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人间佛教与和谐社会(徐明生)
 
{返回 人间佛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16

  人间佛教与和谐社会

  内容摘要:人间佛教由近代太虚大师始倡,如今已蔚为当前教界和学界研究和探讨的中心。人间佛教由于在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上和当前我们建设的和谐社会的一致性,其通过“自净其心”和行大乘“菩萨行”而庄严国土的手段和途径不仅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所借鉴,而且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 键 字:人间佛教 人间净土 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徐明生(1980- ),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5级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

  联系方法:Email:stevenxms@sina.com 电话:02866723828,13775360795

  人间佛教发轫于近代太虚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鉴于当时“法门龙象少,狮子病虫多”,佛门自甘沉沦,不关心现实社会、现世人生,即将成为一种“超亡度鬼”之教的流弊,大师振臂疾呼,认为佛法应当关注现实人生,把成佛立足于做人的基础上,佛教“并非人离去世界,或做神奇鬼怪非人的事,即因世人的需要而建立人间佛教,为人人可走的坦路,以成为现实世界转变中的光明大道,领导世间的人类改善向上进步。”[1]由此,太虚大师发起了一场近代佛教革新运动,在教界、学界都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其后,经大师弟子印顺等人的推动和创新,关注现世人生、建设“人间净土”的人间佛教已蔚为当前教界和学界的主流。百年来,对人间佛教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探讨长盛不衰。方立天先生对何为“人间佛教”作了概括:中国现代佛教所倡导的人间佛教,就是以现实人生为基点,以人的清净心为基础,通过大乘菩萨道的修持,达到完善人格进而建立人间净土的佛教。这一概括非常完整地说明了人间佛教的几个特征:出世与入世相即,现世与来世并重,悲智双运、自利利他,以净化人心为手段,以建设“人间净土”为终的,体现了浓厚的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色彩。“人间佛教”的这些特征,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向又一致之处,它不仅是当前佛教改革和努力的方向,也对我们当前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和谐社会具有借鉴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人间净土”——建设人间佛教的终的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典中认为,个体投生为人的几率,就好像从一座高山上垂下一根绳子,绳子穿过一个针孔那样难得。佛陀非常重视人间的教化,就修学大乘道而言,污秽的人间比诸佛的净土还要殊胜。《无量寿经》中说:众生在此五浊恶世精进修行一日一夜,胜在天上为善百岁;精进修行十日十夜,胜在他方佛国遍地为善千岁。离了人间,便没有福报可修,没有众生可度,也就没有佛果可成。按大乘教义,菩萨道的修持,离不开人间,离不开众生,尤其离不开我们现前所依止的地球,离不开人类社会。《增一阿含经·等见品》佛言:“诸佛世尊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四十华严》卷十二云:“一切贤圣道果,皆依于人而能修证。”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2]佛教教主释迦牟尼就是“人间”的佛陀,他出生在人间,成道在人间,行教化四十九年,其对象也是人间的众生。由此可见,“人间佛教”深契佛陀本怀,重视世间,主张即世间而成佛。因此它的任务就是建设“人间净土”。太虚大师说:“佛学所谓的净土,意指一种良好之社会,或优美之世界,土谓国土,指世界而言,凡世界中一切人事物象皆庄严清静优美良好者,即为净土。”[3]太虚大师指出:净土不必到另外一个彼岸世界去寻求,就在此岸世界就可以得到。因为“既人人有此心力,即人人皆已有创造净土本能,人人能发造成此土为净土之胜愿,努力去作,即由此人间可造成为净土,固无须离开此龌龊之社会而另求一清静社会也。”[4]所谓“人间净土”,实质上就是“世界中一切人事物象皆庄严清静优美良好者”。佛教中有许多关于佛国净土的描写,如西方极乐净土,弥勒净土,净琉璃净土,华藏世界等。《佛说弥勒大成佛经》这样描绘弥勒下生的人间净土:“其地平静如琉璃镜。……大金叶华、七宝叶华、白银叶华,华须柔软,状如天缯。生吉祥果,香味具足,软如天绵。丛林树华,干果美妙,极大茂盛。……城邑次比,鸡飞相及。……智慧威德,五欲众具,快乐安稳,亦无寒热风火等病,无九恼苦,寿命具足八万四千岁,无有中夭。”在这样的净土世界,自然环境优美,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很高,生活富足,没有刀兵、疾病、水火等灾害之虞,可以认为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和谐社会的理想状态。

  二、“自净其心”——建设人间净土的根本保证

  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方面是人的和谐,是个人自身身心的和谐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方面,个人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个人的身心和谐是社会健康和谐的保证;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因此,和谐社会不仅要求个人具有完善的人格,也要求个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用佛教的语言来说,就是要人们做到“自净其心”。《维摩诘经·佛国品第一》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要建设人间净土,首先要人们“自净其心”。“人间佛教”关注现世人生的现实性,“净心”首先是要完善人格,成佛就是成人。太虚大师说:“众苦方沸腾,遍救怀明达,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5]这样,太虚大师通过把完善人格和成就佛果等同起来,拉近了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距离,在现实生活中也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其根据是中国佛教传统的佛性思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众生的自性是本来清静的,与佛祖不二。因此,众生只要能息妄修真,使本来清静圆明的自性显现,就能成就佛果,达到佛的境界。此外,“净心”还有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意义,是要发挥每个人的“一念清静心”。太虚大师说:“今此人间虽非良好庄严,然可凭各人一片清静之心,去修集许多净善因缘,逐步进行,久之久之,此浊恶之人间便可一变而为庄严之净土。”[6]“一念清静心”人人具足,如同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7]只要能将这“一念清静心”发挥出来,见之行动,自然会人人尧舜,个个周孔,社会稳定,民风淳朴。

  三、“自利利他,悲智双运”的菩萨行——建设人间净土的实践途径

  佛教认为,成就佛果有两个方便法门,一是“理入”,一为“行入”。“理入”就是认识“诸法实相”,体悟到宇宙的终极真理,“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法无常、观心无我。”感受到万法空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去不来、不增不减,体悟到真如如如不动,本性具足,如此就能迥脱尘根,顿超彼岸;“行入”就是通过行为的修持而获得解脱,也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能够时常洁净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体会到三界众生平等一如,同是“四大”和合而成、同根一体,从而生起大悲之心,慈护万物,功德圆满,也就位跻圣域了。“理入”和“行入”作为成佛法门,是不一不二,不可须臾相离的。“人间佛教”所要实现的“人间净土”的目标,也不外乎这两点,“理入”就是“自净其心”,提高道德修养;“行入”就是行“自利利他、悲智双运”的菩萨行。“菩萨”全称为“菩提萨埵”,就是“觉有情”的意思。太虚大师认为:“菩萨是觉悟了佛法原理,成为思想信仰的中心,以此为发出一切行动的根本精神,实行去救世度人,建设人类的新道德,故菩萨是根据佛理实际上去改良社会的道德运动家。”[8]行“菩萨行”有什么功德呢?依佛法而言,首先是有情众生不管是卵生、胎生、湿生还是化生,都是由“四大”因缘和合而成,彼此间也都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9]众生的一切行为都会对外界产生不同影响,因此,如果一个人能利益众生,必然能够得到众生的利益。此外,据佛法的“业报”理论,众生的一切身心活动都会造“业”,“业”有三种:善业,恶业,无记业,善业会带来好的果报,恶业则造恶果,无记业不带来果报。经云:“善恶随逐人,譬如影随形,随其所趣向,未曾相舍离。”[10]并且“果依众缘,报通三世”,果报不仅在来世才有,只要条件成熟,有的现世就能得报,因此,众生能常净身口意,行善捐恶,就会得到好的果报。

  如何行“菩萨行”呢?首先是要发心,即发菩提之心,要有利益众生的悲心,愿力。“四弘誓愿”第一条大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何等的意志和气魄!和《金刚经》“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磐而灭度之”一样,都是以大乘的“利他”精神为中心的;发心之后,还要行“菩萨道”——“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般若,不仅要悲悯众生而进行布施,更要以般若之智开导众生,使之觉悟,也就是大乘菩萨道的“悲智双运”。当然,菩萨的利他之行,是建立在对自己身心的调治基础上的,否则“未能自度,焉能度人?”菩萨的利他,实际上是和自利相统一的。经云:“自利利他妙吉祥,最胜功德难思议。”[11]如果人人都能行菩萨行,普利家、国、社会甚至整个人类,那么人间净土、和谐社会都只在目前,个人不仅功德无量,而且现世就会得到整个社会利益的回互。

  要言之,在我们所居住的娑婆世界中,人人能够保持一颗澄圆明净的“如来藏自性清静之心”,时时持守,并且能够依定慧而发菩提之心,行菩萨之道,那么社会风气将为之净化,道德水平将为之提高,人际关系将为之改善,诸佛庄严净土即时现前人间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即为当下和谐社会。偈曰:

  三界诸含灵,共发菩提心;

  自利兼利他,悲与智双运;

  有情得利乐,国土皆庄严;

  同证无上道,是名真和谐。

  [1] 《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见《太虚大师全书》善导寺佛经流通处印行.第47册499页

  [2] 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72页

  [3] 《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见《太虚大师全书》善导寺佛经流通处印行.第47册425页

  [4] 《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见《太虚大师全书》善导寺佛经流通处印行.第47册427页

  [5] 《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见《太虚大师全书》善导寺佛经流通处印行.第47册457页

  [6] 《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见《太虚大师全书》善导寺佛经流通处印行.第47册427页

  [7] 《孟子·告子上》.《四书集注》(上卷)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212页

  [8] 《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见《太虚大师全书》善导寺佛经流通处印行.第47册455页

  [9] 《杂阿含经》(卷十)

  [10]《别译杂阿含经》卷三《中华大藏经》33册.中华书局2004年1月第1版

  [11]《佛说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卷一)

  来源: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教育2007年第3期(第三部分)

 


{返回 人间佛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浅论“人间佛教”思想(熊胜祥)
下一篇:打好禅宗文化牌,弘扬人间佛教思想──关于国家AAAA级风景区花亭湖旅游经济发展之浅见(王中华)
 新世纪的台湾新禅学刍议──“人间佛教禅法”理论与当代实践(性广法师)..
 人间佛教与佛教的现代发展(赖永海)
 星云大师与人间佛教全球化发展之研究
 当代人间佛教所面临的核心理论问题(李利安)
 汉传佛教的展望与愿景——以印顺“人间佛教”为重心的探讨(林建德)..
 人间佛教禅观要义──谈印顺导师禅学思想的特色与贡献(性广法师)..
 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黄夏年)
 人间佛教理论的建构与运作 上 (邓子美)
 作为佛教信仰的环保理念——人间佛教新进路及生态佛学论的建构(李向平)..
 人间佛教发微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一 正念观身 练习8 身体和宇宙相互依存[栏目:修习正念的二十个练习]
 《定道资粮颂》讲义 及思考题[栏目:智敏上师]
 心灵环保 【附录】心灵环保法语精选[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法鼓法音]
 善者戒行 皈依戒[栏目:善者戒行]
 大法师 印光大师传奇 第二章 雁塔感悟[栏目:大法师·印光大师传奇]
 二一○ 堪达伽罗迦啄木鸟本生谭[栏目:第二篇]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栏目:包容的智慧]
 方法之察觉心念[栏目:积德改命]
 相应210-212经 过去等自身内凡无我者经[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护持佛法[栏目:阿松活佛·利乐心语]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