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王法政道
佛告阿难:“汝闻跋抵国人数相集会讲论正事;……君臣和顺,上下相敬;……奉法晓忌,不违礼度;……孝事父母,敬顺师长;……恭于宗庙,致敬鬼神;……闺门真正,洁净无秽;……宗事沙门,敬持戒者,瞻视护养,未尝懈倦不?”答曰:“闻之。““阿难,若能尔者,长幼和顺,转更增盛,其国久安,无能侵损。”
《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
犹如牛渡水,导者而不正,一切皆不正,斯由本导故。
众生亦如是,众中必有导,导者行非法,况复下细人。
萌类尽受苦,由王法不正。犹如牛渡水,导者而行正,
从者亦皆正,萌类尽受乐,由王法教正。
《增一阿含经》卷九
若王治化不以正理,尔时臣佐亦行非法;…群臣长吏已行非法,尔时国界人民亦行非法;国界人民已行非法,尔时人众兵马亦行非法;兵众已行非法,尔时日月倒错,运度失时,……风雨不时。
《增一阿含经》卷八
人以王为命,王以法为身。世道既和平,佛祛由兹始。
《四十华严》卷十二
王欲为治,不用贤人,既失其民,后又无福。治国不正,则使天下有争夺之心。如人治产,不勤用心,则财日耗。国有勇武习战者,不足其意,则弱其国。为王不敬道德,不事高明,生则贤者不归,死则神不生天。掠杀无辜,使天下怨讼,则天降灾,身失令名。治国以法,为政得忠,敬长爱少,孝顺奉善,现世安吉,死得生天。譬如牛行,其道正直,余牛皆从。贵*有导,率下以正,远近伏化,则致太平。为君当明,探古达今,动静知时,刚柔得理,惠下利民,布施平均。如是则世世豪贵,后可得泥洹之道。
《佛说孛经》
宣布法化,调御众生,可治者治,可摄者摄,罚其罪恶,决其诤讼,扰其孤弱。皆令永断杀盗邪淫,亦令禁止妄言、两舌、恶口、绮语,又使远离贪瞋邪见。
《华严经》卷六六
在家菩萨若得自在,为大国主,拥护民庶犹如一子,教诸离恶修行善法,见作恶者挝打骂辱,终不断命。财物六分,税取其一。见瞋恶者教修忍辱及不放逸,所言柔软,又赚分别善恶之人,见有罪者忍而不问。随有财物常行惠施;……能化众生不令作恶,见贫穷者生大怜愍。自于国土常修知足,恶人谗谤终不信受。不以非法觅财物。如法护国,远七种恶,一者不乐摴蒲围棋六博,二者不乐射猎,三者不乐饮酒,四者不乐欲心,六者不乐两舌,七者不乐非法取财。常乐供养出家之人。能令国人常于王所生父母想。信因信果。见有胜己不生嫉妒,见己胜他不生骄傲。知恩报恩,小恩大报。能伏诸根,净于三业。赞叹善人,呵责恶人。先意发言,言则柔软。……众生恐怖能为救解,常以四摄而摄取之。善能分别种种法相,不受法者软言调之。
《优婆塞戒经》卷三《摄取品》
明者有四不用:邪伪之友、俟谄之臣、妖嬖之妻、不孝之子。
《佛说孛经》
有八事可以安乐:顺事师长。率民以孝。谦虚上下,仁和其性,救危赴急,恕己爱人,薄赋节用,赦恨念旧。
《佛说孛经》
国人造恶业,王舍不禁制,斯非顺正理,治摈当如法。
若见恶不遮,非法便滋长,遂令王国内,*诈日增多。
若非王作法,亲近于恶人,令三种世间,因斯受衰损。
人有谄诳者,应当如法治。……
若友谄诳人,当失于国位。
于亲及非亲,平等视一切,若为正法王,国内无偏党。
令彼一切人,修行于十善,率土常安乐,国土得安宁。
《金光明最胜王经·王法正品论》
王子养民当赤子,推干去湿不待其言。
治彼罪人,……不行割截眼耳鼻舌手足身根。……者呵责以为治罪,二者夺其所有资生以为治罪,三者牢狱系闭、枷锁打缚、呵骂驱摈以为治罪恶。
所有臣佐宰官僚司,不忧国计但求利己,或从私忿以害公政,或受货财以枉治道,……如是恶人,摄在劫夺众生数中,上品治罪,……此是国之最大恶贼。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王论品》
高居俯视,听政万方,寂然不动,感能无碍,
言不虚发,一切自成。王欲理人,先自理身。
《四十华严》卷十二
为王有五可爱法,云何为五?一世所敬爱,二自在增上,三能摧怨敌,四善摄养身,五能行善趣。又有五能行可爱法,云何为五?一恩养世人,二英勇具足,三善权方便,四正爱境界,五勤修法行。
为王有五误衰损门,云何为五?一不善观察而摄群僚;二虽善观察,无忌妙行纵有非时;三专行放逸,不思机务;四专行奢侈,不成财力;五专行恣纵,不修法行。
《佛说出爱王经》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朴者未必悖,承顺者未必忠。故善知识不以辞尽人情,不以意选学者。
灵源清禅师《禅林宝训》
诚而向正,虽愚亦可用。佞而怀邪,虽智终为害。
自得慧辉禅师《禅林宝训》
盖人皆含灵,惟勤诱致。如玉之在璞,抵掷则瓦石,琢磨则佳璋;如水之发源,壅淤则淤泥,疏浚则川泽。乃知像季非独遗贤而不用,其于养育劝奖之道,亦有所未至矣。
高庵禅师《禅林宝训》
器虽粗弊,不可便弃,各有所贮;愚*不肖,亦不可弃,各有所用。
《佛说孛经》
为家忘一人,为村忘一家,为国忘一村,为身忘世间。
《增一阿含经》增三一《力品》
是什么样的材料,就放在什么地方;首饰不能戴在脚上,脚镯不能顶在头上。
《萨迦格言》
若彼暴恶补特伽罗先居王位,菩萨有力尚应废黜,况当施与?
《瑜伽师地论》卷三九
又如菩萨见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恶,于诸有情无有慈愍,专行逼恼,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若废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瑜伽师地论》卷四一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可呵责,应可治罚,应可驱摈,怀染瞋心而不呵责,或虽呵责而不治罚、如法教诫,或虽治罚、如法教诫而不驱摈,是名有犯。
《瑜伽师地论》卷四十
王为臣民主,常以慈爱下,身率以法戒,示之以休咎。
处安不忘危,虑明福转厚。福德之反报,不问尊与卑。
夫为世间将。顺正不阿枉,心调胜诸恶,如是为法王。
见正能施惠,仁爱好利人,既利以平均,如是众附亲。
《法句经·道利品》
譬如父母拎愍于子,心常欲令离苦得乐,王亦应尔。于诸国邑所有众生,僮仆作使、辅臣僚佐,应以诸佛所说四摄而摄受之。何等为四?一者布施,二者爱语,三者利行,四者同事。
《如来示教胜军王经》
因贫无财物者不能给恤故,人转穷困,因穷困故盗转滋甚,因盗滋甚故刀杀转增,因刀杀增故彼人寿转减,形色转恶。
《中阿含经》卷十五《转轮王经》
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则法乱;在私者,取利不公则事乱;事乱则人争不平,法乱则民怨不服。其悖戾斗诤,不顾死亡者,自此发矣。
契嵩《禅林宝训》
共同和合,欢乐不诤,同-一心,同-一教,合一水乳,共同游行。
《中阿含经》卷五二《周那经》
佛告比丘:“七不退法者,一日数相集会,讲论正义;……二日上下和同,敬顺无违;……三日奉法晓忌,不违制度;……四日若有比丘力能护众,多诸知识,宜敬事也……五曰念护心意,孝敬为首;……六日净修梵行,不随欲态;……七曰先人后己,不贪名利;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
《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
佛告阿难:“…如来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岂当于众有教令乎?阿难,我所说法内外已讫,终不自称所见通达。“
《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
佛坐草座,告诸比丘言:“我无过处于大众中乎?又不犯身口意业乎“如是至三。
《增一阿含经》卷二
善住持者,以众人心为心,未尝私其心;以众人耳目为耳目,未尝私其耳目。遂能通众人之志,尽众人之情。……务求已过,与众同欲,无所偏私,故众人莫不归心。
灵源清禅师《禅林宝训》
住持无他,要在审察人情,周知上下。夫人情审则中外和,上下通则百事理。……其或主者自恃聪明之资,好执偏见,不通物情,舍佥议而重己权,废公论而行私惠,致使进善之途渐隘,任众之道益微,……是犹却行而求前,终不可及。
草堂禅师《与山堂书》
住持有三要:曰七,曰明,曰勇。仁者,行道德,兴教化,安上下,悦往来;明者,遵礼义,识安危,察贤愚,辨是非;勇者,事果决,断不疑,好必除,佞必去。
浮山远禅师《二事与净因臻和尚书》
住持之要,临众贵在丰盈,处己务从简约,其余细碎,悉勿关心。用人深以推诚,择言故须取重;言见重则主者自尊。人推诚则众心自感。尊则不严而众服,感则不令而自成,自然贤愚各通其怀,小大皆备其力,与夫持以势力,迫以驱喝,不得已而从之者,何帝万倍哉!
法演禅师《禅林宝训》
住持之要无他,要在戒谨其偏听自专之弊,不主乎先入为主之言,则小人诌佞迎合之谗,不可得而惑矣。盖众人之情不一,至公之论难见,须是察其利弊,审其可否,然后行之可也。
草堂禅师《疏山实录》
御下之法、恩不可过,过则骄矣;威不可严,严则怨矣。欲恩而不骄、威而不怨,恩必施于有功,不可妄加于人;威必加于有罪,不可滥及无辜。
山堂禅师《禅林宝训》
用事宁失于宽,勿失于急;宁失于略,勿失于详。急则不可救,详则无所容,当持之以中道,待之以含缓。
佛眼禅师《禅林宝训》
凡操心所为之事,常要面前路径开阔,使一切人行得,始是大人用心。
黄龙慧南禅师告王安石语《禅林宝训》卷-
只要众人一条心,弱者也能成大事;据说蚂蚁结成群,送掉了幼狮的牲命。
《萨迦格言》