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开示要点笔记(3/6)
(8月2日 上)
【要点导读】:
◎ 是什么扰乱了我们心智的光明?
◎ 为何同行善友能够为我们印证?
◎ 如何将境界转化成佛法?
三、破自性执空正见·证无自性比量界
1.心拒外境慧难开·自性执著依法破
【认识问题】:
[宗]:佛法是光明,世间法、烦恼都是黑暗。
——即便说你内心当中是佛法,但是同人、事、物接触的时候,光明不能发挥出来,不能普照,那么还是有问题。
——光明,它是不拣择境界的。
[喻]:就是我们灯一开,屋子里面所有的东西,它都能够让它显现。太阳光普照万物。万物是什么,都是能够让它自然显现,它是什么花、什么草、什么鸟、什么人、什么牛、什么马,这个境界它就是显现出来。
[宗]:我们学佛法也是一样,内心自性光明具足,佛法具足,看到任何的人、事、物,它还是一样的。
【破斥邪执】:
——而不是说,我们学了佛法的时候,外在所有的人、事、物,都不去管它,我也不想去知道,也不想去了解,我也不去分别,最后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外面存在了什么事物,自己充耳不闻,就是这样子的一种状况。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说明说我们内在的封闭,不是说明我们内在智慧的开启,这就是我们需要去用心的地方。
【如理认识】:
——我们内在智慧之门被关闭起来,没有真正很好地去调伏烦恼,就是在道谛、灭谛方面没有实修,不知道如何用功。
——我们对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的理解,对慈悲心的培养,其目的就是为了要对治我们内在的,对诸法的一个自性执——执著,坚固的执著、坚强的执著。
——(去对治)坚固的执著、坚强的执著,不是说我用用功就能够对治了,也不是说只要我对大家好就能够对治了,也不是这么一回事。
【辨析阐扬】:
[宗]:真正要对治我们内在里头的自性的执著,只有真正通达正见、通达空性、具足正见,才有办法。
——如果没有真正具足正见、没有具足空性,我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会分别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会执著什么。
——正见,就是普照大地、佛光普照、智慧现起,大圆满的境界,大圆镜智。
[宗]:具足正见、通达空性,我们内心当中才能够了无挂碍,千罗万象都能够让它自然现起。
【学修指要】:
——但是我们要获得正见,要证到正见,就不是很简单了。
——正见,空性嘛。我们要证到空性不容易,前提是必须对正见的道理、空性的道理,有一些了解。
——了解它是一个什么道理,我们从这个道理当中去体会,从这个道理当中一步一步去努力。
2.自性功德本具足·比量体证无自性
【修学疑惑】:
——学佛法,我们也很想在这方面能够有一些经验,有一些心得,有一些成就。
——但是,有时候我们也会对佛法的正见不理解、产生怀疑。
——怀疑什么呢?不理解什么呢?
——就是我们内心是否有具足自性功德?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内涵。——[师父强调]
【如理思维】:
[宗]:如果我们内心不具有自性功德,我们内心的这种自性执是破除不掉的。
——但是我们如何又来感受自己内心的这种自性上面的功德?是很多人自己没有这种信心。
——在没有产生疑惑之前,对自性功德,以及空的正见产生疑惑之前,或者在产生疑惑的时候,肯定先要了解什么叫作自性。
【了知自性】:
——所谓自性,就是内心的本性。
——内心的本性、心性。心性又能够同世间法相应,又能够同佛法相应。
——我们同世间法相应的时候,产生了执著,就叫做自性执;我们同佛法相应的时候,就是智慧光明。
【烦恼业习】:
——我们同佛法相应的时候,这个念头是很少的,非常微弱的。
——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是同世间法去相应,我们所有的见闻觉知都是自性执的。这样子一种状况常常会发生。
——见闻觉知就是我们六根的境界。
【认识自心】:
——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自性执的这样子的一个问题。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
[宗]:(自性执)就是我们内在的、无明烦恼的问题,我们内心容易同世间法相应的问题。
【见行并重】:
——这样子的话,就需要我们学习无自性的道理。
[宗]:无自性的道理才能够来破除我们内在自性执的坚固的执著。
——通过非常长的时间努力用功、修行,才会有一定的领悟。
——领悟无自性是怎么一回事,是一个什么境界,才能够让我们内心当中的那些疑惑、那些疑团一点点解开,一点点淡化,我们的问题一点点消除。
——发现原来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的内心的问题,内心的迷茫,内心的困惑,内心的无明。
——我们所有的痛苦,我们内心当中所有错误的行相,就是因为自性执引起的。
【比量体证】:
——只有无自性才是正确的,只有正见才是正确的。
——如果我们这种力量升起来了,就常常讲止观嘛。
——这种观,内观升起来的时候,持续去用功、修行,让它成强大的等流,这样子的话,就慢慢能够证到自心,诸法无自性,空正见,这样子一个比量的境界了。
——现量的境界同比量的境界还是有区别。
——就是我们从这些道理方面慢慢慢慢一步一步地思考、观察、领纳、修观,然后慢慢慢慢从比量方面,我们能够有这样的一个境界。
——比量方面有这样的一个境界,我们很多的问题,很多的头绪,我们就非常清楚了。
『附录·思考题』:
1.我们对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的理解,对慈悲心的培养,其目的是什么呢?
2.如何才能真正对治我们内在里头的自性执呢?
3.什么叫作自性?它有什么特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