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黄家树实践人间佛教
 
{返回 人间佛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65

黄家树实践人间佛教

  黄家树居士讲佛学三十多年,学生提起他,都竖起大拇指。
  上月初,“温暖人间”举办了一场佛学讲座,邀请黄居士主讲“人间的佛陀?世间的觉悟”,全场满座,大家都听得如痴如醉。讲座结束后,他的“粉丝”团团围著他发问,迟迟不肯离去。
  这篇专访,不但让我们进一步认识黄居士,更向我们提供了学佛修行的明确方向。
  黄家树居士学佛因缘,来得偶然。
  大概1960-1961年,当时社会上学佛风气并不普遍,学佛好像是“怪物”,二十岁刚出头的黄家树,偶然翻阅星岛日报,无意中浏览到一段广告“三轮佛学社佛学星期班招生”,不知怎的报了名。
  如此开始了佛学初阶的学习,第二年学习印度佛教史,其后修读佛经选要班。那几年学习佛法的步骤和经验,主导了黄居士日后教导佛法的形式和方向。
  “事隔四十年,我仍然觉得这个方法很值得采用。先学初阶,甚么都知道一点,对佛教有个初步印象。进修班也不先学经论,而是认识印度历史,了解释迦佛所处身的背景,为甚么会诞生佛教?原来是要矫正印度人的许多弊端。”
  “其实许多佛教徒还以为佛教在印度备受尊敬,一教通行,无坚不摧,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或者误以为释迦牟尼是全能的,其实他只是人,要在特定条件的限制下来弘法,在阶级森严的国度推行平等观,非常之反传统,可想而知他多么辛苦!其实佛教在印度只能苦心经营,到了佛陀入灭后千多年,佛教更慢慢衰落,不成气候,反而本土神教大行其道。如果不认识历史,不了解真正的事实,学佛就很容易偏差。”
  黄居士指出,学佛除了必须认识历史之外,也要知道学佛的方向,“许多人学了很多年佛,东听西听,听了很多,但是组织不到,受用不到,因为缺乏宗旨、方向和次序,甚至越听越糊涂。这很可惜!”
  黄居士的佛学启蒙老师是罗时宪居士。“罗公的学术性令我印象深刻,他完全没有信仰的迷信色彩,在初阶班上,他很正宗地教导佛教的基本概念,然后在历史上打底,展示佛法的来龙去脉,然后才开始讲佛经选要,这包含我们要知道的学佛范围,例如境、行、果或者教、理、行、果;他从历代不同的经典中选出相关的理论,加以说明。所以我在这两三年中,根据这个法次法向来学经典,有次序指引,也知道有甚么文献在支持。这种学习方法比较扎实,很自然的建立了我对佛法的信任。”
  从学佛到弘法,也是一段很偶然的因缘。1968年,黄家树应邀到“明珠佛学社”社友进修班教英文,因而认识了该社的创办人明慧法师。“他是一位很特别的出家人,见解独特,他认为当时许多道场呈现不健康现象,只顾签香油、做功德、安灵位等生利事业,续佛慧命的事业反成次要,所以他创办明珠佛学社,打算开设佛学班,弘扬正法。”
  两人一见如故,相识未到两个月,法师向黄居士送上一幅装裱好的诗句,上书︰“海内寻知己,天涯才识君,传薪多借重,从此挹清芬”,直把黄居士吓了一跳,法师太言重了!他又哪想到诗句内有玄机?
  往后四年间,两人经常晤谈。黄居士回忆说︰“我虽然学佛几年,但所知有限,法师与我谈法,磨洗了许多糟粕。因为我过去所学的,还是脱离不了中国佛教的范围,但是法师打破了中国传统佛教的框框,把我引向原始佛教和中观般若思想,指出了学佛正道和学佛所面对的问题,对我的撞击性很大。”回想三十多年前的佛学风气,没有人学原始佛教、阿含经、中观般若。
  1972年,明慧法师终于落实开办佛学初阶班,更准备了佛学稿本,邀请黄家树与他共担教席。万万想不到,佛学初阶班才上了八课,明慧法师讲毕“四大皆空”,下课后入医院动手术,此去竟成永别!佛学班的担子,就重重的落在黄家树居士的肩膀,由他继承和发展“明珠佛学社”以后二十多年的弘法事业。回想那一幅题诗,是否玄机已露?
  黄居士虽然与明慧法师非常投契,但对于法师那较为独特的、当时非主流的佛学见解,却未能肯定,这期间,他接触到印顺导师的书,顿然出现触电感觉!
  “导师所讲的,同明慧法师一样,我感到很大喜悦!”
  印顺导师与明慧法师分隔在台港两地,互不相识,想不到大家的见解都类同,黄居士说︰“阅读了导师的著作后,更加坚定了我对佛法的信仰,那就是立本于原始佛教,以中期大乘佛教、中观般若作修行标准。其实原始佛教是所有宗派的基本,即使是密宗上师也推崇阿含经,认为非常重要。至于中观、唯识、真常各有千秋,就看各人的根器,我是比较倾向中观,因为因缘所依,自己也有兴趣。”
  1979年,黄居士往台湾拜会并皈依了印顺长老。
  两年前才以百岁高龄圆寂的印顺导师,毕生推动人间佛教,对黄家树居士影响至深。
  “印顺导师提出人间佛教,为甚么?因为当时的佛教重死不重生,多为临终、死亡及死后铺排,变成‘死人’佛教,反而不注重生前。如果生前有修行,又怎会堕落到鬼道去?”
  “印顺导师在他的著作中说过,原始佛教是很有理性的,清净的,对解脱烦恼的过程有充足的指导,但是他眼见的寺庙风气和人的作风,只知崇拜,却不认识佛法思想,这情况令佛教没有生命力。”可以想像,印顺导师这番见解,在当时的佛教界引起极大的争议。
  “原始佛教经典【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有云︰“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印度人对于生天非常向往和重视,源自印度的佛教也把天的观念纳入六道之中,中国佛教继承了印度的遗风,希望生天,去极乐世界,但这不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所在,因为一切佛都在人间成佛,人间才是佛陀弘化的对象,并非天道鬼道。”
  很多人认为,人间佛教就等于布施做善事等福利事业,黄居士说︰“慈善福利事业只是人间佛教的部分环节,并非最重要的内容。人间佛教最重要是思想上澄清学习的趣向,那就是以人为对象,对治人间的烦恼,希望人人觉悟,这是超越福利事业的人间佛教。”
  布施是善行,不过布施背后的出发点,却能带往截然不同的方向。“一般行善布施没有思想性,缺乏清净慈悲的精神。如果布施只为了积福,便摆脱不了人的欲望,甚至做布施是为了炫耀、比较,这样的布施只会带来烦恼。”
  黄居士进一步解释说︰“人间佛教是解脱人间烦恼的,人间佛教的布施必须有正确观念,要明白自己的执著、世间的无常,要认识因缘法,要慈悲,要放下。社会上不乏各色各样的慈善福利事业,比如建医院、老人院,许多宗教团体和慈善团体都积极参与,这与佛教团体所做的有没有分别?就要看当中有没有建立正确思想。”
  “清净的布施源自慈悲精神,看见别人的不幸,就会无条件帮忙,不是希望自己得到甚么。这才是菩萨行境界。佛教讲因缘所生法,施与受的财物都会流失,但是如果我们得到正确的思想的引导,以慈悲心作布施,细水长流,受益更大,生生世世行菩萨道,就能够彻底解脱,让更多人得到自在,人人乘愿再来,人间就是净土,用不著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说,单纯做慈善福利,没有正法,就失去了佛法这么好的内涵,不能称为人间佛教。”
  黄家树居士从1972年开始在明珠佛学社教佛学,近年更应邀到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执教,眼见佛学发展蓬勃,各行各业的知识分子、专业人士都对佛教产生浓厚兴趣,修读佛学学位、文凭课程,他感到非常鼓舞。与此同时,他也语重心长提出忠告。
  “当我们在知识上、学问上学佛的时候,我们的行为上是否也同步有所改善?例如企业家学了佛,能不能把佛法的正法思想发挥在企业运作上,做人处事是否都能呈现佛法的优良型态?如果可以,就能够产生正面的影响力量,用行为来宣传佛法。”
  黄居士开始教授佛学的那一年,事业上也刚好从老师升任为校长,衔头变了,弘法更有说服力。“世间人都被衔头吸引,好像社会地位高些,信心也大些。利用这个方便来弘法是好事,但也要珍惜这方便,因为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产生骄傲我慢,成为负资产。很自然的,听众会对这个衔头有所仰慕和期望,如果你表现骄慢,就会抵销了所有的景仰,所以说,衔头也可以是危机。”
  “不少人视佛教为学问,写佛书,讲佛学,但并非佛教徒,他们与修持没有关系。但如果皈依了,就要行持佛理,谦卑无我。假若皈依后习气依然,目中无人,那么,写多少书,讲多少佛学都没有用,因为佛法没有在我们的心中生长,没有根,行为上没有佛法的证明。佛法信仰带出行为,只有行为的改变才能感动人,佛法才是有生命的东西,才是可以改善生命的伟大真理。”
  这番话出自谦谦君子的黄居士口中,特别铿锵有力,直敲心弦。
  很强调把佛法应用在生活的黄居士,对于有些信徒“硬销”佛法而产生反效果,提出了他的看法。“信佛,先不要影响家庭,一切要慢慢来。如果学佛后,脾气改善了,不会动不动拿仔女(儿女)出气,仔女(儿女)觉得家庭气氛温暖多了,母亲很关心自己,父亲没有那么执著,愿意听听仔女(儿女)的意见,如此,仔女(儿女)自然对佛教有好感,也乐于听听佛法,接受戒杀护生的道理。”
  反过来说,因为自己信佛持素,硬要全家人跟随,弄得家庭关系紧张,大家对佛教反而反感。“问题在于以自己为主角,因为自己学佛,守戒,全家就不能再吃荤,家人不反对才奇怪。佛法经过你的行为表现,变成很讨厌的规矩,这是传法还是毁法?佛法应该是方便别人,不是方便自己。”


{返回 人间佛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
下一篇:佛教-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
 人间佛教不是世俗化(邓子美)
 现代中国佛教世俗化之探微——关于人生佛教、人间佛教、人间净土思想发展的..
 人间佛教:大众化而非世俗化(惟善法师)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法师)
 试析太虚人间佛教改革对传统的批评与革新品格(陈芷烨、焦自军)
 试论真禅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及其实践(杨维中)
 “人间佛教”的历史逻辑(韩凤鸣)
 同体大悲及其在人间佛教中的意义(方用)
 统摄五乘的人间佛教
 关于当代人间佛教走向问题(邓子美)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三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集]
 以三个念念不忘来观照好自己的身口意[栏目:达真堪布]
 南传菩萨道 上 第三章:须弥陀婆罗门[栏目:明昆长老]
 禅七诲语 Chan Session Instructions[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二十四、金毛大公鸡[栏目:现代因果实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