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谈修学佛法的重要性 10
 
{返回 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71
《漫谈修学佛法的重要性》
理念课要点(十)
 (7月4日 上)
 
【第十二次课】
一、破斥不如理听闻的现状。
    1.不管理论讲得多深,最后都会与大家身心行持相结合,回到道次第上来。
    理念课的目的本来也不是讲理论,而是注重佛法在大家身心上发生作用,转心、转变业习气。觉得讲得深是因为没有如理听闻,没有听懂法师所讲内容。
    2.听闻随转修心要,这个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如果听法师讲时能随转,同行之间讨论佛法时也才能随转,这才是一个修行人的心态。
    佛的心就时时在听闻随转的状态,不会太紧也不会太松,所以能在一切境中学到东西。
    3.你是以怎样的心态来听法?怎样听同行谈佛法?如理听闻就是如理作意,要刻意去观照对治自己的非理作意。如理听闻的习惯很难培养,百里挑一。
    与人谈话时能不能象孩子一样以赤子之心去听去接纳?大家受世间染污习气太久了,要么轻蔑、要么高慢、要么不断的疑,疑心难断。有这样的心态,发现一个杀一个。
    4.这就是我们的根器、条件,还有什么好好高骛远的?非理作意的人离高量的善知识越近掉下去的也越快。法师在师父面前也不是能时时保持正念,当师父发现对你的慈爱让你生烦恼时,只好对你冷言相对,才能调伏你。
    5.不要因为距离近了就不如理思惟行持,大家要学习把握这个尺度。
    距离远了会生疏,因为缺少沟通;距离近了,一聚堆,又是绮语、两舌、戏论、放逸,现在看好象缘份很好,时间久了就会相互观过。所以大家要去把握这个尺度。
    6.培养如理听闻的习气,能让你早一点远离世间,在内心不断种下妙善之因,能让你早一点出家,这就是出家的等流习气。
    7.有的人很老练、成熟,世智聪辩,都是业障,因为不是从佛法中培养的,是在世间养成的老练和阅历,这些无一不是有毒的,在佛门中培养的成熟才是没有副作用的。
 
二、文章中“现在的情况是,每个人身体健康……”这段内容。
    1.为什么说“必须常常来三宝地加油”?加什么油?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三宝地加油?
    (1)加油的意思是说策发我们的善法欲。我们来三宝地靠的是他力,靠他力获得修行的动力,就叫来三宝地加油。但光靠他力是不够的,还要靠自力。
    (2)在三宝地修行与在世间修行。
    a.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在三宝地环境中修行,早晚殿、拜佛、上课能长期坚持,大家都有在世间的经验,在世间一个人就很难坚持修行,面对父母家人、世间环境,不得不去随顺世间习气。
    但要注意一点即是自己的条件、缘起。当我们知道三宝地的环境很好时,不能排斥世间、家人的环境,厌世、排斥、与家人世人相处不来都是不对的,让人感觉这群人厌世更不对。
    b.认识到三宝地的环境修行很好时,你会不会随众?僧团的修行每天都不会间断,个人就会有间断的时候,所以要强调随众的可贵。
    可以观察,若一个人长期单独做事,渐渐就跟团体不能相融,变孤立,时间久了甚至会离开团体,这就是不随众的过患。
    2.那我们有了热情,有了善法欲要怎样修行呢?就是要依次第,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去修。大家要思考,我们的次第在哪里?朝哪个方向发展?近期的目标是什么?在自己内心要清楚。
    3.最近批大家的回馈本,一个共同的感受是福薄,共同的业相、多生的共业,偏积慧资粮、少积福资粮。
    (1)福薄的情况。
    各位在世间都是聪明人,但同时有很多知见,待人不宽厚,看周围的山石树木,存不住水、长不出东西,就是没有福,器世间的环境也反映了我们这一群人的业相。穷山恶水。
    (2)那我们为什么还会衣食不缺呢?
    a.广论P120页“所未造业不会遇者,谓若未集能感苦乐正因之业,则定不受业苦乐果,诸能受用大师所集,无数资粮所有妙果,虽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须集其一分。”
    我们所以能受用佛所集的妙果,还是有因的,虽然没有象佛一样集一切因,但也须积了一分。
    b.如一把伞,撑开后有许多横梁支起来,但都被伞面庇护着,法师出家穿上如来的袈裟,在佛教法下出家,就如横梁和伞的关系,离开伞的庇护就只是一根铁,种种功德好处就不会有。大家对法师的恭敬是恭敬佛的清静幢相,进入僧团就是受到了佛的庇护。
    (3)大家如果福够的话,展现的面貌远不至此。
    a.大家慧多于福的一个表现是很能讲,讲很多,但调伏不了烦恼,这种慧就是狂慧、干慧,没有福德慈悲的滋润。口风所积,鬼神生嗔。这是很糟糕的,就是我们的现行、业相。我们福够的话,修道场就不会有这么多困难、障碍。
    b.举例,金洲大师福很大,金洲大师是王子,因为他的出世,国家的谷子结两个穗,粮食丰收,不缺吃的。他外出游玩,捡到一尊佛像,拿回去供养、信佛,国人都跟着他信佛。我们呢?我们信佛,很多人反对。
    (4)讲大家福薄的原因是要说明我们这辆车要开到哪里去?就是要朝积福这个方向去开。
    a.所学理论入耳出口,不能调伏内心相续,大家就要长期朝积福的方向努力。
    举例,曾经一位大德,济度老和尚,先盖自己的庙,花了很多时间盖好,然后又去帮别人盖庙,弟子问老和尚原因,老和尚说,要想学道次第广大甚深的法,没有广大的福德是学不进去的。这一点对我们是一种触动。
    b.如果认为常住天天给我们找活干,干了很多活累积不到福资粮,就是因为这种作意很不好。如天平一样,福德很差时,想修修不起来,福德累积多了,天平就会上去,修行才会有觉受,不是苦思冥想了半天还是没有什么感受。
    举例:法师去年冬安居,努力用功了一百天,最后对“纳法成业”这句话感受到深广的内涵,这种感受与一个冬天的用功是有绝对关系,然后对忏悔、承担、护持都会比较有感受。
    (5)现在大家承担做事有没有愿力摄持?有愿力福德累积的会更大,菩萨修积福德都会发大愿。
    a.例如捡垃圾,没有愿力时只是一个善行,若发愿捡净自己国土、他方国土、一切众生心中的垃圾,这种发心愿力就能累积广大的福德。这就是六度万行,所以菩萨做很小的事也能积大福德。
    b.因此培福时的愿力非常重要,各个组的同学,做事时有没有结合自身发心发愿,意乐动机是怎样?
    c.不一定非得有出离心、菩提心才能发起这样的愿,刹那间就可以发起这样强大的誓愿,发起之后还要让它持续。佛菩萨在因地时都是这样发愿的。
 
三、文章中“在道次第修学上不得力,就如同一部很名贵的车……”,这段是讲决定和决定干什么?决定修行、决定成佛。
    1.师父曾和出家比丘开会,师父问决定出家的请举手,大家都举,又问决定成佛的举手,就不是所有的人都举了。所以这种决定是很难的。
    2.决定修行还有量的不同,三种情况:决定必须要修行;能修行,即内缘暇满、外缘知识;速修行。大家问问自己决定了吗?是否具足了能修行的条件?
    八无暇已经有了,五自圆满和五他圆满也随顺,外缘知识如何呢?
    (1)外缘知识。
    a.今天说师父法师是我的善知识,明天可能因为善知识的一个眼神一个脸色就不认为是了,师父法师对自己未言先笑时就有信心,稍给脸色冷漠就认为善知识起烦恼了,这就是没有金刚心。如果善知识对自己突然冷漠冷言时还有信心是很不容易的,就是有福德的一种表现。《弟子规》中说:“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大家想想对自己父母的感觉,父母若有不对做的不好,是不会起一点嗔心怨恨的,会以最大的孝心去劝谏。举例,“闵子骞单衣顺母”的故事。
    所以师父是生生世世带我们修行的善知识,法师是帮助指导我们的善知识。
    b.举例,大尊者对法的恭敬,对现出家相的沙弥恭敬顶礼,大尊者为什么这样?就是“以见当来”,让后来的人效法。
    有一种现象是居士对沙弥讲话训斥不敬,在法师前装得很好,在沙弥面前习气暴露无遗,这样的人会让正法隐没。出家人是否如法,他的清静幢相都能带领无量众生脱苦,对沙弥起僧宝想,从他身上学到东西,才是对的。他再差也是法王子,居士再高也是居士。
    世间官位越高的人也是越谦虚,这就是业果,谦虚感得高贵,高慢感得低贱。
    c.所以外缘知识,尊重善知识、法师、沙弥、同行善知识,都是我们所决定要缘的善知识。
    (2)决定修行了之后就要速修行,抓紧每一分每一秒都不浪费。
    实际上决定的时候就包含了这三方面,决定出家就包含了决定修行,决定要修行了对饮食、住宿等情况就要能面对、要无怨无悔,如因这些事影响了自己的决定,就是退失道心了。
    (3)广论第64页,“如是若于暇身,能发一具相取心要一欲乐,须思四法。……”这一段内容再次说明决定要修行。
    因为思惟暇满人身要引乐出苦,所以决定必须要修行,能修行,内缘暇满、外缘知识,还要速修行,因为无常,每天每小时每一秒都要修行。
    (4)问问我们自己决定了吗?决定的程度有多少?大家多少有了一些量,但是不圆满。理上要清楚明白,树立正确的见解,行持上要长期努力,有了正解才不会自误误人。
    3.决定成佛。决定要修行就不容易,决定成佛不是更难吗?大家要树立正确见解,我是可以成佛的。可从两方面生起信心。
    (1)由比量而生起信心。前面学过比量,看到人的福德智慧有高有低,可以推知佛是真实存在的,于是生起信心。
    (2)从法来生起信心,即二谛、四谛。二谛即世俗谛和胜义谛,四谛即苦、集、灭、道。
    苦的原因是不是集?一切痛苦的根源是不是烦恼无明贪嗔痴?我们可以去观察,不是说强行接受,而是通过观察思惟抉择能明白道理。
 
四、文章中“只有说我们要修行,才会去想找老师……”这段内容,是讲决定要修行之后要做的事情,就是找老师、用功、认识自己的心。
    1.《瑜伽师地论》说:“由善法欲乃至能得诸漏永尽,是故此欲名还灭根本。”善法欲是还灭的根本,把善法欲提到了很重要的高度。
    与还灭门相对的是流转门,流转生死轮回。
    2.文章中讲佛法是用来对治我们的心,不是对治别人,也不是讲给别人听听。因为烦恼痛苦的根源在我们自己,而不是别人,如果我们对治别人、认为烦恼问题是别人给我们造成的,当下就是在否定自己的决定,就是在流转门,而不是还灭门。
    我们一天之中有几个念头是向内观照的?大部分时候都是心向外弛求,印光大师说: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实难得其益。
    3.不要说我学佛学了多少年,学了多少年,有多少向内观照用功?有没有认为苦的原因是集?在实际状态中,我们还是在向外用功,没有决定,答案也是资粮的问题,我们的信心还很肤浅,所以要谦虚、好学,才能一步一步学上去。(待续)
 

{返回 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谈修学佛法的重要性 11
下一篇:漫谈修学佛法的重要性 9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三讲 下篇
 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 12
 如何对治现世贪着 4-1
 认识人生之一 4
 建立终极信仰的意义 3
 怎样认识病相 2
 认识人生之九 3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课堂笔记(九)
 如何对治现世贪着 3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九讲 上篇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神僧传卷第六[栏目:神僧传]
 相应101经 斧头柄经[栏目:相应部 22.蕴相应]
 微光火柴[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楚布寺的厨师[栏目:法王小故事]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75集[栏目: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空法师]
 在佛门里做了这么多善事,为什么还会得绝症呢?[栏目:开愿法师答疑]
 慈悲药师宝忏[栏目:药师佛·显宗经忏仪轨]
 精勤得财富[栏目:精进]
 佛教福利思想的依据是什么[栏目:道坚法师]
 禅修手册 修道次第[栏目:禅修手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