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开示《大乘百法明门论》笔记要点(第八讲 下)
(6月3日)
【错误心相】我学习佛法,自己受用就可以,当自了汉,不需要学那么多。这个我空、法空、大乘佛法,我也做不到,也不要学那么多。
【以发心论】大乘、小乘,不在于经论本身,而在于我们的发心。
发大乘心,就是大乘;发小乘心,所学的一切都会变成小乘法。
发大乘心,所学的一切都变成大乘法的支分,如小乘的四念处,大乘也可以用。
大乘法包括了小乘法。
关键是我们怎么发心,大小乘是以发心来论的。
【不在经论】大小乘不是从经论上来论的。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这部经是弥勒佛讲的,它是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的大乘,不是我们的。我们学了后,能不能变成大乘,这是比较关键的问题。
【大乘发心】大乘,我们常讲的菩提心、广大愿,愿心、行心,大悲心。
大悲心,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要救度所有的、无量无边的众生。
【成佛必需】大悲,不是因为众生有苦所以我们需要悲心;大悲众生,就是大悲自己,是我们自己要有对一切众生的大悲心,我们自己成佛要去培养这种大悲。
【师父破斥】并不是说,外面有这么多众生,有这么多人需要我去大悲,那你这个法都用错了。
【如理思惟】地藏菩萨讲:“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过去常常有人问:“众生那么多,度不完他就不成佛了?”无量无边的佛菩萨,包括我们修行,大家都发这个愿,所有的众生不是靠一个人去度,不是地藏菩萨一个就能度完。但是你必须要发这种心,你才能成佛。
【平等发心】你的心对所有的众生是无分别的,这些众生是否与你有缘,是否能够接受,同你有没有业障,这是另外一个问题。而不是你自己发心的时候有区隔:这些人你给他大悲,那些人你不给他大悲;这些人给他小悲,那些人不给他慈悲。那这个就不是佛法,大慈悲心绝对是不舍一切有情。
【无智难发】关键是:你能不能做到?你有没有来培养这种能力?
只有真正通达我空、法空,否则绝对做不到。
【清醒认识】这个过程中会有种种障碍,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你去给人家帮忙,不一定人家都说你好,有的时候可能还会相反,你越给他帮忙,人家越会讨厌你,越会嫌你烦,都是有可能的事情,不是说你有好心就可以。
但是不管别人嫌你烦不烦,你都有大悲心,那就是一种境界。
【错误认识】我们想:我们要究竟了义,这些方法不重要,善巧方便不重要,可有可无。
【如理认识】恰恰唯识的说法刚好相反:方便才是究竟了义。
【开演阐释】究竟了义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只有佛才能究竟了义。
方便才是佛出世的究竟了义的本怀,方便就是有无量无边的法门。
比如说,释迦牟尼佛不开设无量无边的法门,那众生怎么来信佛、学法呢?这本身就是佛陀出世的本怀,究竟的本怀就在这里。不用种种的方便,人是很难信佛的。
【师父破斥】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说这些可有可无,那你就错了,很严重的错了!
你认为说:“我只要求真实,不要方便。”
没有方便的话就达不到真实。
最后你求到真实了吗?你有没有得到真实?真实难道就这样求吗?那都是不实的。
【综上所述】方便是跟大悲配套的,只有大悲没有方便,悲心没办法实现。
所以我们要掌握种种技能、方法,才有办法帮助更多的人,否则就帮不到。
【师父破斥】我们学佛法,不能随便把人划分成大乘、小乘、宗派,你这个划分本身就有问题。更何况,并不是说你学了哪部经、哪部论,就能代表哪个宗派。学了大乘经论就能代表大乘,学了小乘经论就能代表小乘,绝对不能这样划分的!
【应机逗教】释迦牟尼佛说法,是根据众生的需要、根机而讲的,不是哪些人看得顺眼给他讲得深一点,哪些人看得不习惯给他讲得浅一点,这些都是世间法的心态,不是佛法的心态。
【不识病因误导他人】我说这个是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们不能认为:别人学法学得不专、不好,我要告诉他一个方法让他专一、让他学好。
他本身已经有了一个障碍,你拿另一个障碍再去障碍他,只会越来越麻烦。
他本身有了一个麻烦,你再告诉他一个方法,他就越来越麻烦,不知道该怎么办。
【问题所在】这个问题是所知障,是人内心的认识、知见上出了问题,他与佛法的相应程度还做不到,他的所知还达不到,所以就成了所知障。
【深入辨析】人有能知、所知。
心是能知,所知就是我们心上面所知、所缘的境界。
他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想去达到,却又达不到,所以内心就成了障碍。
他内心(已经)产生了障碍,你又说“你一定要这么去做,才能达到,如果你不这样做,就会怎么样……”这样,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毛病,你再去说,他就病上加病。
【应善用法】我们学了很多佛教的理论,这些理论我们怎样用来观察、观照?我们不能用这些理论来观照自身心相的话,就会拿这个理论去要求别人、衡量别人、判断别人。
【法镜自照】所有的理论是要观照我们自己的心相,只有观照到我们自己的行相之后,才能够我空、法空,才能真正去帮助别人,才能真正帮助得了。
【智慧摄持】往往我们很好心想去帮助别人:“你要学这个法门,你要学这部经论……”都是好心,都是好意,但我们如何判断、辨别这种对人的培养和引导是正确的呢?这个就很关键了。
【误区一】心是很好的,但是我们所用的方法可能是错误的。
【误区二】今天想要帮助你,过两三天,觉得“这个人这么难教!”就不教了。
【误区三】今天刚刚学完,这个法好,世界上最好;过两天听到另一个法师讲,又觉得这个法最好。
【师父破斥】他认为这个法最好,意思是其他的法就不好。这个起心都是错误的!
【喻】小孩所吃的东西,先要喝奶,然后吃米糊、吃面、面包、馒头,在各个时期吃的都是为了让身体长大的,都是需要的。不能讲馒头就是最好的,或者米饭是最好的,面条是最好的。
【引申】我们所学的东西,都是佛法,前面学的东西,也都是长养、滋养我们法身慧命所必需的。
【师父破斥】如果我们去对立,说今天吃了这个面包是最好的,过去吃的米饭、面条全部都是错误的,这个假设怎么能成立呢?都是不对的。这只是今天的一种感觉。
【错误现行】我们学佛法就是常常落入这样的断见、常见之中,然后就一直否定自己:我学错了,我学得不好,然后信心就越来越弱。这些都是我们的问题。
【问题症结】就是不能真正认识到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生命中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我们如何来获得、拥有、巩固。
【严重后果】如果不知道,肯定是患得患失的,一听到一堂课、一堂法,就容易拿自己今天的心得来怀疑自己过去成长过程的种种不足,非常容易这么去分别。到了明天,又想“昨天那个讲法也不对”;到了后天,又想“昨天那个也不怎么样”,一直来怀疑自己所作所为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我们如何认识生命的本性,认识到我们的本心?向内用功,莫向外求。
【生命真正所求】
人的才能、技术、学问都属于世间法的范畴;
生命潜能的开发,人的觉悟、智慧,是不共世间法。
再多的知识,再多的学问,再大的能力,都不能开发智慧。若用得好,对我们觉悟,对智慧的开发是有用的;若用不好,(反而会)起反作用,成为我们心所缘的境界。
【生命的超越】反过来,我们体悟了无我,超越了种种事物的生住灭相,把握了诸法仗因托缘和合的假相,(就能组合缘起、改善生命)。
假相,是不真实的,是能够改变的、能够过去的。
不好的,让它变成好的;
好的,让它仗因托缘,一直持续,并且好上加好。
【师父提策】这是我们生命要去着力的地方。
【自我放逐】如果我们的生命不在这些地方着力,我们的生命就非常容易在现实世界的边缘上存在。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会认为,“现实社会、现实缘起是众生共业所感,我没有办法改变世界,也不想去改变,但是呢,我也不能说我不活,所以,算了,我不和你们大家站在一起,我到最边缘的地方去。”所以你不知不觉就活在这个世界的最边缘。
【结合当下】在一个团体中也是一样。慢慢就会认为(团体)不重视我,自己好像边缘化了,其实没有那回事。
【深入分析】为什么会认为自己被边缘化了呢?说明你自己缺乏主人翁意识,或者说,主人翁意识在退化。
【喻】我们是中国人,你不会怀疑这一点。
【引申】我们学佛法也是一样,我们住在一个道场也是一样,你本身就是(团体的一员),但你却一直不相信,一直怀疑,最后你法也学不进去,从此你会引发很多很多问题,都是因此产生。
【心的轨道】正见出了问题,正念、正知、正行都会出问题,一切都会出问题,所以我们要远离颠倒梦想,让心走到正路上,走到心的轨道上。
【念念相续】我们人的心念念持续不断。
真如法性是如如不动的,是超越生命的,无为法是超越生命的;
心念,有为法,是念念生灭的。念念生灭,一直伴随着我们一生,伴随着我们的生生世世。
【错误心态一】我们的心念念相续,但是我们往往忘失本心,舍本逐末、舍近求远。
【明辨心相】
①舍近求远,就是总觉得不容易得到的东西才是好的,什么是最不容易得到的呢?最远最远的东西不容易得到。在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或者大海的最深处,不容易得到,他认为是最好,这就是舍近求远的标志。
②舍本逐末,就是(认为)外在的成就才是实在的,内心的成就是不实在的,所以不会重视在内心上观照、做功夫。
【师父破斥】我们向外去求,怎么能够解决我们内心的问题呢?这是不可能的事!
【错误心态二】有人认为,我现在因缘还不到,还不需要好好修行,等因缘到了,再好好用功、努力。这也是错误的事情!
【师父破斥】(何时才算因缘到了呢?你难道要等待他人)建一个非常好的房间,一个非常好的修道的环境,然后来请你:“某某你到这里来修行吧!”这有可能吗?你还想等待什么?
【清醒认识】没有什么等待不等待,都是念念相续。修道的人绝对不能说我还要等待、期望,期待以后谁给我教什么东西,谁给我们讲什么东西……这些都是颠倒梦想,都是不知道佛法的知见是在自己内心上面用功。
【问题症结】我们种种的幻想、梦想,是造成我们无法安住当下的最根本原因。
【生命的扭曲】实际上,绝大部分人所追求的外在上的成就,如刚才谈到的舍本逐末、舍近求远,这些梦幻泡影的境界,海市蜃楼的境界,就是我们生命状态的扭曲。
【正确心态】如果生命状态没有扭曲,非常正常、非常健康,有判断力(有慧就有判断力),他就知道怎么办,时时刻刻知道当下怎么办,而不是期望,期望再过几年怎么样。
【所求明确】判断力就是时时刻刻都知道要做什么,今天、明天,都非常清楚。
【如理抉择】我们要去追求的、安住的,是我们真正生命本质上需要的东西,而不是去追求那些不切合实际的东西。
【明见过患】(追求)不切合实际的东西,最后就会造成我们远离大众、远离师法友。
【开演阐释】你跟大家在一起,但你另外想“我要去得到一个什么东西,你们都没有的,我要去得一个比你们都高一点的(东西)”,这种念头就会造成你不能安住,就会造成你远离师法友,就会造成对佛法的体会越来越遥远,这是用心用错了。
【执幻为真难解脱】我们要安住当下,我们需要安住当下,但不等于想安住就能安住。
为什么不能安住呢?就是有种种幻象,如梦幻泡影的幻象。
我们不能通达人无我、法无我,就无法消除这些幻象,
若不能消除,我们会把这些如梦幻泡影的景象信以为真,认为它是真实的,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所要拥有的。
这样我们就无法解脱。
【修行目的】我们信佛、修行、用功,这一切都是要认识我们的本心,认识我们本心所创建的种种幻象,来净化我们的本心,而不是停留在对佛法种种内涵和法相名词、意义假设的这些观念上。
【行持为要】你没有做到,都是一种假设,你只有真正去用它,它才会变成我们的东西。(佛法)只有真正去用,用到我们当下,才是有价值的,否则都是假设,甚至学得越久,你的假设越多,你的问号也就越多。
【邪见过患】如果我们一直串习那些不正确的知见,很有可能就会让我们内心瘫痪,不能起正常反应,就如我们身体瘫痪不能走路(一样),内心瘫痪,心就不能正常运转。
【对治方法】只有不断去熏习这些正确的(知见),(才能真正认识本心、净化本心,得到解脱)。为什么叫如理思维呢?就是这样一个道理。若不如理不如法,我们的思维绝对出问题。
【烦恼根源】现在大部分人为什么烦恼不能安住呢?(因为)他认为这个假借之身(是真实的),在这个假相上面去计较、比较、分别,去追求外在的成就。
【错误现行一】有人认为,我工作非常忙,等我把工作忙完了再来修行、用功,最好功课只要半个小时,或者15分钟。
【师父破斥】实际这都是很颠倒的!他把修行、用功、学佛法这些根本的事与做事对立起来。
【本末倒置】其实修行才是我们的正事,我们从事的职业、工作只是活在这个世上必须的一种要求,不是正事,本末就这样颠倒了。
【错误现行二】很多在家居士说,我只要持之以恒每天做它十五分钟、二十分钟、半个小时的功课就可以了,有空才去庙里,没空,就跟佛菩萨请假。
【师父破斥】这个心态都不是真正有法的心态!
【如法表现】真正得到了法义,真正理解了无我的精神,不是说不要做事,反而要饶益有情,要做更多的事,就不会说要等工作完了以后,事情忙完了以后,再来修行、用功。
【结合当下】在寺庙里也有这种状况,就是把做事和修行对立起来。
(有人认为),我忙不过来,把修行放一边;
有人说,修行是第一位的,做事是第二位的。
这些都是会有可能发生的偏差。
【如理认识】(做事和修行是相辅相成的)
◇做事本身也是实践大菩提心、大悲心,也是最高的佛法;
◇念经、念咒、礼佛本身也是修行的一种方法、法门,远离外在的一些境界,让人能够更加清楚认清自己的本心和心相。
你这样认识才对啊。
【非理作意】如果不是这么思维,你看到别人那么忙,你会觉得他做的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都是世间法;反过来,别人成就了我们,让我们在这里用功的时候,我们又无法真正洞察自己的心相,反而在起烦恼。
【明辨心相】我们在起什么烦恼?我们在起对别人观过的烦恼。但我们还不会认为自己在观过,反而认为我们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
【烦恼过患】这样,一天到晚都不会喜悦、快乐,只有不断串习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断串习对别人观过的心态。
【问题根源】这些都是我们知见上的问题,都是不能通达无我的表现。
【结示】无我能够用到一切地方: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最后都汇归到我们的心,汇归到性与相的问题,即我们的本性和诸法的差别相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