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是宗教是哲学,并应以科学为方便
 
{返回 蔡惠明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43

佛教是宗教是哲学,并应以科学为方便

蔡惠明

《法音》1991年第2期发表西妙居士所作《佛法之性质与佛法之研究》一文中谈到“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佛法就是佛法。”并对以科学为方便弘扬佛法提出不同看法,说:“佛法与科学,无论就其基本目的、基本方法及于人生实际价值而言,都有根本的不同。”对于以上二个问题,历来都有争论,见仁见智,各抒所见。笔者就个人学习的体会,想谈谈自己的观感,抛砖引玉,敬请各方大德指教。

首先是佛教是否是宗教问题,应该弄清什么是宗教这一概念。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在人类历史开端时期,没有也不可能发生宗教。宗教观念是在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发展,人的思维具有抽象概括能力时才出现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到前五世纪的印度,它是当时反婆罗门的思潮之一,以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婆罗门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等观点,以众生平等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并以独特的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等教义解释人生和世界的问题,它在印度本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公元前三世纪被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定为国教,并传播到印度邻近地区很多国家。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大乘佛教以通俗形式向群众宣传佛教教义,受到广泛欢迎。七到八世纪后,大乘佛教的一部分派别同婆罗门教互相调和结合,产生了大乘密教。十三世纪初,由于外来势力的沉重打击以及佛教内部不纯等原因,佛教终于在印度消亡。十九世纪末,稍有复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又有新的发展。目前仍广泛流行于中国、日本、东南亚地区并传播到欧美,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依照“约定俗成”的习惯,佛教亦被称为宗教,这已是众所公认的事实了。

佛教是否属于哲学范畴问题。哲学这一名词源出希腊文Phi10s0phia,意即爱智慧。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佛教三学中主要是慧学包涵了哲学的内容。三学中的戒学和定学主要是属于道德修养学说,但戒体部分也含有少量的哲学内容,慧学则既贯穿着佛教道德学说的内容,且广泛涉及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从而包含有更多的哲学内容。佛教的根本目的是求得解脱。为了适应对信众说教和对外道辩论的需要,随着佛教理论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历代高僧大德日益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高度阐明教义,从而使佛教增添了更多哲学色彩,丰富了哲学的内容。佛教理论一般是从境、行、果三方面进行论述的。境,即所观的对象,也就是认识的对象。行,就是修行。果就是修行所得的果。换句话说,境是佛教对世界的认识,行和果是佛教的实践活动。佛教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境这一范畴的论述上,也就是对境的真实本质的各种说法上。佛教认为,对认识对象的本质认识,构成了佛教真理。佛教哲学是佛教全部教义的思想基础,也可以说就是佛教教义中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部分。由此看来佛教哲学的对象、范围比整个佛学要狭窄一些,但它是佛学中的一部分,是其中的思想核心部分,不能笼统地说“佛教非哲学”。

在中国思想史上,佛教和道教一直是两股重要的思想潮流。魏晋时期,佛教哲学和道教哲学合流,丰富了后期玄学的内容。隋唐以后,佛教各宗派各自对佛典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并且互相弥补和融通,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佛教思想体系。宋明时期,标榜反对佛教的理学,却又从思想上汲取佛教哲学,形成了佛教化的新儒家。如朱熹的“一旦豁然贯通”就是脱胎于禅宗的顿悟学说。在宋明时期,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儒、道两家的调和,已达到互摄融合的高度。宋着名学者张商隐在他的《护法论》中说:“儒以治皮肤之疾,道以治血脉之疾,佛以治骨髓之疾。”表明其用是一,不过程度不同而已。近代的改良主义者更有从佛教汲取养料而批判儒家理学的,如谭嗣同所建立的“仁学”体系,他的思想渊源之一就是禅宗。章太炎曾运用佛教因明与西方逻辑、中国墨经作比较研究,并有《齐物论唯识释》之作。佛教思想作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部分,对于推动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胡适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半途辍笔,就是因为他不懂佛学,写不下去了。而佛教文化的精华,如敦煌壁画和经卷,龙门、云岗、大足、麦积山等地的石刻,金代的赵城藏等,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一页。

佛法的世间流布,不能没有方便适应。佛教中国化这一事实充分体现了方便适应的功用,我们应该善于加以总结。近代科学家王小徐、尤智表以科学为方便弘扬佛教,这和东晋道安用玄学解释般若,风靡了当代名士,方法上是一致的。道安首倡“因风易行”,促使佛法大兴。“风”即风俗,或称民俗,是民间历史文化的体现,或者说是文化的一个具体表现或存在形式,也就是文化的沉淀层。“因”即沿顺随应,依据调适的意思。“因风易行”是说外来思想文化顺应本土文化,与本土文化相适应与协调。这样佛教就能为当地民众所接受,便于流传。既然当时可以玄学为方便,为什么今日不能以科学为方便,达到弘扬佛法的目的呢?因为方便是有时空适应性的,要有破有立,当时施设的方便由于时空的变迁失去作用甚至成为阻力时,那就需要以“正直舍方便”的精神,舍弃旧方便,建立新方便,却不能刻舟求剑那样停滞于古代。王小徐名季同,苏州人,前清时留学英国,研究电学,并在德国西门子电机厂实习,曾发明转动式变压器。回国后在国民党时期的中国科学院工作,着有《电网路计算法》(是用英文写的)在电学上很有价值。他对佛学研究功夫正和他的电工学一样精湛,着有《佛法省要》和《佛法与科学的比较研究》等书,以科学家的体验与语言,比较研究佛法,这本身是个创举,受到知识界的热烈欢迎。尤智表字佳章,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后来又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无线电工程,回国后历任浙江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南办事处工程师等职。他因叔父尤景溪的开导而信奉佛教。1946年7月,在汉口《正信》月刊发表了《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一文,反应强烈。1954年,我任上海《觉讯》月刊执行编辑时,经常向他请教,得益非浅,他应我的请求对《研究佛经的报告》进行修订,增加佛教的宇宙观和佛教的人生观两部分,由觉讯月刊社出版。他在《自序》中写道:

“作者在交通大学求学时期,酷爱自然科学。毕业后因叔父的启发又爱好了佛学。科学与佛学原有很多会通之处,如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都是说明《中论》中‘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一原则的最好的例子在科学中往往没有加以解释,但用佛学来解释却很合适。例如空气中的氧气O2,是没有气味的气体。但三个氧原子组成的臭氧O3,就会发生臭味。这个臭味从何而来?从第一原子来?从第二原子来?还是从第三原子来?事实证明:每一个氧原子都没有臭味。此味不从外来,不从内出,也不从中间出,但从因缘和合而生,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此臭味实无天性。不过体性虽空,现象不是没有。这样的认识是正确的认识,佛法称为中道义。”

此书不仅在国内多次翻印,印数达十多万册,而且在港台都有翻印。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李荣熙还将它译成英文本。可见是一种殊胜方便,并没有不妥之处。可惜的是,尤老在那极“左”的年代里不幸逝世,此书也不能由他亲自不断修改,以求新的适应。上海佛协出版流通组计划重印此书,还是依据时代的新要求进行修订,尽量删去牵强附会的地方。

《佛法在原子时代》作者罗无虚,名永正,今年79岁,退休工程师。他原籍上海,毕业于上海雷士德学院,1946年参与发起上海佛教青年会,随后赴香港工作,在港发起中道学会,并创立香海莲社半春园道场,讲学颇勤。1973年去美国定居,潜心于原始佛教的研究。他在加州菩提学会演讲《杂阿含经》说缘起观时指出:

“缘起法亦译因缘法。此指事物间的生灭变化,都有它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这是个理法。它基本上对人生(生命、生死),宇宙(经称世间)有一个重大的启示:一切是动的,Dynamic,不是静止的。一切生命在生、老、病、死的过程中;一切世间在成、住、坏、空的过程Pr ocess中,因此‘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缘起法与尖端科学的量子力学、相对论,以及宇宙物理学在理论上可以会通。”

他只是将科学作为方便,并没有将科学与佛教划等号。他的《佛法在原子时代》在美国重印,作了修改和补充。上海佛协出版流通组将依据修正本翻印。看来今后还将以科学为方便弘扬佛法,当然这只是一种手段,目的仍然是“令入佛智”。

 


{返回 蔡惠明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夏丐尊与弘一大师的法情道义——纪念夏丐尊居士往生45周年
下一篇:弘一律师与律学
 尊重上座部佛教
 吉藏大师的空宗思想
 天台新貌
 兴慈法师和法藏寺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精通贤首 重兴真言——纪念持松上师诞辰一百周年
 念佛与止观
 研习“杂阿含经”论“无常,苦、无我”
 大乘不离小乘
 明代的净土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摩诃止观卷第十上[栏目:智者大师]
 两种真理的结合[栏目:蒋贡康楚仁波切]
 静观己心(圣祥)[栏目: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
 智者妙音 中篇 迈向解脱之道 第五章、不共前行五加行实修指导 二、发菩提心的意义与修法[栏目:智者妙音]
 Straight from the Heart - The Prison World vs. the..[栏目:Maha Boowa]
 《楞严经》耳根圆通修持法门举要(释常海)[栏目:其它法师]
 印顺呼唤人间佛教(郭朋)[栏目:人间佛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