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一讲 中篇
 
{返回 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58
师父开示《大乘百法明门论》笔记要点(第十一讲中)
6月13日)
 
     乙三、广发大愿——永不动摇
【认识修行】庄子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佛陀功德】释迦牟尼佛有无量无边的智慧,非常深广的大智慧、大觉悟、大辩才。
【广发宏愿】我们如何得到呢?必须要发四弘誓愿:“众生无量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设问】为什么要发四弘誓愿呢?
【反问自心】如果我们没有这么作意,你会去管这么多差别相吗?管不过来!
我们没有这么去作意,我们会这么认真对自己内心活动的烦恼进行分类、认识烦恼的过程吗?不可能!
【愿力摄持】只有发宏愿(我们才会有动力去修行、去认识自心)。
【以愿导行】四弘誓愿都是在我们的心。
必须有大愿心,才能大行菩萨道;没有大愿,不可能会有大行。
有了这种大愿,才能够“变大地为黄金,搅长河为酥酪”,我们受戒时都有这样的文句。
【愿力之源】儒家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佛家讲“自利利他”。
【依正不二】大地能够变成黄金,河流能够变成酥酪,就像我们昨天(第十讲)谈到的,人看到水是水,佛菩萨、天人看到水,境界又不一样。我们看到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释迦牟尼佛看到娑婆世界是净土。
业不同,环境就不同,所看到、所接触到的依报环境也就不同。
【不识自心】我们常常(对)自己的心念——更准确来讲——我们的心所,活动的状态不了解。不了解,我们认为它没有规律,控制不住,也把握不住。
【心念无常】一天又一天,我们的起心动念,自己就会感觉到很无常,反复无常。
所谓反复无常,就说明我们心念变化的快速。
稍微有一点功德的人都会知道我们内心的变化。
这是一种不好的状态,散乱,所以就反复无常。
【由静生定】反过来,我们内心如果很寂静,有愿力,自然而然定力就会产生,我们内心中就会有一种坚固的力量、持续不断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很强大的。
【观察自身】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力量,就说明我们没有愿心。
【散心杂念】虽然一天有这么几个好的念头,善的心所,但是没有一个更大的善法来摄持。
【以愿摄持】如果我们发了大愿,天天都发,如成佛的大愿,那我们每天所作的善行、善法就会被这个大愿之手所摄持,我们内心就会越来越踏实、真实、有力。
 
     乙四、精进学修——透悟心性
【凡夫心相】如果没有的话,我们内心就是散漫、散乱、无常的,这些都是凡夫众生心生灭、聚散、起伏的状态,所有人都是如此。
【师父策励】所以必须要学佛法、用佛法,否则绝对过不去。
【分析原因】实际上,内心坚强也好,内心无力、疲惫也好,心性是一样的,只是我们不了知我们的心性,只能在相上打转,相上又认识不清楚,所以就认知不了自己的心,也认识不了自己。
【学习目的】我们学百法明门论的目的,就是像用一百个显微镜、放大镜来透视、放大自己,这样才能够真正了解我们的心、心相、现行,了解到我们所作的业,以及这些业是因为什么缘结合在一起,它会产生(什么)果报。
所有这些都是能够对应的,都是能够用佛法说得清楚的。
 
甲四、自利利他,走大乘路
     乙一、欲求利他先自利
          丙一、佛法培训,自我定位
【教育成才】我们接受了什么教育,得到什么样的训练,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如此。
【人才创业】有了什么人才,最后就能成就什么事业。
【因缘而起】不可能说这个事业是凭空而起、无缘无故(而起的),(这是)不可能的。
【环环相关】它跟人才有关系,人才同他所接受的教育和基本训练有关系。
【佛法训练】(佛法的)这种训练,就是要通达无我,要了解我们自己的本心。
【清楚认识】不是很简单的,(不是)我们打打坐就能坐出来,或念念经就能念出来的。
念经有念经的用处;打坐有打坐的用处,我所说的这种教育和训练,是彻底、完整、系统的,对我们心的认知、了解和把握。
【认清主次】一个人也好,一个团体也好,外在事业的成败得失都是其次的问题,也可以讲都是容易的问题,但是如何用佛法贯穿我们自己生命的整个过程,就不是很简单。
【因缘和合】如果我们能够用佛法贯穿自己生命的整个过程,无论顺境、逆境(都不会执着)。
顺境、逆境是因缘,失败、成功也是因缘。
所谓因缘,它就不是一个缘,它是众多的缘造成的。什么是缘起呢,道理就在这里。
【错误心态】但我们常常认为说,一个道场、团体,总之这个问题,上面的人会有办法。
【勿自轻弃】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缘,每个人都要意识到自己这个缘的重要性。
【喻】一座房子,每块砖头、每块瓦片,都是一个缘。若缺了一块瓦片,房子就会漏水,大殿里漏水,做功课都没办法做;哪块玻璃坏了,透风,晚上睡觉也睡不了。
【如理认知】(每一个缘)都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都是因缘,都是业感缘起。
 
丙二、明察心相,应机度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他人的思想上有错误的观念,也有正确的观念。
【应机教化】对己对人,何时要用破的办法,何时要用立的办法,何时亦破亦立,何时非破非立,都同我们对心相的把握有关系。
【立】心相本身非常弱的人,好比一个病人,身体很不好、很虚弱,要补身体,就不能用破的办法,要用立的办法。
【破】有些人见解执着非常坚固,这时就不能鼓励,不能再去立,不能再去肯定说:“你这个想法是对的。”那就越来越坚固,此时就要用破的方法。
【亦破亦立】有些人,(光是)破他受不了,还要讲几句好话,亦破亦立。
【非破非立】有些人自己能够自觉自立,干得很好,按部就班,每天需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自己都清楚,就既不用破也不用立。
【此即是法】这些都是佛法。
【用法不当】我们掌握不好,该破的时候去立,该立的时候破,法就用错了,就会越来越麻烦,这是与吃药一样的道理,特别是中医的理论。
 
丙三、树立榜样,启发自身
【生命典范】学佛法,我们要学习佛陀、祖师大德们的精神,学习他们这种精神的目的在哪里呢?(目的是要)唤醒我们自己的精神。
【师父策励】(我们常常觉得)“佛陀很了不起,(但)我做不到。”做不到,我们学不学呢?做不到,学一点也可以啊。
【心心相传】薪火相传就是这样一个道理。通过经教,通过听经闻法,来呼唤、唤醒我们自己的心,让我们自己的精神越来越强壮。
【如理认知】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学习佛陀觉悟的过程。
【佛陀示现】他是怎么觉悟的?四门(出游,见老、病、死及沙门而受启发,出家修道),最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
【启发自身】(用)佛陀觉悟的过程来引导我们,让我们也能够逐步走向觉悟;用佛陀的觉悟来启发我们自己的觉悟;以佛陀破无明、断烦恼的过程来启发我们自己破无明、断烦恼。
 
丙四、学习讲闻,善弘教法
【弘法利生】要学习佛陀与弟子们向六道、九法界的众生传递力量的功夫。
转*轮就是传递力量,传递力量靠佛法,靠经,靠语言。
【说闻相应】我们法师在这边说,你听,相应,接受,接受就能产生作用,就能改变。
通过耳根听到心里,心念就能改变,我们心里就与法相应,就不与烦恼相应,这也是一种传递的过程。
【宗】怎么去传递,也是不简单的事情。
【喻】华严经、般若经、涅槃经,都那么长,要讲很久,很长的时间。怎样能够摄众生的心,让大家越听越有意思,同时又能够不跑题?这是怎么样的一种力量?
【深入内涵】我们要慢慢在佛经的文字背后来找答案,才会有更加积极、健康、乐观的心态,否则念来念去也会索然无味。
 
丙五、善用其心,具足教证
【受用不知】佛法在日常生活当中,“百姓日用而不知”,像百货商店一样,老百姓天天都需要,却不知道它的珍贵。
我们常常受用佛法,但是却分不清楚究竟什么才是佛法。
【究其原因】我们佛教徒也是(如此),每天都用佛法,但是分不清楚究竟什么才是佛法,就说明我们的心还在迷茫、迷惑,我们不了解自心活动的状态和过程。
因为不了解自心,所以不了解佛法,所以我们受用佛法而不知佛法。
【普遍情况】实际上不少人都是这种状态:在受用,却不知道。
【百法之要】《百法明门论》本身属于教,它要让我们明白”一切法无我”的道理,让我们去理解这是万法之要、百法之要,百法的宗旨。
只有明白了无我,才明白了百法;如果明白了百法,却不明白无我,那仍然没有用,只会越来越颠倒。
【学习目的】学百法、万法,目的是要解剖,让大家知道人、法、万法都是无我。
【教理行果】明白了无我,自然破二执、断二障。
破二执断二障就是行。
二执破了,二障断除,我们就能够证菩提涅槃二转依之妙果。
《百法明门论》本身教理行果具足,就看我们怎么用心。
【如理用心】其它的论也是如此,《法华经》也好,《菩提道次第广论》也好,都是我们怎么用心的问题。
 
乙二、学习佛陀发大心
    丙一、运度众生,大乘发心
【如理认识】“大乘”,“乘”即车乘,活动的车乘,是一个开着的车,不是停在那里的车。
“运载义”,就说明这个车一直在跑,而不是停在路边。
【喻】大车在跑,里边坐着很多人,(对于)驾驶员(来说,就有很多问题要考虑):你准备把车往哪里开?车上面快没有水了,车上面快没有油了,过一个小时还要吃午饭了,各位怎么办?都要去考虑的。
【认清责任】学大乘佛法,很多人的生命在我们手里,不是那么简单地说“我们是大乘”(就是大乘)。
【深远寓意】它是一种比喻,(比喻)从生死的此岸运到涅槃的彼岸,从生死到涅槃,一直在运载。运载的过程就是我们内心活动的过程;在整个路上跑的状况,就是我们内心的状态,就是我们的心态。
【小结】大乘、小乘,是在人的心量上面来划分的,在我们的发心上面来认识的,在我们的心相上面来说明的。
 

{返回 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一讲 下篇
下一篇: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一讲 上篇
 欲乐与法乐的省思 2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九讲 下篇
 发菩提心——入大乘门的唯一标志(上篇)
 认识人生之十 4
 欲乐与法乐的省思 7
 如何对治现世贪着 6
 怎样认识病相 6
 认识人生之七 3
 华严札记(十二)
 楞严感悟系列篇之二 常怀一颗成就他人的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观呼吸与观四界 三、辨识色法的理论 10-3-9 玖、堕入有分识[栏目:佛法与内观系列]
 人间佛教之“三时”略说(朗明)[栏目:人间佛教]
 “佛”——生命最圆满的状态[栏目:传喜法师·微教言]
 竹密岂妨流水过(袁宾)[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怎样可以看出凡夫和真正佛弟子的心境有何高低之别?How do the minds of an ord..[栏目:一问一智慧 Buddha-Dhamma for Students]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二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八集]
 雪峰淘米[栏目:公案100]
 意和同悦[栏目:工作好修行]
 理事不二 体用一如[栏目:六祖坛经说什么]
 心中心密法打七开示[栏目:元音老人]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