我在佛门办学开始,前后走的几个人,也是由于世俗心起来了,世俗心一起来,各种念头都出来了。咱们在莫干山的时候,有人说“傅老师这些女学生,没一个漂亮的。”没多久这个人就回去了。有的想想,佛教没有前途,又动了做生意发财的念头。佛教是没有世俗的前途,可有修行的前途。只要有众生需要,怎么会没前途?还有的偷偷在看男女情爱的杂志,后来这个学生留不长,也走了。

得了魔加持,魔障就产生,
有了正法,魔就钻不了空子

这些起了世俗心而离开修行的人,自然不会把真正原因讲出来,因为在我们这个环境里,这种理由是搬不出来的,他就搬其它的理由。或者说管得太严了,或者说某个同学使他起了烦恼,说来说去全是别人不好。我们听了也就老实里带一点愚蠢,虚心中带一点糊涂,以为他们讲的全是真的,就认真地检查自己,可疏忽了他的假相。他自己有问题,心肠谄曲,他还不如从前禅定班社会上的那个小伙子,实话实说:我离不开酒和女人。

所以这种影响千万不能扩大,扩大了就形成了魔加持。有魔加持,障碍就产生,修行修不下去了,这就是魔的破坏。所以我们天天说法,天天学习,有了正法,魔就钻不了空子。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29-1)(总第91)

◎ 傅味琴 讲于 2002.3.12

文殊菩萨令未发心者发心,
安住修行,消除魔障,直至成佛

提要:

  ■ 文殊菩萨令未发心者发心,安住修行,消除魔障,直至成佛
   ■ 内魔是烦恼,外魔是引诱,中断是退堕,一退即堕
   ■ 离开修行就是退心,修行中断是由于时久生疲厌
   ■ 放不下开悟的念头就开悟不了
   ■ 像探求奇迹那样的狂热,都是不切实际
   ■ 靠诗来美化,修饰名词美,这跟修行没关系,反使人思想观念脱离现实 

  文殊菩萨担负弟子们责任,未发心者令发心,已发心者令安住修行,有魔障者即除魔障, 最后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清定上师说)

    文殊菩萨令未发心者发心,安住修行,消除魔障,直至成佛

今天我们讲“文殊菩萨担负弟子们责任,未发心者令发心”,这个发心是指的菩提心。“已发心者令安住修行”,使他不要退心,而且在菩提心基础上能够修得起来。“有魔障者即除魔障”,凡是扰乱修行的都是魔障,有魔障的求文殊菩萨加被,去除魔障。“最后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成佛这条路上,文殊菩萨一直在保护着我们,在指导我们修行。文殊菩萨对我们负责任,一直到我们成佛为止。

内魔是烦恼,外魔是引诱,中断是退堕,一退即堕

魔障有内魔外魔,还有一个跟魔障同样的严重的障碍就是中断。内魔是烦恼魔,外魔是外境的引诱,中断是懈怠,这三个障碍使我们在修行路上非但进步很慢,拖泥带水,不能轻装上阵,而且常会退心。有人总认为自己不会退心,其实细细地观察,我们经常在退,一退即堕,所以叫退堕。古人也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离开修行就是退心,修行中断是由于时久生疲厌

从前有人想离开,说:“我不会退菩提心的。”实际上他已经退了,就算你到别的地方又发心了,至少你在这儿,你这个阶段发的菩提心退掉了。

退心的原因很多,无非是内魔外魔以及中断,怎么会中断?时久生疲厌,开始时对修行充满希望,有希望当然好,可是他这个希望有点不切实际,要求太高太快,最好能天天起变化,看看没有什么动静,就没劲了。其实我们是在天天起变化。

放不下开悟的念头就开悟不了

从前苏州禅定班有个学生,由于经常跟外面来往,脑子里的观念很复杂,他说他三个月之内要开悟。这真是不懂佛法,你心中放不下“我要开悟”的念头,你还开悟得了呀?

像探求奇迹那样的狂热,都是不切实际

有的人整天东跑西跑,听到什么地方有名气,再远也去,像探求奇迹那样。这副样子勇猛得很,真好像从前说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想法不切实际,像是到蓬莱仙岛去找仙人了。

靠诗来美化,修饰名词美,
这跟修行没关系,反使人思想观念脱离现实

有人觉得修行很神秘、很高级,好像修行人跟普通人不一样。有人看看文学的描绘,尤其是人写的诗,写得很好啊,看了以后使人精神会感到升华,因为通过诗的美化,佛门里生活真像美丽的图画一样。来到佛门一看还是过平常的生活,慢慢就没劲了。

比如诗上有“晨钟暮鼓”,到佛门一看就是打打鼓,敲敲钟嘛。有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已经够美的了,城外还有个寒山寺;“夜半钟声”,半夜听到钟声“到客船”,其实你真的住在寒山寺,夜半钟声你还嫌烦了,吵得你没法睡觉。

能海上师根据佛的教导编的《戒定慧基本三学》有说,佛不主张修饰名词美。把文句修饰得很美,名字取得很好听,这跟修行没有关系,反而使人思想观念容易脱离现实。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29-2)(总第92)

◎ 傅味琴 讲于 2002.3.12

迷遇外境,心就退下,回家就被家气氛套住,
内魔外魔合起来,障碍就大了

提要:

  ■ 有人在现实生活里修行感到没劲,最好白光来、紫光去
   ■ 不脱离现实倒不会退心,哪有不通过努力靠空想就能成就的
   ■ 迷遇外境,心就退下,回家就被家气氛套住,内魔外魔合起来,障碍就大了
   ■ 戒烟的去抽烟,住茅篷的睡大觉,在精舍里打牌,这些都是起了魔障就倒下
   ■ 来到佛学苑,每天读经又听课,既离开五欲又得到智慧,岂不更好

有人在现实生活里修行感到没劲,最好白光来、紫光去

进了佛门,也吃饭睡觉;天气暖了,看看佛门里的人,也是昏昏沉沉打瞌睡;外面人有烦恼,修行人也有烦恼。这种新鲜感神奇感,自己所盼望的东西慢慢给现实生活都打破了,就没劲了。

常有人一听佛法,马上热情高涨,差不多都发心:我这辈子要证个阿罗汉果,老师到哪里我就追到哪里,哪怕老师去闭关,我给他护关。日子一长了,也觉得无聊了,没有刺激,每天煮饭煮菜,这叫啥个修行生活?修行生活最好像老道士那样整天打坐,坐到后来,一道白光过来,自己一下子化成紫光走了,这才够劲了。

不脱离现实倒不会退心,
哪有不通过努力靠空想就能成就的

所以我讲经说法,一开始就招呼打在前面,佛教是现实,不要脱离现实。你不脱离现实,倒不会退心,脱离了现实,你生活又离不开现实,你这个人的烦恼也离不开现实,那会退心的。真像从前有一支歌挺有意思,“放学回家,老是在想山上有没有神仙?到了晚上才想起功课没做完。”有的人也是这样,想想打坐能不能看到释迦佛,望望蔚蓝色天空有没有飞天飞过,尽打妄想,临睡了才想起今天还有一座仪轨没念。

不要幻想了,幻想虽有推动的作用,可是你真要在幻想里求到东西,那就要失望了。科学家的幻想很多都实现不了,实现的也是靠自己实实在在去努力实现的,哪有靠空想就能成就?

迷遇外境,心就退下,
回家就被家气氛套住,内魔外魔合起来,障碍就大了

内魔外魔经常里应外合,一下子就把你迷住了,一遇到外境,心就不由自主地退下来,一回家就会被家庭的气氛套住。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全生活在那种环境里,心底里的种子很多啊,一碰到这个环境,马上勾起这种种子,否则魔障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内魔外魔合起来障碍就大了。

戒烟的去抽烟,住茅篷的睡大觉,
在精舍里打牌,这些都是起了魔障就倒下

比如很多人想戒烟,可只要看见烟,心里抽烟的种子马上就发动了。你们回到家里,第一天第二天不习惯,第三天第四天也没有什么,再过两天,生活就是这么回事,再过两天睡到八点钟起来。

末法时期众生,如果没有一定水平就去住茅篷,十个倒有八九个在睡大觉,反正没有人打钟把你叫醒。尤其是条件好一点的,周围风景好,住的是精舍,就像住在疗养院里,整天搓麻将也没人管。住茅篷主要是为了好好修持,可是你没有学到法,就凭知道的一点一滴盲修瞎练,起了魔障就倒下,还会有什么成就?

来到佛学苑,每天读经又听课,
既离开五欲又得到智慧,岂不更好

古时候是有人闭关读藏经,可是现在人的古文能跟古人比吗?有人花了3个月去读大藏经,得到些什么?我整天读《大般若经》,读了3个月,不要说我现在全忘了,就是当时唸的时候也是一懂也不懂,我不是在唸经,我是在唸字了。

可能也有一点好处吧,三个月不往外跑,心就慢慢离开五欲了,但是法义不懂。还不如到咱们佛学苑来,也是每天读经,还每天听课能使你懂,既能离开五欲,又能得到智慧,岂不更好?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29-3)(总第93)

◎ 傅味琴 讲于 2002.3.12

佛弟子乐善好施,也要救救众生烦恼上的痛苦,
佛弟子不做教育家,那佛陀的教育事业谁来做呢

提要:

  ■ 有了智慧,能看得破站得正,不被魔迷惑,不被邪动摇
   ■ 听了世俗话,人心惶惶,四面楚歌,佛法也学不下去了
   ■ 如今养儿难防老,就让他去从事伟大事业为众生做贡献吧
   ■ 佛弟子乐善好施,也要救救众生烦恼上的痛苦,佛弟子不做教育家,那佛陀
   的教育事业谁来做呢?

有了智慧,能看得破站得正,不被魔迷惑,不被邪动摇

可是有人总对修行有神秘感,总有个印象:古时候的大德,都是闭关阅藏经,现在咱们这种方法比古人好得多呢,最要紧是要有智慧。魔跟邪是合在一起的,有了智慧以后就能看得破,就能站得正,不会被魔迷惑,不会被邪动摇。

听了世俗话,人心惶惶,
四面楚歌,佛法也学不下去了

你们到这儿来学习工作,也不容易啊,种种动摇你信心的话都听到,“你是在浪费青春!你要为将来着想,你学出来了怎么在社会上找工作啊?宗教是没有前途的,你不结婚,没有子女,将来谁管你啊?”说得来四面楚歌,人心惶惶。假如这个人内心有一颗很浓厚的想成家的种子,那更容易感应了:十年后我都老了,找什么对象?佛法也学不下去了。

如今养儿难防老,就让他去从事伟大事业为众生做贡献吧

摆摆事实,别说平时,就是我生病很危险的时候,都是我的学生在照顾我,子女来看看我就走了。那次我病重,他们来苏州看我一次,我跟儿子说,“你在我这儿住几天,照顾照顾我,扣工资就扣了。”我病稍微好一点,打电话给他妈:“我叫他来,他怎么不来啦?”“哎,不是来看过你了?”原来儿女的照顾就是看一看。

有的家长非常自私,头脑封建,满脑子养儿防老的思想,所以把儿女拖在身边不肯放。想得倒好,现在社会上呆在老人身边的孩子有几个,如果有,这个孩子肯定是没地方去的,有地方去,亲戚朋友都说,“孩子有孩子的前途,你让他走吧。如果孩子想来佛学苑,父母就让他去从事伟大的事业为众生做贡献吧。”

上次在九峰寺,来了一个信佛的老太太,她平时喜欢跑名山道场,听不到法,所以讲出来话挺滑稽,一方面赞叹:“你们这个地方很清净,很讲修行,这些年轻人挺可爱。”可是背后特地找个别年轻人讲话,“你怎么能辞了工作到这儿来呢?你将来怎么办啊?你要为自己考虑。”我就为此事召集大众讲话,她对我说,“因为我刚才说错话了,你在消毒。”

佛弟子乐善好施,也要救救众生烦恼上的痛苦,
佛弟子不做教育家,那佛陀的教育事业谁来做呢?

还有的信佛的,忙着做善事,做善事是好啊,无论走到哪儿都说你好,可是我们佛门度众生也是善事,你怎么不来帮帮忙,救救众生烦恼上的痛苦呢?有个信佛人,人挺好,可是讲话太夸张了,总觉得自己做了很多的善事,开口就说,“佛教讲慈悲,我们才是真正在干实事。”后来讲习惯了,在法师面前也这么讲,法师就对她说,“佛是教育家,不是慈善家。”

我从年轻时就开始为佛教教育事业做贡献,因为我是佛弟子。佛弟子只做慈善家,不做教育家,那佛的教育事业谁做啊?没有智慧的人,做了好事就容易陶醉。做好事即使不赚钱,名气也大,而且别人总是笑脸朝着你,成了鸡窝里的凤凰,傲慢的心很容易起来,也会增加自己的烦恼。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29-4)(总第94)

◎ 傅味琴 讲于 2002.3.12

金刚智慧就在大般若里,
得到文殊菩萨智慧的加持,就能成就佛道

提要:

  ■ 咱们每天保持精进修行,赖床也该有个惭愧心
   ■ 能海上师整夜打坐,他出门却很随和,要躺就躺
   ■ 我年轻时天天睡觉,晚年得了高血压,想不倒单也不行了
   ■ 精进就是不中断,只要不停地走,多走一步,情况就不一样了
   ■ 外道对佛法盲无所知,邪道已经从邪角上偏过去了,受蒙蔽的全是由于没有
   智慧
   ■ 金刚智慧就在大般若里,得到文殊菩萨智慧的加持,就能成就佛道
   ■ 我们法流是大般若,最主张修好菩提心,般若智慧的修法,就是叫你在迷惑
   里不受迷惑?

咱们每天保持精进修行,赖床也该有个惭愧心

别人看我们都很好,经常赞叹我们每天保持着精进修行,不动不摇。可是你离开了这儿,能不能随时随刻保持修行的风格而不退,看你了。拿早上起床来说,你想床上多躺一会,这个时间你已经退了,总算还有点惭愧心,那么就起来吧。

能海上师整夜打坐,
他出门却很随和,要躺就躺

最近我们杂志在转载能海上师的传记里说:能海上师整晚打坐,最多旁边被子上靠一靠。这我可不知道,我没有做过上师侍者,不过有一次,我跟能海上师一起上五台山,坐的是驴轿,就是两匹驴子中间搭个篷篷,叫驴轿。晚上住在村庄里,我和上师睡在一张炕上,我看他还是躺下去的。可见得能海上师很随和,要坐就坐,要躺就躺。

我年轻时天天睡觉,晚年得了高血压,想不倒单也不行了

我年轻时问过清定上师,不倒单怎么修?他说:“你两边放两叠被子,如果你实在要倒了,就在被子上靠一靠,那边倒就往那边靠,这边倒就往这边靠。”(众笑)我现在很后悔,年轻时我还是天天睡觉,现在想要不倒单也做不到了,因为得了高血压,少睡一点,血压就升高。

精进就是不中断,只要不停地走,
多走一步,情况就不一样了

精进就是不中断。不要求什么成就,不要求得到什么,能得到一个不中断就行了。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的,随便你走得多慢,只要肯一步一步走,不停下来,总会走到目的地,多走一步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煮饭,如果火不熄灭,慢慢冷水变开水,生米变熟饭。

外道对佛法盲无所知,
邪道已经从邪角上偏过去了,受蒙蔽的全是由于没有智慧

还要防止进入邪道,有些人在对佛法盲无所知的情况下,觉得气功也挺好,信巫婆神汉的人同样也是盲无所知。外道仅仅是佛门外面的一条道,邪道已经从邪角上偏过去了,除了少数是居心不良,其他受蒙蔽的全是由于没有智慧。

金刚智慧就在大般若里,
得到文殊菩萨智慧的加持,就能成就佛道

所以要得到保护,不走错路,不受迷惑,就得求文殊菩萨加持。能得到文殊菩萨的智慧,就能成就无上佛道。文殊菩萨智慧就是般若智慧,所以文殊菩萨像是左手当心,手托一部《大般若经》,有的文殊菩萨像上,手执莲花,莲花上放着《大般若经》,右手执剑,剑是表法,这叫般若剑;金刚智慧就在大般若里,这个宝剑非常坚固锋利,表大般若智慧断烦恼锋利无比。

我们法流是大般若,最主张修好菩提心,
般若智慧的修法,就是叫你在迷惑里不受迷惑

我们法流就叫大般若宗,能海上师一再说:我们没有宗派,要说什么宗,也只能说是“大般若宗”。我们最主张修好菩提心,修的法是无上乘,又叫佛乘,一直通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般若智慧的修法,就是叫你在迷惑里不受迷惑,这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智慧。修行就是与烦恼打仗,咱们现在初修,就像当年毛泽东所说的运动战,敌强我弱,赶快离开;敌弱我强,就打,打不过换个地方再打。修到后来有一定水平了,无论什么样的敌人来,都要打,这就叫对境修。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29-5)(总第95)

◎ 傅味琴 讲于 2002.3.12

学文殊菩萨的智慧,就能使众生转变过来

提要:

  ■ 要练习对境修,烦恼放不下就去诵经看笔记,有了文殊剑,就能把烦恼一刀
   两断
   ■ 老师随便谈心,话却很紧要,这是由于长年经验累积,自然熟能生巧
   ■ 烦恼一来,智慧就不显现了,在烦恼里求聪明,这叫烦恼聪明,所以对烦恼
   还是糊涂一点好
   ■ 干弘法事业度众生,可不能太计较,量大福大
   ■ 我从前也是气量小好计较,今天能转过来,也算是个小成就
   ■ 学文殊菩萨的智慧,就能使众生转变过来

要练习对境修,烦恼放不下
就去诵经看笔记,有了文殊剑,就能把烦恼一刀两断

对境修咱们平时也可以练习,咱们现在面对的都是小的境,先从小的境上去锻炼提高。要在起贪心的时候不贪,起瞋心的时候不瞋。实在打不过,就离开。有的人不聪明,明明打不过,他还不跑,弄得自己苦得不得了。怎么叫跑?你别老是坐着挨打,你烦恼放不下,越想越气,你赶快跑去诵经看笔记,看看法上怎么说的,休整好了,等到有水平了,当场拔出文殊慧剑,把烦恼一刀两断。为什么称金刚上师?金刚是表智慧,这是最锋利的智慧。金刚习气就要用金刚智慧来断,然后才能成佛。

老师随便谈心,话却很紧要,
这是由于长年经验累积,自然熟能生巧

最近听人说:“傅老师讲法,就像谈心那样,听的时候没有感觉到什么,事后想一想,老师的每句话都是非常紧要。我修文殊法也有两年了,怎么学来学去学不像。”不是文殊菩萨不加被你,你虽得到了文殊剑,可是这把剑还在磨啊,哪有一磨就锋利的。孙中山革命尚且要积40年之经验,何况修行呢?我讲法讲了40多年了,要讲得广,我能够讲得很广;在不必讲广时,我能讲得很精要,多年累积下来自然就熟能生巧了。

烦恼一来,智慧就不显现了,
在烦恼里求聪明,这叫烦恼聪明,所以对烦恼还是糊涂一点好

不过你们真要想快一点,最要紧不要受烦恼干扰。烦恼一来,智慧就不显现了,在烦恼里求聪明,这叫烦恼聪明。烦恼一来慈悲心也糊涂了,菩提心也糊涂了。有句话叫“难得糊涂”,那可不是指慈悲心、菩提心糊涂,而是指烦恼上要糊涂一点。就因为你对个人利益太清楚了,所以计较,还是糊涂一点好,这叫难得糊涂。

干弘法事业度众生,可不能太计较,量大福大

现在要我们杂志的人越来越多了,财务上有点吃紧,有人就开始计较了。我说:“开头担心送不掉,也苦恼,现在能送得掉,又舍不得,(众笑)这种心态太计较了。不要算盘打得这么精,咱们又不赚钱,要干弘法事业,太计较了干不成的。”

很多年前,上海禅定班是我亲手抓的,我可不计较,后来发展到一百多个人。苏州禅定班发通知的同学,由于精明计较,通知发得少,人也来得少。其实你多发一份通知,也是多一份心意。

所以修行度众生,可不要计较,越计较越糟糕,跟众生计较,你也怄气,他也失望:本来希望你来度我,谁知道你尽说我不好,我好还要你来度干什么?(众笑)所以伟大的事业要靠伟大的个性完成,越不计较福气越大,因为量大福大。

我从前也是气量小好计较,今天能转过来,也算是个小成就

我从前也是很计较的,我是慢慢转过来的。过去我要买一样东西,鞋底都要跑穿,(众笑)哪怕能便宜三角钱,即使要走很长一段路我也愿意,所以年轻时浪费了很多时间。

有一次我想买一般人咬不动的甘蔗节,只要两分钱,因为好的贵,我舍不得买,(众笑)我为了两分钱,还跟他们吵架。(众笑)

如果我发现你一句话不对,为了说服你,哪怕跟你辩上几个小时我都肯。我哥哥很怕跟我说话,我说“你最多听我讲20分钟”,其实早就超过半小时了。(众笑)我计较得这么厉害。

这跟我从前做会计有关系。会计的职业病,一分钱都要查出来的,否则账上就不平了。我计较起来也不看对象,家里买菜全要报账,差两分钱,也叫她再想想,把她气坏了,“两分钱还怕我贪污。”(众笑)现在我也转过来了。

你们看《米勒日巴》的传记,一开始就有人做了个梦说,今天有修行成就的人要说一个殊妙的法,大家都去听啊。结果是米勒日巴讲他自己的故事,说年轻时,伯父怎么样吞没他的家产,母亲瞋恨心大,叫他去学法报仇,学了一个降雹的法,把那些人的庄稼全打烂了。又求护法把伯父房子弄塌,尽造业。后来他转过来了,转过来就有大成就,他讲了这些都是极其殊胜的法。我今天也是跟你们讲,从前我也是气量小好计较的人,今天能转过来,也算是个小成就。

学文殊菩萨的智慧,就能使众生转变过来

现在我对干会计的人,实在合不来。(众笑)我们的会计小马,他跟煮饭的说,“油少放一点。”我跟煮饭的说,“油多放一点啊。”(众笑)

不要认为末法众生不能成就,文殊菩萨的智慧就能把你的烦恼习气慢慢转过来。

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30-1)(总第96)

◎ 傅味琴 讲于 2002.3.13

皈依师、皈依三宝、
皈依愿,此三为资粮道发心

提要:

  ■ “南无”即皈依,不能解说成南方没有,把释迦佛说成“如来佛”、“佛
    祖”都是错
   ■ 皈依师、皈依三宝、皈依愿,此三为资粮道发心
   ■ 修行有五个阶段,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
   ■ 资粮道第一步就要发心,发了心才会有行动
   ■ 没有发心的行动,只是盲目地乱走

  南无即皈依
   皈依分三:
   一皈依上师,二皈依三宝,三皈依愿。此三为资粮道发心,此句乃皈依上师。
   一切法皆由皈依生起
   皈依如小孩依靠父母
   皈依有法身意义
   金刚~利,能破一切,能趣一切
   金刚上师~菩提心是金刚
   文殊~勇猛智

“南无”即皈依,不能解说成南方没有,
把释迦佛说成“如来佛”、“佛祖”都是错

今天我们讲“南无皈依”,“南无”是印度音,翻译成汉文就是皈依。要念“ná mó”不能念“nán wú”。现在很多佛法名词都传错了,社会上人写书也跟着错。《西游记》把释迦佛称为“如来佛”,所以社会上人只知道如来佛,不知道释迦佛。现在又把释迦佛称佛祖,难道释迦佛变成佛的祖先了。佛是佛陀,祖是祖师,不能并起来称呼。“南无”译成中文是皈依,如果解说“南方没有”,那就错了。

皈依师、皈依三宝、皈依愿,此三为资粮道发心

“皈依分三”,这是按照这本文殊念诵法来说的。“一皈依上师”,我们刚才念的“南无皈依金刚上师文殊师利菩萨”,这就是皈依上师。“二皈依三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依愿”,“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还有自皈依法,自皈依僧,这三句就是皈依愿。“此三为资粮道发心”。

修行有五个阶段,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

修行有五个阶段,叫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第一就是资粮道,我们现在都是走在资粮道上。好比出门前要准备路上吃的用的。资,就是旅费,粮,路上吃的粮食,以前要带上粮票,古时候要带上干粮,这是比喻要准备好我们修行的路上需要准备的一切条件。准备好了才真正上路,上路就叫加行道。到了目的地就看到了,叫见道,比方说坐火车到了北京站,就看到北京了。你在北京各处走走,完成你要办的事情,就叫修道。事情都办完了,没事了,就叫无学道。

资粮道第一步就要发心,发了心才会有行动

资粮道,第一步就要发心,发了心你才会有行动。发了心才算你迈上了资粮道。首先是发皈依三宝的心,这叫皈依发心,有的人发了心,没有行动,这不是他超越了规律,而是他懒惰,只发心,不行动。

没有发心的行动,只是盲目地乱走

相反地说,没有光有行动没有发心的,如果有,也是盲目地乱走。比如路上随你问谁:“你去哪儿?”他会回答出他要去的地方。假如他说:“我也不知道。”那他精神有点不正常,在随便乱走。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30-2)(总第97)

◎ 傅味琴 讲于 2002.3.13

一切法皆由皈依生起,学佛就跟佛学,
佛在法里,就要学佛讲的法

提要:

  ■ 什么也不懂,无知得很,这种皈依发心也是不正常的
   ■ 受了刺激就糊涂了,糊涂的人,见人排队也跟着去排队,要有正确的发心,
   才有正确的行动
   ■ 四皈依乃佛亲口所说,师放第一位,师能代表三宝故
   ■ 世俗人奔向名利,古代名高财富的人,几十年一过,什么也没有了
   ■ 一切法皆由皈依生起,学佛就跟佛学,佛在法里,就要学佛讲的法
   ■ 学佛要既学佛的形象,更要学佛圆满的悲心智慧

什么也不懂,无知得很,这种皈依发心也是不正常的

现在佛门外的人也爱好佛教文化,他没有发什么心,是把佛教的书籍当小说书,消遣消遣。佛门里现在也出现这种不正常现象,皈依了,也不懂得皈依的道理,出家了为啥要出家?也讲不出来。或者“皈依么,就是来拜个师父。”什么也不懂,无知得很,这种皈依发心也是不正常的。

受了刺激就糊涂了,糊涂的人,
见人排队也跟着去排队,要有正确的发心,才有正确的行动

不正常的人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受刺激,糊里糊涂;一种虽然没有受刺激,可他一向是糊里糊涂的。从前苏联电影里,有个人受了刺激,糊里糊涂、毫无目的地东走西走,看见人家排队,他也站在后面。这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要排队,他不知道。

轮到他了,窗口里的人问他,“你去哪儿?”他才醒过来,一看是火车站,其实他什么地方也不想去,就随口问,“这班车到哪里?”“到西伯利亚。”“我就买张西伯利亚的票。”就这么糊里糊涂地上了火车到了西伯利亚。

所以在正常的情况下,首先要有正确发心,然后才有正确行动。

四皈依乃佛亲口所说,师放第一位,师能代表三宝故

“南无皈依金刚上师文殊师利菩萨”,“此句乃皈依上师”,四皈依是释迦佛亲口说,我们现在念四皈依就是按照释迦佛当时唸的原音,“南无古”是皈依师。古就是上师,“布达耶”是佛,“达摩耶”是法,“桑耶”是僧。为什么先皈依上师,因为师能代表三宝,三宝的功德总的归纳在师那里,所以把师放在前面。我们最高最高的师就是释迦佛,释迦佛本身是佛;讲了49年法,这是法;自身是个比丘僧,是僧,所以佛法僧集中在师身上。

 世俗人奔向名利,古代名高财富的人,
几十年一过,什么也没有了

有了皈依才有方向,才有目的,世俗上有句话,叫有奔头,意思这条路他看准了:往这条路上奔大有希望。世俗上人无非是奔向名利,其实名利到后来什么都没有,古代那些名望高的人、能用黄金铺地的富翁,现在全都不见了。人生在世不过几十年,几十年一过,什么也没有。

一切法皆由皈依生起,
学佛就跟佛学,佛在法里,就要学佛讲的法

“一切法皆由皈依生起”,我们的目标是成佛,佛道是我们迈向目标的正道,要成佛,必须要皈依佛,你不跟佛学,怎么成佛?好比你想当老师,得先入师范学院跟老师学,你想当医生总得跟医生学。女儿将来要当妈必须跟妈学,妈当初抱你,你现在抱洋娃娃,先从抱洋娃娃学起来。

要跟佛学,佛剃头,你也剃头;佛剃胡须的,你也把胡须剃掉;佛披着袈裟,你也披袈裟。这是学佛的形象,还不能叫佛。佛不是在剃头上,也不是在剃胡须披袈裟上,佛是在法里,你就得学佛讲的法。

学佛既要学佛的形象,更要学佛圆满的悲心智慧

现在人讲究庄严,袈裟也不像当年佛的袈裟,佛当年的袈裟是用很粗糙、很不讲究的碎布拼成的,所以袈裟往左肩一搭,不会掉下来。佛教传到中国来,不知哪个年代开始采用质料高贵的新布制成,因为质料细滑,容易滑掉下来,后来人就搞了搭钩挂上。佛的袈裟没有搭钩,搭在肩上,真庄严啊。出家人形象要庄严,即使形象很像,也不过是形象,成佛要靠悲心智慧圆满。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30-3)(总第98)

◎ 傅味琴 讲于 2002.3.13

要懂得皈依的法义,从佛法上产生正信

提要:

  ■ 佛法是度众生成佛的方法,没有法,讲得再好也是空想
   ■ 要懂得皈依的法义,从佛法上产生正信
   ■ 我们皈依后,听佛的话就很安全,能脱离生死轮回

佛法是度众生成佛的方法,没有法,讲得再好也是空想

佛把自己悟到的智慧讲出来,来度众生,就是法。你想成佛,就得学法呀,因为法就是成佛的方法,没有方法一切都是空想。现在科学发达,对于病检查得非常详细,X光、验血、B超,还能知道这个病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但很多病到现在还没有办法。所以没有法,随便你讲得怎么好都是空想。

佛是智慧圆满,佛法能使人粗心变细心,还能培养种种的观察能力。可是现在佛门里的人,你问他,“我为什么这么苦?”“业障啊。”“什么业障?”不知道。远远比不上医院里医生,还能说出为什么得病。

在人生路上真是困难重重,所谓人生坎坷,一下子就老了,老后面就是死,死了还要六道轮转,怎么脱离这些苦呢?要有办法啊,有了办法就有希望跳出六道轮回,还有希望成佛哩,哪可以进了佛门不要法?

今天看了一张报纸挺有趣,有个大气功师为人治病,骗的钱不知道多少。被判刑25年,还要罚他800多万。报上有幅漫画,一只鸟飞到铁窗口取笑他,“当年你说你能使地球停止转动,现在怎么一点办法没有了?”可是当年是有这么多人受骗上当。

中国人有种根深蒂固的神秘感,好像神仙来到人间了,从前叫半仙,算命的称铁口。这种迷信思想在民间扎根很深,明明是迷信,却信得厉害,有时他自己也承认,“我信的是迷信”,既然知道是迷信,就别信了,他还要信。

有的不懂烧香的意义,以为点香是通神,不烧香,佛菩萨不知道,像这种人,香到他手上就成了迷信品。当年佛在人间,烧的是檀香,到佛那里听法的人多了,空气不好,有人买了檀香在讲堂烧,檀香能去除空气的污染,能醒脑,以此做供养。从法上讲,香表戒,以清净戒律的修持来供养佛。

要懂得皈依的法义,从佛法上产生正信

“一切法皆由皈依生起”,你要真正照法上去实践,真正起法上的作用,非但形式上要皈依三宝,更要懂得皈依的法义,从佛法上产生正信,这样的皈依才是真正的皈依。所以皈依了就要学佛法,你不学成佛的法,怎么成佛?好比学生有了学生证,当然要上课,不上课究竟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又怎么毕业?

现在佛门里每个人都会说“我皈依了,是佛弟子”,可是这个佛弟子从不上课,对佛法既不了解也不实践。实践要照法义去实践,他法义都不懂,实践什么?

我们皈依后,听佛的话就很安全,能脱离生死轮回

“皈依如小孩依靠父母”,皈依是皈投依靠,孩子离不开娘,佛弟子离不开佛,孩子心里总想着娘,佛弟子心里总想着佛,孩子遇到苦恼,开口就叫“妈”。所以皈依就好比小孩投入到妈妈的怀抱,这个怀抱充满着爱,充满着温暖,充满着安全感。

为什么父母子女感情深?说起来有天性,实际上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感情。有的孩子哭起来,眼睛还朝着爸妈,意思叫父母去抱他,一抱他就不哭了,因为这么一抱,他就得到了爱,得到了温暖,而且妈妈的怀抱很温暖,有安全感,在妈妈的怀抱里他什么也不怕了。

我们皈依佛,就像孩子有了父母的爱、父母的温暖、父母的安全感。佛菩萨都是爱众生;佛使我们离苦得乐,这就是给我们温暖;佛使我们不下三恶道,我们皈依了以后,听佛的话就很安全,乃至能脱离生死轮回。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30-4)(总第99)

◎ 傅味琴 讲于 2002.3.13

  文殊菩萨智慧是勇猛智,
佛弟子是战胜烦恼的勇士

提要:

  ■ 皈依有法身意义,一皈依,自身的法身就生起
   ■ 金刚智慧能破一切烦恼
   ■ 无上乘以菩提心为主体,修大乘不能没有菩提心
   ■ 文殊菩萨智慧是勇猛智,佛弟子是战胜烦恼的勇士
   ■ 佛弟子是释迦种姓,不必在名号上多加装饰
   ■ 修行人学勇猛智,就象修行人,不再散漫拖拉

皈依有法身意义,一皈依,自身的法身就生起

“皈依有法身意义”,佛有三个身体:法身、报身、化身。真正皈依是皈依佛的法身。《金刚经》说“不能以三十二相见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见相非相,即见如来”,你见到相,能悟到一切相皆虚妄,你就见到了如来的法身。法身是以法为身,哪有什么相?所以叫法身无相。

皈依就有法身的意义。皈依是皈依如来的觉悟、如来的寂静、如来的清净,这个觉悟、寂静、清净全从法上出生。真正懂得皈依的人,一皈依,自身的法身就生起来了,你不懂嘛当然不起作用。

金刚智慧能破一切烦恼

“南无皈依金刚上师”,金刚最锋利,一切坚固的东西都能破掉。只要一小粒的金刚钻,在玻璃上一划,玻璃就自动地分成两半,所以金刚钻比玻璃还要硬,硬碰硬,玻璃就碰不过它。在佛法里就用金刚来比喻文殊菩萨的智慧,这个智慧像金刚那样坚固锋利,有了金刚智慧,能破一切烦恼,哪怕是最牢固的烦恼也照样能破掉。

无上乘以菩提心为主体,修大乘不能没有菩提心

上师全称是“无上大宝师”,既然是无上乘,就是以菩提心为主体,修大乘的人不能没有菩提心。菩提心力量最大,菩提心能破一切烦恼,能消一切业障、罪障。所以菩提心极其锋利。要培养菩提心,还要使菩提心坚固。

文殊菩萨智慧是勇猛智,佛弟子是战胜烦恼的勇士

文殊菩萨的智慧是勇猛智,勇,勇敢,狮子是森林之王,小狮子是狮子种姓,从不胆怯;小猫就两样了,走路也是软绵绵,叫声也是软绵绵,而且总是在你脚边绕来绕去,表示和你亲热,绕得你路也不好走了,真像南方人的性格,多情的很。(众笑)在《天下奇闻》里,还有小猫被大老鼠吃掉的事。还比不上鸡,母鸡保护小鸡,它伸着头要跟老鹰拼命的。佛弟子应该是小狮子,佛称佛弟子为勇敢的士兵,这个勇敢是从法上来,因为我们是释迦种姓,我们是释迦佛的传统。可是现在不懂法的佛弟子实在不像样,口上说自己是佛弟子,其实早就走了样。

佛弟子是释迦种姓,不必在名号上多加装饰

昨天我听说,有人问一个出家人,“师父,你的上下是什么?”他听不懂,说“什么上下?”那人只好说:“请问师父的法名?”“我姓释。”去掉了在家的姓,他加了一个姓“释”,因为是释迦佛的弟子。

佛在世的时候,佛弟子可没有姓释,舍利弗就是舍利弗,封建社会不可以随便称人家的名字,否则就是不尊敬人。所以称师父的名字要加“上下”,封建社会讲话都喜欢加一些修饰。

我从前受了影响也学会一点,少年时在昆山钱庄里当学徒,礼拜天和同事出去走走,路上我问他:“令尊大人身体可好啊?”他眼睛朝我看看,“那一天我看到的是不是令妹啊?”他哈哈笑,“你怎么来这一套?”我文化初中二年级,写信写不好,买了一本尺牍,我给妈写信,“母亲大人近来睡眠可好?饮食有加?”母亲说:“我又没有生病。”

现在我不搞这一套了,所以我称我师父就称“能海上师”,你即使把“能”字是抬高了,上,“海”抬低了,下。如果这是必要的话,咱们应该这样念佛号,上“释迦”下“牟尼佛”。(众笑)咱们念佛都是“南无释迦牟尼佛”。中国佛门条条框框已经加得太多喽,希望今后不要再加喽。

修行人学勇猛智,就象修行人,不再散漫拖拉

“勇猛智”,勇是勇敢,不怕烦恼,不要对自己灰心失望。猛不是叫你拼着命干,有人发心磕大头,头一天磕14个,第二个磕50个,磕了两天,骨头疼,床上躺了三个月。猛是猛断,烦恼起来了,立即觉悟,马上切断,不要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而且切断的时候要有大决心,大力气,拖延时间没好处的,那就要勇猛。

猛还有快的意思,打起仗来速战速决。否则演戏都发生困难。演戏时前台爸爸在喊,“儿啊,”本来一喊就要出来,怎么还没出来呢?只好再喊,“儿啊。”方才听到里面“哎”,还不出来,“儿呀,你快出来吧。”里边说,“我还没睡醒哩。”

现在舞台上都是转台的,前台演戏,后台在准备下一幕的布置。等到这一幕演完了,幕帘一拉,台一转,第二幕的布景就是在前面,开幕就可以演,用不着等时间。假如幕老是不拉开,可能这个转台的机器没加油。

人生犹如演戏,佛早就说过实无众生可度,演场戏嘛,可是演戏还要演得像样一点,演佛弟子就要演得像佛弟子的样,别给旁人看了说闲话。演修行人,就像修行人的样。咱们是学文殊菩萨的勇猛智,就像学文殊菩萨勇猛智的样。有了勇猛智之后,就不会软绵绵,软绵绵,散漫拖拉。

今天讲到这儿。


{返回 傅味琴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100~108)
下一篇: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80~89)
 佛七谈恭敬
 修行要明理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150~159)
 <循身观>带修禅定前开示(10~19)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50~59)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100~108)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50~59)
 定学开导(110~119)
 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2005释迦佛圣诞开示)..
 念佛开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法与治疗(宗萨钦哲仁波切)[栏目:佛教与医学]
 禅修中的四个「拐杖」(明一法师)[栏目:禅定]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