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自省】:
——我们去帮助别人的时候,何时能够谈得到说无缘大慈呢?都是有分别心的,也就是都是有条件的。
——那么有条件、有分别心就不是真正的慈悲心。
——就不是真正一种任运了,不是真正的一种悲天悯人的菩萨的胸怀。
【趣道方便】:
——当然,我们一下子要做到,谈何容易。可是,我们可以去体会(这)是一种什么心情?是一种什么境界?至少可以(体会)。
——我们常常说“可望不可及”,但我们也可以看一看,体会一下、感受一下,甚至我们也可以推测慈悲心究竟是什么。
【破斥邪见】:
——不然的话,我们很容易把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的善行就当成慈悲心。
——日常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的善行,更多的是属于世间的善法。
——因为这些世间的善法比较具体的。冷了,给一件衣服穿;肚子饿了,给你两个馒头吃;
你需要什么,给你帮助一下;你情绪不好,给你安慰安慰,顶多如此而已。
——当然,这种助人为乐的行为也是值得赞叹的,(但)究竟同慈悲心的本意,还是相距甚远。
2、入大乘门学发心·把握要旨离二乘
【入大乘门】:
[宗]:那我们学佛,发菩提心、发慈悲心,这些本身都是要去学习的。如果我们有了慈悲心之后,自然而然我们同许许多多的人都能够相安无事、都能够互相包容,很容易去感受到别人的心情,别人的内心的境界、内心的状况。这样子的话,慢慢才有办法趣入大乘道。
【如理认识】:
——当然,趣入大乘道,有共、不共两种道。
——那么共(道)呢,就是二乘当中所谈到的诸道。
——那这些道要除去什么呢?少分希求独自寂静乐。
——希求独自寂静乐,就是有一部分二乘的人,他所希求的是独自,就单独、寂静的快乐,寂静乐。那这个要把它除掉,才有办法趣入大乘道。
——那除此以外,大乘人也应修持,(就是)二乘藏中所说的诸法、诸道,都应该要修学,那么方广藏中所有的法,我们都应该要学跟修。
【二乘过患】:
——为什么“希求独自寂静乐”不可取呢?其原因就是容易偏到二乘道当中去。
——那么,在二乘道当中,我们越走越远,就不容易转到大乘道当中去。
——也就是,我们的心逐步逐步不容易去感受到别人的心,去感受到众人的心,去感受到别人需要什么,众人需要什么,大众需要什么。
——更不容易有我应该去为别人、为众人、为大众、为群众做些什么事(的想法)。
——所以独自寂静乐时间长了,当然,如果修的好的话,也可能证到罗汉果;修不好的话,那都很难讲,我们会修到什么地方去,就会成为很麻烦的一个事情。
——就是我们的心慢慢慢慢同现实生活当中的境界远离了、隔绝了。
——这样的话,就不是在学佛法,就不是在发菩提心。
【修道要旨】:
——所以,对我们三乘佛法的因相的把握是很重要的。——师父强调!
——因相、果相、生相、灭相。你的因相是什么?你的果相什么?
[宗]:成佛的目的——度众生;度众生的目的——为了成佛。这就是我们佛法同世间法,佛教同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
『附录·思考题』:
1.慈悲的内涵是什么?“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2.反观我们自己去帮助别人时是慈悲心吗?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世间善法等同慈悲心?
3.怎么才算趣入大乘道?
4.为什么趣入大乘道,必须要在共道中去除“希求独自寂静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